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情大结局_义不容情大结局播放

  义不容情:善良的大好人丁有健10年都没等到妻子倪楚君,我很庆幸很多年前第一次看《义不容情》,我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对黄日华饰演的丁有健印象,是“非常好的一个好人”。

  因为母亲含冤而亡,父亲随后也崩溃离世,年幼的丁有健和弟弟丁有康成为无家可归的小乞丐,还被人谩骂是杀人犯的儿子。直到云姨夫妇收养了他们兄弟俩,才算有了安稳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云姨的丈夫意外去世,丁有健的生活又陷入了贫穷中。

  然而,尽管遭遇非常悲惨,丁有健却从未抱怨过,对收养他的云姨充满感恩,因此早早放弃上学机会出去打工,什么活都干,努力赚钱,主动承担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就是不想让云姨太辛苦。

  看到丁有健把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花在弟弟妹妹身上和这个家里,云姨忍不住埋怨他,说他不应该只为别人考虑和付出,也要攒点钱想想自己的未来,因为此时的丁有健,已经把自己耽误成大龄青年了。

  家里住进来一个表妹阿华,丁有健慢慢喜欢上了她,可是发现阿华喜欢自己的弟弟丁有康,善良的丁有健便把爱意埋在心里,主动成全弟弟和表妹。

  一次参加电视台活动,丁有健认识了叛逆的富家女倪楚君,他真诚热情地帮助楚君学会独立,在报社工作得风生水起,让楚君的父亲不再认为女儿是寄生虫,而楚君也在和丁有健的相处中爱上了他。

  丁有健通过努力,终于成为一名警察,事业刚刚有了起色,可是弟弟丁有康却卷入一场车祸案,死者是倪楚君的弟弟阿杰,而此时的丁有健和倪楚君关系已经非常好。不忍心弟弟的一生被毁,丁有健竟然答应了弟弟的乞求,替他顶罪去坐三年的牢。

  在狱中,丁有健被狱霸阿水一伙人欺负,可是当阿水劳动过程中被活埋差点没命时,丁有健奋不顾身救了他,从此阿水和丁有健成为好兄弟。

  倪楚君的父亲倪坤,一直视丁有健为杀害他儿子阿杰的凶手,派人在狱中对丁有健屡次下毒手。可是当他因为做生意违规入狱后,丁有健不仅没有报复他,还帮他摆脱其他狱友的欺负,慢慢地,倪坤也认可了这个善良大度的丁有健。

  出狱后的丁有健,从大排档到火锅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结果关键时刻被兄弟苏华龙给坑了。可是当丁有健看到苏华龙陷入困境时,别人都说这是他的报应,而丁有健却不计前嫌帮助他。

  后来,佳美集团经营不善被收购,所有人都在看笑话,此时已经拥有君健集团的丁有健却出手挽救。要知道佳美集团是冯世邦的企业,而冯世邦就是当年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真相把丁有健母亲两次送上绞刑台,使母亲含冤而亡的那个律师。只因丁有健想到,收购佳美集团的企业要在那里建化工厂,危害居民生活环境,他便放下了对冯世邦的仇恨,做了这个大义的举动。

  上述种种事实,让我们在丁有健身上看到他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善良。这样的大好人,谁能不喜欢呢?

  然而时隔33年后重温该剧,看到丁有健功成名就,帮助身边的人都实现幸福生活后,自己却结局悲惨,不仅唯一的儿子被亲弟弟害死,最爱的妻子倪楚君也离他而去,即便苦等10年也没能等到妻子再度回到他身边,当亲人朋友纷纷心疼他的那一刻,我却感到很庆幸,觉得他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

  因为这个悲惨的结局,正是由于丁有健对自己的弟弟丁有康太善良了,善良到失去了底线和原则,才纵容弟弟坏事做尽而间接导致的。

  记得剧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丁有康还是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去面试,结果不尽人意,他便一路抱怨是鞋子太破旧影响的。丁有健看弟弟很不开心,明明自己挣钱很不容易,打两份工才能勉强供弟弟读大学,还要和云姨一起负担家用,但他还是宠着弟弟,掏出兜里仅有的钱,给买了一双新鞋。

  还有,丁有康嫌弃一家人住的地方太破旧,和云姨发生争执,气呼呼地搬去学校和同学挤宿舍,甚至去舔着脸求同学收留,都不愿意回家。丁有健为了满足弟弟,竟然不顾家里的经济实力,背着云姨买了新房子,为此他几乎不眠不休地工作。

  似乎只要弟弟稍微抱怨或者暗示一下,丁有健就能准确捕捉到弟弟的需求,然后想尽办法去满足,哪怕自己目前实力不够。如此以来,丁有康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遇到困难搞不定,就去找大哥,大哥一定会帮他解决。

