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导演里最小的文牧野,是怎么拍《我和我的祖国》的?

  “我要做的就是尽量像一个“小孩”做的东西,这应该就是人家让我来的理由。”

  文/庞宏波

  “特别荣幸、非常荣幸,但我说老实话,其实压力特别大。我是85年的,比我再大一点的是宁浩,那是我师父。再比宁浩大一点的是徐峥。”

  为什么选文牧野?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其实所有人几乎都知道是因为《我不是药神》,但在献礼片里的“亮相”,就不再是市场的爆款逻辑。七个故事,基于电影里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通过时间基于电影时代主题。而七个导演,自然需要基于电影这样的大策略。所以,文牧野除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还有他身上的另一个标签:青年导演。

  如今,文牧野回忆起来,认为“人家找我来拍这个东西,就说明希望发挥年轻的那种力量。拍的年轻一点是一个根本想法,所以结构、运镜、音乐,都尽量表现的像是一个“小孩”做的东西,那样比较符合我的状态。”

  去年,电影局就想拍一个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电影,最初的想法是7到10个导演。后来因为事情太多就搁置了,今年3月份文牧野接到电影局电话被喊去开会,重启共同执导献礼片的事情。所以,献礼片这个计划其实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去年落地。

  仅仅拍摄过一部长片处女作,文牧野就得到了参与建国70周年“献礼片”的导演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护航》为了衔接整个国庆阅兵,又调整到了最后,成为了整个电影的压轴单元。

  被问到如何去面对这种“双重压力“的时候,文牧野说“谁也不想压轴,你问我怎么去抗压,我不知道,就哭。”(笑)

  1

  精英主义

  顶级的精英人群。

  在文牧野看来,这是《护航》最大的不同点。对于自己来说,这也是此次参与《我和我的祖国》最大的收获。

  其实包括此前的短片和《我不是药神》,文牧野所聚焦的是底层的小人物或者说是边缘人物。这是文牧野对于电影美学理解中,天然所带有的基因。任何一个导演在“入场”时,对准的人群某种程度上就是导演成长的一个缩影。

  但女飞行员不同,这是一个顶层的精英群体。文牧野不会开车,也不是一个机械迷。这个群体对自己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执导《护航》对文牧野自己来说,是逐渐明白了“大题材”如何来拍。

  《护航》是一个纯军事题材,70%实拍,30%是特效。14分钟的时间里通过穿插的方式来围绕人物进行“建立”。“该试的我基本上都试了,比如说我将来想做一个动作片,那么我是不是有这样的外部技能,这是我思考的点。另外,顶级精英人群如何和观众近一点,如何和我喜欢的平民老百姓的质感贴合一点,找到一个平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

  所以,在《护航》里,文牧野得到了和《我不是药神》截然不同的体验。尽管张子枫打遍男同学和雷佳音笑点密集的“轰炸”依然能够看到文牧野的影子。但前者是精英人群的落地,后者是平凡人的拔高。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这种体验则完全不一样。

  “女飞行员的外表很硬,因为飞行员成材率很低,低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分之一。因为从入学开始,任何一项测试不达标,终身停飞。所以,从入学到驾驶,如果再加上女性这一点,那么整个考核的过程是极其漫长而且艰难的。所以他们的气场天生要比男性更强,你也应该看到了,虽然她是一个备飞,但是因为强所以才备飞,这个小人物是精英中的精英。”

  从聚焦的人群来说,文牧野打破了《我不是药神》带给自己的人物标签。他需要对准的恰恰是一个截然相反的人群,而对准这个人群的又恰恰是七个导演里年龄最小的导演。

  “我后来也回忆这个事,其实本质上七个故事就包含了回顾过去,坚守现在,展望未来。那么,我所表达的东西就一定是年轻的未来式,这是和其他故事最大的不同。1949年的时候,在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压迫后升起第一面国旗;1964年原子弹爆炸,也是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在7个故事里其余6个都是压迫之后的反抗或者说崛起。但《护航》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已然强。入点就是我们生来强大,这是一种绝对自信。”

  所以,80后的文牧野在整个14分钟的片段里,所要去展现的恰恰是这种“年轻的力量”。“其实整体的结构、运镜包括音乐全部是摇滚乐,就是为了展现这种东西,这也是人家让我来的理由,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2

  “私货”

  帅和飒的背后。

  从观众整体的反应和评价来说,《护航》带给观众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帅。尤其是整个国庆阅兵的外部助推下,作为压轴故事的《护航》无疑是极为“应景”的 。

