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1005◇未来社区——社区建设的未来图景

  目录  一、未来社区是新的生产—生活—生态耦合模式  (一)未来社区是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二)未来社区的几大特征  1.未来社区以人为本  2.未来社区的两大驱动力:生态建设与智慧建设  3.未来社区的标志:文化内核与主题特色  4.未来社区的建设路径:多方协力,共同缔造  (三)建设未来社区的现实意义  1.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场景  2.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新方案  3.创建未来社区是传承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国内建设未来社区的城市之鉴  (一)浙江:全国首家从省级层面提出建设未来社区的省份  1.浙江省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未来社区的原因  2.出台详细政策,全方位指导和支持未来社区建设  (1)2019年10月,浙江省公布未来社区搭建框架  (2)2019年11月,浙江省印发《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意见》  (3)2020年9月,浙江省四部门联合印发财政金融支持意见  3.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城市实践  (1)杭州市上城区:广泛动员居民,共谋共商共建始版桥社区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既“出卷”又“阅卷”,蓝图设计让群众“看得见”  B.既看“热闹”更懂“门道”,场景优化让群众“摸得着”  C.既重“共建”更重“共治”,未来生活让群众“融得进”  (2)钱塘新区以人为本探索打造社区生活新空间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居民与社区自然融合  B.自然与空间和谐共生  C.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  D.宜业与宜居复合链接  E.建设与运营一体实施  (3)温州市培育本地智库,赋能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广借力, 搭建多级智库  B.强服务,助力试点建设  C.建机制,强化智力支撑  (4)温州市鹿城区创新推动“央地共建”集新社区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招大招强招优,好中选优把关硬实力  B.精心精准精细,搭建政企沟通快车道  C.先谋先试先行,全面提升项目性价比  (5)温州市龙湾区抢抓机遇,谋划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谋划全域布局,擂起“未来战役”战鼓  B.创新建设模式,打造“未来城区”样板  C.强化要素保障,夯实“未来建设”厚度  (6)湖州市全方位强化未来社区试点建设资金支持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打造统筹协同平台  B.加大政策托底力度  C.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7)南浔区着眼全周期推动頔塘社区可持续运营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方案编制阶段,明确社区运营策略规划  B.项目建设阶段,明确社区运营服务标准  C.项目运营阶段,拓展产业联盟服务能力  (8)绍兴市上虞鸿雁社区充分运用数字平台赋能试点建设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用好CIM平台优势,助力社区科学申报  B.融合场景关键指标,优化实施方案设计  C.借助云端数字管控,加快项目工程建设  (9)金华市高质量编制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前期“深调研”  B.中期“建标准”  C.后期“强落实”  (10)衢州市统筹整合,专班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领导挂帅、力量统筹、管理闭环,完善专班工作体系  B.制定清单、绘制图表、分解任务,明晰专班工作路径  C.科学决策、协调服务、精准考核,强化专班工作职责  (11)衢州市柯城区创新征收模式,夯实未来社区建设基础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征收工作体系统一化  B.征收政策体系标准化  C.征收宣传体系精准化  D.征收服务体系人本化  E.征收管理体系清单化  (12)台州市科学统筹谋划储备未来社区试点项目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规划引领,全域谋划布局  B.因地制宜,做亮台州特色  C.综合筛选,梯度循序创建  (13)丽水莲都灵山社区创新实践土地“带方案”整体出让  ①背景概况  ②具体做法  A.坚持一个工作专班推进  B.坚持一个实施主体运作  C.坚持一宗地整体出让  D.坚持一份履约协议监管  (二)深圳:打造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  1.以楼宇、社区、园区为落脚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  2.搭建数据驱动集成运营管理平台,鼓励市场多元参与运营创新机制  三、未来社区的境外之鉴  (一)新加坡“邻里中心”:富有特色的社区商业模式  1.以人为本的超大家庭住宅延伸体系  2.兼具商业和服务功能  (二)众多欧美国家的街区制建设  1.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2.采取全面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政策  3.加强社区安全管理  4.实行混居政策  5.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与决策  (三)加拿大多伦多:Quayside“健康综合体”社区服务模式  1.科技手段引领  2.物质空间创新支撑  3.社区健康与社区福社关怀  (四)荷兰青年自治社区  1.社区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年轻人住房问题而建  2.社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是非营利性组织  3.Startblok的特色:自我管理与自我组织  四、建设与治理未来社区的难点与展望  (一)未来社区的建设和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1.制度挑战:未来社区智慧系统的发展扩张与制度滞后之间存在悖论  2.监管挑战:未来社区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监督管理之间存在悖论  3.技术挑战:科学城邦基础单元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分化之间存在悖论  4.空间挑战:未来社群公共空间的共享延伸与隐私保护之间存在悖论  5.伦理挑战:新社区人机共同体的人机共生和人的主体性之间存在悖论  (二)韧性治理:未来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路径选择  1.关于未来社区制度层面的韧性治理  2.关于未来社区监管层面的韧性治理  3.关于未来社区技术领域的韧性治理  4.关于未来社区空间领域的韧性治理  5.关于未来社区伦理层面的韧性治理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未来社区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统筹性眼光,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融合了社区里硬性设施标准与社会治理服务。  一、未来社区是新的生产—生活—生态耦合模式  (一)未来社区是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未来社区是指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二)未来社区的几大特征  1.未来社区以人为本  打造未来社区,人的需求始终被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一切规划与设计都将围绕人的便利、人的健康、人的安全、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进行考虑。技术是手段,住房是载体,真正以人为本,把人的幸福与邻里间的关系、自然环境的质量密不可分的原则贯穿其中才是关键。  2.未来社区的两大驱动力:生态建设与智慧建设  生态低碳致力于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智慧建设则致力于人的便利、安全及服务等,两者结合有助于推动未来社区在整体形态、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全面重构,社区将更加感知自然、感知社会、善用资源与服务百姓。  未来社区具有前沿性。未来社区将是先进科学技术、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的试验场、应用场与转化场,是集合未来产品与服务的前沿阵地。由此,未来社区实质上是在国内语境下人们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新追求,即追求跨越简单居住模式的新的生产一生活一生态耦合模式。  3.未来社区的标志:文化内核与主题特色  国内外的社区建设典范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核或主题。例如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致力于打造儿童友好型的低小汽车使用社区;新加坡海军部社区则是专为长者建造的融合型老年社区。浙江省开展的未来社区试点就设置了九大场景33项约束性指标作为基本门槛,在达到基本门槛条件后鼓励突出主攻方向、强化文化价值、塑造独特理念、形成特色样板。  4.未来社区的建设路径:多方协力,共同缔造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形成合力共同缔造。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都有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社区企业、社区基金、社区论坛等多种形式应运而生。社会团体、高校等利益相关者加入,多方协力使社区建设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有效性。  (三)建设未来社区的现实意义  1.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场景  未来社区是产业工程更是创新工程。我国经济已转向创新驱动产生的新动能,挖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未来社区注重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建设导向以及直面需求端的优势,将是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首选之地,有助于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自身需求如智能、环保、生态、养老等,将为新经济萌芽提供创新应用载体,通过场景运用助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成熟。  2.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新方案  尽管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张,近年来却出现“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的现象。