  于是,丁有健悲惨的命运,就此埋下了祸根。

  一日,丁有康开自己的车载着上司,去找倪楚君的弟弟阿杰拿文件,上司和阿杰起了冲突,慌乱中阿杰被他的车撞倒。上司见状,催促丁有康驶离现场,阿杰最终因抢救不及时身亡,而上司闻讯便说这事和他无关,因为事发时驾驶车辆的人是丁有康。

  当弟弟跪在丁有健面前,求他救救自己,并声泪俱下地诉说,母亲离世时曾叮嘱哥哥,要照顾好他这个弟弟时,丁有健果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气愤又震惊的决定:替弟弟去坐牢。

  他以为自己的善举,会让弟弟丁有康珍惜生活重新做人,却怎么也没料到,丁有康发现即便自己犯了罪,大哥也会帮他搞定,从此干起坏事来更加肆无忌惮。正是因为丁有健这个善良到没有底线的决定,让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丧命于弟弟之手。

  先是阿敏,丁有康为了追到她,不惜设计拆散阿敏和前男友。紧接着,为了一步步爬上佳美集团更好的位置,又同时和冯世邦的女儿谈恋爱。阿敏怀孕后催丁有康结婚,他竟然把阿敏推下火车,伪造成阿敏出轨自杀。

  然后是云姨,因为去马来西亚探望阿敏生病的母亲,夜里住在阿敏房间,无意发现阿敏留下的遗书,得知是丁有康害了阿敏。结果,丁有康竟然残忍地掐死了云姨。

  后来,冯世邦的女儿发现丁有康的真面目,要和他离婚,冯氏父子也把丁有康赶出了佳美集团,丁有康竟然不断骚扰妻子,导致她突发疾病而亡,而丁有康也顺利分到了亡妻的遗产。

  这时,丁有健因为得知云姨被害的真相而痛苦不堪,但他依然不舍得把弟弟送去绳之以法,他的兄弟不忍心看他堕落,便设计让丁有康失去了所有的资产。

  几年后,丁有健的事业越来越好,和楚君的生活也幸福美满,还有了乖巧聪明的儿子小辉。可是,一次无意间看到弟弟丁有康沦为乞丐的惨样,他又动了恻隐之心,瞒着楚君让人安排丁有康在自己公司工作。

  结果,丁有康为了霸占哥哥的全部财产,利用一个智障员工给公司员工下毒,结果7人因此命丧黄泉,其中就有丁有健和楚君唯一的儿子。

  经受不住打击的楚君,提出离婚。丁有健苦苦挽留,倪楚君丢下一句:“如果你能等10年,10年后我们见面再说。”便离开了。而丁有健果然苦等了10年,可惜,却没有等到楚君再出现……

  乍一看,我们对丁有健最后的悲剧结局,深感同情。然而细细捋一遍,你会发现,正如妻子倪楚君控诉的那样:是丁有健自己,给了丁有康犯罪的机会。如果一开始丁有健不溺爱纵容丁有康,不替他顶罪,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或许那些无辜的亲人就不会枉死了。

  从港片《义不容情》看人性的善与恶(壹)香港芸芸众生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无线广播电视(TVB)决定开拍一部反映香港人生活的都市时尚剧《义不容情》。作为该剧的监制,时年26岁的韦家辉慧眼识珠,让小他一岁的蓝洁瑛出演少年男主的母亲梅芬芳。

  TVB当家花旦,人送外号“靓绝五台山”的蓝洁瑛完美诠释了“梅芬芳”这个悲剧角色,没有辜负韦家辉的期望。

  故事开始于60年代初(1961年)香港的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梅芬芳的丈夫丁永祥因为嗜赌成性,不务正业,导致家里一贫如洗。大年初一,由于没钱封利是(红包),便躲在家里没给敲门的邻居牛太太开门。思量再三,梅芬芳决定当扒手偷取钱包养家,结果被警察逮捕。经警局调查钱包为一宗劫杀案的赃款,梅芬芳被控告谋杀一名老华侨。

  种种证据显示,梅芬芳就是杀人凶手,但梅芬芳拒不认罪。其中对梅芬芳非常有利的不在场证明,因为梅芬芳没有开门而被牛太太误认为当时梅芬芳并不在家。

  雪上加霜的的是,一名聋哑学校的老师司徒先生因为猥亵幼童担心自己被起诉,便作伪证说自己亲眼见到梅芬芳杀人。

  梅芬芳谋杀罪名成立,被处以绞刑。

  就在实施绞刑前的千钧一发之刻,濒临死亡的真凶在医院承认杀死老华侨,案情峰回路转,似乎又有了希望和转机。

  然而,梅芬芳的新辩护律师邱国忠(原辩护律师朱小山转为证人)因为家庭问题(其太太与其弟弟通奸)被搞得焦头烂额,未能集中精力处理案件,导致案件维持原判,梅芬芳再次被处以绞刑。

