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
第二次警匪对决是在电影院。
陈永仁跟在刘建明其后,陈永仁的胆识,刘建明的机智,全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次警匪对决是“老鼠捉猫”。
结果黄志诚逝世,傻强逝世,陈永仁身份险些曝光。
第四次警匪对决,刘建明和陈永仁联手,韩琛顺利落网并被刘建明杀害。
最后一次警匪对决,是陈永仁和刘建明。
结果陈永仁逝世,但恢复警察身份。
《无间道》中警匪的高智商对决,两方势力各出奇招谋略,经过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正邪较量,其精彩无不让人拍手叫绝。
单这一点,《无间道》已经是一部合格的枪战片。
但《无间道》显然不满足于这一点。
在警匪对决的基础上,引入内在的心理交锋,在更深层次的层面进行探讨。
这种探讨在于其塑造的影像人物。
以往的枪战片,大多正邪分明,二元对立。
尽管《无间道》仍是警匪对立,但人物不再是单一的正邪分明,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复杂立体。
而这种复杂的人物正是《无间道》所追求的,是《无间道》所突破的。
正因为其复杂的人物及性格才能带来内在曲折离奇的心理交锋。
身处无间地狱有四人,刘建明、陈永仁、韩琛、黄志诚。
黄志诚、韩琛是为营造精彩的警匪对决而设置。
其人物仍是传统的正义与邪恶。
而电影所创新的,是对刘建明、陈永仁两人的塑造。
两个在“黑白之间”游走的二五仔。
身份的两面,处境的两难赋予其人物的悲剧性。
电影两个主要人物:陈永仁,刘建明。
第一个主要人物:陈永仁。
在电影开头,陈永仁在天台发出对黄Sir的不满。
“明明说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十年了,老板。”
陈永仁在街头偶遇前女友May。
几句家常的寒暄。
“好久不见。”
“差不多六七年了。”
阿May已贵为人妻,育有一女。
“你个女,多大?”
“五岁。”
电影没有直接道明,但所有的线索似乎在指明。
陈永仁眼前之女乃其女儿。
阿May左手食指戴着戒指,暗指其可能未婚。
阿May口中的“在等老公的车”也可能是在骗陈永仁。
阿May问及陈永仁,
“你还在混黑社会?”
陈永仁笑而不语。
在天台,刘建明向陈永仁请求放过他。
陈永仁拿枪指着刘建明的头,
“对不起,我是个警察。”
陈永仁对警察职业的恪守,甚至放弃了爱情和生命。
即使前方道路荆棘满途,依然前行。
任它一路坎坷,仍旧风雨无阻。
电影最后,陈永仁的死更是将这个角色推到了一个无比崇高的地位。
这是电影赋予陈永仁的形象特点:具有传统港片英雄史诗般的气质。
虽然陈永仁具有传统港片的英雄气质,但没有以往港片英雄的浪漫。
兄弟情义是香港枪战片一个永恒不变的传统。
香港电影的江湖,经过吴宇森之后,英雄和情义早已泛滥成灾。
《无间道》没有过分渲染兄弟情义。
兄弟情义只是作为电影的支线而存在。
而《无间道》的兄弟情义只停留在陈永仁身上。
陈永仁和黄志诚的兄弟情,陈永仁和傻强的兄弟情。
虽然简短但同样感人至深。
黄志诚和傻强为救陈永仁相继离世,让陈永仁这个角色不仅没有以往港片英雄的浪漫,反而更具悲剧性。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刘建明。
同是二五仔,同样不能选择以一个真实的面貌在社会生存,但刘建明不同陈永仁。
刘建明虽然有着高尚的社会地位,但以社会道德来衡量,刘建明才是真正戴着虚假的面具在社会生存的。
好人,坏人,警察,匪徒。
电影借助其女友写的小说“28种性格”来暗喻刘建明性格上的多样与复杂。
刘建明虽然不及陈永仁的高尚,但这个角色的深度丝毫不亚于陈永仁。
陈永仁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其身上的英雄气质。
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并不在陈永仁身上。
刘建明这个角色才是电影最经典之处。
黄志诚逝世后。
刘建明或许是想选择做好人,或许只为摆脱作为琛哥的棋子的命运。
刘建明利用陈永仁,设计杀死琛哥。
人性的自私和凶狠在刘建明身上体现无疑。
