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考生

  无论是哪位父母,无论他们的知识水平高低,经济条件如何,都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愿意为了孩子提高自我,学习科学的方法来合理、正确地陪伴孩子。陪伴是爱,是真诚,更是决战高考之时最坚强的后盾。

  一、家长的焦虑及其成因

  对于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十几载的中国学子,高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既是考生们在学海中拼搏奋发的彼岸,也是影响前程的人生分水岭。为了保证在这次求学生涯中重要的考试能够得到最佳结果,考生的努力自然是基石,但与此同时,父母能否起到陪伴和支持的正确功效,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科学的研究,包括调查问卷,对部分高三家长的访谈、了解,以及咨询学校的老师、学生,等等,我们发现家长的积极心态与考生的高效发挥,有着直接且正向的关系。也就是说,家长的积极心态越好,考生个人的心态也就越好,那么考生的效率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这一次对家长的调查研究围绕的主题是“焦虑”。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存在高考问题的家长,他们很多人本身的焦虑程度就过高,正因为如此,这种情绪也随之影响了孩子的焦虑水平,这也是我们俗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一种现象。这样的情况出现在高考之前是非常不利的,对孩子高考的发挥大有坏处。根据围绕焦虑进行的研究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高考前,78.2%的父母焦虑值处于正常状态,这是比较理想的平均水平,但还有21.8%的父母焦虑值处于异常状态。什么是异常状态呢?就是自己像热锅上的蚂蚁,或者是因为焦虑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因为自己内心过于焦虑,所以导致在行为上、态度上和孩子的互动上出现了偏差,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因为备考而紧张万分的孩子势必会受到影响。其中18.9%的父母处于轻度焦虑,问题还不大,但仍有2.7%的父母处于中度焦虑,甚至还有0.2%的父母处于重度焦虑。

  重度焦虑的实际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这样的父母可能每天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自身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他们的孩子又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怎样承担着双份的焦虑,都是能够想象得到的。由此,如何正确处理家长的焦虑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考生的学习任务由学校与老师负责,临场发挥的部分则在于孩子自己。作为父母首先需要处理好的是自己的情绪问题,父母能做的只有1%,这1%是什么?就是保持自身良好的心态和这一段时间里家庭的轻松氛围以及温暖的亲子关系。父母为孩子做好后勤保障,他们再焦虑也不会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反而会起反作用。大家不要小看父母的这1%,1%有时候可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1%也许会使得一些孩子在良好的心态保持上,在临场发挥的效果上完全不一样。许许多多事实表明,处理好父母的焦虑在高考备考这场战役中非常关键。

  通过对父母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程度的水平研究,来了解“父母对教育子女和子女最终成功与否”这二者的态度和看法。结果表明,有90%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过于严格。有83.9%的父母背负着过于重大的“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感,他们总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如果做得不够好,那么他们的孩子可能就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父母的人生也就是失败的,是愧对孩子的,这其实也是一种焦虑的体现。有36.6%的父母的生活则完全被子女“掌控”,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实际上就是作为父母本人已经失去了自我,只剩下了“父亲”或“母亲”这一个人生角色,而完全没有了自己。有些父母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一件事,比如某位母亲刚刚40岁出头,她说她未来最重要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供养儿子读大学,第二件是儿子结婚,第三件是看到儿子哺育下一代。这就是完全失去自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但这样的行为并不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反而会让亲子关系陷入不健康的状态,这样的父母即使给孩子提供了帮助也不是健康的帮助,很多时候已经出现了孩子不能察觉的偏差。

  还有7.7%的父母对运气和机遇看得比较重。而看重运气和机遇的人,通常存在一种赌徒心理,就像买了彩票的彩民,总想着中奖。这就表明这一类具有赌徒心理的父母会做出过多的强迫行为,会对孩子做出过多的干预,因为他们注重运气,而且时常反复确认子女的状态,问他们当前心情如何,发挥如何,更加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样的行为自然是不良的,极其容易对备考期间的子女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16.1%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过严,就是不允许孩子干这个,不允许干那个。但作为家长应该知道,准备高考的孩子总是处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状态中,如果他们压抑控制不住,就需要得到情绪释放,如果父母再度压抑他们的情绪,那么孩子注定就会在心理上失调,而心理失调是更多严重后果的导火线。

  二、影响焦虑的因素

  1.家庭经济状况

  影响父母焦虑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经济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父母的焦虑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呢?