  女作家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蚤。”,梅芬芳死时,穿着一身红色旗袍,凄艳动人,决绝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因为当时要找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去演,这样才可令大家觉得她死的时候有多么唏嘘,多么的心痛。”,韦家辉也曾坦言说道。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经济,随着大量国外资本的涌入,顿时生机勃勃。譬如作为香港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在五十年代初从业人员高达60万。彼时的香港凭借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大幅降低了纺织品和成衣的生产成本,这些产品通过香港得天独厚的天然港口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一部分人靠此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旺盛的消费需求,五十年代的香港街头酒肆林立,一片繁华景象。然而表面的繁华终究掩盖不住香港社会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西方人高高在上、有钱人明争暗斗、都市白领看似体面光鲜的工作之下,充满了赤裸裸的物质欲望,拜金以及希望通过投机欺诈使自己的阶层得到提升,上层阶级充满了金钱的铜臭味。

  占香港绝大多数人口的是大量底层平民老百姓,他们大多来自香港历次的大移民。这些人初来乍到,什么都没有,但都渴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发家致富。大量的制造工厂吸纳了这些一无所有的人们,工厂主是精明而市侩的,这些一无所有的人们不仅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而且工资极低,日夜为衣食所累。

  部分青年男女忍受不了这样枯燥而乏味的生活。香港街头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吸引着他们,他们每天从报纸上都能看到励志的财富神话故事,他们觉得他们自己也完全有能力去创造“一夜暴富”的神话,于是这些男青年开始混黑帮,有姿色的女青年则成为各个酒会上的交际女郎,这样的故事一直在重复着,只不过现实总是比理想残酷。当初有着梦想的男青年有的沦为平庸,有的沦为烂赌、吸毒的社会毒瘤;女青年则沦为平庸男人的老婆、小三、妓女甚至暗娼。他们在欲望的都市沉沦,在金钱的社会堕落。

  至此,旧的道德、文化、价值体系全面坍塌,新的观念却仍是海市蜃楼,只有金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的感受。

  (贰)时代的叩问

  梅芬芳案败诉之后,苍老憔悴无奈的老律师朱小山一人走出法院,这时摄影机给他了一张头部近景,那是一张困惑而迷茫的脸。接着镜头朝着朱小山望去方向延展开,那是法院高处的一尊雕像。朱小山一怔,然后勃然大怒,使出全身力气用手中的拐杖向法院的石墙砸去。石墙完好无损,而他的拐杖却断成了两节,与这拐杖一同断掉的,还有他曾经神圣的信仰。

  手持天平利剑、蒙着眼的正义女神,象征着公平、正义、理性。

  该剧开头的芸芸众生相之中,大多数人都是不好不坏的“灰色”人物,老律师朱小山可以说是仅有的“善良”代表,他坚信梅芬芳是无辜的,为梅芬芳的案件殚精竭力,费尽心思,而几乎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即便如此,他仍然面临同行冯世邦的责难,说他沽名钓誉,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已。

  直到梅芬芳被宣布死刑的那一刻,朱小山终于明白了,这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所谓的公平正义理性,在他看来似乎更像一个笑话。他的信仰坍塌了,而随他一起坍塌的,还有和他老迈的身躯一样的芸芸众生的传统观念。

  没有哪个时代普通人会如此自觉的对着自己的灵魂叩问我为什么要做个好人?选择善良又能如何?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拯救他人?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而与其说是一种自觉,还不如说是激荡的社会给所有人烙下的一道伤疤。这道伤疤被迫的让所有人思考他与这个世界的所有关系,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已经在激荡的时代面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变化,对传统的观念坚守已经开始动摇,而新观念的沃土散发着恶心却诱人的铜臭。一个人的内心无论安放在哪里,似乎都找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位置。

  故事并没有结束,而仅仅是刚刚开始…

  (叁)港剧第一奸角

  1988年,24岁的温兆伦和蓝洁瑛一样,接到韦家辉的电话。韦家辉在电话中说:希望让他参演一部新剧中的反派人物-丁有康。接到这个电话,年轻的温兆伦犹豫不定,在香港影视圈闯荡多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阳光帅气的正面角色,如今让他出演这样一个角色,他内心是忐忑不安的。韦家辉在电话最后告诉他,参演这部剧的有黄日华、刘嘉玲、周海媚等一线大明星,激动的温兆伦最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6岁的韦家辉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想走前辈们走过的老路。他想,为什么反派就不能是一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呢?他决定初试“韦”刀、另辟蹊径。爱好表演的温兆伦问韦家辉:“我怎样才能演好这个反派角色?”,韦家辉笑着说:“反派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反派,坏人也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做坏事。”温兆伦迷茫的眼神中,似乎悟到了什么。

