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人群筛查,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当值编辑 | 丑小鸭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学校

  日前,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中指出,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之前,国内调查显示,大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

  由于青少年掩饰性强,抑郁症还存在“微笑型抑郁”“隐匿性抑郁”等非典型特征个体,所以早识别更为关键。

  非典型特征个体的存在,给父母和老师的正确观察和判断也带来了困扰。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关梅林认为,父母、老师容易把这些问题归结于品行或意志力问题,因而一味地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指导、要求甚至惩罚,青少年本人也会怀疑自己是无病呻吟、矫情,但又无法摆脱痛苦的情绪,所以非常悲观无助。

  抑郁症筛查要做好隐私保护

  除了要讨论如何落实相关的举措外,还要下大力气为抑郁症去“污名化”,降低患者的病耻感。舆论层面不能去否认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的正当性,避免将口水浪费在制造偏见与加深对立上。

  推动一件事在观念层面作出改变往往是最难的,需要时间和耐心,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大科普和宣传的力度,也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无歧视环境”,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度,禁止以此为由戏谑患病学生。

  大规模开展抑郁症筛查,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与学校合作,这其中势必涉及学生和家庭的个人信息、心理行为信息等数据。若一旦有学生患抑郁症的信息被泄露,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难免会加大患者的耻感。而鉴于学生规模数据巨大,一些医疗机构能否做好“保密”工作也应该被重视。

  会对抑郁症认知匮乏的现状:人们难以平常心看待抑郁症,甚至“讳疾忌医”。相关专家一再强调,如果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隐私保护是重中之重,抑郁症患者本就是极易被污名化的群体,病耻感普遍存在,叠加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身份则更加敏感,很容易给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带来二次伤害。

  国外的抑郁筛查的经验

  加拿大的学校也做抑郁症筛查,但是他们不是来学校做筛查,而是学校发现某个学生有抑郁症的表征之后,就由任教老师向上级报告。更高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就会组织一个专业团队来对这个学生进行诊断,然后出示一份很专业的报告,表明该孩子是否有抑郁。如果没有,孩子就回归他的正常生活;反之,该报告会向更上一级部门上交。

  这个报告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个是请求上级部门拨付一笔经费,用来解决这个孩子的治疗费用。第二个就是要寻找一个针对该孩子所出现的抑郁情况相对应的专业人员来陪伴、诊疗,直至这个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这样一个过程比较专业,也能够保障效能。

  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筛查的内容应有区别

  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国的小学在校生1.07亿,初中在校生4914万,高中在校人数4163万,高校在校人数4183万。

  考虑到低年级的小学生不纳入,这场行动至少覆盖了一亿多孩子,对专业要求更高的抑郁症筛查的覆盖人群也超过了8000万,规模与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史无前例。

  但问题是,面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经济地域的差距,筛查行动能否按照统一标准开展?

  对于上海长宁的抑郁问卷调查表,多方也是提出了疑问:“我们不能用这样的一个短时间、阶段性、临时的情绪状态去问这些孩子们,你今天有没有自杀的念头。”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远不只是一张量表能够完成的。情绪时刻都在变化,尤其是孩子的敏感神经不易察觉,需要特殊的问话方式、恰到好处的干预。

  我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任何精神类疾病需患者本人知情同意,才可被告知他人。显然,在课堂上实名进行抑郁症量表测试实有不妥。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童永胜说,尽管相对于临床上的互动式访谈,回答量表的问题显得有些“冷冰冰”,但恰当地使用量表可以提高抑郁症防治工作的整体效率, “如果配套资源和措施跟不上,筛查可能仅仅满足了数字的收集,那就不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了。”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该怎么做?

  毕竟,孩子的成长,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家长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知识的了解责无旁贷。抚养孩子的过程,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也不是只盯着学业的成绩,更是要上升到关注到孩子生活的幸福感。

  家长之间也在讨论,社会的进步,对孩子的关注点也是需要日益上升的。以前父母关注孩子的温饱,后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技能,这是“术”的层面,现在更是要上升到“道”的层面。关注到孩子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有自己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否热爱生活,并能有一定挫商、逆商。这些都显得日益重要,也是今后孩子完成学业走上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技能。

  这一代的父母注定是辛苦的,或许他们的儿时是野蛮成长的,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并不一定知道该如何去教育陪伴关注孩子的心理。但历史走到这一刻,也是逼迫家长们开始学习成长。

  在郁金香陪伴的家长营中,我们接触了不少因抑郁休学的孩子。相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孩子休学之前,估计还是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挣扎的。家长需要有能力尽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将孩子的状况归责了孩子自身的闹腾和不懂事。能更多地倾听、陪伴、理解、接纳。多一点了解心理学知识,或许更早的干预,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应该更乐观地看到,整个社会都在越来越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同龄人、老师、家长、医生,共同构建起一套全方位的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体系。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不仅需要勇气与决心,更需要万无一失的准备,针对青少年的抑郁症筛查,像是将这些被悬挂在半空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他们开始掉向地面后,我们要轻轻、慢慢又坚定地接住他们。

  特别感谢 【现代教育报】【八点健闻】【光明日报】对本文的贡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