  现实生活中有如下三种父母。第一种父母能够分配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充足,他们的文化水平高、素质高且愿意做教育投入。第二种父母则恰恰相反,他们既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意愿,他们大多出身农村,信奉“儿女自有儿女福”,于是很少在教育子女一事上花费精力,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于是很少干预儿女的成长,这一类的家庭广泛存在于社会中,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庭的典型。第三种父母则是前两种父母的混合,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情绪也很不稳定,但却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中去。在这三种家庭中,哪一种家庭出现的问题孩子多?当然是第三种。第一种家庭是最理想的教育场所,现实经验也表明那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学业有成,人生光明。与此同时,出身寒门的成功人士也不少,他们往往就是第二种家庭培育出来的小孩。相比之下,第三种家庭往往是制造问题孩子的场所,父母情绪不稳定,人格、价值观有异常,而且他们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孩子身上,这对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是非常糟糕的境况。

  在这三种家庭中,第二种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糟糕,但实际上却喜忧参半,因为并非所有家庭都进入了“小康”,有些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父母虽然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他们的状态和情绪却是正常且稳定的,因此孩子的正常人格发育也能得到保证。他们很少干涉和参与孩子的教育,于是孩子成功地被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和创造性相结合,这些东西没有被父母抹杀,于是在成年之后也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之一,能够成为他们走向成功路上的助手,独立自我一定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2.教育成效

  除了家庭经济水平,影响父母焦虑程度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教育成效,教育越低效,焦虑程度越高。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表现不佳,于是他们的焦虑程度就越来越高。经过调查表明,家长的焦虑源分为如下几种。

  60.3%的家长的焦虑源是担心孩子考场发挥不好。为了缓解和减轻这种焦虑,这些家长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考生提供强大后盾。第一,家长不应让自己的焦虑影响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致最后影响到孩子。第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给孩子传达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保驾护航。第三,家长还可以着重了解一些后续的选择,让考生可以不必担心高考后的相关事宜,可以尽量地放松下来。

  16.3%的家长的焦虑源于他们担心孩子心态不平稳,压力过大。为了消除孩子的压力,家长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给孩子减压,比如在家里多准备一些水果,最好是香蕉,因为香蕉被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证实可以提升人的积极情绪。如果家长的知识储备和方法使用得当,比如做饭的时候少油少盐,能够更好地保护考生的肠胃和消化系统,他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证,心理才有健康的基础。

  3.家长对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不满

  第三个影响焦虑的因素是家长对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不满,因为这种原因而产生焦虑的家长占7.8%。这种不满存在合理性,但更多的是不合理,因为孩子已经到了高三,他们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积累,学习态势和成绩已经基本固定,如果希望短时间内成绩飞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面对孩子的现实情况时,如何能够冷静地消化它、应对它,不让焦虑吞噬自己,也是家长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家长更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焦虑。很多家长的焦虑显露在外,明显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踢猫效应”,是指主人在内心烦闷的时候踢了猫一脚,猫四处乱窜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主人则陷入更加烦闷的恶性循环中。同理,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该稳重、平静,这对保持考生的良好心态十分重要。

  4.家长的不确定性

  家长产生焦虑的第四个因素来自一种不确定性。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孩子,或者说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正确的。这类家长占2.5%,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现在有许多家长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实际则不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中国父母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把孩子当成理想自我再一次实现的机会。父母自持着作为“父亲”“母亲”的高阶身份,总是不由自主地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做出一些跨越边界,甚至属于侵犯性的行为,这一点从孩子一生的教育长河中都有体现。孩子被父母操纵人生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填报志愿上。在孩子还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出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时候,父母作为有经验者,总是自作主张地为孩子选择他们认为最佳的专业和职业,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在高中或者大学选择专业的人生重大转折点上,他们完全被父母操控着。第二个方面是父母不确定能否帮助到孩子的学习,既不知道该如何陪伴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第三个方面是孩子的心态在父母的教育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三、如何战胜焦虑,正确帮助孩子

  1.为孩子减压

  家长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呢?第一点就是要为孩子减压。有家长认为不给孩子施压,就已经是最好的支持;有家长则认为鼓励孩子最有效;有家长认为做好自己的后勤工作,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即可;有家长认为自己调整好心态对孩子很重要。这些家长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掌握了帮助孩子的几大关键词——减压、鼓励、后勤保障和期待管理、心态管理。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家长自己的心态管理和建设,家长的积极心态有助于孩子的学业成功、考试发挥。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和子女处于一种亲密而健康的亲子关系,那么双方交流的效率将高出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许多,生活质量和愉悦度也会上升到更高的量级。

  2.和孩子建立友好关系

  父母和孩子建立友好关系的方法也是一门大学问,如果父母本人的心态不健全,教育方法有问题,那么自然教育不好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在孩子成年后,父母的错误教育方法更有可能改变一个成年人。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积极的心态会促进他们所期望的结果被实现,能够促进孩子的成就动机、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全,帮助他们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家长持有一种错误想法,认为只要陪伴孩子走过高考,经历这个最大的难关之后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想法,因为高考取得好成绩的目的不是成绩本身,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不应该仅仅只是进入某所心仪的大学,而是要追求孩子未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希望孩子能够顺利,拥有终身幸福。那么幸福需要什么?幸福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需要创造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情商。而成功需要什么?需要知识、勇气、机遇、勤奋、智商,所以情商和智商二者缺一不可。