尽管房地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得以大幅改善,却面临着交往空间不足、养老医疗服务匾乏、文化氛围缺失、治理手段落后、家园理念日趋淡薄、进城务工人员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从注重物质建设转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打造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未来社区,填补“物”的城镇化中的缺失功能,将有助于为我国实现“人”的城镇化提供地方经验和解决方案。  3.创建未来社区是传承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支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城市社区中往往潜藏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肌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创建未来社区,可以深入挖掘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规划理念创新、建筑风格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更好保护传承我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经典产业,更好培育发展独特的现代文化、时尚文化、前沿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成为展示浙江文化的新空间,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国内建设未来社区的城市之鉴  (一)浙江:全国首家从省级层面提出建设未来社区的省份  社区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单元,如何让社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关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区的未来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浙江省的回答是:启动“未来社区”建设。  2019年浙江省两会上,“未来社区”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未来社区的内涵、目标做出阐释,启动未来社区建设试点申报。根据《方案》要求,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培育建设省级未来社区试点20个左右;到2021年底,培育建设省级试点100个左右,并建立未来社区建设运营导则体系;2022年起,全面复制推广,夯实未来城市发展基础。  2019年6月,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覆盖11座城市。  2020年1月,未来社区建设第二批试点申报工作启动。  1.浙江省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未来社区的原因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未来社区研究中心主任柴贤龙认为,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建设未来社区。第一,2019年全省城镇化率突破70%,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城市社区建设基础坚实。第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基本具备,可以追求向更高质量城市化水平发展。以数字产业为例,数字经济是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同时,数字化是建设未来社区的三个价值导向之一。第三,需求因现实而迫切。老旧小区的居民需要改善生活品质,新社区建设也亟须应用社区建设新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为生活方式变革赋能。第四,未来社区是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该项目将是很好的吸引人才的平台。据统计,24个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直接受益居民约122600人,计划引进各类人才约62700人。  2.出台详细政策,全方位指导和支持未来社区建设  (1)2019年10月,浙江省公布未来社区搭建框架  搭建“139”总体框架。“1”是指一个中心: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3”是指三化: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9”是指九大场景: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场景。  (2)2019年11月,浙江省印发《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意见》  201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用11条政策意见支持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第一,以突出群众满意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妥善协调平衡拆迁安置、人才落户、房地产管理等相关政策,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起、过得好。在未来社区试点建设中要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充分吸纳群众诉求,积极纳入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示范应用,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坚持分类统筹实施。统筹改造更新和规划新建两大类型,以改造更新类为主,注重分类推进、精准施策,确保到2021年底,培育建设100个左右省级试点项目,建立未来社区建设运营标准体系;到2022年底,全面复制推广未来社区。  第三,注重科学规划引领。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科学优化详细规划调整程序,按照“ 5、10、30分钟出行圈”要求,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突出自然资源禀赋、城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实施原则,明确未来社区建设任务,制定行动计划,高质量创新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打造高标准规划样板。  第四,集约高效利用空间。按照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理念,有效进行疏密有致、功能复合开发。加大城市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力度,打破一刀切模式,科学合理确定地块容积率、建筑限高等规划技术指标。允许试点项目的公共立体绿化合理计入绿地率,鼓励和扶持建立社区农业等立体绿化综合利用机制,推行绿色建筑。支持试点项目合理确定防灾安全通道、架空空间和公共开敞空间不计费容积率。支持试点项目空中花园阳台的绿化部分不计入住宅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对符合条件的土地高效复合利用试点项目,纳入存量盘活挂钩机制管理,按规定配比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允许依法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评定分离办法选择设计、咨询单位。在建筑设计、建设运营方案确定后,可以 “带方案”进行土地公开出让。  第五,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争取相关国家补助资金,科学引导省市各类专项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优先向试点项目倾斜。省财政出资,联合其他主体共同组建未来社区建设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和支持未来社区建设。对试点成效突出的县(市、区),省财政予以奖励并适当向加快发展地区倾斜。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改造更新类试点项目对应土地出让收益,剔除上缴国家部分,其余全部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保障资金总体平衡,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第六,畅通金融支持渠道。按照市场化可持续原则,综合运用宏观审慎管理,采用窗口指导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引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参与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引导基金、保险资金、上市公司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管理运营,试点项目建设盈余资金按一定比例纳入社区运营基金。鼓励给予试点社区实施主体房屋预售、按揭贷款等政策支持。  第七,加强人才创业支持。支持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人才公寓租购同权。积极探索以房引才,按照分层分类原则,对试点项目新引进的人才根据其专业水平、业绩贡献等,分别给予住房激励、购房优惠、房租减免等奖励政策。鼓励试点项目入驻人才利用居所、共享办公空间等开展自主创业,参照相关支持政策给予补助等优惠。  第八,创新服务集成供给。创新试点项目社区业态和生活服务供给,通过预留规划布点、推动模式革新、促进资源下沉等方式,优先配置文化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完善社区居民24小时生活服务供给,一般按每百户不少于80平方米标准落实社区配套用房面积比例,鼓励邻里中心一站式集约配置服务空间。支持成立或引进连锁机构进行社区相关服务标准化管理,优化运营机制,有关公共设施可通过产权移交、授权委托等方式,由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统一维护管理。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权等方式,积极引进社区综合能源资源供应商,创新应用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加快探索形成产业联盟支撑的可持续建设运营模式。  第九,优化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的科学高效社区治理架构,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以社区有场地、公益出服务模式,动员专业化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提供登记注册、业务申请和项目推进等服务便利,鼓励建立“一平台、一窗、一人”的全科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推行居民互助自治,建立积分换服务、服务换积分机制,鼓励通过社区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对社区居民自治和公益性活动予以支持。  第十,大力促进数字转型。将未来社区作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创新落地单元,优先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应用。