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撒贝宁有时候也很“油腻”,为什么我却不讨厌他?

  原标题:撒贝宁有时候也很“油腻”,为什么我却不讨厌他?

  撒贝宁心里永远都有一杆秤,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节目或者综艺上讲段子,耍贱卖萌,只是撒贝宁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中餐厅》还是《极挑》抑或是其他的综艺节目,总有一些过份活泼或者放飞自我的明星,本来想靠真性情圈一波粉的,没想到却“翻车”被扣上了“油腻”的帽子。但是《明星大侦探》里搞怪不断,还爱“开车”的撒贝宁,却没有因此“人设崩塌”,反而有一种反差萌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

  撒贝宁走入大家视野的节目应该是1999年的《今日说法》,那时候他刚被保送北大法律系研究生,还是一个大男孩。也正是因为身上的这种青春朝气的劲头,让原本严肃甚至灰暗的法治节目变得正能量起来。

  而人通常都有一种膜拜“权威”的心理,称为“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人们总认为权威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我要呈现的价值观,是美好、干净、温暖——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看得到的文化内涵

  接受采访的时候,撒贝宁说第一期节目就录了两个多月,非常不顺利。

  “每次跟嘉宾交流时,我一定会忘词。因为我一直在留意灯光师、录影师和导播等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我很怕他们发出不满的啧啧声,我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他创造纪录的录节目时长是20个小时吃掉了几盒喉糖,每一盒大概几十片,靠那个支撑着,不然嗓子到最后一点声音没有,完全说不出话。

  每个看起来成功得毫不费力的人,背后都十分努力。

  “北大也还可以”是小撒的“狂言”之一,当时他在舞台上故作惆怅,“很多人都是主动北漂,而我是被迫北漂的。北大当时发来录取通知书,去的话太远,不去的话,北大......说到这儿他欠欠地眯起眼,“也还可以”。

  这成为一个笑谈,实际上小撒在《鲁豫有约》里说:“那天下午三点多,我在老师办公室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走回教室的时候真的哭了,眼泪洒了一整个楼梯!”

  撒贝宁的家庭条件其实挺不错的,但是他打小跟着爸妈南漂,生活不稳定。8岁时,就转了2次学。没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不是在适应环境,就是在去适应环境的路上。就像被人放逐一样,容易被人排挤,没安全感。这样的成长环境原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自卑而敏感的,幸好,他的父母给了他一个有爱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小撒回忆说,尽管那时候经常换地方,不如意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不会在家里发脾气、砸东西或者打孩子,这种从容的力量让他没有继续往自闭方向走,反而变乐观。

  何老师说过的一段话,完美诠释了这种坚持与努力之间的意义:

  "要得到你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但是你放弃了就不要抱怨,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世界真的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

  小撒用自己的努力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正是这种努力成就了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自己,用坚毅和底蕴给所有的观众传达自己的信念:世界美好,你值得去经历一番。

  多元的互联网传播契机

  他是一个多面的人,能控住严肃的法治节目,能平衡好意见纷呈的公开课节目,在网络搞笑综艺里同样有的放矢。

  在《深夜麻辣烫》那个案件里,欧小妹说出“难道我想过上好日子有错吗”这句话的时候,现场的整体气氛其实快要被跑偏了——有泪点但忽视了正确价值观。这时候撒贝宁就开口了,大概意思是“想过好生活、想有体面的工作没有错,但你选的路有问题。你在埋怨社会不公的时候,依然有人坚持正义……他撑起了节目的高地,也深谙娱乐的精髓是寓教于乐。

  就是这种全能型发展的性格,能够让他在年轻受众中,在多元化的传播时代如鱼得水。这个时代不缺少让人发笑的节目,也不缺少严肃正能量的内容,缺少的是能在贴近生活让人内心充满阳光、直视苦难后能重新出发的节目。

  撒贝宁说自己有两面,一面是内在韵律的热带雨林,一面是空荡荡的原野。在人群中他会融入,会表现得有人文关怀,有分寸,有气场,平衡自由与舒服的氛围;一旦退出人群之后,他就将重心回到自己身上,自我放逐,不设限。

  撒贝宁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会看自己的节目,因为觉得主持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希望之前的情绪影响后面的工作,希望每一次站在台上的时候都把自己清零,以一个全新的状态去面对全新的开始。

  在撒贝宁身上你会知道,自己才是那个1,才华、光环、机遇统统是0。把自己放在前面,想清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无限放大自己的人生,否则一切都是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