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笔记---自我篇

  本文共4841个字,大约需要13分钟阅读时间。

  前面两篇讲的是命运,并不断倡导活出我们自己,如何真正做到呢?首先要学会解析自己,完成内在意识的升维,所以本篇来谈谈“自我”。

  心理学不主张强行灌入,而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如流水般自由地体验,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内化到自己的世界,从而有所参悟。下面介绍的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是武志红老师的个人化总结,并不是严格的理论构建,但我觉得相比心理学大家的自我理论,这个更容易掌握,我也有意用此方法去剖析自己、理解他人。

  一、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1、自我的稳定性

  分数越高,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越结实;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如果打比方,就是看这个人的容器是不是结实。精神分析特别强调,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老师要做学生的容器、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容器。这个容器容纳什么?包括对方的情绪、好的能量和坏的能量等,大笑、痛哭、咆哮,这些都是带有强烈能量的情绪。

  稳定性高表现在,沉稳、抗压能力强、鲁棒性好、皮实、逆商高,外面黑云压城,内心安之若素。

  刚开始工作时,我几乎可以因为同事说话的语气、看似不够友好的眼神,而怒气满满,情绪失控、对自我有所动摇和怀疑。会因领导的态度、说话措辞等,杞人忧天,忧心忡忡。

  这一切都有所改善后,我最深刻记忆的自我崩塌,是亲眼目睹曾经同窗的好朋友在我面前突发精神障碍,和那晚在重症区病房陪护时与一群眼神空洞枯槁、行为荒诞怪异的病友们共处一宿的每一幕画面:有个27岁的姑娘胳膊、腿和头部都被捆绑着,每秒钟都在歇斯底里地喊要杀人,喊到后面气息微弱,仍在挣扎地声嘶力竭地喊,就像被制服的猛兽,护士喂药时是拉着几个保安用枕头暴力抵住头部强行灌药;有个20岁左右姑娘像狱头一样带头闹事,带领大家攻击护士,被强行捆绑后瞬间瘫坐失声痛哭,边哭边念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有个60多岁大娘就没休息过,歪着脑袋颤颤地走来走去,走了十几个小时;还有个带着四叶草耳钉、涂着黛绿色指甲油的五官很漂亮的姑娘,面色像死尸一样丧白,眼睛像长期吸毒的那样,眼部是凸凸的,眼神呆滞,趔趄地向我走来,对我说:“大哥你是新来的不,要我给你跪下不?”我吓得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听到这句话突然鼻子一酸,他们可能都是善良的姑娘,却天有不测,跌入深渊。

  那之后的一个星期我闭门不出,开始神神叨叨地思考活着的奥义,也在尝试寻找更强大的精神依托,被前辈领导推荐读王阳明,有意去了解基督教传教士的讲义,也是那时开始接触并喜欢上了心理学,我个人认为这是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疗愈,我没有深刻感受过太多人生百态,所以我当时无法心安,为什么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原本以为只有电影里才会看到的“行尸走肉”,原来真的有“有的人活着,但其实已经死了”。我觉得这算是自我的濒临崩塌了。值得高兴的是,我的朋友现在很好,我们甚至都很感激这一段小插曲,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说就是,他跳入过深渊,他安全返回,他品尝到了生命。

  2、自我的灵活度

  分数越高,代表一个人越容易敏感地感知他人,及时调整自我;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越会固守着自己的自我。

  天才型或创新型选手的自我灵活度会比较高,自我稳定性没有特别高,当心灵不完整有裂缝时,会相对更加保守、更加敏感,从而有更加独到的感知和锐利的洞察。我做过产品经理,发觉有时神经质一点,往往有出其不意的灵感涌来。

  我觉得,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就是心灵对内和对外的相处方式。自我稳定性是与自己相处,内心世界有边界,有秩序,有坚定,不轻易因外物的撞击而坍塌,不轻易因外界的庸扰而动摇;自我灵活度是与外界相处,对人待物有弹性,能容纳,可共情,柔软却丰盈。

