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在高中陷入虚无主义或其它主义?

  虽然不是大部分人会陷入这些“困境”,但我发现貌似有好多陷入的都是16 7岁

  本回答改编自「探月教育」王枣老师的一篇文章,阅读约需6分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什么是虚无主义,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和其他答主一样,把题主的「虚无主义」理解成部分高中生的一种普遍状态,一种对外界评价标准的无意义感,对自我发展目标的迷茫感,和日常学习生活的空虚感。陷入「虚无主义」的高中生,可能很难在学习上找到驱动力,无法体验求知的快乐,于是在很多任务和考试中表现欠佳,愈发陷入「虚无主义」的沼泽中。

  为什么那么多高中生无法体验求知的快乐?

  因为,求知的快乐的最大天敌不是失败,而是僵化的、错位的驱动问题和评价体系。

  什么是错误的驱动问题?我们想分享一个来自 Quora(美国知乎)上拥有百万阅读量的「热榜」问题。

  题主问:「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并为之作出所有应有的努力,我能成功吗?」笔者在 2017 年被 Justine 的另一个精彩回答吸引,进而关注到了 2015 年的这个回答。这两个回答至今都已达到了百万级阅读量(在Quora上算是巅峰数字了)。另一个问题 How can I be as great as Bill Gates, Steve Jobs, Elon Musk, or Sir Richard Branson?

  最令人感受到深刻认同的答案之一是由马斯克的前妻,和他一起生活了八年、养育了五个孩子的 Justine Musk 写的。

  Justine 的答案简洁明了:No.

  「让亿万富翁和他人不同的就是他们能问‘对的问题’,而你问的不是对的问题。」

  她解释,不是说你不能想要致富,而是这种问题不能帮助你找到更深刻的使你能够成功的要点。你需要把视线从对金钱的追求上移开,转而去对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感到深刻而强烈的好奇。

  你需要去挖掘自己能为世界提供什么,且是永远不可能被电脑替代的,不能被他人超越的,不能被竞争对手偷走的。

  成为一个领域最杰出的人,再找一个领域成为其中的翘楚。当你把这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能够将这两个世界的语言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而看到无人所及之地。最终,某一天你一觉醒来,那改变你一生的顿悟会在你的脑海中诞生。

  努力仅仅是「最低要求」。世界不会因为努力而为你打赏,只会为你做出的价值付费。而这个过程是没有蓝图或规划可言的。你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能力,而这条路,只能你一个人自己走。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青少年不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吗?

  很多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说:

  - 能赚钱吗?

  - 我想赚钱

  - 我最喜欢赚钱。

  很多父母甚至老师说:

  - 做这些,能上好大学吗?

  - 孩子这样下去,能有好工作吗?

  - 有兴趣可以,但是你得能养活自己啊。

  作为教育者,我面对这些说法时常常是沉默的,因为我们确实不能说,不要去想着赚钱、去上好大学、找好工作。

  但这确实不是「正确的驱动问题」。

  Justine 的回答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界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不论是顶级学府或是民办的小型教育机构中,没有任何一个教育者是关注或指导一个孩子如何「成功」的。

  所有的人关注的莫不是:「你到底为什么使命(cause)而奋斗?」「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让什么事情变得更好?你想改善的是什么?」

  世界上的哪些事情如此奇妙,让你着迷?

  世界上的哪些事物还不够好,让你愤怒?

  世界上的哪些事情如此重要,让你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经营、努力、为之奋斗?在 2019 年入学典礼上,耶鲁大学校长 Peter Salovey 鼓励学生克服自我满足,勇敢直面自己的困惑和迷茫,无止境地追寻更多问题的新答案。他举例,去年的一个新生在大一的一年里听了 77 场演讲,采访了 20 多个各界学者、记者、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不断挑战自己认知的边界。图片来源:Yale Daily News

  然而,距离 Justine 的回答已经过去了 6 年,认可马斯克的成功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问那个错误的问题的人却不减反增了。尤其在高中阶段,我们好像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那个「我最想解决的问题」,理所应当地,我们认为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考成绩,在那之后,重要的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甚至不需要思考。

  太多人只在乎成绩和排名,不注重在求知的过程中那些难以量化的进步;

  太多人只在乎题目是不是全会,不在乎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太多人将成绩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身上,忘了自己曾经有,将来也可以有许多独特的兴趣和追求;

  太多人因未来而焦虑,却从未投身于这个世界,看一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活法。

  —— 这些恰恰与真正的喜悦和收获背道而驰。

  追求世俗评价标准下的「成功」没有错,但不论是哪个领域,那些能够保持成功、或是有卓越成就的人,心里思考的更多的是非常聚焦的、对领域和世界的规则具有深刻洞见的问题。

  就连要做到在一个领域小有成就,都一定是因为对这个领域有着真切的关注和好奇,一定是因为在自己的领域工作中享受着真正的乐趣。

  但是,投身于真实世界是有「代价」的。寻找答案的过程是充满折磨和艰难的,历经挫折和艰险的。学生能够将思考、进步看作乐趣,并在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超越自己,注定要经历克服挑战的过程。但当他们在看到智慧和美丽的光芒闪耀时,他们一定会获得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喜悦。

