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充值游戏,款项是否可以退回?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解读。2021年9月,湖南岳阳的安安趁爸爸不注意,用他的手机玩了几款游戏并进行了充值,5天时间共花掉了8828.14元,其中,主要的收款方为广东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安安的父母说,他们对此并不知情。直到9月11日,安安的爸爸发现银行卡里的余额不对,这才知道8000余元全被儿子用于游戏充值了。安安的母亲成女士称,此前他们联系了平台客服,也提交了各种相关资料,但得到的答复一直是“审核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电子设备消费的情形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未成年人超限度消费导致的退款纠纷也逐渐增多。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北京市消协96315投诉咨询服务电话共登记涉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退费的投诉134件。那么,未成年人大额消费申请退款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因此,未成年人充值,超过其能力范围,其监护人拒绝承认的,可以向法院申请,确认该充值无效,对方返还原物。如果是不满八周岁的人进行游戏充值或者其他不合理消费的,可以全额退款。因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无效行为。如果是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则消费的金额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不能要求退还,不相适应的部分可以退还。

  监护人可以去官网查询或者拨打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咨询客服,提供资料证明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充的钱,协商退还部分。如果能证明游戏登记的主体是未成年人,那就应该推定,游戏充值行为系孩子所为,协商不成可以起诉。

  但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充值消费都可以申请退回,根据《民法典》规定,16岁以上并且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进行的充值消费无法申请退回。

  最后,为避免因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而引发纠纷,网络游戏经营者应该切实加强通过技术手段在充值确认、充值提醒和充值金额限制等方面的措施,避免出现未成年人大额游戏充值的情况,未成年人的家长对于避免这一问题出现,也应承担更多注意义务。家长应保护好手机密码和支付密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一旦出现纠纷,要注意收集证据便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