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百万年薪”的精英专业,光环碎得自己人都想踩一脚

  内容涉及广泛,范围毫无厘头。

  从北京探店攻略到江苏掼蛋手册,从粤式煲汤做法到香港旅游行程,再从佳片分享到如何缓解入睡困难应有尽有。

  这些文件内部,清一色地标注着金融行业内知名机构或公司的logo。

  同时还采用对应机构研报制式的PPT模板,严谨得仿佛内部汇报。

  用最庄重的宋体字、一本正经地传授:

  出差如何不发胖、上海外滩哪家本帮菜馆子好吃、掼蛋应该怎么打。

  (以防北方朋友不知道,掼蛋是江苏流行的一种扑克牌玩法。)

  画风仿佛在郭敬明的《小时代》片场上演乡村爱情故事。

  顾里穿着晚礼服登台,开口却是“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

  这些奇奇怪怪的文件通过微信群传遍大江南北,围观群众们已然自行脑补一出出名利场大戏。

  惹得网友各种瞎猜,“莫非最卷的金融人也卷不动了?开始摸鱼了?”

  01

  “玩德州扑克的金融人,

  都转去玩掼蛋了?”

  近两个月以来,与金融专业、金融行业相关的花边新闻就没停过。

  前有张雪峰多次劝阻想报考金融的学生,称普通学生别碰金融、认为想通过学金融改变命运已不可能,引发金融还值不值得学的争议。

  后有网络传言表示金融精英们原本流行玩德州扑克,如今却流行起了玩本土的掼蛋。

  还贴出了印着国内某证券公司logo的掼蛋规则说明书,以及对应扑克牌。

  毕竟这些文件确实怎么瞧怎么怪,你说它离谱吧,它内容还挺严谨、旅游攻略里连哪家馆子哪道菜好吃都写上了。

  可你要说严谨吧,这一桩桩话题看起来可和金融没啥关系。

  然而细究下来,实际情况却可能会让想从中揣测出什么大势所趋的网友们大失所望。

  它们和时代风云变换、行业变化莫测挨不上多少关系。

  更多的,反而是金融底层打工人的玩梗自嘲。

  那些探店指南、体重管理、咖啡机入坑指南并非官方研报,而是公司员工个人所写。

  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内部团建与培训活动,新入职的员工给大家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

  类似于学生时代,老师让每个人自我介绍时说出一项可以分享给大家的兴趣或技能。

  常见的培训分享,一般是工作经验、办公设备、行业观察这些正经话题。

  至于那些探店、煲汤、健身、失眠的不太正经话题——

  “可能是年轻人想法独特,整点活吧”。

  因为金融业内并非是今年才开始玩掼蛋,而是早就开始玩了。

  作为江苏地区流传甚广的扑克玩法,掼蛋在江浙沪地区的名气本就不低。

  而江浙沪本就是经济富裕地区,金融往来交易多、掼蛋的玩法流传开来不算稀奇事。

  另一份标着某银行分行logo的掼蛋教学培训PPT,制作者表示是2017年为一场金融峰会客户做的工会赛前培训讲座。

  江苏工会举行掼蛋比赛,大约相当于天津工会说不定哪天举行相声比赛。

  而这掼蛋培训,就相当于有的天津公司特地请德云社来给员工们训练一下口条。

  并非是网传的“金融圈集体比赛掼蛋”,也并非是今年一朝一夕的变化。

  尽管网上这些流传的“金融圈变动”大多是笑话段子,有的还已经被证券机构、当事人辟谣。

  但却耐不住大家乐意围观转发,许多金融打工人自身也参与其中。

  开玩笑调侃自己怎么总是不赶趟,之前流行的德州扑克还没学会,现在又来了个掼蛋。

  入职时加的业内德扑群,德扑局一次没去过,结果群里已经有人在约新的局。

  或许在专家们“高屋建瓴”的分析中,金融圈的流行从德州扑克转向掼蛋,可能象征着国内资本市场主力的转变。

  但对身处其中、日日点卯上班的金融底层打工人而言,无非是行业内又多了一种遥远而虚幻的流行。

  02

  金融的精英外衣,

  破碎了吗?