在韩琛死后,陈永仁在差馆和刘建明的一段对话,
陈永仁说:“可惜找不到那个内鬼,找到一定干掉他。”
这对于刘建明也是一样。
在陈永仁道出这句台词时,导演给了刘建明一个面部特写,其意图不言而明。
陈永仁在知道刘建明是卧底后,自己手上没有证据证明刘建明的卧底身份。
但是自己的身份先曝光,长期做卧底的敏锐触觉,第一时间察觉到有危险,马上离开。
刘建明可能真的想帮陈永仁恢复身份,无奈卧底的身份被陈永仁知晓。
在天台两人一段对话。
“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想选择做回好人。”
“我想选择做一个好人,会还陈永仁一个身份,档案备份在电脑里。”
但陈永仁死后,是经过6个月后,是李医生在叶SIR的遗物中找到陈永仁的档案。
李心儿医生是如何知道叶Sir的电脑里有陈永仁的警察档案。
刘建明为何没有直接帮陈永仁恢复身份。
当然,答案在续集全部揭晓。
但仅从《无间道1》提供的线索是无法解读这个问题。
导演这一处留白是最得当。
它将刘建明的矛盾带到了最高点。
纵观整部电影。
刘建明是好人,但却在做错事。
刘建明是坏人,但却在做好事。
刘建明虽然声称“我要做个好人”。
但无间地狱的无奈让刘建明一直游离在好人与坏人之间。
刘建明集合了电影所有的矛盾。
刘建明的复杂性在“黑白之间”的游走,相比陈永仁更能突显一种作为矛盾和复杂人物的悲剧。
虽然最后刘建明活了下来。
结局不再是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
电影最后,导演把警察时期的刘建明和学堂时期的刘建明叠化在一起,其意图不言而喻。
刘建明望着陈永仁的墓碑,回想学堂时期的往事。
“有没有人想跟他交换。”
“我想跟他交换。”
同是二五仔。
陈永仁坦坦荡荡,见得光。
刘建明只能身居黑暗,内心饱受煎熬,精神备受拷问。
身处无间地狱,在无间地狱永世轮回的正是刘健明。
相比陈永仁的英雄形象。
刘建明才是电影的关键所在。
电影对刘建明所赋予的精神拷问。
电影所宣扬的内在精神全靠刘建明才得以体现。
刘建明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电影讽刺的结局使其塑造的形象在传统枪战片实现了不小的突破。
《无间道》对香港电影进行的创新和思考,使得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得以荣获新的生命力。
《无间道》无疑是具有史诗气质的一部电影。
它立足于往前的香港枪战片的基础上,同时又不乏创新与突破。
尽管没有华丽的电影特效,但其缜密精巧的故事结构,流畅的镜头语言,所营造的警匪高智商对决,这种官能上的刺激丝毫不亚于特效的视觉轰炸。
自《英雄本色》之后,香港电影几乎离不开“黑社会”的影子。
为了丰富人物的情感,为了给黑帮人物寻求法律之外的认同。
黑帮电影通常会给黑帮人物进行美化。
而《无间道》没有像往前的港片一样对黑帮人物进行美化。
也没有像以往的港片,以浪漫的手法来打造气势磅礴的英雄神话。
爱情也好,兄弟情义也好,全部点到即止,不会过分去渲染,不会刻意引导观众为之感动。
这种点到即止,留给了观众一定的遐想空间。
这种遐想,是香港电影人把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融于警匪之间的斗智斗勇中。
它立足现实,但又对现实进行重新描述。
其所塑造的银幕形象和影片宣扬的内在精神,无不在传统港片上有着重大的突破。
使得香港枪战片在新世纪的香港重获新的生命力。
其后的《无间道续集》和《窃听风云》无不是这种风格的延续。
正是《无间道》的救世图存,把香港枪战片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它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感体验。
而电影最为经典的一幕。
便是陈永仁看到黄志诚从大楼坠下之后,其复杂的表情。
配上音乐《再见警察》的渲染。
已经成为观众心中难以遗忘的时光。
即使《无间道2》余文乐和梁朝伟同样的装扮,同是饰演陈永仁这个角色。
但记忆中的陈永仁,仍然是梁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