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工委报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超六成未成年转投短视频平台,如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近日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报告研究显示,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其中,报告显示了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三小时以内。但约65%未成年在游戏受限后,转投短视频平台。游戏工委报告: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防沉迷政策施行15个月后: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内

  不管是沉迷游戏还是沉迷短视频,都是网络成瘾的一种表现,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成瘾行为和一般的正常行为,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总是做一个事情,总是做,天天做,一天要做好几回,那么这有可能是成瘾。 但是有些事情我们的确是天天做,总是做,而且总也做不够。比如说吃饭,我们每天都要吃,早饭午饭晚饭少一顿就很难受,而且竟然吃完以后第二天还要吃。但是我们却没有说这个吃饭是一种成瘾,对不对?

  而另外的一种界定,则会更贴近本质一些:一般来说,我们有一些事情做了以后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得到满足之后就不需要再做了,但是成瘾行为就好像要不停的做,甚至于做完以后你会觉得他不但显得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好像心里面更需要了。

  一个很重要地划分成瘾与正常需要的标准是:正常的需要,它如果得到了适当的满足,这个需要就会停止,我们就不会去再去追求这个东西了。比如说吃饭,你吃到一定程度吃饱了,你再吃反而会难受,那么这就是正常的需要。而成瘾行为,即使在满足之后,对它的需要也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再需要甚至需要的更多。

  网络成瘾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或网络过度使用。它包含两个基本特征:

  1)无法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

  2)个体的日常功能会因此而受损。

  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网络,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亲子关系的质量,孩子同伴交往的质量和他们一些自身的特征。

  首先,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亲的关心和支持, 相反,他们更强烈地感觉到父母亲对自己的漠视、冷淡等。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自身无法很好地识别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也无法理解和安抚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家庭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没获得满足, 觉得孤独寂寞,他们可能会过多地选择网络活动,投入到网络世界需求情感关怀或者安抚。

  其次,如果父母亲对子女总是过度纠缠,过分干涉或者拒绝否认等,可能会使网络成瘾青少年感到被动和失落,或者对父母有抱怨,指责的心情,促使其采取积极主动的网络行为, 希望通过网络能自主控制自己生活、支配自己行为,显示自己的主体性或者宣泄情绪。

  此外,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父亲更多地承担了养家的重任,而母亲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孩子的教养和陪伴上。

  另外,相对于妈妈,爸爸被认为更经常与孩子玩体力游戏,户外游戏等。所以,感觉与父亲疏离的青少年可能缺乏社交技巧和恰当的应对策略,他们通常更容易形成网上人际关系,发展亲密感。而母子关系仅仅是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

  同伴沟通良好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同伴社会接受性更为自信,能够把自己的困难和烦扰与同伴进行交流,争取同伴的理解和帮助,也能够听取同伴的意见,因而,他们沉溺于互联网的可能性更小。

  建立同伴友谊是这一阶段孩子很重要的发展需求之一,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同伴比较疏离,害怕遭到朋友的嘲笑,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朋友,会感觉孤单和无助。

  而这时他们转战网络,可以更自如和放松地进行自我表露和交流,也可以实践新的社交技巧,更容易建立网上人际关系。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在现实的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越加疏离,越容易转向互联网寻求友谊和支持,越可能报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沉迷于互联网而受到影响,也越可能网络成瘾。

  网络虚拟环境是一个理想的自我表现平台(Iakushina,2002),青少年在其中可以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它可能是一个与现实中的我并不相同的“我”,即虚拟自我,也可能是以现实中的“我”为脚本构建出来的在互联网世界中得到认可的“我”。

  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越大,说明个体对虚拟自我的接受程度越高,个体对现实自我越不满,越容易过度使用互联网。

  同时,如果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学业任务或者休闲时间没有很好地计划和安排,没有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或者娱乐的节奏,更可能沉浸在互联网的时间,无法自拔。

  此外,孩子的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能力不足,更容易陷入互联网的世界中。他们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总会遇到困难,时时感到被评价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关注,对同伴之间的取笑和嘲讽可能更为敏感。

  他们常常处于不良情绪感受中,又无法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可能会转向网络进行缓解和补偿,因为网上社交的匿名性和隐形性可使他们感觉更加安全,这样的倾诉和沟通途径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也使他们更加喜欢互联网上的社交活动,逐渐产生依赖。

  网络成瘾之所以引起不同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重影响。沉溺于网络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同伴关系和与家人的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另外,孩子在上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沉迷于网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投入学习的时间,干扰他们学习习惯,并成为青少年学习困难和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Chou & Hsiao,2000; 吕媛,易银沙,邓昶,2004)。

  长期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他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迷,易怒或者焦虑不安的症状,尤其当他们不再上网的时候,情绪反应可能会很激烈。相对于花时间和心思建立现实中美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容易投入互联网人际关系。

  长期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同时对网络内容有着特殊而敏感的注意能力,而且很难自控离开网络,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节奏。

  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困扰,关系也好,情绪也好,学业也好,会促进青少年卷入沉迷网络的世界。

  而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孩子,又会给他身心以及学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这样交互作用,可能会让孩子越陷越深,父母也深受其困扰。

  今天我就谈几点父母可以尝试的技巧,更好地帮助孩子远离网络成瘾。

  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安全亲子关系,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多一些丰富的亲子活动。

  消除心理依赖是根本解决成瘾问题的关键。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过多纠缠,过度控制等都可能导致孩子“逃到”网络的世界。所以,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以依赖和归属的关系。

  父母以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对孩子的困扰多一些关心,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对孩子的情绪有一定的觉察和理解,也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而且安全的亲子关系得从小建立。

  因为我们关注沉溺于网络的孩子已经进入小学阶段,同伴交流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父母也可以帮助有人际困扰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其他活动中建立健康舒服的关系。

  另外,平时孩子在家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很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即全然地与孩子互动或者一起玩闹,时间不需要太长。

  这时如果父母能带孩子多玩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诸如到户外踢踢球,爬爬山,逛逛公园等,让亲子互动时光变得丰富起来,孩子也从中学会更多样的方式放松自己。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跟孩子一起录制有趣的亲子娱乐的视频。一方面可以保存一份属于你和孩子共同娱乐的回忆,也可以启发孩子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多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能够给观看你们视频的人带来一些启发和愉悦的体验。

  孩子已经进入小学阶段,需要慢慢学会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对于6-9岁的孩子来说,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慢慢建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娱乐习惯,这样孩子慢慢也学会了自主管理学习和娱乐生活。这里聚焦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上网习惯,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父母可以提前跟孩子探讨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对于孩子浏览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监控,不登陆黄色或者暴力等网站。共同商量一个适度的上网时间。对于青少年而言,适度上网的总平均时间为每周 9. 30 ± 0. 62 个小时、每天 1. 40 ± 0. 11 个小时。因此,我们建议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时间限度为每天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每周不超过十个小时。利用互联网辅助孩子拓展知识。比如,父母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给孩子报有意思的课程,为孩子创造远程学习的机会。接纳孩子可以通过网络游戏等获得愉悦或者放松的体验,甚至利用互联网让孩子有更多地创造。Ted演讲中介绍了12岁的美国男孩自学成才,开发了有意思的app,在学校还成立了app的社团,带领孩子们开发app,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儿。或许,爸爸妈妈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启发孩子进行更多创造性的事儿。

  以上就是关于孩子网络成瘾的分析和解读,希望对家里有沉迷于网络孩子的父母有一些帮助和启发大 S 和汪小菲为何闹成这样?有哪些罕见的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