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故事可以,演员可以

  

  误杀掉的,还有他的良心。

  翻拍,但细节到位。

  演技在线。

  (有剧透)

  《误杀》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

  影片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虽然《误杀》在观影之前就执导这是翻拍,

  但比一开始告诉你是原创,

  看完之后才发现是融梗大杂烩的某些电影略多了一些真诚。

  原作讲述学历不高但是热衷于看电影的父亲,

  为了替女儿隐瞒“误杀”罪行,

  以电影中的手法为灵感,设计了一出“蒙太奇”式的“无罪”演出。

  原作电影在印度当地上映,

  收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且三年内被翻拍了三次。

  国产版《误杀》,在遵从原作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修改,

  可以理解为“过审”调整了影片结尾,

  但并不突兀或强硬。

  电影背景设在虚拟的“赛国”,

  故事主人公叫李维杰,

  日常生活中的他软弱抠门、胆小怕事,

  由于生活的窘迫,

  甚至被大女儿挖苦为“葛朗台”。

  面对小女儿想要钢琴的要求,

  也只敢应承“考一百分,给买口琴”。

  但其内心善良正直,

  遇见当地警察暴力执法、收保护费、欺骗受害者的行为,

  李维杰敢于出手相助。

  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

  故事的开端,起因于他的女儿平平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被警察局长的儿子素察迷奸,

  素察拍下平平被侵犯的视频,

  并且要挟平平与他保持性关系。

  在争吵过程中平平和母亲将他误杀并埋尸院内。

  得知事情经过后,只有小学文化的李维杰,

  开始一系列缜密的安排,

  成功为全家脱罪。

  电影中展示了很多对抗,

  肉体的对抗、

  正邪的对抗、

  政团的对抗、

  群众与政府的对抗。

  就像李维杰所说,

  这些对抗一开始,

  就只能是一方打败另一方,

  没有平局。

  那么,李维杰是如何从守法好人变成违法坏人的呢?

  他是不是像电影结尾的群众说的那样应该无罪释放呢?

  维杰和警察,成为影片的对立双方之一。

  矛盾所指,

  不仅仅是罪犯与警察、受害者与施暴者,

  更是因孩子而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家庭,

  陈冲与谭卓所饰演的两个母亲,

  演技碰撞的精彩之处,

  就在于她们为了孩子挺身而出,

  不惜铤而走险的那一刻。

  李维杰策划整场“蒙太奇”的难点,也是影片的主要看点,

  在于如何利用周边的人与环境制造不在场证明,

  如何解决家人在面对审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尤其是他家的小女儿看到了全过程,

  年幼无知的孩子该怎样参与这场“瞒天过海”的计划?

  这场从“误杀”到“瞒天”的故事线展开,

  李维杰回到家,

  第一,处理被害人手机及SIM卡,

  把手机用纸包好,

  扔到运送砂石混凝土的卡车里。

  第二,处理车子,

  开走受害人门口的车,

  推到附近的河里。

  不巧的是开车时被平时交恶的警察无意间看到,

  这名宿醉的警察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即提供了线索给受害人的母亲——当地警察局长,

  也为最后民众的暴乱当了导火线。

  被警察审讯的剧情一波三折,

  警方不惜刑讯逼供,野蛮殴打维杰一家,

  甚至连维杰年幼的小女儿也不放过,

  但这些通通在李维杰事先的计划之中,

  他通过混淆真正的作案时间,

  伪造假证据、造成警方错觉,

  后半段节奏把握的堪称完美,

  剧情布局缜密,

  主角不是强行的智商碾压,

  女警察局长也是一直智商在线,

  双方斗智斗勇,就看谁棋高一着,

  女警察局长通过了解李维杰看电影的习惯,

  推理出李维杰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手法,

  但所有的物证被抹去,

  在只能靠人证的情况下,

  滴水不漏让所有人证站在男主这边——

  即便你知道真相,又能奈我何?

  一些观影细节可能被忽略,

  但却直接决定了影片结尾处不同于原作的变化。

  李维杰会对僧侣布施,

  但当他双手沾上鲜血后,

  他的布施却不再被僧侣接受。

  《误杀》既是影片的主题,也是映射李维杰在瞒天过海的过程中,

  实际上已经“误杀”了自己的良心。

  他的心灵无法安宁,背负痛苦和焦灼。

  他选择告诉警察局长夫妇真相,

  这个情节和原版一样,

  但地点变了。

  他所在的寺庙佛塔,

  正是此前他女儿夏令营时看到的那个,

  女儿听导游介绍时,这个佛塔的建设意义,

  在于赎罪。

  《误杀》不同于原作“尸体”发现后只有20分钟就结束了,

  其铺垫出的高潮之后还有不少重要情节,

  让李维杰的自首更合理。

  其中之一,

  加入了很严重的暴乱。

  除了个人信仰,

  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李维杰的最后选择。

  案件对社会的冲击,

  那些失控的暴乱,

  是他始料未及的。

  他为误杀瞒天过海,

  但他的本真是善良、有恻隐之心的。

  尤其警察在调查中他的过程中,

  交代过的他的背景“

  孤儿、双亲死于暴乱。

  因此他对暴乱,有极严重的心理阴影。

  他从未想过让社会陷入严重暴乱。

  不过相比个人和社会原因,

  他自首最重要的动机,还是家人。

  一家人脱罪后,女儿做出小小举动,

  成了他自首最直接的促动因素,是压死他的那根稻草。

  这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行为,

  产生了疑问。

  两个女儿的年龄,

  正是世界观架构的关键时刻。

  这场公然和道德法律的对抗,

  让她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受到冲击。

  小女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瞒天过海”之后,

  为了影片开头提到的“口琴”奖励,

  开始欺骗父母,

  自己修改考卷分数,拙劣的把70分改成100分。

  他保护家人,

  本意想让家人生活更好,

  却阴差阳错的扭曲了女儿的世界观,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种“误杀”。

  《误杀》相比原作,

  增加了一个很强的象征意向,

  羊。

  羊在影片中一再出现,

  女儿上课,老师讲到羊的特征,

  水边沉车,羊群经过,

  警察开枪,打中了一只羊,

  开棺验尸,还是那只羊。

  羊,是祭品,是受难者。

  映射李维杰的选择自我献祭保护家人的意味。

  不同之处还有素察真正死法,

  原作挖出来的只有一个麻袋,但新片是个棺材。

  李维杰揭开棺材才发现,

  盖子上满是血迹,

  说明素察其实没有被大女儿所“误杀”,

  而却是被掩埋之后,绝望的窒息而死。

  《误杀》安排了一个浪漫主义色彩的彩蛋,

  李维杰进监狱后,

  监狱陈设和开头幻想的场景完全一致,

  而开头幻想的结局,是越狱。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