落实未来社区实体建设和数字建设孪生理念,加快推广应用社区信息模型(CIM)平台,集成数字化规划、设计、征迁、施工管理,提升试点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应用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探索社区居民依托平台集体选择有关配套服务,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鼓励共享停车模式,推进社区智慧安防建设。在保证数据安全、做好风险管控前提下,大力推进未来社区数字标准化工作,所有场景应用的数据基于省公共数据平台通过社区数字化操作系统共享。  第十一,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深入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加快建立试点项目绿色通道,集成土地收储、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土地出让、审批许可等工作,进一步减流程、减环节、减事项,确保试点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建立完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切实落实项目化管理要求。充分发挥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参谋支撑作用,建立试点项目动态评价监测体系,落实工程建设审计监督制度,强化支持政策期权激励,试点项目正式命名公布后,予以兑现相关支持政策。  (3)2020年9月,浙江省四部门联合印发财政金融支持意见  2020年9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可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意见》明确,未来社区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以人为核心,聚焦上世纪70-90年代老旧小区改造更新,落实系统设计、去房地产化要求,立足建设运营资金总体平衡,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生活品质,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性。  《意见》指出,要积极引导财政金融支持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可持续推进,确保群众搬得进、住得起、过得好。要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在“房住不炒”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通过专项授信、银团贷款、债贷结合等多种方式为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全过程提供融资支持,在国家有关信贷政策总体框架内,对未来社区相关项目实施差异化授信管理,满足相关主体合理融资需求。要精准授信加强还贷保障,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期间即开展信贷计划评估指导,建立“未来社区”贷款还款保障制度,支持将土地、在建工程或现房作为抵押资产,当抵押资产无法覆盖贷款时由第三方担保补充增信,给予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房屋预售政策支持。要畅通金融多元支持渠道,以股权受让和合作开发等形式联合未来社区市场化建设、运营主体,通过债权、股权和信托计划等融资方式对试点项目予以支持,形成投资-建设-运营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探索发行未来社区REITs产品,统筹引导社会金融资源参与未来社区试点项目建设与运营。要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管理,严格执行现行土地出让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改造更新类试点项目对应土地出让收益,剔除上缴国家部分,其余全部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  《意见》强调,要建立完善监管激励机制,设定“三级监管责任”,从省级、县(市、区)级、社区级等层面确保资金管理有序,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项目建设单位为试点建设承担的负债,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承担偿还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会同地方政府做好资金封闭监管。省财政通过注资支持成立未来社区建设基金,同时对进展成效突出的县(市、区)予以奖励并适当向加快发展地区倾斜。  3.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城市实践  (1)杭州市上城区:广泛动员居民,共谋共商共建始版桥社区  ①背景概况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人民社区人民建,是事关未来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举。上城区始版桥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曾面临着安全隐患多样、矛盾纠纷多发、群体诉求多变的“三多”严峻态势。自2019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以来,上城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挖潜力、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构建居民群众“建言献策”的全链条闭环式参与机制,统筹加速推进始版桥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②具体做法  A.既“出卷”又“阅卷”,蓝图设计让群众“看得见”  一是宣传引导,前期推广最大化。紧紧围绕建设主旨,联合《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依托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网等平台,推出贴近民生的系列宣传报道40余篇,助力未来社区“共建共享共治”理念真正“入脑入心”。借助“望江新城建设”“杭州上城望江街道办事处”等微博、微信平台,增设未来社区意见反馈专栏,鼓励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方案设计讨论。  二是广开言路,民意征集最大化。前期征迁阶段,通过搭建民生议事厅、征迁圆桌会等民生沟通平台,广泛听取群众关于回迁房建设的意见建议。同时,强化临时支部和网格支部联动工作,依托临时党委各支部党员及征迁地块网格支部党员,与居民保持实时互动,在保障居民知情权的基础上,充分征集民情民意。  三是群策群力,诉求满足最大化。针对居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社区锻炼空间要够大”“最好离学校、菜场比较近”“老年活动中心最好要有”等生活需求,成立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专班、专项课题组及设计执行团队,联动中国美院等智库力量,依托居民代表、小区牵头人等群众力量,在方案编制中注重构建贴沙河运动广场、绿地健身空间与室内健身房、菜食场、屋顶农场等一站式颐乐生活社交空间,形成居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建设格局。  B.既看“热闹”更懂“门道”,场景优化让群众“摸得着”  一是VR影像提前“剧透”。对外全天候开放“上城始版桥未来社区展示馆”,借由全息VR影像、未来社区沙盘等多元化载体,以最直观、最直接的“沉浸式体验”让来访群众身临其境,体验最真实的未来社区场景,全力打造未来社区文化IP,进一步将群众的“概念化社区”落地为“身边式社区”,增强群众参与试点建设的满足感与获得感。  二是智慧生活提前“模拟”。以“一街之隔”的徐家埠社区为测试基地,迭代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运用,先行先试推开智慧社区建设。居民可在测试基地“尝鲜”模拟未来智慧生活场景:通过“浙里住”、数字管家等小程序一站式沟通,场馆租赁、活动预约等需求一键式下单,随时随地获取生活缴费、物业、政务信息等服务。平台还会依据居民诉求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不断迭代完善,届时将以最优姿态投身未来社区建设。  三是现场观摩提前“踩点”。在施工建设时期,分阶段邀请党小组长、居民代表等群众监督力量前往施工现场观摩参观,由相关专家对房屋户型、建筑材料等进行展示讲解,实现“程序、选材、进度”三公开,确保月月有进度、季季有形象,使群众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油然而生“殷殷切切的期盼”。  C.既重“共建”更重“共治”,未来生活让群众“融得进”  一是全域强化“主人翁”意识。以多元自治为基础,探索创建居民自治新模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通过社区公约、贡献积分制等治理要素,拓宽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激发自治活力、提高自治效能,实现多元主体共治的全新格局,推动基层治理的变革转型。  二是全力树立“排头兵”典型。利用回迁房多为“熟人社会”这一传统优势,提前培养群众领袖、带头人。前期通过“请你来协商——上城区未来社区现场协调会”、民情恳谈会等形式,广泛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统战人士、新乡贤和居民代表等各界力量,重点围绕各民生议题开展讨论,贡献“金点子”20余条。以此为契机,通过典型带动,形成“一人勇带头、大家齐上阵”的良好示范效应。  三是全速加快“新阵地”建设。列好时间进度表、作战图,分步有序推进未来社区核心单元1-9号地块的建设时序。其中,重点关注邻里中心、邻里公园等场地建设,创新推行“单元自治”“组团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模式,助力居民自治有章可依、有处可去。  (2)钱塘新区以人为本探索打造社区生活新空间  ①背景概况  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是城市新发展理念下未来社区有效承载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的三个规划新建类项目之一,杭州钱塘新区云帆社区围绕社区生活服务链需求,按照“139”整体系统设计架构,从概念设计、方案编制到土地出让各个阶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探索打造社区生活新空间的未来样板。  ②具体做法  A.居民与社区自然融合  重新探索居民和社区的关系,未来社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围绕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核心,通过建设智慧的建筑、提供贴心的服务、构建和谐的氛围,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从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场景的关系、人和社区的关系等三个维度诠释未来社区高品质生活。  B.自然与空间和谐共生  云帆社区打破传统的坐北朝南向建筑行列式布局结构,把气候导向、场地日照分析、绿色景观渗透等自然元素融入整体设计,建筑按照风向呈一定比例的角度布置,最大化利用太阳光和季风,将社区空间与外在环境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分散与集中有机结合  云帆社区以TOD形式围绕塘新线地铁站点进行综合开发,分散的地块依托地铁站进行地下空间的大开挖大联通,利用连廊对地上空间进行整体联接,实现分散空间有机结合。同时设计中注重场景与人的交互,构建多层级的空间模式,一级为家(组团内部),二级为社区内(多个组团),三级为社区外(辐射外围),为不同人群提供主题优质服务,更好地激发社区活力。  D.