  1989年,《义不容情》在TVB首播之后,反响空前。香港的街头巷尾,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部剧中的各种人物及其最后的命运。虽然每个人对剧中的人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只要提到“丁有康”,大家瞬间就同仇敌忾。女人们使用世间最恶毒的语言去辱骂、诅咒他;男人则信誓旦旦地表态: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就是挨枪子,也不能让他活在这个世界上。

  电视剧播出之后,温兆伦同样相当困扰,一次上街时,他被当场认出,当他有礼貌地同那些他自认为是影迷的市民们打招呼时,竟突然有多名妇女开始当众辱骂她,一名女性竟然突然闯到他面前吐口水。温兆伦惊慌失措地跑回电视台,这些人并没有因此放过他,他们紧跟其后,追到电视台大门口前开始吐口水并破口大骂,发泄着心中的不满。躲在电视台里面的温兆伦过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哦,他们骂的是丁有康,而不是他,他是温兆伦。

  自此,TVB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反派诞生,并且至今无人超越。这是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包括天才编剧韦家辉,还有“丁有康”的扮演者温兆伦自己。

  丁有康的角色形象,可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经典的一个角色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呢?

  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真实故事。

  1982年6月19号,美国底特律,一位名叫陈果仁的亚裔设计工程师正沉浸在幸福之中,因为在月底他即将同美丽善良的女友结婚。但不幸在19号晚上发生了,陈果仁及其朋友在婚礼前的单身派对上遭到两名白人男子的挑衅。两名男子自称是下岗工人,他们说是陈果仁及其朋友让两人丢了工作(两名白人把陈果仁误认为日本人,当时日本货质优价廉,美国老百姓基本不买美国货,导致本土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随后两人用棒球棍重击陈果仁头部,因伤势过重,陈果仁不治身亡,原先的婚礼变为葬礼。

  “两名白人杀死了一名华人,两名白人认罪之后,地方检察院裁定有罪,罚款3700元美金,但缓刑三年。这起案件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司法未能公正并涉及种族歧视。你对其如何评议?”

  “普通老百姓如何评议?大众如何评议?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怎么可以罚点款,一天牢房都不做?这样的司法怎么可能公正,这样的事情不是种族歧视,那什么算做种族歧视?”,这是惯常的思维模式。

  这个评议其实也是一道考题,当年丁永康考香港大学时,便遇到这样一道考题。他的回答和大众不一样。

  犹豫了一秒,他说:“我不予置评。”

  白人考官问为什么?

  他说:“美国和香港的司法制度是不一样的,我不能用香港的司法去评价一件发生在美国的案件......”

  考试过后,丁永康十分懊恼。他对大哥丁有健说:“这个案子他根本就不知道。”

  那么丁有康考试结果如何呢?

  丁有康考上了,一位来自慈云山朱维新中学(近二十年没有人考入港大,外号野鸡中学)的丁永康史无前例地顺利考入港大。

  慈云山(Tsz Wan Shan),又名Temple Hill,位于中国香港的黄大仙区,曾经是问题少年的聚集地,因为该区有很多公共屋邨。1980年代很著名的青少年朋党“慈云山十三太保”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旧区成长的。

  同样的细节其实还有,譬如说丁有康考入大学后,丁永康抱着一堆书正起身前往复印室,这时摄像机近景给了一个丁有康看墙壁上宣传海报的头部表情:丁有康哼了一声,笑着摇了摇头走开了。然后摄像机转向丁有康看着的宣传海报,上面写着:港大学生团结起来反对日本篡改侵略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简单的几个字也同样映射了1982年发生的一个事件。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美国而是日本。这一年日本公然再次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掩盖侵略罪行,香港部分团体上街示威游行,倡议市民不买日本货;香港大学学生会发起写血书活动,捐出血液者有五百多人,最后血信交给了北京。

  丁有康一个不予置评,一个漠不关心。这些细节非常耐人寻味。

  那丁有康对什么比较关心呢?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个人有着一颗怎样的内心呢?要了解丁有康的思想,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原点。这个原点便是生母梅芬芳的死。兄弟俩丁有健和丁有康第一次发生严重的冲突和分歧,便是发生在对待这个事情的看法上。

  昔日的铁血法官冯世邦如今摇身一变已经成为香港商界响当当的人物,有一次在香港大学做一个法律类的讲座,恰巧送外卖的丁有健路过。当有人问冯世邦做了这么多年检查官,有没有哪件案子是你印象最深的?台上的冯世邦扶扶黑框眼睛坦言说是他做的最后一个案子,即二十年前的新春劫杀案。

  这时摄影机给了两兄弟各一个镜头,弟弟丁有康低下了头,丁有健则怒目圆睁。最终不堪冤死后的母亲仍被冯世邦亵渎污蔑,丁有健愤怒地朝冯世邦泼了一身茶水,而弟弟丁有康则把哥哥紧紧抱住,最终面对激动无比的哥哥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你做够小丑了!

