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同样脆弱 | 知乎早报 20200703

  昨夜今晨什么最值得关注,「知乎早报」统统告诉你,让编辑部小李带你正确地逛知乎。

  # 知友拔牙后死亡

  近日,账号 @阿宇 在《拔智齿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下发回答,表明自己是账号主人的姐姐,弟弟于 5 月 25 日拔智齿后流血不止,4 天后死亡。

  哎,希望这位账号的主人一路走好,姐姐也节哀……

  为了了解事情真相,避免更多悲剧发生,我们还是要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拔牙会致死?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重症医师 @王郝 表示事实不清无法判断,从已有的信息来看,血液感染可能是来自于伤口长时间没有愈合,而伤口无法愈合可能是因为白血病,血色素低同理。

  北大口腔颌面外科学博士 @巩玺 也表示,目前材料无法确定致死原因,有可能是未诊断的急性白血病,在拔牙后突然加重。

  她认为,这件事存在的问题可能在于:通常在拔牙之前,医生要了解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情况,比如,急性白血病是拔牙明确的禁忌症,但是,大部分医院拔牙术前是不做查血拍片子这些全身辅助检查的。这确实是个漏洞,但如果因此所有患者拔牙前都要常规体检查血,又会存在过度医疗的问题。

  而术后方面,患者在术后出血四天跟医生微信联系而不去医院诊治,医生在患者术后都出血量大全身反应重,又这么长时间的情况下也没有建议患者去医院,双方都是有责任的。

  中山大学外科学硕士 @爱泡温水的青蛙 则综合化验单和治疗过程等信息,猜测可能是这种情况:小伙子本来存在未发现的白血病→血小板过低,拔牙后难以止血→引诱口腔自身存在的细菌进入血液定植→进入血液的金葡萄引起脓毒败血症→转移到左下肢引起蜂窝织炎、细菌毒素引起呼吸衰竭等

  此外,他认为院方存在一个严重的漏洞,拔牙前并没有进行抽血检查,以排查拔牙禁忌症。「是,正常人是不会这样,但不应该因为 99% 的人都会正常愈合就对常规检查放松警惕。」

  正在学习口腔医学的知友 @Rainwind 还补充说明了许多拔牙的禁忌症,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生理期、血液病等等。

  看完医学专业知友们的回答,小李才知道拔牙虽然不算大手术,但相关禁忌和风险也不少。不过……如果要求每次拔牙前都抽血体检,大家会支持吗?

  # 崩溃就在一瞬间

  昨天中午,北京石景山万达商场一名女顾客在接到阳性的核酸检测结果后,蹲在地上对着手机里的朋友崩溃大哭。

  (由于涉及隐私,小李就不放视频了)

  这一幕被网友拍下传到网上后,有不少评论谴责她做完检测结果还没出来就到处跑。对这种观点,问题下的大部分知友们都并不认可。

  如 @李一白 就表示:不是所有去做核酸检测都是怀疑自己可能被感染,有可能是因为工作需要,有可能是因为社区排查,核酸检测在北京已经如同喝水吃饭一样平常,如果明天的结果通知我也是阳性,那么我大概可能也会被骂为什么要在外面吃饭,没有社会公德心之类的吧,想想真是非常难过。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真的挺理解突然的崩溃,希望多一些善意吧。

  @不思蜀小众旅行 也表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新冠病毒,而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此外,在医疗资源跟得上的情况下,新冠病毒其实并不可怕,现在北京出现的个别的阳性病例,正常救治就好,根本不需要恐慌。

  据悉,事情发生后,防疫人员很快便将病患控制在西广场开放区域,同时禀报当地公安机关,并控制现场人员流动,封锁现场。她中午去过的味千拉面也封闭消杀,现场无其他人员接触。

  @左锦辉 则表示,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一些醒:北京地区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前,最好还是低调一点,不要到处走动和聚餐;北京以外地区,同样还是尽量减少在外面吃饭,最好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大规模做核酸检测其实也有安全隐患,所以采样时尽量等人少再去……

