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回我消息我会很焦虑,这是社交恐惧症么?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回了,就回复。没有就看淡。
别那么在乎。
真的不懂为什么吗?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极度渴望别人的肯定,很害怕别人的拒绝。这个怎么改变呢?其实是被拒绝的次数不够多,心理耐受能力不够。脆弱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够坚持,不能坚定自己的目标毫不动摇。如果能毫不动摇的坚持自己的目标,那么杂念会少,自我怀疑会少。如果你愿意成为一个坚强的、坚定的、敢肯硬骨头的人,那么即使略带自卑,也影响不了你。
不是。
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恐慌 症,又称“见人恐惧”。
社交恐惧一般出现在青少年时期(13-19岁),在这个社交、教育、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于害怕和回避,导致学习、工作与社交生活能力下降。
主要表现包括:1.害怕被人注视和评价;2.认为别人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和窘态;3.预计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否定、蔑视的;4.对害怕的场合,回避或者痛苦忍受;5.在害怕的场合常伴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频等躯体症状;6.以上的社恐症状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别人不回你消息你会感到焦虑,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与自卑的表现,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不回消息就担心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如此患得患失完全没有必要。
我以前有这种情况会很严重的焦虑,会胡思乱想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了,别人是不是不喜欢我等等自我消耗。
现在我好了很多很多了,因为经历得多了,然后有时候自己也会有没有回复别人的情况的时候,就觉得很正常。
不回你的原因有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可能,但是都不重要,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你有要紧事,多问几遍,甚至打电话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要紧事,只是想找他聊天,第一次不回,可能是没看见,很多次不回就是告诉你不要经常找他了。
然后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真实现状,今天愿意与你畅聊得人,也许后天就不想说话了。今天不怎么回复你的人,过几天又吧啦吧啦给你发一大的串家常。不要去想他是什么想法,对你有什么看法,这是他的事,与你无关。同样你自己也是一样,喜欢的人多回几句,不喜欢的人适可而止,不必纠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是难得糊涂,最大的痛苦是刨根究底。本来都是小事,只是因为你太在意自我感受,所以创造出各种痛苦。
如果你认清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世事之间的本质本来就是变幻无常的,每个人都忙着纠结自己那些小事,为自己那些细微的情绪喜怒哀乐,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你就不会去计较那么多,很多事本来没有,因为你计较所以就产生了。
这种状态很常见,我们可以借助认知疗法来缓解这一负面情绪。
有位来找我的大学生也说到这个问题:
他说自己最近深陷到一种怪圈,别人在 QQ 上回复他慢或者干脆无视或者回复的很冷淡「哦」、「嗯」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表示无语的「……」等,
他会产生「对方讨厌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觉得无语」的想法,然后很焦虑。
有时候他会质问对方「你是不是讨厌我」,多数情况下会得到肯定的回答「没有」。
可之后他还是很焦虑。
身边的朋友有的告诉他,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卸载社交软件!
他当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摒弃了社交网络的交流方式,
这不等于与世隔绝了吗……
那该怎么缓解这种焦虑呢?
先来做一些解释。
我们设想一个婴儿,因为肚子饿而大哭,他着急地想吃奶以缓解生理上的紧张,他是那么地渴望乳房的出现。
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乳房及时地出现了,婴儿吮吸乳房时焦虑马上得到了缓解,他体验到也与乳房融为一体的愉悦。
此时,他觉得乳房是好的,他也是好的,这种积极的经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体感和对外界他人的信任感,这会是一个安全感很充分的婴儿;
第二种情况是,乳房迟迟不出现,或者乳房有时出现有时又不出现,婴儿频频处于需要满足的受挫状态,并感到强烈的焦虑和愤怒。此时,他对乳房投射了敌意,他会觉得乳房是坏的,可恶的,折磨人的;
同时,他会觉得自己是糟糕的,坏的,令人讨厌的。
这些消极经验便形成了婴儿糟糕的自体感以及对外界他人的敌意与怀疑。
一岁时哺育的经历及相关的体验构成了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型,这便是内在的依恋关系模型。
我刚才以哺育的经历来阐述了一个人的依恋关系,影响依恋关系质量的因素中,除了乳房是否及时出现之外,抚养者对婴儿的态度,抚养者的人格状态和情绪状态,抚养者是否稳定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的婴儿,很有可能出现依恋方面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婴儿观察中记录的例子:
乔乔在保姆的怀里,吸着奶瓶上奶嘴。保姆坐在床边上,把孩子的脸冲外面抱着。
乔乔眼睛看着窗外,并没有吸吮,好像无声地抗拒着奶瓶。我注意到她脸上有些疹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脸上有疹子,主要长在额头部位,眼皮上也有一些。我在想这些疹子会和内在的压力有关吗?
保姆一边替乔乔擦干唇边的口水,一边说:『老师阿姨又来看你啦,她呆的时间比我长。』乔乔特别安静。我知道这个保姆签了三个月的合同。她问我:『你要来看这个孩子多长时间?』『两年。』我回答她。『哦,那么长时间啊。我可是这个星期天就走了。』我非常惊讶。她解释说家里有急事,呆不到三个周了。」
简而言之,这个孩子在出生后的两年时间里换了 6 个保姆。
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这个婴儿的痛苦——在两年的时间里被抛弃了 5 次!
即使是一个自我健全的成年人也难以经受这样的打击,试想,谁能受得了两年时间内分手 5 次呢?
何况是一个缺乏自我功能的婴儿。
还有一个总是来找我咨询的大学生,他的眼睛总是盯得大大的,眼神里似乎充满着警惕与恐惧。
在他幼时的成长经历中,也被换过好几个保姆,我不免会猜测他的眼神是否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面对陌生的保姆时形成的,那种面对陌生人的恐惧与警惕甚至变成了一种身体语言。
一个形成了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特别是那些专注型依恋关系的人,需求的受挫便会唤醒婴儿期存留的焦虑体验,并对外界的他人产生愤怒,对自己产生怀疑。
比如,电话不接,短信不回,QQ 未回复,对方语气平淡或表情冷漠……所有那些没有回应或回应不够热情的情景,都会勾起那些焦虑体验,并激活负性的认知。
比如开头提到的「对方讨厌我,厌烦我,对我所说的话不感兴趣」。
怎样缓解?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App 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