  当哥哥丁有健骂丁有康没有骨气,像狗一样摇尾乞怜,冯世邦这样说咱们的亲生母亲,而你却在旁边袖手旁观,你还是不是人啊?丁有康理直气壮说:我当时还小,妈妈的事情我一无所知。我只知道进了大学我要好好读书,我不想搞那么多笑料,我这样有错吗?

  晚上,丁有康同表妹李华说我知道大哥对我很关心,但这并不表示他说的都是对的。我妈妈死的时候我只有几个月大,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妈妈长得什么样子我根本就不知道,她没有带过我,如果我告诉你我和我妈妈有深厚的感情,我根本是骗你的。我不会和我大哥一样,到处和别人争论,我妈妈已经死了,不会复活了。我靠近大学,就是希望以后能生活得好些,不要像大哥那样背着那么多包袱。我进大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九七”,我不知道大陆和英国将来会谈得如何我跟不就不知道,如果谈不成,即便考取了律师我也不知道能做多久,我好烦。

  现实的态度关照着角色的内心世界,抛开价值观的取向,无论从细节还是主要的情节来看,丁有康绝对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理念。而这个自成体系的价值理念的起点,就是对待生母的态度上。丁有康因为对生母并无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认知的倾向上采取放眼未来,不要总是纠结于过去,妈妈是否是冤死的并不重要,因为妈妈已经不可能复活了。也因为如此,丁有康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摆脱现有阶层、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上。

  成年丁有康第一次走进画面,是在清晨的公屋附近的操场上,白衣黑裤、脖子上裹着白色毛巾的帅气青年从远处跑步而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白运动鞋鞋带开了便蹲下系鞋带,然后又跑开了。

  第一次看片的人,谁能够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阳光青年最后竟然干尽了丧尽天良的坏事?

  人啊,你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堕落变坏的?人啊,你善良的信念又是从何时开始坍塌的?

  (肆)我为什么要做个好人?

  1988年,韦家辉刚写完《义不容情》的稿子后不久,TVB的一位高管突然亲自上门拜访。这位高管开门见山对韦家辉说,这个故事写得非常好,公司愿意出钱支持你把它拍成电视剧。两人交谈得十分融洽,但在最后,韦家辉翻了脸。

  这位高管在原本融洽的谈话的最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彻底激怒了韦家辉。那位高管说:“该剧的男一号台里建议由***担任。”

  韦家辉一听,当场便怒了。他没有给这位高管丝毫的面子,迎面怼到说:“男一号如果不让黄日华出演,这个片子我就不拍了。”

  由于韦家辉的据理力争,结果可想而知。这位高管当时只以为26岁的韦家辉年轻气盛,特别注重哥们义气。他已经从别处打听得来韦家辉和黄日华性情相投,关系相当铁。但他不知道的是韦家辉正因为特别熟悉黄日华,才会如此坚定地认为“丁有健”这个角色非黄日华莫属。

  作为“无线五虎将”之一,并且早在5年之前,就凭借金庸武侠剧《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形象早已红遍华语娱乐圈的黄日华,此时正为接不到满意的剧本而发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眼前一亮,他十分清楚自己这位好朋友的才华,尽管当时韦家辉还没有写出家喻户晓的《大时代》。

  黄日华从内心十分感谢朋友韦家辉为他争取来的这个角色,因此在工作上勤勉努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次深夜收工之后,两个好友聚在一起,黄日华借着酒劲,并当着众人的面,向韦家辉表示了感谢之情。韦家辉笑着说:“你在我心里,就是丁有健。”

  黄日华在香港娱乐圈的好名声不是吹出来。不仅演技在线,工作兢兢业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任何时候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拔刀相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确实与剧中的“丁有健”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韦家辉并不要求黄日华再去塑造一个全新的“好人”,确切地说是也不是让他去“演”一个好人。他笑着对黄日华说:

  “丁有健就是你,你就是丁有健,你不需要去演一个好人,你本身就是一个好人。”

  电视剧《义不容情》的男主丁有健,可以说拥有人类对于“好人”这个观念的几乎所有特征:善良、热心、正直、肯于吃苦、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嫉恶如仇、忠于爱情、尊敬长辈、呵护弟妹。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黄日华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因为早在5年前自己所扮演的“靖哥哥”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人虽然不够聪明,但是勤奋努力,对所有人都好。

