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什么力量使得动物的脑过度到人脑、动物心理过度到人的意识呢?辩证唯物主义回答说是劳动,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意识是人的大脑——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属性或机能。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尽管人常常在社会运动中会被感知所误导,但人在社会运动中可以用理性来辅助感知,已达到自我实现和解放的目的。
一、人与社会的交互运动——基于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分析
1、自我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和社会的互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同样是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心理学家证明一些婴幼儿可以在照镜子这一行为中,通过观察镜子中自己的运动,感受自己对镜子中“自己”的支配,感受到“我”的概念,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
而伴随着儿童各个阶段的成长,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扩张和明晰,儿童第一次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表现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抗拒或占有,比如:孩子对玩具和食物的抢夺,就是其对“我”与“他”在感知上得以分辨的具体表现。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根据大人们的描述,我这时候变得非常“洁癖”,这种洁癖并不是形容我真的很爱干净,只是描述我当时的一种状态,对属于我的食物、饮料,表现的异常霸道,不允许周围人喝哪怕一口,一旦别人喝过之后,我就不会再喝了,而这种强烈的独占欲,类似于小学时很多小朋友在课桌上画界限,双方承诺“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域,是儿童“边界感”的意识形成的表现之一
而第二次自我意识的形成,来自于青春期时期,儿童们往往在成长的小时候,受到其抚养者的很大影响,而迈入青春期后,伴随着大脑发育及社会互动的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其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意识到自己与父母、班集体并不属于同一事物,这是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我,往往会表现为叛逆心理,追求个性(如杀马特、火星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
而第三次自我意识的形成,来自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此时学生的社会运动进一步发展,在复杂而丰富的社会中,大多数时仅和家人、老师和同龄人接触的学生,往往会感觉到及其不适应,这很正常,这是由于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冲突的现实表现,而这时,自我意识较强较为固执的个体,会逐渐抗拒被社会同化,他们在理解社会规则的同时,也会极力的渴望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对社会意识形成反作用。而适应性较强、较为变通的个体,则会选择将自我意识主动融入社会意识,从而利用已有的社会构架来保护自我意识。通常而言,也就表现出我们大家口中常说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社会思想,并无优劣之分,知识不同个体面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常的、唯物的客观表现而已。
而第四次自我意识的形成,则不仅仅需要通过主体通过感性的认知来实现了,因为感性的认知很多时候会误导我们本身,具体例子见下文“二、感性对我们的误导”,此时,应该通过理性的哲学工具,对个人本性的真实渴望进行重新的挖掘和归纳。
2、人渴望接受到社会的信号和反馈
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人是极其渴望获得社会的信号和反馈的,当一个攻击性较强的“熊孩子”,渴望得到外界和他人的关注时,因为其较强的攻击性,他会选择大吵大闹、破坏身边的东西,试图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和反馈(虽然很多时候熊孩子们只能得到大人们的一顿胖揍罢了2333)
那么相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呢?据心理学家调查,不少孩子表示曾经有段时间“希望自己生病”,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骗取”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那么成年人呢?成年人也同样,很多时候成年人也一样渴望接受到社会的信号,只是可能以赢得领导或心仪的女性认可,赢得周围人的好评等“成年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3、人渴望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反作用
自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份子,在受到外部社会意识冲击的同时,往往也会渴望改变外部社会本身。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经典的成就动机理论,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分为“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其中归属需求表现出社会对人的作用倾向,而权力需求和成就需求更突出于人对社会的反作用倾向。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欲,控制欲表现较低的人,往往表现在对自我的控制和严格要求上,而控制欲较强的人,往往表现为权力欲,即对他人的支配欲极强,而控制欲最强的一类群体,往往表现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渴望社会或者世界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志法则进行运作,并为改变社会做出着所谓“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感知的对我们误导
1、自负者最自卑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自信”的人,在待人接物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和自负感,而真正的自信应该是源于自尊(pride),而非是自负性的自我(ego),真正的自信是具有较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开放、包容、温和的力量。
2、控制欲强的人安全感较为缺乏
人们常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渴望征服一件事物时,他本身就已经先被这种“征服一件事物的欲望”所征服了,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控制欲很强的人,往往安全感很缺乏,因为他渴望控制的东西有多少,他害怕失去的东西就有多少。
3、虚荣心与自我实现的混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虚荣心和自我实现,都是来自于社会对自我的现实反馈,也同样来自于,但是二者的区别之一,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是社会结构下自我意识与外部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这种力量是持久而强大的,而虚荣心的动力来自于个人基于已有的认知,利用认知错误地对自我意识进行驱使,即所谓的“意志力”,而这种力量往往是对于心灵的一种内耗,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集体主义的魅力与缺陷
集体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事物。
这里的集体是指真正意义上实现“决策权、利益、损失”都有集体中的大多数人承担的“真正的集体”,这种集体的建立往往建立在其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或共同的威胁之上,而一旦这种集体被具现化成一种符号,它就拥有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它可以满足其成员的安全感、归属感、权力感、自我实现感等多层次的欲望,它可以让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延伸,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变成群体的集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正的集体,可以让一个最胆小的懦夫成为一个最勇敢的战士,可以让最自私的人成为一个渴望为他人牺牲奉献的高尚者,可以让一个最堕落最迷茫的人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因为集体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个人的社会需要,而一个人的社会需要是其根本性的需要。
但是,这种集体主义也存在一点美中不足的瑕疵,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思想往往被同质化,而更糟糕的是,这种同质化的思想往往是根据感性的感知而非理性的认知而形成的,这就往往会使群体意识过于倾向主观,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在融入群体后,容易拥有情绪化、无异议、低思考”的现象。
四、人不是一座孤岛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人的价值通过人在改造外部事物时,所产生的人与人的互动来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的自我实现来自于劳动”。同时,一个人无法单纯的从思想上仅解放他自己,因为他自己的思想和社会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只有解放全世界,才能解放自己”。
而这种解放是一种“唯物的”运动,即通过“对自然的征服”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改造”才能实现,躺在床上动嘴皮子是不能改变任何现状的,斗争,斗争,要去斗争,幸福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