宜业与宜居复合链接  云帆社区立足钱塘新区“515”产业体系和基础,利用新区“14+2+N”区校战略优势,提供住宅、服务式公寓、人才住房保障,搭建“1条创新产业活力带+1个双创孵化中心+1个创客中心+1个人才引进体系”的招才引才机制,切实打造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双创社区。  E.建设与运营一体实施  云帆社区将建设与运营一揽子考虑,对九大场景的规划建设提出可持续运营发展的具体思路。提前引入社区运营管理团队,推动形成居民共建的社区文化,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让社区更有活力,真正在云帆社区实现社交生动、文化生根、居住生情、知识生趣、创业生长、运营生机六大“创造性张力”。  (3)温州市培育本地智库,赋能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①背景概况  充分发挥智库专业研究的优势借力赋能,是推动未来社区试点建设顺利实施的强有力保障。温州市将创建未来社区作为改善城市居住品质、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深化城市基层治理、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抓手,借智借力,培育本地未来社区智库,组织各领域专家参与试点建设,确保未来社区“139”顶层设计实打实落地。  ②具体做法  A.广借力, 搭建多级智库  一是积极向市外智囊借力。邀请国际国内高水平专家团队,如贝氏建筑事务所,新加坡CPG集团、省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等参与温州试点实施方案规划设计,建立合作关系,以高水准的设计引领试点建设。  二是合力共建温州本地智库。依托温州本地设计龙头企业温州设计集团组建温州市未来社区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  三是推动组建专家委员会。遴选行业知名专家、主管部门业务骨干组建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主题研讨、座谈沙龙等活动,共同研究推动温州未来社区建设。  B.强服务,助力试点建设  围绕温州未来社区推进难点,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开展下沉式指导,助力试点建设。  一是开展前瞻性谋划。未来社区建设与温州城市“精建精美”、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契合度高。为确保未来社区推进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结合温州城市有机更新计划、老旧小区拆改计划,启动编制温州市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试点推进的步骤和时序。  二是做好试点选址服务。结合计划编制,开展下沉式指导,帮助相关县(市、区)排摸试点,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大大提升了试点选址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三是完善温州落地标准。在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下,研究温州未来社区建设、运营、服务等落地方案,逐步完善温州本地标准体系;指导试点积极挖潜本土文化和优势资源,积极打造亮点场景。  C.建机制,强化智力支撑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智库联动,依托温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展未来社区建设大讨论,激发百姓共商共建热情;联合省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在温州市级层面和鹿城等重点县(市、区)举办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凝聚创建共识。  二是建立顶层把关机制。为确保实施方案编制质量,智库专家提早介入,强化顶层设计把关,助推温州首批四个试点率全省之先完成评估备案。  三是开展全过程评估指导。为确保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质量,建立试点推进全过程指导机制,依托温州未来社区研究中心提供过程技术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4)温州市鹿城区创新推动“央地共建”集新社区  ①背景概况  “央地共建”是顺利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有效模式。集新社区是浙江首批未来社区试点中第一个与央企合作开发建设的试点项目,鹿城区积极发挥试点主体作用,与央企加强交流对接,依托央企全产业链的强大支撑,积极创新推动“央地共建”,实现项目顺利全面开工建设。  ②具体做法  A.招大招强招优,好中选优把关硬实力  鹿城区坚持好中选优,积极对接知名实力企业。通过土地“带方案”出让注重把关硬实力,最大程度创造条件引入大、强、优市场主体参与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经严格筛选、公开竞标,出让地块由中国铁建成功竞得。  B.精心精准精细,搭建政企沟通快车道  在前期政府已有专班基础上,中国铁建迅速成立项目攻坚专班,会同鹿城区各相关部门集中办公,调动十余家中铁建下属子公司技术骨干参与,精心开展集新社区设计优化工作。同时,建立“一日一通报”“一事一商议”等机制,强化试点进展实时跟踪、重难点问题精准对接,及时制定精细有效的解决方案。  C.先谋先试先行,全面提升项目性价比  为确保未来社区建设高品质、高定位,体现人本化的特点,鹿城区坚持先谋先试先行,在满足规划条件的基础上,组织中国铁建与发改、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专题研究超百次,进一步调整优化设计方案,高标准设置九大场景内容与体量,如合理增加公共卫生间、商业点位等,建设高低并济的空中连廊,串联散落在不同地块的九大场景配套建筑,构建雨天通行无阻的社区慢行交通系统。  (5)温州市龙湾区抢抓机遇,谋划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  ①背景概况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是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的根本要求。龙湾区面向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等区域功能优势,在高质量推进2个省级未来社区试点基础上,及时总结提炼已有好经验,率先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全面开启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②具体做法  A.谋划全域布局,擂起“未来战役”战鼓  一是规划先行开辟“未来空间”。面向2035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编制空间规划,统筹推动弹性适应城区、智慧互联城区、活力创新城区、安全韧性城区、人文魅力城区“五城联创”。  二是理论先行打造“未来战士”。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论坛、专题培训等形式,定制城市建设、筹融资、产业转型与创新、数字经济、产学研平台建设、社会治理、人才生态等与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建设息息相关的课程内容“武装头脑”。  三是组织先行建立“未来战区”。着手成立龙湾区“未来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未来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节点清单”“问题清单”“落实清单”等3张清单,明确职责、倒排时间、挂图作战,确保按时高效推进。  B.创新建设模式,打造“未来城区”样板  一是强力推进“共性”未来社区建设。择优选取设计、咨询单位,对省级试点未来社区实施方案落地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创新推动“个性”未来街区建设。参照省级未来社区试点场景和指标,在未来社区范围外区域进行“未来提升”,增加温州人精神浸润成长、高新区自创区的创新文化、全球人才筑梦家园等龙湾特色场景,建立龙湾版“未来街区”指标体系。  三是探索推行“融性”未来园区建设。一批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前瞻性产业项目陆续建设投产,如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北斗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眼谷”、大唐5G全球创新中心中国长三角区域中心已开工建设。  C.强化要素保障,夯实“未来建设”厚度  一是突出“联”字,打造内外交通“高速圈”。深度实施综合交通建设“3311”工程,构建温州市唯一集机场、码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铁路、城市快速路等交通设施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突出“快”字,打造土地清零“增速器”。全面加快拆后土地清零,由副县级领导牵头措施落实和进度实时跟踪未来社区建设地块,及时提出破解方案并限期予以攻坚解决,通过“模拟审批”“容缺受理”等途径,为未来社区地块出让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加快土地挂牌出让步伐。  三是突出“稳”字,确保项目推进“全无扰”。加快社会治理指挥大脑建设,健全“党建统领+智慧治理”联动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改革,全省首创“专员调解”模式,确保“未来城区”建设项目无障碍推进。  (6)湖州市全方位强化未来社区试点建设资金支持  ①背景概况  做好资金保障是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的关键。湖州市制订出台《高质量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依托重大项目协同联动机制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全方位强化项目资金支持,为未来社区试点建设顺利有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②具体做法  A.打造统筹协同平台  一方面,建立重大项目协同联动机制。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专项贷款和财政绿色专项贴息资金实施办法》,建立全市重大项目资金需求信息库,每月定期向金融机构推介重大项目信息及资金需求情况,确保未来社区等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及时跟进。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把握湖州市建设国家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契机,将未来社区建设项目作为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规模化推广的重要载体,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对未来社区绿色建筑规模管理、授信额度、利率定价、审批通道、贷款发放等开辟绿色通道。  B.加大政策托底力度  一方面,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支持,特别是用活用足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頔塘未来社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成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7700万元。另一方面,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市级各类有关专项资金补助和费用减免政策优先向未来社区项目倾斜,纳入省级试点创建名单的项目,土地出让收益地方留存部分用于支持试点建设。  C.