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永远不要怀疑,一小部分有思想、有担当的人就能改变世界。实际上从来都是如此。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1、每日一歌:《Sailing》

  2、反思:发现和成就更好的自己

  3、 能力:你知道自己的业务公式吗

  4、领导:作为CEO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5、话题:平凡人/普通人究竟怎样才能逆袭

  6、教育:究竟要不要追求孩子成绩这个指标

  7、名言:得意信儒,失意崇道,绝望归佛这是分享的第4首歌

  1、每个长大的男人,都想有一次远航。

  抛下所有的束缚与羁绊,奔向一个期待而又不可预知的未来,内心喜悦而又灿烂。

  不过,对路大多数人来讲,或许只是一个想象,一个难以化为现实行动的美妙构想。

  2、这是一首非常、非常老的英文经典。

  一个老男人,以极其沙哑的嗓音,在声嘶力竭的呼喊:

  对现实的不满与抗争,

  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对亲情的拥抱与贴近,

  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3、近几日出差,住的地方有一所中学,所以有机会渲染学校的氛围与节奏。

  可逆与否,是人生诸多事情的固有特点。

  比如水与气,随着温度的变化,可以实现物理层面的转化;

  比如面粉与馒头,物理形变背后的,是化学变化:成为人们合适的食物;

  比如时间,尽管“穿越”满足了人类无尽想象力,但仍然不能改变时间勇往直前、永不回头的不可逆的现实。

  4、古往今来,多少人曾感叹过时光;

  又有多少人,曾试图挽留时光而不得,

  甚至又有多少古代帝王妄图长生不老。

  5、我害怕的,不是过往时光的流逝,而是多年后回望往事时候的不值得;

  我担心的,不是未来人生苦短的有限时间,而是不能最大化时间效率的错失。

  就如同现在的我一样,总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因为是没发生的事实而不得知;但是,总是无法欺骗自我。

  因为,身体是最诚实和不会撒谎的。

  6、当自己堕落的时候,就想起一个段子安慰自己:

  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候日记:

  ……

  6.21,打牌。

  6.22,打牌。

  6.23,依旧打牌。

  ……

  所以,心里会说:你看,即使是北大校长、曾经的名人,不也是会堕落的?然后就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借口与理由。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原因的物种,也是最会“合理化”的物种。

  7、人生,就如同大海之中航行:方向已定,旅途未知,风险并存。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一颗大无畏的心,勇敢面对生活挑战,把一个个困难化为身后暗黑的背影。远行,与最美的世界不期而遇;远行,遇见和发现最好的自己!

  1、与朋友一起聊天,某朋友聊起身边某朋友的一个小事。

  一起喝酒,找了个地方,一直被大家视为特别的一个人习惯性的吹嘘自己带的一瓶酒如何如何,吹嘘的自己都要怀疑人生。

  殊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早已称为一个笑话。

  2、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声泪俱下的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这样一个个成为笑柄的人、成为别人生活中开心的佐料的故事,何尝不是你我做人的一面镜子呢?

  3、从别人的故事里,我也看到曾经丑陋不堪的自己。

  爱面子,吹牛,酒后的胡言乱语,难以控制情绪,粗俗不堪的言行举止……正人先正己!

  这两年的反思,让我更加全面而又冷静的审视自己、剖析自己、改变与提升自己。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4、就像“凹槽效应”的习惯悖论一样:

  我们越想拼命改掉一个习惯,越是在习惯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真正有效的办法,是重新建立一个新习惯。

  当我们在用一个手指指责别人的同时,别忘了另外四个手指指向了自己。

  当我们看到别人取笑对方的时候,别忘了:如果自己不吸取教训,而仅仅是看别人笑话,自己也会成为那个别人眼中被取笑的人。

  5、这个世界,是讲究平衡的。

  阴与阳,白与黑;

  光明对黑暗;

  大部分人都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转化。

  对立统一之间的互相转化,才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

  6、罗振宇在看到《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后总结出八个字:不做评价,只做解释。

  评价,是从既有世界出发,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

  解释,则是从新的角度对事物做出新的理解与洞察,是丰富既有实践。

  7、内生动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德鲁克说:“管理,是激发人的善意”。

  性本善,性本恶,是千古年来哲学家研究的课题。但是,随着人类神经学知识的发展,已经证明:在成就自我方面,自发性的内生动力,要优于外界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权力结构。

  8、所以,从长远来看:付出型人格成就要大于索取型人格;因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与趋势是:“合作”。

  就像人们对未来商业结构形式的趋势预测与判断一样:未来的企业,是小而美的企业。而非大而强;因为,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1、近两年商业知识的学习,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营销还是财务方面,建立模型与业务公式越来越重要。