  问题的关键是,当黄日华把剧本看到最后,他猛地发现了一个费解的问题,按照以往他拍戏的经验,一个正面角色的结局往往是爱情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是韦家辉写的这个剧本却出乎意料,丁有健这个传统意义的好人,因为对他弟弟的一面之仁,相信弟弟本性善良,会知错能改,竟间接导致悲剧的陆续发生。难道说一个好人善意的行为也有错吗?无人的深夜里,吹着维多利亚港冷冷的海风,27岁的黄日华感觉自己的人生从没有像今天如此清醒过。

  故事结尾,丁有健的爱人倪楚君(刘嘉玲饰)最后在教堂说道:丁有健,从你替你弟弟坐牢那天开始,你就已经做错了,而且是一错再错、大错特错,错得结果是有十条人命死在了你弟弟手上。你连你儿子也害死了,你知道不知道?

  丁有健听到这里顿时崩溃,他无力反驳自己爱人刀刀是血的实话,他痛苦地说道:我知道,我知道,是我做错了。

  知道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再次深刻体会一个好人所经历的痛苦吧!

  兄弟两人第一次严重冲突是在对待生母梅芬芳案情的态度上(详情见影评‖从港片《义不容情》看人性的善与恶(03)),这件事情之后兄弟二人陷入冷战,丁有健因为得罪冯氏父子,在生日当天接连失去了两份工作,因为心情沮丧便在一档节目中大吐苦水。

  之后不久因弟弟丁有康在对表妹李华态度上的模棱两可,以及丁有康背着家人佳美上班(佳美老板为冯世邦),丁有健对弟弟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

  当时的丁有健并没有想到,撒旦已经把地狱之门的钥匙已经悄然送到他的手中。弟弟丁有康终于还是出事了,他撞死了人,但并不想承担责任。惊慌失措的弟弟终于如他断言般像狗一样跪在地上乞求他的原谅,恳求他救他一命,方法便是替他顶罪。

  生母临终的嘱托以及对亲弟弟的感情终于战胜了道义,丁有健最终在痛苦的纠结中选择替弟弟认罪。他对表妹李华说:你原谅我一次,让我了一件心事。我生母在吊死之前嘱咐过我,叫我好好照顾弟弟,我答应过她。

  当时的丁有健并不知道,就在此时地狱之门已经向兄弟两人同时打开,弟弟丁有康自此走上了一条无异于禽兽的堕落道路,而哥哥丁有健便是亲手打开这扇门的人。自此潘多拉魔盒被彻底打开。

  丁有健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当初对弟弟的一面之仁,后来竟然会间接害死养母云姨。如果说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观念还在这人世间流行风靡,云姨的故事可谓是最好的予以反驳的例证。

  就连剧中的反派角色冯世邦都曾经感叹说:你的养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可惜云姨并没有好的结局,最后竟被养子残忍杀害。

  云姨死后,两兄弟彻底反目成仇。之后丧心病狂的弟弟丁有康因绑架亲生儿子被判入狱四年。四年之后,身体残疾的弟弟生活落魄,丁有健见到弟弟被人欺负,再次大动恻隐之心,安排了一份工作给弟弟。可谁能想到此时的弟弟早已如同禽兽,竟想毒死大哥丁有健全家以此谋得大哥全部财产。结果丁有健以牺牲七条人命的代价(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再次品尝到恻隐之心的恶果。爱人倪楚君因为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也离他远去......

  故事看完,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丁有健对亲弟弟的爱是真实且让人感动的,这里面不仅有天生的基于血缘的亲情纽带,也有自小相依为命的生活艰辛,更有生母梅芬芳临终照顾弟弟的嘱托。当弟弟考上香港大学法律系时更是由衷地为自己的骄傲。甚至在最开始两人发生肢体冲突,丁有健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全然不像云姨死后那样歇斯底里地动手猛打狠踹自己的弟弟。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颇有哲理的问题:善意的行为也会有错吗?问得更本质一点,就是为什么我要做一个好人?

  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有着复杂的逻辑。抛开剧情不说,单从”好人“的概念来看,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好人有好报、做好事会让自己开心”本身就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好报,或者说是为了让自己开心。那我们仅仅可以基于概念本身,便会发现其中悖论,而不用再过多添加额外的前提。

  “好人、善良的人”从概念的本质上来讲,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处于自然状态的一个人,如果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很难说会得到好报。譬如说你有两个包子,吃饱你的肚子就会舒服,不会难受。而如果你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你就会饿肚子,你就会难受。你自然可以说你很开心,但肚子肯定是不高兴的。因此所谓的“好人有好报、做个好人会让自己开心”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善良”的本质是利他不是利己,一个人要选择做一个好人并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基本敢这样断定。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我要做一个好人是因为这样最终是对我有利的。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很自私的环境之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以上面那个包子为例,因为人人自私,所以就算有一个人快要饿死了,那么也没有一个人会把自己手中的包子给他,哪怕所有人手上有包子并且肚子一点也不饿。而如果这个世界都是好人便不同了,大家相互帮助,不仅降低了社会成本,而且最终大家都都会得到了利益。