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一方面,开发“未来社区贷”金融产品。发挥湖州市绿色金融品牌优势,深化与农业银行湖州分行合作,在全省首创“未来社区贷”,在授信额度、审批流程、资本金比例上均予以倾斜支持,已为頔塘社区授信25亿元,放款12亿元。另一方面,发行项目收益票据(PRN)。立足项目收益票据(PRN)重点支持“在建或拟建的能产生持续稳定经营性现金流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定位,对未来社区经营性项目进行梳理打包,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行頔塘社区经营性项目收益票据30亿元,预计11月底前落实资金,将率先打开未来社区项目收益票据(PRN)市场。  (7)南浔区着眼全周期推动頔塘社区可持续运营  ①背景概况  实现社区可持续运营是未来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湖州市南浔区围绕该目标,从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统筹谋划,跳出传统开发思维,通过物理空间的延展挖掘、多方主体的协作共赢、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深化完善社区数字化协同管理,制定了运营单位长效合作协议,推动頔塘社区努力建设成可持续运营的未来社区样板。  ②具体做法  A.方案编制阶段,明确社区运营策略规划  在方案编制阶段,南浔区政府牵头,成立方案编制小组,引入运营单位协同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深度调研,制定试点项目整体运营策略,明确社区运营特色场景,确定以“江南运河新地标,未来水城新居所”为主题,以一条文化好街、一对邻里中心、一个未来广场、一批共享空间、一套治理体系、一个智慧平台等“六个一”为依托,推动运营策略要求全面落地。  B.项目建设阶段,明确社区运营服务标准  在项目建设阶段,由运营单位对接相关规划设计单位确定场景落地打造方案,明确预留空间和建设标准,确保实际建筑空间符合需求。通过明确各协作单位日常沟通机制,对主要场景设计方案进行实时沟通,确保场景设计以居民需求为核心,以可持续运营为目标。以未来社区商业为例,在规划设计深化细化阶段,充分考虑后期招商和居民生活需求,实现商业业态和区域定位差异化,保障可持续运营。  C.项目运营阶段,拓展产业联盟服务能力  项目运营阶段,拓展产业联盟服务能力。以政府主导、居民自治、企业参与、社会共享为运营理念,制定多方保障机制,实现社区运营全过程服务。运营单位要以社区管理、资产运营、文化建设、服务提升为核心诉求,以产业联盟服务体系为基础,不断拓展符合本社区需求的供给主体,建立健全社区运营服务供应体系和服务品质标准。  (8)绍兴市上虞鸿雁社区充分运用数字平台赋能试点建设  ①背景概况  数字化是未来社区的重要特征之一。上虞鸿雁社区在试点建设推进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字平台集成融合功能,不断更新完善数字化模型及各类数据信息,实现数字社区与现实社区同生共长、相互映射,为又好又快建设未来社区提供坚实保障。  ②具体做法  A.用好CIM平台优势,助力社区科学申报  借助省级未来社区CIM平台,在方案申报阶段汇集地块周边设施、经济水平、人口状况等数据,合理评估社区经济指标及潜在价值。依托CIM平台三维数字沙盘,仿真叠加社区对应的地质、实景、规划等模型,精确留存空间基底信息,为科学审核申报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B.融合场景关键指标,优化实施方案设计  依托CIM平台,多角度模拟预演建设方案,解决景观、日照及周边交通配套等潜在问题,优化完善设计方案。通过对社区周边自然资源现状的有效重现,快速突出方案各项关键数据指标(如九大场景配套落位数量与类型、资金平衡状况、人口流动计划等),以合理便捷的可视化方式辅助各参与方快速理解方案设计。利用BIM三维数字模型可视化分析,对多种方案进行实景模拟比选,辅助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对空间落位进行优化,合理排布盈利空间,避免后期运营的空间硬伤。在深化阶段通过BIM管线综合设计,确定走道、空调机房等净空数据,还可对复杂节点进行三维出图,有效降低因设计不当造成的工程返工。  C.借助云端数字管控,加快项目工程建设  开发智慧工地平台,确保EPC总包及全过程咨询单位可快速获取现场数据,进行项目生产及安全管理,提高决策准确性。打造工程管控云平台,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5个关键要素,汇集现场进度、安全、质量、技术等数据,通过手机APP开展日常质量安全巡检,实现项目数字化管控新模式。借助BIM数字技术,直观展示进度计划,比对现场实际进度,确保工期。  (9)金华市高质量编制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  ①背景概况  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是地方有力有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工作的路径指南。金华市高质量开展《金华市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充分挖掘金华“婺派”特色,放眼“大花园”、“大产业”,研判“小民生、细需求”,全面摸清家底,建立行动计划表、项目储备表、考核指标体系、重点项目库等,走出具有金华特色的未来社区建设道路。  ②具体做法  A.前期“深调研”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综合考虑交通环境容量、建设资金平衡、城市文脉传承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实施原则,明确未来社区实施计划,同步在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中做好整合工作。层层推动,系统梳理。采取蹲点调研、专项调研、系统调研三种方式,深入开展“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前期调研工作,将试点条件较好、民众意愿较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块纳入未来社区试点储备项目库。摸清需求,精准切入。梳理居民所急所需、所喜所愿,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层公共服务“零距离”。  B.中期“建标准”  塑体系,定指标。提出“三年超千亿,市域全覆盖,全省走前列”的总体目标,构建省市两级“3+3+10+X”未来社区体系;从金华实际出发,在省级试点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市级试点33项指标形成有特色、有提升、可落实、可考核的未来社区标准体系。列任务,强管理。在谋划阶段,提出制定市级未来社区标准、健全创新创业的培育机制、构建智慧生态的基础设施、布置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培养创新多元的治理力量等五项任务;在设计阶段,提出“3+X”公共空间配置模式;在建设阶段,建立“市级+区县”两级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绘底色,提亮色。紧扣“婺文化”、“大花园”、电商智造发展理念,涂抹金华未来社区底色;依托生态、服务、文化等优势实现城市社区在不同主题功能和主体人群划分下的“共性+个性”的场景塑造和社群营造,形成和而不同的金华未来社区图谱。  C.后期“强落实”  明晰要求,强化配套支持。围绕年度实施计划、九大场景分项指标、未来社区试点储备、试点建设工作专班职责、重点工程等,认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指标,强化考核倒逼。建立考核机制,对组织保障、试点创建、试点建设、特色工作、信息宣传等五个方面17项具体指标作出考核,并将任务落实到工程、项目和责任部门。创新行动,强化建设保障。重点开展加强试点培育筛选、打造金华特色品牌、优化公共空间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强化多元要素支撑等五大创新行动,高质量保障试点建设。  (10)衢州市统筹整合,专班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①背景概况  专班推进是未来社区建设实现统筹整合、系统发力的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推动未来社区建设,衢州市委市政府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成立“市区联动、部门协同、专班推进”三级创建组织体系,举全市之力聚焦“方案最优、模式最新、主体最好、政策最佳”攻坚破难。  ②具体做法  A.领导挂帅、力量统筹、管理闭环,完善专班工作体系  一是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建立“一个领导小组+三大推进办”的推进体系,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三位分管副市长分别牵头负责“改造更新、规划新建、乡村特色”三类试点建设工作,市住建局、市智慧新城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三大推进办的具体工作,市发改委全力做好统筹推进、向上对接和综合协调工作。  二是设立专题攻坚小组。针对项目推进中的关键难点,专门成立房屋征迁小组、方案设计小组、土地出让小组等攻坚小组,各小组各负其责又统筹协作,合力推进试点项目建设。  B.制定清单、绘制图表、分解任务,明晰专班工作路径  一是编制“三清单两图表”。制定项目推进“工作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思维导图、攻坚路线图”,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挂图作战、按表推进。  二是合理分工并联推进。坚持“能并不串”的原则,各攻坚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同步开展房屋征迁、方案深化、政策制定、主体对接工作,大大缩短项目前期时间。  三是充分借智借力。坚持开放合作,与阿里巴巴、中铁建、浙江金控未来社区管理基金等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化、方案设计及金融支持多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C.科学决策、协调服务、精准考核,强化专班工作职责  一是建立“定期+随机”会商制度,坚持专班周例会、分管市领导半月会商,书记、市长每月听汇报三个层级协调推进机制,对概念性设计方案、土地出让方案、投建管运模式等重大问题通过市委常委会、四套班子联席会议集体决策,为这项改革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担当。  二是建立“线下+线上”钉钉协调服务群,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全加入,部门与专班在线上实时互动,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是建立“专班+部门”的考核体系,将未来社区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专班按照攻坚计划书时间节点,部门按照服务责任清单进行考核评分。  (11)衢州市柯城区创新征收模式,夯实未来社区建设基础  ①背景概况  做好征收工作,是顺利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的先行基础。柯城区创新征收模式,以“五个化”为抓手,压实责任、推动落实,15天顺利完成实施单元内1029户房屋签约工作,为未来社区试点建设顺利有序推进夯实基础。  ②具体做法  A.征收工作体系统一化  建立“领导小组+指挥部+专班+网格”的组织架构,对照目标任务、紧扣时间节点,坚持舆论先行、维稳先行,突出党员干部、机关干部带头,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统一指挥部署、统一宣传口径、统一政策口径、统一行动步调。  B.征收政策体系标准化  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补偿安置政策。