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当你心拥梦想,哪怕失败,也定能获得希望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影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谈谈电影本身,一个越狱电影—讲述上世纪40年代,银行家“安迪”被冤入狱,在监狱中寡言少语的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因为始终对外面的世界怀揣希望,在日复一日的牢狱生活中最终用锤子挖通隧道,在服刑19年之后成功越狱。虽是讲越狱,但是却轻描淡写了越狱的整个过程,(对于美剧《越狱》的痴迷使我不能正视任何与监狱有关的影视题材),这部电影大部分都是我们(即观众)被“瑞德”带领着,走进安迪的生活和世界,以安迪朋友的“第三人称视角”见证了他自我救赎的过程。

  影片的故事虽然平缓,但戏剧的冲突时不时都会出现,一开始的安迪和法律的冲突,牢里安迪和狱友的冲突,狱友和狱友的冲突,安迪和狱警的冲突,安迪和体制的冲突,这些原本强烈的冲突都被弱化了,弱化到一点都不吸人眼球。可在安迪逃出牢狱,预警从美女海报中发现密道,以及安迪利用了在狱中制作的假身份成功套走监狱长的钱并瓦解了监狱的利益组织时,这种环环相扣,细致入微的情节设置一定弥补了之前的所有平淡。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监狱的黑暗故事。黑暗在于司法的黑暗,在于其对人性的摧残。这种摧残不但限制了囚犯的精神自由,更扼杀了他们对生活仅有的向往。影片让人心生感动之处在于,它刻画了这样一个主人公——安迪。在黑暗体制的压迫下,安迪以极大的耐心、执着的信念,忍辱负重,完成了心灵的救赎,最终逃脱牢笼,到达希望与自由的圣地——芝华塔内欧。

  绝大多数人真正意义上生命的终结,开始于其对某个群体产生归宿感,结束于将自己彻底融入那个群体之中,每一个个体都在为这个群体而活着,久而久之,真正活着的只剩下这个群体了,在电影中,这被称为“体制化”希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物,它或许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是永远都不会枯萎的。电影予人带来心理的洗涤震撼是如此深刻,对比安迪,我们生活中看似无以能迈不过的坎又算什么?当你若能一直心拥梦想,哪怕失败,也定能获得希望的救赎。

  老布鲁斯六十年的囚禁生活,人生被体制化,六十年就像时光机出来之后,没有家人无依无靠的老人融入不了社会选择自杀,看到这里彻底泪奔,心里无限的心酸与无奈,不禁的会去思考,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印象最深刻的两句“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是要看你如何去选择。“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最后想说,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如果这篇文章你喜欢,欢迎评论、关注、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