  家长不应该把高考当作人生中的一场决赛,而是要把它当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如果家长对考试结束之后的事务全然置之不闻,那么也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每年都有从大学里退学的孩子,在大学里混日子、不专注于学习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无法适应社会的,最终既不成功也不幸福的孩子都不是家长想要看到的结局。高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勤学苦练十余载,最后追求的不仅是考个高分,也不仅是上好大学,父母期望的应该是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3.建立健康心态

  在学习成效上,学习成绩关乎心理健康。学习成绩已成为当前关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增多,大多是由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消极态度和评价造成的。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虽然十分重要,但具体做法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也没有指导手册可以遵守。父母为了要在高考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而科学的支持,首先要登高望远般先从整体上把握,然后才是具体事情的实施,只有理解了父母教育与孩子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关系,父母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让自己和考生都处在一个平稳、健康的心态中备战高考。因为心态决定高考,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发挥,心态决定幸福人生。

  著名的心理学家、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者、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曾经指出:心态改变,态度就随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便会改变,习惯改变后性格也随之改变,最终人生也会跟着变化。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家长不应强求孩子的心态改变,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应该率先做出表率,而后才能在陪伴和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

  4.陪伴与自我成长

  陪伴是贯穿教育,是贯穿父母和孩子一生的主题,陪伴不仅仅在高考期间有效用,直到高考结束,孩子顺利地进入大学,陪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经历几个自我成长的过程:第一是自我管理,包括父母的心态管理、情绪管理,以及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第二是化解如何帮助孩子的难题,怎样做好后勤工作,怎样去帮助孩子化解不良心态,怎样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衣、食、住、行环境。第三是高考后面临的问题,比如填报志愿,还有孩子离家上大学后,父母的思念和心态如何调整,许多父母在经历长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期后,骤然抽离,很大一部分人会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仿佛一瞬间变成了空巢家庭。另外,在孩子进入新环境后,父母如何与他们联系沟通,疏解和开导他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后高考时代父母应该做的工作。

  四、父母的陪伴

  1.陪伴的意义和价值

  陪伴是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教育中最核心的关键词,陪伴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美的爱。爱是陪伴,为什么?因为陪伴是客观的,是没有侵犯性的,当父母真真切切地陪伴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时,他们不会越过那条隐形的边界线。陪伴并不等于帮助,因为许多时候父母的“帮助”带有侵犯色彩,在帮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试图改变孩子生活中原本的生态。陪伴是没有干扰这一意图的,无论孩子的思想行为走向哪条轨迹,父母都尊重他的想法,不干涉,不制止。陪伴是真诚的,陪伴不是“套路”,不是表面上装作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私下里却费尽心机地“侦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陪伴的“主材料”是信任。陪伴是最美的爱,是最真的情,同时也是教育中最高效的方法。它不需要确切的行动目标,但它是最高效的行为准则,是亲子关系升温最恰当的助推力,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温暖的亲子关系,考生在父母强大后盾的支持下自然也能卸下一部分压力,于是陪伴则成为考生在高考考场上高效发挥的基础保障。

  所以父母应该时时自问:我是一个懂得陪伴的人吗?陪伴就像一块基石,坐落在天平两端正中的位置,它既不能离“帮助”太远,又不能离“侵犯”太近。如果父母过于担忧自己的举动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患得患失,缩手缩脚,故意疏远孩子,全然放手让孩子自生自灭,这样也是不正确的,容易让孩子感觉到冷落或者孤独。与此同时,如果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需要,甚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监护人”,时时刻刻监督着孩子,管教着孩子,这就极有可能越线,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个人空间被侵犯了。所以以上二者都是不合理的,只有同时兼顾天平两端,既能及时地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又能把握好尺度和界限,让孩子拥有自主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远不近的地方默默给予支持,给予爱,才是陪伴二字的真谛。

  在现实情况中,许多父母却并不具备这一品质,父母缺失正确陪伴孩子的能力和方法,就像课堂上落后的学生,急需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促成陪伴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他们时而是走在前面的引导者,时而是在走在孩子身后的推动者,时而又走在孩子左右,做孩子的陪伴者。陪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它需要几十年不间断的付出和关注,如果父母不够耐心,那么陪伴的目标是无法达成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只是口头空谈式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付出。现实中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自顾不暇,没有时间分配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陪伴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父母付出了多少精力、时间和关爱,孩子就会回报多少信任和尊重,孩子是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实际情绪,在爱里长大的小孩更明白什么是爱,也能发展出更成功、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父母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种投资,于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发展得成功,成长得优秀。