  每次留大作业的时候,我们都很心疼学生。

  高中生要学会自主搜查和筛选英文资料,汇编证据,比较不同的流派与观点,为观点给出详尽且合理的推断论述,还要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和数据,给出合理的、可行的、综合考虑的解决方案。

  而且不论他们做得多么艰难,也只能继续向他们发问、继续,留给他们自主思索、质疑和发现的空间和乐趣。

  高中是学生必须学习从混沌中寻找答案的时期。在著名的「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Law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理论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开始超越黑白思维、并学会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普世价值,来形成独立判断的关键阶段。图片来源:改编自中英文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文章与图片

  而真实世界展示给他们的问题太多了:

  如何平衡探索的天性和纵深发展的要求?如何平衡学业和友情?

  如何理解父母和自己看问题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我们是否可能做到和最亲近的人不互相伤害?

  如何理解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理念和假设不符的事实?如何与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相处、甚至合作?

  如何直面人性的底色,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能在社会上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自己固有的原则,到底是否有必要坚持?

  这些问题,学生必须经历漫长而艰苦的思考和内心的挣扎,去协调内心的冲突,去理解事物之间看似不自洽的关系,放弃之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坚持和妥协之间发现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才可能得到阶梯式的提升。

  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的学科问题、跨学科问题和应用问题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除了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美国各大学会也会持续发布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呼吁各界英才提供解决方案。图片来源: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Grand Challenges

  能够提出关键的、有巨大价值的问题,投身于不断的质疑、体验、理解、思考,作出自己的回答,学生才能够不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原地踏步,而是做出有效地创造,并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领悟与快乐。

  我们之所以相信年轻人的自主性和策略性,相信他们能从「真正的难题」中收获快乐,「复盘」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复盘」是探月的重要文化之一。所有跨学科项目组的最终环节一定是复盘,不少学科课程也用最后一整节课做复盘,甚至作为打分的依据。在复盘中,学生着意回顾思考学期中最大的成长和遗憾,不仅能马上对接下来的学习作出调整,也能将所有的收获在心里留下印记。老师也得到了绝佳的机会,深刻地理解学生的诉求和成长,反思、自问,如何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育。不仅学生和老师复盘,团队和教练复盘,老师和教练也会做完整的复盘,以总结经验,集体展开讨论、解决仍需提高的问题。图片来源:探月学院日常

  在心理学科课程的复盘中,王枣老师原本以为,学生记忆最深刻的会是那些最欢乐的时光、那些让他们轻松愉悦大展身手的时刻:案例模拟、演讲、辩论、海报制作、小组活动、课堂游戏等一系列很多学生报课的时候就表明自己更擅长、更喜欢的任务。

  但,令人惊讶的是,本学期最难打的两头怪兽:AP 考试的新型训练法,还有期末的大论文,这些曾让学生「哭天抢地」、「整晚奋战」的任务,反而被学生评为了最有帮助的、最令他们感受到了进步的学习方法。图片来源:探月学院心理课复盘表格(部分)

  通过新型的「解题训练」,学生的分数在考试内容加倍提高的情况下,还平均提高了 50%,学生在复盘中提到,他们对考试的兴趣不减反增了。而至少 6000 字的大论文,原本不少学生都感觉不知如何下笔,但最终,很多人都交上了字数过万,且逻辑严谨的作品。不少人提到,正因为这些任务中包括了他们不曾掌握的能力,反而让他们收获了更多。

  当看到学生写出了更好的作品时,他们自己有多么兴奋,言语中洋溢着的兴奋和成就感,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些看似嘻嘻哈哈的学生背后,那颗渴望向上、期待被成长的喜悦沐浴的心。

  拥有这样的快乐体验,所需的不仅是压力和辛苦,还需要让学生沉浸在对关键议题的不断思考、从易到难的进阶体验、以及恰到好处的引导与支持中,有序地成长。

  更重要的是,学会将每一个成长的宝贵时间,都用在给自己匹配难度适当的挑战上。

  每迈一步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掌握之前不曾有过的技能。

  这时,他们才刚刚穿戴好了基本的装备,迎接更多的困难和艰险,收获更加深刻的巨大喜悦。

  一不小心就讲多了,回到答主的问题,高中生所处的环境和发展阶段导致了他们容易陷入「虚无主义」,无需为此负面地评价自己,但可以积极「自救」。避免「虚无主义」,高中生一定要学会:打下坚实的认知能力与学科「基础」,学会问「正确」的问题,投身实践寻找答案,从失败和不如意中汲取「经验」。

  最后,出发去解决世界级的「难题」。

  教育真正需要给学生提供的,是引导他们去提出关键问题,并在真实世界的探索中做出自己的回答。当我们看到他们抓耳挠腮,连夜奋战,伤心气愤,自我怀疑,让我们为未来的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正踏上了只属于年轻人的英雄之旅。

  往期精选回答:

  如何培养出自驱型学习的孩子?

  你在教学中有哪些雷打不动的课堂操作?

  什么是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和我们一起推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