  如果给我的自我稳定性和灵活度打个比喻,我的自我容器是个鸡蛋壳,风吹雨打还可以,打雷闪电就绷不住了。并且鸡蛋壳上还有一些可见的裂缝,开始很厌恶这些裂缝,感觉别人的壳都好好的,凭什么我有这个裂缝,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后来发现,从这个裂缝往外看,竟然能看出一些新景象。再后来,陆陆续续发现壳上其实还有其他细小的裂缝,再后来,觉得从这些裂缝射进来的光暖洋洋的,也不错。既然无法修补,那么我去给鸡蛋壳外面再建造一个防护架好了。

  3、自我的疆界

  是指一个人的自我,可以伸展开的空间。自我疆界小的人,他的自我只能笼罩一个很小的地方,而自我疆界大的人,他的自我,能伸展得更宽广,疆界也可以有另外一层表达,就是自我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将外界感知为敌意的,那么他就会倾向于缩小自己的疆界。比如有些人,对旅游缺乏兴趣,即使把他拉到了旅游胜地,他们也不爱去看风景,尝试不同的东西,而是更喜欢在旅馆里待着。这其实是因为,他们自我的疆界不够,他们觉得只有在自己家的地盘上,才能伸展开自我。至于家以外的广阔世界,他们感觉有敌意,不够友好,所以即使他们没有积极地思考旅游攻略,你也会感觉他们很累,因为身处在不习惯的外部世界,这件事本身就会让他们很有负担,很累,需要很使劲。喜欢宅的人也是这个道理,适当缩小疆界,在一个能掌控的空间里轻松做自己。反之,对旅游兴奋的那些人,他们会预判到了一个新地盘,自己是有能力基本控制局面的,所以没有压迫感,反而对未知产生兴奋。

  4、自我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拜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比如有的人文字是涓涓细流,百转千回;有的人文字却如大江大河,浩瀚星海。

  像傅园慧身上那股“泥石流”的东西,就是她的自我力量。而且也可以预估,因为有这股力量,她的人生会很精彩。

  自我力量和自我疆界也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一个人拥有较强的自我力量,那么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他也会主动地去拓展自己的疆界。

  我经常有一个信念,觉得自己只要去做,都能做好,这股强有力的信念就是我的自我力量。所以我第一次尝试跑10公里时,也是坚信自己能完成,靠着这股信念最终咬牙完成时,我会激动地对自己说,看吧,你真的能完成,从而更加坚固自我的力量。

  如果以电视剧《欢乐颂》里五美举例,那么他们的分数我觉得是这样的:

  1)自我稳定性。分数最高的是曲筱绡,其次是安迪,最低的是樊胜美。评判标准:是否敢于做自己,不被他人裹挟及影响。

  2)自我灵活度。分数最高的是曲筱绡,其次是樊胜美,最低的是安迪。评判标准:是否能够在复杂关系中游刃有余,并且见效快速。

  3)自我疆界。分数最高的是曲筱绡,其次是安迪,最低的是关雎尔。评判标准:是否乐于探索未知世界。

  4)自我力量。分数最高的是安迪,其次是曲筱绡,最低的是小蚯蚓。评判标准:是否有坚定的信念并有积极自信的行动力,不患得患失,不折磨内耗。

  5、自我的组织力

  一个人能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在高压下,会担心自我瓦解,于是尽力地去维护自恋,而这时他就只能听得进去满足自恋的信息,而排斥伤害自恋的信息。因此,他看不到事情真相,所以会失去判断力,并作出错误选择。

  关于自我组织力,最典型的对比就是三国时期的袁绍和曹操。

  《三国演义》中,曹操兵败赤壁,跑到乌林之西,处在后有追兵前途未卜的危险时刻,仰面大笑,将士谋臣一头雾水:“丞相何故发笑?”他回答说,他笑诸葛亮和周瑜还是不够聪明,如果是他,一定会在这个地方埋下一支兵马。话音刚落,赵云杀了出来。 曹操慌忙逃生,一行人逃到葫芦口后,已经惨到只能割马肉吃,曹操又仰面大笑,话音刚落,张飞杀了出来。曹操又死里逃生,充分考虑敌我策略后,选择小路华容道,带着一群伤兵开路搭桥就快看见生的希望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话音未落,关羽横刀立马杀出来。这三次大笑虽然不是史实,但却精彩地刻画出了曹操多么可怕的自我组织力。