  但是,在帅和飒之后呢?这是一个更高的需求。宁浩在《北京你好》中所传递的绝不仅仅是葛优的幽默,而是两个小人物在两个历史瞬间碰撞出的“温暖”。因为这种“暖”,才让笑变得更高级。

  但由于《我和我的祖国》7个故事来自于7个不同的导演,所以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需求也无形中被“包裹”。一方面是因为“短”,所以会忽略更深层的探索;另一方面恰恰是因为“短”,所以更需要更深层的需求满足。

  这一个矛盾体,无疑为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电影这十年来的类型片发展,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了七位在类型片上相对有特色的导演。文牧野在《护航》中,除了表层的帅之外夹带的“私货”是平权。

  关键词是阅兵、女飞行员、护航,在7个故事里这个强军题材的短片单元是唯一一个以大女主为核心人物的。所以,除了拍出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外,平权就是最为重要的精神核心。

  当宋佳饰演的女飞行员完成了自己的备飞任务,落地之后韩东君带领的男飞行员从飞机身边走过,此时男飞行员集体给宋佳行了一个军礼。其实这个动作,在实际的观影过程中也有观众“发笑”,认为这个过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耍帅。

  但在文牧野看来,这个动作本身一是表达对于宋佳饰演的吕潇然的尊重,二来是希望表达一个平权的概念。在所有“献礼片”当中,百万里挑一的女飞行员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材。

  此外,在风格上,文牧野其实努力的在往自己的认知里拽。尤其是展现吕潇然生活的故事线,其实更加符合文牧野的“特色”。

  从《我不是药神》到《护航》,两个题材都不太适合“喜剧”。但《我不是药神》前半段的喜剧给予了观众极佳的观影体验,而《护航》中吕潇然“整个8”的霸气,起源于打遍年级男同学,高潮于和雷佳音分手火锅的“干鼻子里了”。两个作品,都是带有喜剧元素的正剧。

  这种喜剧元素的融合,某种程度上服务于最终的主题“落地”。文牧野无论是在去年复盘《我不是药神》还是今年解读《护航》,多次提到了“落地感”。

  而通过喜剧元素,将角色和观众的维度拉近一点,本质上增加了角色本身的“人味儿”。

  3

  青年力量

  大器晚成。

  其实对于文牧野来说,身上虽然有摘不掉的“青年导演”。但不得承认文牧野如今也34岁了,如果按照年龄的标准来衡量,文牧野其实处于青年导演和中生代导演的“夹层地带”。

  但文牧野并非是个例,这两年涌现出的头部青年导演,本质上都带着这种“大器晚成”的特色。他们进入市场后的第二部作品甚至是处女作,就直接炸开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陈思诚是这样,郭帆是这样,文牧野也是这样。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趋势,尽管整个市场给予青年导演包容度,但真正能够撞入市场中心的却是并不算“青年”的青年导演。在文牧野看来,之所以这一代青年导演“大器晚成”,在于这一代青年导演都不只是在内容层面上较劲了,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较劲。所以,尽管晚但一出来打开市场的面就比较广。

  “美国的电影架构里,其实有很大一批中生代导演在基层,在探索的是年轻人。但中国电影不一样,大量涌入的青年导演其实涌入的方向是中国电影最“空虚”的下层。这里的下层指的是“基层建设”,在任何一个商业电影市场基础主要是类型片,所以市场仓量也是被年轻人撞开的。”

  今年国庆档,三部献礼片最为明显的“共性”是类型元素。而作为3部电影9位导演里最年轻的一个,文牧野所代表的恰恰是目前这一代大器晚成的青年力量。这批青年导演的集中涌现的并非市场的“新类型”,而是回归于市场,以现实主义为基座的类型片。

  对于这一点,文牧野认为“市场就是时代,时代的主题就是市场的主题。现在,时代主题是爱国主义。情绪从之前的自卑主义情绪发展到了自信主义情绪,那么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下一个十年的主题就很有可能是爱国主义电影。目前(从大方向来说)是爱国主义大片时代,中国电影正在经历这个。”

  对于文牧野来说,经历了《我不是药神》之后,感受最大的就是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更清晰,比写《药神》的时候更松弛,但承受的外部压力要比《药神》更大。但这个外部压力在自己看来,最难的其实还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人一方面是希望真实的面对自己,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让大家觉得自己还不错。所以后来问了徐峥也问了宁浩,问了很多的前辈,如何面对个性和共性的对抗,这种纯自我和别人对你的期待的对抗。问了一圈,别人告诉我,你不用在乎,你一辈子都要经历这些。”

  所以,当我让他用一个词和一句话形容《药神》之后的状态。文牧野想了半天,笑了又想,想了又笑,说 “我觉得还是平静吧,那是我追求的,但不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