对回迁安置被征收户,安置户型按面积就近上靠,确保合理调配房源;对等同于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部分及装修按市场评估价适当下浮;对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的10%上浮安置面积,上浮面积内电梯公用部分不支付房款;对上浮后安置面积仍不足60平方米,可增购至60平方米,增购部分按市场评估价适当下浮结算。  C.征收宣传体系精准化  旗帜鲜明的树正气、打歪风,抢占舆论制高点。通过宣传手册、电子显示屏、宣传横幅、征信系统等媒介,第一时间把项目必要性、征收流程、政策要点等内容精准推送,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消除群众顾虑,最大限度争取被征收群众的理解支持。  D.征收服务体系人本化  始终以圆满完成征收工作为初心使命,在面对礼贤原社区“房子老、条件差、纠纷多”的特点时,按照“两不误、两促进”要求,全心全意服务征收户,做到问题有人回应、意见有人记录、困难有人帮助,维护群众应有权益。  E.征收管理体系清单化  从入户调查阶段开始,按照真实情况,将房屋坐落、产权人姓名、产权面积、基本户情等一一登记,最终做到产权、性质(用途)、面积、价格、方式、协议“六定”,所有台账资料清单化一户一表,纸质版一户一档,电子版录入征信系统。  (12)台州市科学统筹谋划储备未来社区试点项目  ①背景概况  谋划储备好项目是做好未来社区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省未来社区建设正按照“加快启动阶段、增点扩面阶段、全面推广阶段”三步计划推进。储备项目的数量决定了试点能否循序连贯推动,储备项目的质量则关系着试点“139”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台州坚持谋定而后动,以积极稳妥的态度,科学谋划、动态储备试点项目,为后续试点的申报、建设和运营提供遵循。  ②具体做法  A.规划引领,全域谋划布局  一是坚定规划先行方向。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与教育、医疗、文体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形成“一图一表一计划”的台州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明确项目位置图、基本情况表和推进计划安排  二是压实市县主体责任。明确试点创建目标,各地至少争取1个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创建2个,逐步实现试点在县(市、区)全覆盖。县(市、区)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自觉扛起试点创建的主体责任。截止目前,全市累计谋划项目19个,各县(市、区)均有试点或储备项目。  三是多方合力全面排摸。发动县(市、区)专班从项目生成环节开始介入,同时与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中国美术学院等多家智库单位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对区块位置、周边配套、交通条件、居民意愿等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排摸意向区块,筛选形成试点项目清单。  B.因地制宜,做亮台州特色  一是在改善城郊居民生活品质上体现特色。如路桥凤栖社区属于典型的城郊村试点,力求打造品质住区标杆。  二是在人文底蕴上体现特色。如椒江心海社区,以台州和合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基础,通过邻里文化、空间景观、社区治理三大方面举措,全力打造和合文化社区样板。  三是在产业导向上体现特色。如玉环东风社区依托当地先进的智慧建筑产业,重在构建建筑特色场景;沙北社区位于台州中央创新区,有望在产城融合方面形成示范。  C.综合筛选,梯度循序创建  一是做深项目前期。做深做细做实储备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摸清项目基本情况,开展居民需求调查,启动政策处理工作,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重点就控规调整内容提前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开展专项对接。由市发改委负责开展定期调研、动态跟踪。  二是组织综合筛选。全省试点申报工作启动后,市级专班召开“4+X”联席会议,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建设4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综合考虑居民改造意愿、征地拆迁进度、用地指标落实、控规调整节点等因素,筛选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由县(市、区)委托编制申报方案,构建梯度开发次序。  三是专家评估把关。在申报方案编制过程中,由市发改委统一组织试点申报单位与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在综合指标设定、场景对标创建、资金平衡方案等方面充分听取专业意见,为高质量创建试点打下基础。  (13)丽水莲都灵山社区创新实践土地“带方案”整体出让  ①背景概况  实施土地“带方案”出让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在适度降低用地成本的同时,约束土地受让人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落实未来社区建设标准,推动以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真正落地。丽水市紧扣试点建设要求,充分体现集成推进、担当破难、创新提效的政府工作新理念、新实践,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超常规力度狠抓落实,有效确保了莲都灵山社区土地“带方案”一次性出让。  ②具体做法  A.坚持一个工作专班推进  为加强未来社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第一时间由市发改委牵头,选定市自然资源局、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局、市区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市城投公司等成员单位骨干组建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专班,制定重点工作事项清单,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每周会商,凝聚工作合力。专班推进政策处理,先后攻克“硬问题”“新课题”近20个,协调解决问题30余个,“百日攻坚”完成所有任务。专班推进方案创新,破除惯性思维、路径依赖,首创“住宅空中花园阳台”立体绿化方案,多形式打造住宅全通花园大阳台,每层每户都营造出“微花园”庭院空间,形成有地域特色、有辨识度的“立体绿化”体系。  B.坚持一个实施主体运作  为答好“如何确保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交付运营等工作有机统一”这一命题,工作专班认真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围绕整体由平台公司投资建设或平台公司牵头相关社会方投资建设、整体向社会资本公开出让、“划拨+出让”组合建设方式等模式开展充分探讨,最终确定灵山社区土地 “带建筑设计方案和建设运营特别约定协议” 整体公开出让,受让方作为一个实施主体一体化运作。  C.坚持一宗地整体出让  为减少“囤地”等行为,商品住宅用地宗地出让面积设上限,丽水作为中等城市,商品住宅用地宗地出让面积不能超过14公顷。未来社区试点实施单元面积一般不少于20公顷,虽然是重大民生工程,不存在“囤地”行为,但总有部分商品住宅,要实现灵山社区实施单元一宗地整体出让需要在政策规定下创新提出合理化路径。为此,工作专班解放思想、多方求索、几易方案、反复论证,决定灵活定性部分人才公寓用地为商业用地,以土地混合开发实现一宗地整体出让,实现首个建筑设计方案通过省级审查,首创整体土地“带方案”出让模式。  D.坚持一份履约协议监管  灵山社区土地“带方案”出让合约与一般合约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以附件形式增加未来社区履约监管协议。为确保将“139”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实到项目落地方案中,实现后续监管有效把控,工作专班细致研究试点建设全过程相关注意事项,将未来社区约束性指标及建设运营要求转化为协议条款,制定特别约定协议,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场景落地、委托配建、运营验收等方面设置相应要求,明确违约责任并进行风险提示说明,切实强化土地受让方履约力度。  (二)深圳:打造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  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2020—2025年)》《深圳市重点区域规划建设设计指引导则》等目标要求,福田区将借鉴国内外探索经验于福田梅彩片区研究试点“未来社区”建设模式。“未来社区”建设将结合片区现状评估、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聚焦产业经济升级和民生服务提升,提出人本化规划理念结合先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便捷、智慧、可持续的新型智慧城市微单元。  1.以楼宇、社区、园区为落脚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  “未来社区”中“人”依然会是主角,为此,梅彩片区“未来社区”提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场景策划,以“为民,惠民,便民”导向,着重以楼宇、社区、园区等为落脚点,构建“7+3”未来社区公共服务场景及其建设指标体系。这其中,包括教育、健康、邻里、安全、建筑、交通、低碳等生活场景,及创新创业、产业互联和虚拟园区生产场景,并在《梅彩片区城市更新统筹空间规划》《梅彩片区质量开发实施细则》等基础上提出40项建设指标和68项对应项目,以及虚拟园区、邻里空间等先期试点项目,增强居民职住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激活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注重场所,营造优化社区公共空间,以有机更新为抓手,打造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多维需求。倡导以人为本绿色智慧建筑理念、开展老旧社区适老适幼改造、注重社区小微空间活化再生、配置趣味活力慢行空间及口袋公园、推广邻里互动互学、多样个性“豆荚”课堂、英语角、兴趣组、社区创客学院等,营造线下+线上优质场所增强社区认同感,提升宜居友善和健康舒适环境,增进邻里社交互动与团结。  2.搭建数据驱动集成运营管理平台,鼓励市场多元参与运营创新机制  “未来社区”以服务应用场景为导向,提出建立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统一融合的“未来社区”智能运营管理平台,综合应用5G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联感知设备、各类子应用系统的接入,对社区多源数据感知采集、存储计算、挖掘分析、开放共享,沉淀数据资产,发掘数据价值,为社区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精准管理、有效服务的数据支撑。社区运营上,将以政府主导、多方社会力量进行协同运营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引入相关央企、国企落地属地子公司或通过引入专业化公司成立政企合资企业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运营;通过PPP等投融资模式、信贷优惠等政策,以及依法开展数据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并逐步构建涵盖物管、科技、设计、运营商等多方协同共建的未来社区产业联盟。  