  如果说曹操是“得策辄行,应变无穷”,反观袁绍就是“多谋少决,失在后事”,自从官渡之战起,好像没决策对一件事。在官渡之战前,袁绍还不乏精彩表现,这可能是因为压力不够大的时候,袁绍的自我还有足够腾挪的时间,而不至于一味地维护自恋,而在与曹操对峙的高压下,就只能接受维护自恋的好消息,不能尊重事实本身,从而一再做出错误的决断。

  二、心理学大家们的自我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比如性、攻击性等。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就像狂暴的野兽。所以本我,遵循的是享乐原则。

  2)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约束,或者说是家庭、社会、国家等人类集体认同的一个规范。文化、宗教信仰,其实都是大超我。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超我,奉行的是道德原则。

  本我和超我之间,需要一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3)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这个人的自我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就朝超我调节一下;如果环境特别鼓励个性自由,那这个人的自我呈现的人格面具,就朝本我调节一下。

  2、提摩西·加尔韦的自我理论

  自我分为自我1和自我2,自我1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它的表达是文字;自我2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它的表达是图像。《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和此理论很是相似,主张人的思考系统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慢思考是主动控制的,有意识的。

  3、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我”,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这里的“一切体验”包含着三个部分:“我”、“你”,和我们之间的动力。“你”指的是万事万物,是“我”之外的一切存在。

  4、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程度和各种复杂心理,可以在6岁前找到各种对应。

  1)口欲期,0-1岁,快感集中在口腔部位。

  这时期,嘴是婴儿最重要的工具,用来吃东西,这是头号需求,用来与妈妈的乳房建立关系,这也是最早的与外界建立连接,奠定婴儿与整个外界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隐喻。因此婴儿会用嘴去感知世界,他们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会往嘴里塞,这未必是要吞进去,而是要用嘴感知。

  2)肛欲期,1-3岁,快感集中在肛门部位。

  口欲期的婴儿是在剥削,奶水虽然是好的,但那是妈妈乳房产生的,自己是无力无能的。而这时期幼儿会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能产生大便的,这可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物,这对幼儿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

  并且弗洛伊德认为,这是自己的第一份创造物,那么这就是对自己所有创造物态度的缘起,也就是说,幼儿时对自己的大便是什么态度,长大后对自己的其他创造物也是什么态度。

  3)俄狄浦斯期,3-6岁,快感集中在生殖器部位。

  这时期的心理上,孩子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比如有的小女孩会说“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在弗洛伊德看来,小女孩是认真的表达,要夺走妈妈的男人。因此这个时期,父母可以适当输给孩子,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4)潜伏期,6-12岁,更重视和同性交往合作。

  5)生殖期,12-20岁,性能量和攻击能量都爆炸般呈现。青少年开始真实地学习,如何合理地展现自己的能量。我可以尽情展现,也输得起。

  固着和退行

  一个人的心理按照阶段的顺序发展,有正常的向前发展,也有对应的障碍。常见的两种就是:固着和退行。

  固着,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得到的满足太少或太多,都会导致这个人的心理停滞在这一阶段,持续地寻求这个阶段的满足方式。

  退行,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了挫折,就会退回到低级阶段,去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

  我个人认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里,小儿子多颂经常扮成印第安人,在屁股上插箭是有隐喻的。他五六岁时,有一次半夜起来偷吃东西,撞见了地下室走上来的像鬼一样的保姆丈夫的身影。而且此后父母未能正视孩子的恐惧,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因此多颂心里落下了心病,心理发展退行到肛欲期,所以会有在屁股上插箭的行为。 电影《寄生虫》里小儿子多颂玩耍时屁股上插着箭

  我们有时工作生活得不顺心,会有欲望去大吃一顿。这也有可能是退行的一种,经营工作和生活是高级阶段,而在高级阶段受挫后,就要退行到口欲期的满足中,去寻找安慰。

  看到这里很厉害,谢谢你的坚持。下篇预告《武志红心理学笔记---关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