  2.陪伴与孩子的关系

  陪伴是尊重,是支持,是动力。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学业成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的意愿和教养方式越积极,他们的孩子就会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得更优秀;而父母在情感和理解维度上的得分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成正比,当父母严厉过度或保护欲过度时,都会导致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关系。总而言之,父母的教养方法、心态情绪、营造的家庭氛围等均与孩子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会导致孩子学业失败。如果家长采取完全放养的方式养育孩子,毫不关心他们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那么孩子就感受不到动力,也看不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于是顿觉前路迷茫,无人引导。而有些父母却又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太高,在实际操作中变成控制,变成侵犯,那么反而会激起孩子心里的反叛欲望,想要逃离父母的控制,父母的好心最终弄巧成拙。所以父母在实施“陪伴”的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分寸,用尊重的、支持性的方法,让孩子感到舒适的同时,能够安心备考。

  3.陪伴的“四要”

  陪伴有“四要”,在于作息、饮食、“冷却关系”、坦诚交流。第一“要”是要调整作息,意为父母要协助子女调整好规律的作息。高考前的一段时间学校会把日程安排空出来,让考生有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情绪,在这段时间里,父母首先要保持平常心,让自己的心态宁静且稳定。因为父母表现出来的焦虑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哪怕有再多的紧张焦虑也要将它深埋在心底,而要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陪伴孩子把考前作息调整好,帮助孩子设立科学的作息表,把生物钟调整到最适宜高考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亲子关系原本非常亲密,孩子的接受度很高,那么父母可以直接为他们安排作息调整;但是如果亲子关系本就紧张,那么父母行事时一定得和孩子商议进行,要征求他们的同意,时刻铭记孩子才是整个备考过程中的主导者,父母只是帮助者和配合者,不要本末倒置,不然造成孩子情绪恶劣,不利于生物钟的调整,最终影响考试发挥。

  第二“要”是饮食。要注意饮食营养,拒绝油腻和重盐的食物。因为人类的消化系统和情绪息息相关,饮食的种类和饮食时间都非常重要,油腻和不利于消化的食物是大忌,清淡的食物可以养护肠胃,保持孩子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而且时间上也有讲究,要严格按照三餐规律地进食,因为肠胃在工作的时候,大脑会将大量精力分配到消化系统,导致学习缺乏动力支撑,所以按时、按量、清淡为主的饮食是高考备战期间,父母为孩子提供保障的重点。为了确保孩子的营养,可以有选择地挑选一些食材,比如红枣、核桃等干果类的食物,可以补脑,提供能量,以及前文提到的水果,如香蕉等能够提升情绪,父母可以多为孩子提供营养成分丰富的食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切记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强迫他们接受父母的饮食安排。无论是作息调整还是饮食调整,父母都要采取后退政策,一切先以孩子的意愿为主,做出适当的退让和改变,配合孩子的节奏,让他们能在一个自己感到最舒适的环境里安心备战高考。

  第三“要”是要有“冷却关系”。冷却关系在此处的含义不是指彻底让亲子关系降至冰点,而是许多父母在这个阶段的关心容易过于火热,超过界限。这个时候的父母要冷静下来,仔细回想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是不是有些过火,如果存在过度关心的现象,就要适度地使之冷却下来,这个冷却是父母心态的冷却,过犹不及的道理在此处最为实用。高考期间的考生本就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下,如果回到家,家庭氛围还是过于紧张的话,容易加剧考生的负担和焦虑感,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块冰,父母不能成为一团火焰,不然越逼近,对方就越害怕,越想要逃离,过度的关心有时候会起到反效果,关心要充足,但关心也要适度,恰当的关切才是考生在这个时期最需要的支持。

  第四“要”是要坦诚交流。在高考之前,父母至少要和孩子进行一次坦诚的、推心置腹的谈话。但这种坦诚也是有时间限制和条件限制的,在家庭氛围良好、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双方要进行一次坦诚谈话是较为容易实施的,因为子女对父母有信任和尊重,所以更愿意向他们表露自己的内心,坦诚自己的压力和困惑,然后再由父母来为之解答,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在家庭关系原本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尤其是父母与孩子刚刚发生过争吵,坦诚谈话就非常难实现,因为孩子心里怀有怨气,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所以他们不会自愿且自主地参与到谈话中。因此,坦诚谈话要参考环境背景来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重要的是先创造出一个孩子愿意坦白表露心声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卸下心防,下一步才是彼此之间没有隐瞒、推心置腹的坦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