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关于远古海洋的永恒记忆

  生命不能创造,而只能利用元素。发源于海洋的生命,在最终登陆之前,花费了几十亿年的时间开发身边元素的近乎所有可能的用法,以探索生命的近乎最好可能。那些用法逐渐成了生命的底层机制,那些元素也就成了生命的根本成分。

  大海中除了基本的(构成水的)氢和氧之外,最丰富的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在地球史中,海水中的矿物质浓度在整体上是逐渐上升的。

  而同样以水为主体的生命,需要能游离在水中且可与多方互动的元素,以建构生命底层的多种化学过程。于是,海水中的氯、钠、镁、钙、钾离子也都成了生命体内的主要离子。硫离子和碳离子都难以在水中单独且稳定存在。溴也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虽然其功能更多地被同族的氯和碘替代了。

  其中钠、钾离子的碱性过强,必须与特定的阴离子(比如氯离子)组合,否则容易腐蚀有机组织;镁、钙离子的碱性弱,能够与许多种阴离子组合,因此适应性更广,可以更灵活地参与建构生命的化学过程。

  而相比于镁,钙离子更大一些,因此移动更快,与水分子的交换速度是镁的五千倍,与配体的结合速度和强度是镁的一万倍;另外,钙离子的电子层数更多(最外层电子的结合力更弱),更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更强,可以与更多种类的分子产生联系。与海水中同样不算少的锶相比,钙离子又足够小,能够穿过许多细胞通道。

  可以想见,在海洋中演化了几十亿年的生命,一定将如此丰富而好用的矿物质开发到了极致。相比于海洋中明显更多的镁,生命更需要钙。

  不过,其实在生命诞生之初,海洋中的钙非常少,每升海水中大约只有4μg。随着地壳中的钙一点点汇入大海,海水中的钙才越来越丰富。但生命体内的许多化学过程还是保守的,需要从前那样的低钙环境才能良好进行。于是细胞需要不断将从外界进入的钙排出去(或者「关起来」),以维持内部的平衡——直到今天,我们体内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依然是海洋在40亿年前的水平。

  随着海水中的钙浓度大幅提升,细胞内外形成了足够的渗透压(和电势差)。有些细胞学会了利用这种跨膜压力,让钙离子适时地涌入自身内部,然后与某些特定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其形态,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反应。这些细胞就成了后来的真核细胞,最早用来与涌入细胞的钙离子结合的蛋白质之一就是钙调素,随后更是出现了许多种能与钙离子结合(从而改变活性)的蛋白质,比如各种离子通道、酶、转录因子……今天,钙调素依然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体内。细胞膜上许多营养通道的开合也需要钙的调节。钙离子本身在涌入细胞中时,也能牵带一些有极性的营养分子,比如水分子、葡萄糖分子。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乃至富酸的内体和溶酶体中都储存有钙离子,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向细胞质输送钙离子,引发特定反应。(内质网和溶酶体中的钙离子浓度约为20mg/L。)

  对于真核生物而言,作为第二信使的钙离子信号大概是其最普遍的细胞内信号,使其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节大量的内部活动,比如ATP合成、基因表达、细胞分裂(整个细胞周期都经由钙离子调控)——在这个意义上,钙离子通道几乎可以算作是真核细胞最原始的眼睛了,而钙离子就是对那「眼睛」而言的光。

  在前寒武纪,当多细胞生命出现时,海洋中钙的浓度已经比最初提升了至少一万倍。即,当细胞开始联合在一起时,充斥在其间隙和外周的液体的钙浓度达到了每升40mg乃至更高的水平。大量与细胞连接、互动、协调有关的机制就在这种钙浓度下发展出来,比如细胞分化、胞吐(关乎着激素分泌、免疫反应、神经信号传递、突触形成),细胞之间的连接、协调运动(关乎着肌肉收缩、心脏搏动)。比如在(上皮组织和内皮组织中)细胞之间维持稳定连接的钙黏蛋白(cadherin)和创造临时连接的选择素(selectin)都依赖钙离子,以至于细胞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与细胞间质的钙离子浓度正相关。在胰腺中,当组织液中的钙离子涌入β细胞中,就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免疫系统中的肥大细胞,也需要钙离子涌入来向外分泌组胺、血清素,乃至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4和白介素13等。