  小李也觉得,「防疫常态化」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不论你所在地区是否疫情稳定,都要注意防护~

  # 又学术抄袭了吗?

  昨天的热榜前排,又出现学术造假的新闻了。

  (小李:这很知乎)

  网传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写了一封举报信,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存在剽窃和涉嫌造假等学术道德不端行为。具体原文可见问题详情描述: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大力学姐 表示,在付向东的相关论文正文中就有这么一句: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当我们的论文正在审稿时,概念与我们相似的结果在其他地方被发表了)

  而他所说的其他地方,就是杨辉在 4 月 30 号 Cell 发表的研究。@大力学姐 仔细读完两篇论文后发现结果十分相似,而杨辉的论文存在一个疑点,即在碰到视网膜之后并没有继续做疾病模型,而是突然跳到了和视网膜无关的帕金森病。

  她认为,如果付向东教授在杨辉面前做过报告,还透露了细节,那就不是巧合,而是窃取 idea,恶意抢发。这也恰好能解释前文中提到的疑点。

  有位匿名知友表示自己了解一些内情:这个课题的确是付向东实验室于 2013 年就开始启动了的,他们为了排除泄漏造成的假阳性问题,花了好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实验反复确认,才得出的确是从星形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的新生神经元起作用,减轻了帕金森小鼠的症状。而且,付向东教授早在 2017 年 9 月厦门开的细胞生物学大会上就介绍了这项工作,同年 12 月还去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给了报告,比 18 年在神经所给报告的时间还要早,这些都能在网上查到。按时间线来说,谁先谁后一目了然。

  @花花鼓 和另一位匿名知友也说明:在论文发表前,在会议上公开讲述自己的前期结果是很常见的,至少在生物学领域,是广泛存在的。

  对教授学者们来说,公开讲述工作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发现,帮助找到自己项目中的缺点,也能通过互相交流传递新知识,碰撞出新的想法。但在这个过程,就有可能出现某些人借此剽窃成果,抢发论文。

  希望各位正在做科研的知友们都能保护好自己的科研成果呀。

  @知乎科学 推荐:能否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秀恩爱」为何「死得快」?「孤身一蝇」被吃掉的概率为零,相比之下,交配被吃掉的概率上升了整整 27.3%,这样看来交配真的很容易被吃掉。而且那些被吃掉的苍蝇通常都是成双成对的,它们面对蝙蝠的攻击往往会双双殒命,科学家观察到,只有一只交配中的苍蝇逃脱了蝙蝠的攻击。 —— @苏澄宇

  @知乎电影 推荐:执行导演在剧组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执行导演」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资历在工作,这个岗位管理的是一个「江湖」而不是一个「组织」。所以提问者不理解的一切,都是因为你实际上是在一个江湖老大的手下工作,如果你按照学生的标准去对待江湖,就会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张小北

  Q: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王伟麟 :高压电

  Q:看孩子上网课,她上课不守纪律,写作业敷衍了事,我变得特别暴躁且暴力,甚至动手打她,我该怎么办?@蓝牙女孩 :他以前在学校上课很有可能也是这样的,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所以想开点吧。

  Q:眼睛近视是种怎样的体验?@银教授 :没戴眼镜,不知道你在问什么

  Q:为什么猪看起来逃生速度慢、战斗能力低却没有灭绝?@罗本身 :

  Q:这是什么文字?如果已知表记的是汉语应如何分析?@Kushim Jiang :图中属于缝合文字。可以辨识出汉字部件、平假名、片假名、注音符号。注意到图后有高中化学练习题,考虑竖排文本,同时注意到第一行有类似朝代人名的标号,考虑查阅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最新版本为 2017 年版。参照附录 1,筛选出题名 7 个字,且作者名 2 个字的古诗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对大致字数,图中的文本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对应关系较平凡。

  最后,诚邀各位知友把小李放进置顶冰箱~总共分两步走:点击知乎日报头像进入个人主页;点击右上角「···」图标,在下方弹出的窗口中选择「特别关注 TA」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早报的全部内容。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