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有误?《利刃出鞘》根本就不“反阿加莎”
《利刃出鞘》上映之前,片中重要道具——“我的地盘听我的”咖啡杯率先火遍朋友圈。
老编至今还在苦求的“杯具”
尽管票房未呈大爆之势,影片口碑却极为了得,众多网友及媒体同行对于影片剧本更不吝溢美之词。然而,宣传语及评论中屡屡出现的“反阿加莎”四个字,却着实戳中了老编的神经。
作为20年“阿婆”书粉,老编只想对此论调回应一句:黄金时代推理没有今人想得那样“古典”,阿加莎的套路也远非隔代徒孙凭粉饰便能轻易走出。作为由推理陈酿填充的新品,《利刃出鞘》的成功既在于对经典风格的有效遵从与仿效,更在于对其对于时代内涵及技术的恰当雕饰。
01 旧 酒:后现代阿婆“剧本杀”
阿加莎·克里斯蒂仙逝43年后的今天,她老人家的作品仍在全球各地畅销不断。作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推理大师,被中国书迷尊称为“阿婆”的她世界推理写作界“祖师奶奶”的地位难以撼动。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9.15.–1976.1.12.)
《利刃出鞘》的导演兼编剧,是在近年接盘《星球大战》系列的莱恩·约翰逊。他的另一重身份,正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粉丝。
莱恩·约翰逊(左)在《利刃出鞘》片场
如果仅从构成影片推理进程的各个元素来看,《利刃出鞘》无疑是约翰逊对于偶像的华丽致敬。
奢华诡秘的郊县别墅,各怀鬼胎的畸形家族,图谋遗产的血腥谋杀,完全还原出《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怪屋》《波洛圣诞探案记》等经典作品中的典型背景元素。在直接犯案手法上,毒药与匕首这两大阿婆最爱攻势更“合谋”祭出。就连中途试图“勒索”凶嫌的“眼尖”女佣弗兰,都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贪婪女仆路易斯的悲情翻版。
猜猜“美队”在罪案中扮演了哪一角色?
从某种角度看,片中各位演员都仿似被导演分发着由阿婆灵魂撰写的“剧本杀”指令。最为明显的,当属由“007”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侦探布兰克。法语词源的名字配上美国南部“红脖区”的口音,谦卑有礼中不经意流露的狂傲,都令他有如大侦探波洛的趣味变体。
网友总结的《利刃出鞘》人物关系图
“反阿加莎”论调的例证,在于片中对“犯案”过程的“上帝视角”提前泄底及有关“凶手是谁”疑问的几重反转。其实,对这些设置的惊叹,无非是不了解阿婆作品之丰富性与开拓性的少见多怪。
早在阿加莎开启推理写作之初,她就曾创作以凶手第一视角叙述的奇书(具体哪部请自己探索)。至于探案过程中凶手嫌疑的几重变换,甚至完全“不可能”的变换,更是阿婆玩转一生的谋篇绝技。如果看过大名鼎鼎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被“目睹式”罪案现场戏耍过的你想必不会对约翰逊的花活惊讶更多。
02 新 瓶:时代主张随风格回魂
单论推理,只算得上旧酒新喝的《利刃出鞘》没能带给推理迷们过多属于探索的快感。人人都爱的那位凶嫌,在影片中段其实就已露出马脚。侦探布兰克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是福尔摩斯式的锐眼观察。
丹尼尔·克雷格 饰 布兰克探长
但是,与同期上映的《平原上的夏洛克》一样,即便推理羸弱,《利刃出鞘》仍以形式及风格上的出挑成功出鞘。
推理小说的改编,往往并非易事。莱恩·约翰逊也借片中遇害者——推理作家哈兰·斯隆比的选择吐槽:对于影视改编,推理作家选择拒绝。作品被无数改编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生前宁愿选择直接为电影项目撰写剧本的方式,传世杰作《控方证人》的剧本就由阿婆原创定制。相比文字,对于立体可视化的推理呈现,她也更倾向于强烈戏剧化的表达方式。
《控方证人》(1957)
“偷师”祖师奶奶的戏剧化理念,从片头字体到群戏阵容完全贯彻七十年代影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改编侦探片经典模式,《利刃出鞘》的影像风格在恰如其分的毒舌幽默点缀下,被打磨地极为精致。关键人物玛塔“一说谎就呕吐”的夸张技能,更成为牵引一切线索的邪典钥匙。
身处危险靶心的玛塔
而为这份精致填充灵气的,也是从阿婆处继承的阶级差异探究——在美式种族观念审视下,它的探讨也更具时效力道。片中遗产的最后“赢家”,是南美非法移民后代的无证护工玛塔。除被害老人,整个冷酷家族中无人对她有着真正意义上的关心,甚至结束前一秒的嘘寒问暖,便立即在后一秒若无其事地连续强调对其种族国籍的错误猜测。
这样的道德讽刺,恐怕比起推理更能以新式包装还原阿加莎同样关注的阶级人文情感。
在今夜即将做客《今日影评》的中国传媒大学金宇轩老师看来,《利刃出鞘》虽然好看,却对于普通观众仍存在一定“门槛”。同为阿婆粉丝,自然对于莱恩·约翰逊高度综合阿加莎创作精华的迷弟总结难以忽略;这样“旧酒新装”的优质侦探作品,如能真正将更多观众代入类型“门槛”,恐怕同样是在为昔日阿婆建立的推理王国延续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