  互联网此次对金融业的集体看热闹围观,多少带着一点戳破幻梦、看它是否掉下神坛的意味。

  不论是张雪峰的“学金融难改变命运”,还是标注着证券公司名称的“探店攻略”,都有着金融突然接地气了的感受。

  掼蛋对江苏本地人而言,是家庭聚餐的饭前娱乐。

  夏天里小叔大伯们穿着大裤衩与拖鞋,拈着扑克牌往饭桌上砸等吃饭,聊天内容是谁家婆媳又吵了架、谁家的娃考了第一。

  这种生活场景,怎么都和想象中觥筹交错的金融应酬挂不上钩。

  在此之前,金融专业是分数线前列、绝对的热门专业,金融行业也被视为绝对的精英圈层。

  但随着互联网玩梗以及部分金融人的自嘲,这些曾经牢不可破的华丽印象已经也有了些许消解的迹象。

  与之一同分享的还有几天前脉脉上大热的帖子:

  一位金融员工吐槽同栋办公楼的腾讯码农,说码农们穿得太邋遢像小孩子,客户看到后都很诧异。

  结果底下码农回怼:

  “麻烦金融同行们不要穿得像中介一样,每次有朋友过来都会疑惑怎么楼里还有链家。”

  (链家:我没惹你们两个。)

  会指责把最早一个把穿搭细则传到公司外部的人不专业,会指责那些调侃“金融穿得和中介一样”的人不懂行业。

  那时自己对金融业还有精英梦,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迈过了某个阶层的门槛。

  刚毕业时一无所知,真的会比对着穿搭攻略给自己买点“高级的衣服”,想要尽快融入这一精英群体,也就下意识地想要维护金融业的神秘感。

  但现在,她早对这一行业完全没了滤镜。

  滤镜破碎的根源,大约是被一个比一个卷的同行们整怕了,好像他们永远不会松懈、自己也不会松懈。

  当然,这些吐槽仅限于私人。

  在加了同行与客户的朋友圈里,她依旧是那个很少发个人内容、只转公司文章的金融白领。

  像那些非常详尽、仔细区分了菜系与环境的“餐厅大全”,可能是哪家公司的非正式新人手册。

  表示自己入职接受培训时,也曾收到过类似的文件、是前辈们私下“代代相传”的攻略。

  方便有商务应酬的金融新人能选择合适的餐厅,不至于手忙脚乱。

  它对行业内的新人来说,可能象征着某种“迈入创投圈的第一步”。

  但等它抛开职业光环来到大众面前,看起来不过是比网红博主更详尽的探店攻略而已。

  03

  “玩掼蛋还是德扑,

  与我金融民工无关”

  此前虎扑步行街曾掀起一次讨论,网友们像点评电影那般给金融学打分。

  结果打出了4.6的低分,还诞生了“清北之下无金融”的夸张说法,讽刺金融行业向来的高学历门槛。

  热评表示“建议取消211以下的金融学类”,但底下马上有金融人自嘲:

  还是需要双非金融的,毕竟保险公司需要销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金融学评低分、集体转发金融业内奇葩文件这些调侃,既消解了金融的刻板印象、同时也维护了刻板。

  它消解的,是金融学一定好就业的“不败地位”,是金融行业不为外人了解的“神秘感”。

  让人意识到原来不少人学了金融后也未必就业顶尖,意识到金融业内如“掼蛋”的本土化特色。

  而它依旧维护的,是金融行业对顶尖与风口的机制崇拜。

  猎聘今年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金融业人才管理趋势报告》显示,金融行业的硕士学历占比达到了37.45%,远高于全行业13.89%的平均值。

  而这当中,211、985高校及常青藤名校的毕业生占比高达67.28%。

  与之相对应的,金融业2022年平均收入为168000元,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收入的20590元。

  金融学与金融业,或许依旧是大众印象中那个“钱途好”的专业与工作。

  但它的门槛,早已出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而另一类,便是认为对没有家庭资源、学历也相对平凡的普通人而言,金融基层岗位早已成为了一份没有光环的工作。

  可以糊口、也可能过上还不错的生活,但不太可能逆天改命。

  毕竟对他们而言,背负金融的精英光环相比于自豪、更多是一种会被予以更多期许的负担。

  一位私募机构干了五年中后台业务的朋友就告诉我,确实有公司领导这两年内开始玩掼蛋,是去苏北募资后带回来的习惯。

  “江苏那边的机构LP(有限合伙人)活跃。”

  “最近还有领导招呼大家一起玩‘够级’,好像是山东那边的玩法,也是谈合作时带回来的。”

  不过这些变化,在他眼里和作为“金融民工”的自己无关。

  他的岗位很少见客户,去到各个地域募资商谈也绝非他作为“金融小喽啰”可以触碰的工作。

  网上开始传“金融圈流行掼蛋”的说法后,朋友圈也逐渐出现了约人下班后玩掼蛋的同行,大多是在玩梗。

  我问他有没有跟风玩上一把,掼蛋好玩吗、刺激吗,他摇摇头说没有:

  “什么扑克牌,能比金融降薪令更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