三、未来社区的境外之鉴  (一)新加坡“邻里中心”:富有特色的社区商业模式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概念来源于新加坡政府1965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计划,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已成为新加坡的城市名片。  新加坡“邻里中心”主要分布于政府组屋区内,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其主要功能为完善的商业、服务、娱乐等生活配套,其实质是购物中心,但是又不限于购物中心,与国内广泛存在的商业综合体相比,邻区里中心还是公共服务中心,有些还包括有军人俱乐部、家庭健康中心、运动场馆、图书馆、各类学习中心、幼儿园等一体的新式社区生活场所。新加坡“邻里中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以人为本的超大家庭住宅延伸体系  邻里中心以居住人群为中心,全部设施满足人们在家居附近寻求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构成了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菜场、超市是厨房的延伸,浴室、洗衣房是卫生间的延伸,影院、茶座、歌舞厅是客厅的延伸,图书馆、阅览室是书房的延伸。人们在邻里中心进行这些活动较之在家里更增添了社区文化的氛围。  邻里中心的服务对象以本区居民日常活动为主,有别于中心商务对外交流为主的城市功能,但两者又互为交叉,共同构成城市人民活动中心的完整系统。  2.兼具商业和服务功能  邻里中心把既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既便民利民,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  邻里中心是政府调控下的商业行为,在政府的支持下,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生活福利等服务,这种不断完善的商业组合,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二)众多欧美国家的街区制建设  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街区制”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即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将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  1990年初,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开始了“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设计运动,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倡导通过城市更新和建设卫星城来代替郊区蔓延。同时提倡发展街区制,在设计上强调建设开放式住宅,以社区为中心实现住宅、商店、办公楼、娱乐、教育、绿地等设施的功能混合,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密度,使自然环境与社区有效结合,发展公共空间,重建邻里生活。  街区制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在社区规划层面的体现,被纳入各国的城市规划,成为街区制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科学性的特点,以其为制度基础有助于推动街区制项目的稳定发展。比如2004年美国共有648 个街区规模的社区开发街区制项目,比2003年增加了37%。  欧美国家的街区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打开社区围墙、开放社区道路上,而是在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应对开放式住宅可能带来的挑战,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社区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欧美各国社区公共设施完备发达、分配均衡,不仅面向本社区居民,并向全体公民开放。社区公共设施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改变了封闭社区中基础设施、人员维护的重复设置,节约了公共管理成本。另外,学校、幼儿园、政府管理机构、图书馆、绿地、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均在居民步行范围内,提供教育、行政服务、休闲娱乐等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有助于实现街区功能的多样化,促使每个街区独立成长为有机的城市细胞。  2.采取全面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政策  街区制致力于打造高密度的社区路网、将社区道路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与此同时,为减少因道路开放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政府通过各项举措限制和规范社区道路的使用。  首先,大力发展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将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提倡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中心布局城镇和社区,减少汽车在城镇、社区中的使用。例如美国纽约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每天使用公交系统的人数占总客运交通量的70%~80%,其私人汽车拥有量在全美最低。同时美国许多城市在入城口地铁、轻轨站附近都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换乘停车场,方便快捷的换乘渠道可以有效减少汽车进入城内。  其次,通过限制车流量、车辆限速等措施维护社区交通安全。许多开放式社区用小型环岛取代十字路口,减少干线和小区道路的进出口,并在高峰时段禁止外来车辆进入。各国陆续出台社区道路限速的规定,比如:英国规定汽车在城市住宅区附近道路上行驶时,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20英里;在美国芝加哥,社区道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25 英里。  再次,街区制在设计与规划中鼓励步行,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和公共设施使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都可在步行环境内完成,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3.加强社区安全管理  针对开放式社区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一方面,欧美国家逐步实现警务前移,直接回应社区诉求,增强社区警务发展。比如美国要求联邦、州、市各级警力直接针对社区诉求作出快速反应,并在许多地区设立区域固定、责任明确的社区步行巡警,增加社区警力部署,同时为社区配备完备的监控、报警系统等安全设施。  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安全“多中心”供给模式,政府、市场、志愿者组织、居民共同参与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欧美许多城市都有由商家、志愿者组织、居民共同组成的社区互助巡逻队、社区治安小组,并与社区警察站紧密合作。在美国纽约,当地居民发起“街区监控”项目,致力于通过居民监测、邻里守望防止社区犯罪行为,具体由各个社区的邻里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和实施。  4.实行混居政策  街区制在原则上主张提供经济住宅,但在实践中新开发的街区制项目常常高于其他住宅,成为高收入人群集中的社区,无形中将贫困人口隔离在外。为缓解这一问题,欧美国家将混居政策运用到街区制项目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联邦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于1992年推出的HOPE VI计划,主要目标是拆除、整修贫困街区中严重简陋的住宅单元,将其改建为街区制项目,一方面可以吸引高收入家庭入住,另一方面房屋拆迁的家庭可使用住房优惠券居住在改建后的社区,也可以被安置在其他高质量社区,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集中居住的格局,形成种族多样的混合收入社区。  5.鼓励公众参与管理与决策  街区制项目在推广阶段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封闭式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可组织业主投票决定是否开放小区;在规划阶段注重当地居民以及设计师、地产商、政府官员的多方参与,共同制定规划方案;在社区事务管理中实行居民自治,比如物业管理服务由居民内部选举产生的社区物业委员会提供,社区土地使用、社区安全等热点问题需面向全体居民召开社区听证会。  (三)加拿大多伦多:Quayside“健康综合体”社区服务模式  Ouayside社区位于加拿大多伦多滨水区,由公司Sidewalk Labs进行名为Sidewalk Toronto的智慧城市规划项目。该项目围绕“以人为本的完整社区”概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居民健康与社区福社,为多元化的居民、工作者与访客提供高质量的品质生活。  1.科技手段引领  项目的核心是搭建一个物质空间与大数据分析相互融合的平台。数据系统将收集周边环境的实时数据,便于人们分析、理解和调整社区空间和功能。  2.物质空间创新支撑  在建筑层面,提倡大量使用木质模块化的建筑,使项目进度提升35%,并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未来社区的整体可操作性;扩大住房负担能力,实现比市场价格低40%以上的住房计划。在交通层面,通过轻轨加强该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完善社区四级街道体系(交通主干道、公交街道、交通支路、步行巷道),并探索模块化的道路铺装。在基础设施层面,通过协调垃圾、场外储存、集中进出口货物,将80%的垃圾通过地下运输隧道转移,对居民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社区健康与社区福社关怀  Sidewalk Labs联合Idea Couture开展了一次针对Ouaysjde地区社区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并提出了“Ouayside共享”和“快闪中心”的概念。“Quayside共享”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字市集,将有需求的人和拥有资源的人相连接。例如,通过检测社交媒体的动态,评估该地区对于流感疫苗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派遣相应数量的服务者到“快闪中心”,以协助地区医疗机构进行疫苗注射工作。  Quayside社区设立了专门用于健康服务的社区空间,即“健康综合体”,包含了社区会客厅、健康诊所、放松空间、充满活力的药店、健康图书馆和快闪店铺六大空间类型。  社区会客厅配备可用于办理预约和查询路线的自助服务终端,显示活动、事件及当地信息的交互式社区面板,以及桌子、WIFI、充电站等基础公用设施。  健康诊所与放松空间相邻,配备自助服务终端和数字搜索工具。  放松空间拥有充满自然气息的室内空间和季节性的屋顶花园,配备储物箱寄存手机等移动设备,让访客充分放松、不被科技打扰。  充满活力的药店满足患者预定处方药和其他物品、取货、与药剂师讨论生活健康记录等需求。  健康图书馆配备健身用品存放柜、数字服务终端,可供电脑检索的纸质和数码健康资源。  快闪店铺由MOD SHOP和快闪店铺卫星网组成,助力社区实验新想法并把服务带到需要帮助的地方。