  比如,利润老师在他的“刘润五分钟商学院”里一直提到的一个核心公式:

  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2、曲凯在《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课程里面,也提到这样一个核心公式。

  他以卖煎饼为例,提炼出一个销售额的预测模型:

  

  3、在《胜利的法则》这本书里面:

  提到公式化与战略之间的关系。

  

  所以,提炼出业务公式,是可复制的前提;这也正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差异:中国式管理有很多“权变管理”味道,也就是人际关系影响下的工作变动性较大;而西方管理则是依托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一脉相承,逐步发展出可复制、可定量化的管理模型。

  这也正是西方人的员工出现变动,却不会对市场、运营等带来较大变化和影响;而中国人事变动,对企业经营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

  这也正是未来中国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否输出及进化的重点之一。

  1、生而为人,不必苛责自己,过于强求;毕竟,人一生成就的事业有很多运气与时代命运的关系。

  可是,分清楚“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才是平凡人的胜出之道。

  2、就像《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里面讲的一个重要原则:

  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比如,我不能影响上海的房价,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赚更多钱;我不能影响老板的脾气,但我可以学习向上管理,增强有效沟通;我不能让一天变成25小时,但我可以加强时间管理,拒绝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1)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别人提了一个大胆的提案,你脱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个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应。但真的不可能吗?先别着急下定论,至少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30秒时间想一想。别小看这短短30秒,它帮你从你的情绪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2)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你的语言代表你的心声。

  你说: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你心里其实在想:我这辈子改不了了。你把改不了的责任推卸给命运。试着选择积极的语言替代,比如: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你说:他把我气疯了。你心里其实是在想:是他的责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绪。你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试着选择说: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3)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4、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这便是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提到的的“意义疗法”的精髓:

  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哪怕是面对死亡,也有选择面对死亡的态度与勇气。

  5、可是,这对我们普通人就够了吗?

  或者说对我们又又何意义呢?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鸡汤很诱人,可惜没有给我们勺子。

  也就是说,如果想做好一件事,或者想成就一段事业,不光有雄心壮志或者强大的使命感,也要有具体、可落地执行的战术与策略。成功=战略+方法论+战术与策略。

  6、不必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不必自高自大,每个人都是很不特别的存在。

  普通人的逆袭,永远是下层社会的最大梦想与主旋律。

  就像很多出卖苦力赚钱后买彩票的人,我从来不对他们对“一夜暴富”这种心态与渴望表现出任何的蔑视。只是,大概率事件是不会中奖;或者说中大奖是(极)小概率事件。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才能逆袭?

  7、我的偶像刘润老师在“知识星球”App公开了自己订阅的课程,我不禁审视自我。

  看到刘润老师的课程清单,我明白了为何别人如此优秀。

  当比我们优秀的人,却比我们更努力的时候,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又有何不努力的理由?

  当然,上面那句话是分享给有志向、不愿甘于平庸的人;

  因为,即使一个人选择堕落,也是他生活方式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8、大家还记得王健林一天的行程吗?

  9、很多人常犯的错误是:读书很少,想法却很多;想法很多,行动却很少!

  1、小孩子要不要追求“成绩”这个指标?

  2、关于人类的有关话题或问题,没有简单的“要不要”的回答,或者说简单的“对与错”的答案。因为,成年人世界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看情况!

  3、关于要不要追求分数的话题:回答“要”,则是“唯成绩论”,显得过于功利化色彩;回答“不要”,相信会被大家的唾沫喷死好几回。

  4、我的回答还是“分情况”。

  既要关注分数,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分数。

  比如,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环境里,如果成绩不够好,怎么能够考上大学?即使再扩招,顶级大学永远朝着顶级的学习成绩而开。

  但是,我们又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高分低能。在学校的时候还好,最为可悲的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好大学,在大学毕业后却混的惨不忍睹(当然,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要小于成绩差的学生进入差一些的大学却成就更大事业的概率)。

  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校与社会,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评判体系。

  这是我在吴军老师的《见识》这本书学到的一个深刻的洞见。

  5、所以,既要关注成绩,只有成绩好才能可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跨上更高、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又不要过分关注成绩,不然,即使是在高分考入大学后,却在“标准化大学”这个熔炉里面修炼四年后,成为社会上的“高分低能”的废材一根。

  6、或许有的朋友会说,“先注重成绩、再考虑素质”的方案。

  其实,关于人类学有关话题,与科学实验相比,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否可以重复实验。

  比如,一个孩子吃两种种物质,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你会舍得把自己的孩子用来当作“小白鼠”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

  这就是社会科学与其它门类学科的差异之处。

  7、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仅此而已。

  

  2、百度文库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