  这个说法看似没有问题,但直到“丁有康”出现。丁有康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剧情中有好多人诟病丁有康,但丁有康每次都狡辩说他以后会照顾云姨、照顾大哥、照顾弟弟妹妹,但实际上他只会关照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在以上这个说法里,如果一个人自称是“好人”,而且本质却是个十足的”大坏蛋“,那么这个说法就会出现问题。

  在人人都是“好人”的社会,突然出现丁有康这样的人,看似外表是善良的,是好的,可本质却极度自私。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人人都为他,而他却不为人人。云姨为他、大哥丁有健为他,几任女朋友都帮他,可是他却只为自己。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他获利最大。事实情况也是这样的,大哥为他顶罪之后落魄不已,而他却吃香喝辣、平步青云,人生过得春风得意,而一旦他尝到这样的甜头,今后的人生就会变得极度自私,一发不可收拾。剧情的发展也确实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发展的。所以说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之中认清楚“丁有康”这类人的真面目。而不是是自己也变成一个自私的人。但也从某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当今社会伪君子四处横行的原因吧。

  儒家说:人与禽兽相差几希;佛家说: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几希”与“一念”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对人类人性所抱有的深深忧虑。从本质上来讲动物都是极端自私的,这是它骨子里的基因所自带并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性也是自私的。但是人与动物毕竟不同,还是拿那个包子举例,动物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把包子吞到肚子里。而人,有的人却仍会在此时做出与本能相抵触的行为,这便是人性的光辉,这便是人性的善良。

  (伍)一生何求

  影片的最后,丁有康对着大哥丁有健说道:“因为我要发财,我要成功。我读书比你好比你多,我做事也比你多,任何一方面我都比你强,为什么我要在死囚室等死!没有别的,你别以为你自己有本事,你不要以为你做得对,我也没有错!”

  丁有康的角色之所以如此经典,结尾这句话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丁有康的逻辑是我读书好,我做事努力,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我是成功的,而现在之所以我失败了,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是命运的不公正。

  在丁有康看来,这个世界是荒诞不公正的。自己这么聪明勤奋的一个人竟然会落到如此的下场,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而不是自己出了问题,自己想要发财,想要成功,想要出人头地,这有错吗?这没有错,丁有康一直认为自己的没有错,自己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死囚犯的儿子),但是自己够努力,更勤奋,加上自己脑子也不坏,他相信依靠自己,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让他难以理解的是,到了人生的审判日,自己的大哥,在自己的眼里一无是处的大哥,没文化、愚蠢、毫无想法、还做过牢的大哥,竟然活成了他想活成的样子,这难道不是天大的讽刺吗,这难道不是特别荒诞的事情吗?丁有康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这是命运,这是命运对他的不公正。

  必须承认,丁有康的很多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以现代社会的道德及价值体系必须加以否定。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窥视丁有康的内心,他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的大脑里的思想,你不得不说直击现代许多普通人的内心想法。因为他表现出来的逻辑是那么的看似无懈可击,所以他始终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即便是去问现在的年轻人,你难道说一个人的目标是想要发财有错吗?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错吗?年轻人想通过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有错吗?你很难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当你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再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一家企业里工作,可工作一段后发现,这个企业里的老板儿子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要文化没文化,要学历没学历,要努力也没有自己努力,可是人家过得就是比你好,比舒服,比你成功。难道你内心不会起丝毫的波澜吗?

  丁有康是一个经典的形象,也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把普通人现实里所遇到的一些不公正加以几何级扩大,使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冲突变得更加剧烈,以至于你不得不说,他把每个人人性中最隐秘最真实的一面给完美暴露出来。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付诸行动的观念,全部通过丁有康这个角色给宣泄出来。丁有康的这种思想,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隐约显露了出来。

  他给自己的妹妹陈少玲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来过一趟富人区,他那时候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可以住在高楼大厦里面,阳台比我们家都大,他不明白我去问老师,老师反问他,丁有康,你有没有钱?他说有钱,他从口袋里掏出了几毛钱,老师看到后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丁有康说这很好笑吗?在这个社会上,如果有机会,为什么就不能拿几毛钱发财?但后来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这个社会上,书读得越多机会就越大。试着通过知识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去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丁永康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只不过,这种想发财想出人头地的欲望最后强大到他已经完全摈弃了各种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异化为一种完全利己的发疯发狂的野兽,沉沦于名利的泥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直至成为名利的奴隶。