  今天,我们身体组织液内的自由钙离子浓度比细胞内部的也高约一万倍,约为50mg/L,这大概就是多细胞生命在逐渐复杂化的时期,即约5亿年前海洋中的钙水平。在那之后,海洋中的高等生命就开始建立完善的体液内平衡系统,在体内钙水平过高时,将其更多地结合、沉积或排出,以确保细胞外始终是当初联合时的离子浓度,而不会跟着外界的海水一直上升,进而影响保守于先前钙离子浓度的各种细胞间机制的运行。人体组织液中的钙有41%与蛋白质结合,这种钙无法自由扩散;9%与阴离子(柠檬酸、磷酸)组合,剩下50%的自由钙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扩散。钙与磷酸结合成正磷酸钙,与碳酸氢钙一起形成酸碱缓冲剂,将细胞外打造成弱碱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正磷酸钙不会沉淀)——pH为7.4,这应该也是海洋曾经的水平。

  当海水中的钙愈发丰富,多细胞生命也开发出了更奢侈的用法——打造硬性结构,比如外壳、牙齿、骨骼,这支持了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乃至更后来脊椎动物的兴起。如今,钙依然是我们体内最多的矿物质,占矿物质总量的40%,其中有99%都是参与构建骨骼的(骨胶原蛋白上的羟基磷灰石晶体),而在细胞内外参与各种生理功能的钙只有1%。不过要说「奢侈」,低等动物似乎更有创造力。比如牡蛎,用钙打造的壳重能达到「自身」重量的数倍,珊瑚虫那用钙造礁的做派更是堪称铺张了。

  如今,海洋中的钙更是达到了400mg/L的水平……晒制海盐的过程中,大部分镁和钙的沉淀物(比如硫酸钙),都会被作为杂质(类似于水垢)去除。

  生命登陆后,也就离开了各种离子的海洋,从而需要不断摄入钠、氯、镁、钙、钾……以将体液内的各种矿物质维持在海洋曾经的水平。

  好在钙在大地中也很丰富(占比3.4%),经过(带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后(碳酸钙变为碳酸氢钙),就有了好用的钙离子。大地中的各大元素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植物的根系凭借土壤中少量的水分,获取溶解在其中的少量钙离子。

  不过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淡水,钙含量差异极大。一般所谓「硬水」每升应有100mg之上的钙,但少的每升只有几十毫克,多的甚至能达到700mg。水在加热的时候,其中的钙会逐渐沉淀为水垢,加热时间越久沉淀越多。比如重庆地区的自来水含钙量有276mg/L,煮沸1分钟,降至216mg/L;煮沸10分钟,降至132mg/L。「矿泉水」中的钙往往很低(烧不出水垢),也许是经过了什么工艺处理?……

  因此动植物在不同地区的水土中能获得的钙也是高低不一。为了保证获得充足的钙,动物就像对(陆上更匮乏、分布更不均的)钠一样,也发展出了对钙的味觉和食欲:动物的舌头上有钙离子受体,当跟其他味道混在一起时,充足的钙离子会让人产生「浓郁」的味觉感受;而如果动物的饮食中长久缺钙,也会偏爱喝富含钙离子的水,喜欢吃蛋壳,啃食风化的动物骨骼,乃至于吃土……植物也有可能「缺钙」,尤其是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的。舔粉笔(硫酸钙)时的感受大概就是钙最朴实的味道。

  同样,当人类的整体生活方式逐渐远离海洋后,也就更容易缺乏海洋中的矿物质:氯、钠,乃至镁、钙。如果钙摄入持续不足:

  体液中的钙浓度偏低,细胞的跨膜电势更不稳定,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更容易被激活,细胞也就更容易被「激发」——由于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都是可被激发的,这会让人容易在睡眠中早醒,乃至肌肉抽筋(或不自觉抽动),也可能让肥大细胞更轻易地向外释放组胺和其他炎症因子,也就是说,让人更容易发炎和过敏。

  体液难以维持弱碱性,而一旦细胞的外部环境偏于中性甚至弱酸性,(为了维持足够的跨膜电势)就会迫使细胞内部更加酸化,进而影响细胞的诸多功能乃至细胞膜的稳定性;细胞外环境的pH一般为7.4,而细胞内环境的pH则为6.6,这种差异产生了70毫伏的电势差。如果外环境的pH降到7,细胞内环境的pH就会降到6.2,以继续保持70毫伏的电势差。好在体液中还有另一套缓冲系统——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可以保证无论如何缺钙,细胞外环境的pH也不至于降到6.8以下。

  各种上皮组织中的细胞连接也会更不稳定,于是更容易出现肠漏,进而也会更容易对食物不耐受和过敏;

  凝血功能受限,血压偏高……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尽力维持体液中的钙浓度:

  首先会有三磷酸肌醇将细胞内储存的钙释放到细胞外;除了内质网、线粒体、内体和溶酶体中的储存之外,细胞内还有些专门结合钙的蛋白质,另外还会有些钙盐沉淀(比如正磷酸钙在细胞内弱酸性环境下会沉淀)——这些都是细胞储存钙的方式。

  如果细胞内的钙也不够了,甲状旁腺素会升高,以从骨骼中提取钙,而这会让骨量持续下降;

  如果骨骼内的钙都不足了时,就会从许多功能性的钙结合蛋白那里征调钙,这会加剧细胞功能失调……

  身体逐渐缺钙的许多表现,也正是身体逐渐衰老的表现。

  那么作为现代人类,每天需要摄入多少钙才算够呢?

  RDA的推荐量是:成年人每天1000mg,老年人则是1200mg。我们可以把这作为最低标准。

  首先尽量从日常饮食中获取钙。

  比如迅速烧开然后冷却的凉白开,每天喝1~2升的话,就有400mg乃至更多的钙。可以给当地的供水局或者自来水厂打电话,询问自来水的硬度,国内许多城市自来水的含钙量都高于200mg/L。相比之下,100克的牛奶也只有100mg的钙。

  小鱼小虾。因为往往会完整地吃,所以含钙量都不错。比如每100克玉筋鱼有500mg的钙,100克池沼公鱼有450mg的钙,沙丁鱼有350mg,泥鳅300mg,香鱼250mg……虾壳中的钙含量也很高,而虾越小,虾壳所占的比重越高,整虾的含钙量也就越高。比如100克南极磷虾有360mg的钙……而如果不吃壳的话,100克草虾只有61mg的钙(不过也还可以了)……100克的干虾皮更有近乎1000mg的钙。

  海洋蔬菜和叶类蔬菜。比如100克羊栖菜有1400mg的钙,浒苔有920mg,海带有900mg,裙带菜有820mg,石花菜660mg,紫菜有280mg……100克荠菜有290mg的钙,罗勒叶有240mg,紫苏叶有230mg,芹菜有140mg,菠菜99mg,油菜有97mg。(因土质不同,陆地蔬菜中的实际含钙量应该差异很大。)不过叶类蔬菜中往往也有不少的草酸,会妨碍钙的吸收,比如草酸含量极高的蔬菜,其钙的吸收率只有5%——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

  贝类。贝类要构建外壳需要大量的钙,于是其体内也往往富含钙。比如每100克苹果螺有400mg的钙,蚌有160mg的钙,牡蛎88mg,花蛤66mg……

  骨头。硬骨中大概有1/4~1/3的重量都是钙——或许原始人也像其他动物那样,在缺钙时会啃食野外风化的动物骨骼吧;现代人可以用骨粉代替……软骨(脆骨)中的钙也还可以,比如100克猪软骨有100mg的钙,鸡软骨有47mg的钙……羊肋骨中的脆骨明显更为「钙化」,不过具体含钙量未知,推测应该远高于100mg/100g。

  骨髓和脊髓。100克牛骨髓含有304mg的钙……这应该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钙源……骨髓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2。

  蛋黄。每100克鸭蛋黄有123mg的钙,鸡蛋黄有112mg……

  奶制品。当然,奶制品也是富含钙的,前提是不对其中的乳糖、酪蛋白不耐受乃至过敏……

  除了含有较多草酸的蔬菜之外,其他各种食材(包括自来水)中的钙的吸收率都是差不多的,一般都在20%以上。(牛奶中钙的吸收率为30%。)

  而除了以每天1000mg钙的目标组织饮食外,还可以像吃盐一样,额外补充钙——每天可补充1000mg乃至2000mg都可以。

  最推荐的补剂形式是柠檬酸钙,不仅吸收好,柠檬酸还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关键产物,且可能防止体内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其次是抗坏血酸钙,优点是溶解度高(可以用来自制「硬水」),还能同时补充维生素C;螯合形式的钙(比如天门冬氨酸钙)也可以。因为钙镁的协同性,补钙时最好也补镁(也推荐柠檬酸镁),两者的比例关系可以为2∶1。

  在盐(氯化钠)成为人类饮食中无可争议的第一补剂后,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中也都发展出了「补钙」的方法。

  比如我们会用石膏(硫酸钙)来做豆腐,中医里也会用各种富含钙的东西做药材,比如石膏、龙骨(骨头化石)、牛骨、龟甲、珍珠母(贝壳粉)、珍珠粉、鹿茸、灶心土;罕萨人喝融化的冰川水,其中因溶解了大量矿物质而呈乳白色,被他们称为「大山的乳汁」;以长寿闻名的冲绳人,会用「珊瑚砂」(钙镁比例为2∶1)饲养鸡、牛,施肥土地;美洲土著有吃黏土的文化,并称某些含钙量高的黏土为「治愈的泥巴」;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阿拉伯,乃至近代的欧洲和印度也都有用黏土治病的文献记录……黏土能改善的病症据说有:过敏、痤疮、贫血、关节炎、口臭、疲劳、湿疹、痔疮、胃溃疡、寄生虫、食物中毒、毒虫叮咬等等。这其中有些应该是由于其中的钙(和镁)而改善的,比如过敏、关节炎、湿疹、胃溃疡等,另一些也许是由于其中的土壤菌群。带着家乡土泡水喝能缓解「水土不服」,应该主要是补充土壤菌群的效果,当然也能附带补钙。

  通过盐、石、土或其他补剂,来补充氯、钠、钙、镁,也可算是人类对自己体内永恒记录着的那片离子海洋的追忆仪式吧。

  另:为了更好地吸收钙,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3,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饮食中的草酸和植酸。在缺乏维生素D3时,肠道吸收钙的能力可下降到理想情况的1/20。蛋白质一方面会促进肠道吸收钙,另一方面也可能促进肾脏排出钙。

  而为了让身体能更好地利用钙,即让其更多地沉积在骨骼而非各种软组织内,还需要保证维生素K2的摄入。

  另另:要判断钙的摄入是否充足,短期的话可以检测唾液的pH值。理想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弱碱性的,pH为7.4,这样不仅能让其中的淀粉酶正常工作,还能中和吃进去的各种酸,以防腐蚀牙齿;而如果体内的钙不足,唾液pH值会下降,甚至会偏酸(低于7.0)。不过因为饮食本身也会影响唾液的酸碱度,所以检测唾液的pH值最好是在饭前,口水开始分泌时。在偏酸的唾液中,也应该更容易沉淀出牙结石。

  长期的话应该监测骨密度的变化趋势。最好的参考部位是股骨颈,因为它不仅反应了整体上的钙水平,还反应了平日生活中是否坐得太多——在坐姿中,股骨颈不承重,即使钙摄入充足,也可能会慢慢损失骨量。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9729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6728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0122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70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