  经典的影视剧,之所以打动人心,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其与社会生活的深刻契合并广泛地反映社会阶层的芸芸众生。丁有康成长的年代是香港社会经济急剧动荡的年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很多人一夜身价暴富,也同样有很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更大多数的群体就如该剧的一家五口,是香港底层人民的最真实的形象写照。

  养母叶秀云和大哥丁有健身兼数职,目的也简单是为养活自己三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中陈少玲和周志文因为不是学习的料,也早早出来工作。即便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也捉襟见肘,五口人挤在廉租屋中艰难度日。在似乎遍地黄金的香港,哪里又有可能实现阶级的跳跃。四人之中,养母叶秀云和大哥丁有健是中国人文化体系之中所诠释的典型好人:善良、能吃苦,乐于助人。可这些美好的品质,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并没有使其摆脱贫苦的面貌,稍微有社会经验的人大概都会知道,男主丁有健是因为有主管光环,才会在最后几集实现身份的大跳跃,而这种跳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女友属于一个较高的阶层,而在现实的社会之中,这种情况几乎可以忽略。男主的实际情况应该都是剧集里体现更多的,没有稳定的工作,薪金极低,只有靠多打几份工才能维持生活。

  可以这样说,一家五口这样的生活现实才是香港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但是随着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平民阶层的老百姓的内心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震荡,各式各样的人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想实现自身阶层的转变。从这些方式之中,你很难说,你的方式就一定正确,而我的方式就不正确。你用你的方式获得成功也不足于证明你的方式就足够正确。丁有康之所以会对其亲哥哥说:你别以为你自己有本事,你不要以为你做得对,我也没有错!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大哥丁有健因为有主角光环最后实现了阶层的跃迁,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丁有健的个人成功是和该剧的女主倪楚君有很大的关系。而倪楚君背后的倪氏家族则处在社会阶层的顶端,不管我们愿意,我们都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富家千金,丁有健的命运确实很难改变。结论或许是这样的,丁有健所走的这条路是一条理想化的现实不可能有或者大多数不可能实现的道路,反而是丁有康所走的道路,是所有底层青年跨越自身阶层的人生路。读书,到企业里拼命工作,甚至于不择手段。

  可是到最后发现,这个公司你哪怕爬到再高的位置(这也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位置了),但你本质上还是一个打工仔,老板随时都可以让你扫地出门,只因为你没有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原始的社会积累,只因为你没有资本。事情就是这样的简单。兄弟两人的阶层跃迁有极大的相似性,都可以说是通过非常规的特殊手段(婚姻)实现阶层跃迁,只不过大哥丁有健因为自带主角光环,有个富家千金死心塌地地喜欢,在现实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现实意义依然是有人有好报的陈旧观念,而弟弟丁有康的表现则更加符合实际。因此弟弟丁有康的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思意义明显要强于哥哥丁有健。

  实际上,在弟弟丁有康在决定放弃学业去佳美上班的时候,他便已经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不是富家子弟,没有太多的机会再次重来,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失败,失败一次的结果便是万劫不复。正是这种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暗示,再一次强化他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一次次践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在一次次的践踏之后,因为付出了更高的成本,他会更加不允许自己失败,以致于谁要阻挡他成功,他甚至便要了谁的命。事情也正是按照这个逻辑发展的,开车撞死倪俊杰、害死女友赵加敏、杀死养母叶秀云、逼死妻子冯美欣、毒死大哥亲生儿子等,终入妖魔道,万劫不复。

  剧情的最后,丁有康把自己短暂悲剧的一生归结为命运,而哥哥则说是因为弟弟丁有康的性格。在弟弟看来,自己之所以落魄成现在的样子,并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聪明而是老天爷和我过不去,是老天爷对我不公平;而在哥哥看来老天爷对谁都是公平的,是你自己的性格,自私自利的性格毁了自己。放着好好的书不去念,整天想着发大财,挣大钱,结果搞得身败名裂,众叛亲离。

  两兄弟虽然一母所生,但整体的价值观念却有着天壤之别。如果简单的把两人的观念形象地比喻成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那么代表正面的哥哥的特征是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代表反面的弟弟则正好相反、伪善、处处替自己着想。两人的人生目标也有同样有着天然之别,弟弟目标是成为香港十大富豪,谁要挡着他他就灭谁;而哥哥的目标则相对简单,并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大富豪,只是想自己的亲人过得幸福,譬如说云姨不用那么劳累,自己的弟弟妹妹活得开心,自己有个稳定的工作。然而造化弄人,最后胸无大志的哥哥反而成了弟弟最想成为的人,这不得不说是对人生的极大反讽。

  故事说完,不禁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