MOD SHOP是创新者进行产品原型测试、获得大众反馈的实验室,配备3D打印机、开源硬件、健康监测装备、3D成像等设备。快闪店铺卫星网是一系列模块化、可移动的快闪店铺,可被创新者用来在全城提供健康服务,配备模块化座椅、数字大屏幕、内置WIFI等设施,与数字平台和应用进行同步更新,并在天气好时拓展为户外空间。  (四)荷兰青年自治社区  1.社区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年轻人住房问题而建  随着房价逐年攀升,荷兰的年轻人遇到了住房困境。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住房项目Startblok Riekerhaven(下称Startblok)回应了这个问题。  Startblok是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新西边(Nieuw-West)的一个租赁住房项目,主要目标群体是荷兰当地的年轻人和年轻移民。该项目首批租户于2016年7月1日入住,现有282名移民和 283名荷兰年轻人居住在这里,年龄从18岁到27岁。Startblok由565个居住单元构成,其中463个是单间配套住房,剩余的102个单元是公寓里面的单个房间。单间配套住房的大小为23平方米,包含厨房、卫生间和浴室。每层楼有一个可供社交活动的公共生活空间。这些单元分布在9栋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中。为了鼓励荷兰年轻人与移民有更多的交流互动,Startblok中荷兰人和移民的居住单元被充分混合。Startblok设计时,为年轻人预留了大块的户外活动空间。  Startblok的建筑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由集装箱单元构成。将集装箱改装成住宅的好处是非常便捷、简单且廉价,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成一定数量的住房。对于人口密度高、崇尚实用主义的荷兰来说,集装箱建筑非常流行,被广泛地用来建设学生公寓。  2.社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是非营利性组织  该社区项目主要发起人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荷兰住房协会De Key。荷兰住房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房屋收益(租金等)和贷款,机构的所有盈利都需要再投入到社会住房中,用来关注和解决年轻人、老人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住房协会不受政府直接资助与管理,其运营依靠强有力的政府信用:中央住房基金、社会住房担保基金以及中央、地方政府的担保在降低融资成本中起到关键作用。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也是该社区项目的发起人。2015年,De Key正在寻找可以安置约600个空集装箱公寓的场地。与此同时,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也正面临如何为涌入荷兰的难民提供住房的难题。经过沟通,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阿姆斯特丹西边的一块废弃运动场地卖给De Key,使用期为9年。De Key将他们的集装箱公寓安置在这片场地上,形成了现在的Startblok。  3.Startblok的特色:自我管理与自我组织  在自我管理模式下,租户有权利和义务去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塑造社区友善氛围和加强社区凝聚力的想法。自我管理的内容分为社会管理和一般管理。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并保持舒适、清洁、安全和宜居的环境。一般管理则侧重于每天的日常事务管理,比如招募和选择新租户、社交媒体账号维护、协调社交活动。在总协调人的指导下,由12名租户组成核心团队负责实施Startblok的自我管理。他们分别担任社会管理员、社区发展管理员、行政管理员、公关经理和住房维护员,工作可以获得报酬。同时有5名志愿者负责组织租户举办各种活动。每条走廊都有两名小组管理员负责保障租户居住环境的清洁和安全。小组管理员可以获得每月50欧的租金减免。社会管理员每周和总协调人开会,每月也会就Startblok的发展情况向荷兰难民委员会以及警察咨询。由于Startblok的房租从387欧到522.01欧不等,有的租户还可以申请政府住房补贴从而减免房租。相比于阿姆斯特丹租金800欧左右的学生住房,很多年轻人都愿意租住Startblok的房子。因此Startblok的房源一直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选拔租户的程序也非常严格。申请者年龄必须在18-27岁之间,税前年收入低于38035欧。申请者需要在网上提交一份申请表格并写明自己的申请意愿和背景。之后,申请者会被邀请参观项目,了解Startblok的文化。核心管理团队会综合考虑申请者的情况,通过对申请者的面试确定最终入住名单。  在自我组织模式下,租户可以自发组织运动、烹饪、游戏、电影、音乐等活动。所有租户每个月的租金中有1欧是贡献给社区活动的。租户还可以组建自己的委员会或俱乐部以便更频繁地开展活动,自我管理的核心团队对这些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租户在管理团队的协助下,自筹资金修建了户外活动基地。每个月都会有租户自发组织活动:户外烧烤、音乐派对、电子游戏比赛、电影之夜以及教难民学习荷兰语以便他们更好融入荷兰的“语言咖啡厅”活动等。每年夏天,Startblok会举办一个盛大的周年庆祝活动——Startblok Festivals。周年活动也欢迎对Startblok感兴趣的、热情友善的年轻人参加。很多想要申请到Startblok居住的年轻人,正因为参与了这些活动,才得以更进一步了解社区氛围。活动的海报张贴在每层楼的走廊上,租户也可以通过关注Startblok的社交媒体报名参加。  四、建设与治理未来社区的难点与展望  (一)未来社区的建设和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作为浓缩版的“小智慧城市”,未来社区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牵涉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  未来社区作为科技进步和城市治理互嵌发展的新兴产物,因高新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和迭代性,能促进社区生活更智能,但同时也伴生了它在技术、空间、制度、伦理、监管等诸多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曾智洪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  1.制度挑战:未来社区智慧系统的发展扩张与制度滞后之间存在悖论  由于未来社区的智慧生态系统尚未健全,加之平台交互模块之间衔接僵硬、技术应用环节相对割裂、数据安全存在漏洞威胁,甚至还出现“数据投毒”“数据劫持”现象,容易造成居民信息泄露、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诈骗犯罪等不良后果。这些数据乱象和安全隐患的主要诱因是未来社区配套制度建设远远不及社区智慧系统发展的扩张速度。  首先是正式制度的配套建设滞后。未来社区是依托人工智能催生的新型社区形态,在无人驾驶、虚拟共享等新兴领域的制度建设,如准人政策、安全标准、共享规则等方面严重滞后。同时,囿于信息技术的隐蔽性和无界性,未来社区在乱象追责方面很难判定究竟是技术漏洞、技术俘获还是技术黑客所致,因而巫需确立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网络社会的空间主权、大数据权限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其次是非正式制度的配套建设滞后。完善的非正式制度能给未来社区注入持续动能,但目前未来社区公约、人机互动准则、人工智能道德规范等人机共同体相关的非正式制度体系还处于空白。  再次是社区居民的制度自觉有待提高。未来社区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健全需要居民从自发向自觉过渡,通过提高居民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有助于促进未来社区的良性发展。而努力实现智慧生态系统的发展扩张与制度完善之间的同频共振,才能筑牢未来社区良性发展那面“看不见的防火墙”。  2.监管挑战:未来社区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监督管理之间存在悖论  智能科技在未来社区的创新探索可谓包罗万象,且每个领域的纵深延展也深不可测,日前智慧监督的思路、技术、能力都很难与其发展形势实时匹配。  其一是监管领域存有盲区。由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最新科技在未来社区的全面融合,尤其在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生活场景的延伸速度快、应用周期短,有些领域还来不及规范监督管理就又更新换代,未来社区的监管领域始终存有盲区。  其二是监管技术存在壁垒。新一代信息技术既是未来社区的发展手段又是治理工具,而对新技术进行监督管理的技术要求自然更高一筹,这无疑抬高了监管行业的技术壁垒。  其三是监管约束创新发展。监督管理如同创新发展的绊脚石,迫使未来社区陷入创新和监管的两难困境:若鼓励创新而放松管制,会给未来社区带来更多的风险和隐患;若加强管制而束缚创新,则会局限未来社区的发展想象。实践中,未来社区在很多领域的创新试验都被迫游走在灰色地带,完全依靠相关行业的自律性难以维持其发展秩序更加剧了风险隐患和监管失能。  3.技术挑战:科学城邦基础单元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分化之间存在悖论  未来社区是技术理性在城市社区的投射,它试图建构“科学城邦”的细胞单元,却也面临着技术治理带来的考验。  首先是高昂的技术成本问题。未来社区通过智能感知和信息集成等技术工具实现社区生活的智慧化,这背后隐藏着高昂的技术成本,究竟由政府埋单、企业负责抑或居民分摊,目前尚未做仔细考量,因而要谨防未来社区成为新一轮圈地造房和哄抬房价难以辩驳的“正当理由”。  其次是复杂的技术幻象问题。学者韩志明指出,城市治理中存在技术万能、技术替代、技术赋权和技术共赢四重幻象,它们在未来社区的智慧治理中同样存在,而技术短缺、技术裹挟、技术霸权和技术独占等现实情景,使未来社区有可能沦为数据孤岛或技术俘虏。  最后是多重的社会分化问题。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技术的日新式迭代,极易引发信息分化、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等现象。由于技术先锋长期占据信息化领域的制高点,掌握着信息技术的绝对垄断权,有成为巨大“利维坦”的可能。而这种集权更隐蔽,也看似更“合理”,却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在信息和利益层面的分化,使得“智者愈智、愚者愈愚”,“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分化既是一种技术性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性现象。长久的信息分化和利益分化必然带来社会阶层分化,未来社区有可能形成以信息区隔为主的分化屏障,成为社会新中产以上阶层的聚居地。  4.空间挑战:未来社群公共空间的共享延伸与隐私保护之间存在悖论  未来社区将居民社群的公共空间带入没有隐私的透明领域,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人工智能之间、个人隐私与社区共享之问、生活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延伸,公与私的空间界限愈加模糊。  首先是隐蔽的私人生活空间亦伸亦缩。社区居民一方面由于过度依赖数字生活,虚拟空间的个人隐私几乎完全暴露在算法推荐和数据抓取之中,隐私空问被技术裹挟;另一方面智能家居为居民脱离社群空间而不影响其正常生活提供可能,他们在现实生活空间享有更充分的独立性,且有趋于原子化收缩的自然冲动。  其次是扩张的社区共享空间成为必然。未来社区是海量信息和人工智能的集散地,能对大数据进行智慧挖掘和再生产,量身定制出“千人千面”的社区服务版图,而这些都建立在居民信息权利让渡的基础上。未来社区的共享空间和技术空间在缺乏约束的情境下犹如脱僵的野马,向居民的隐私空间无限延伸。  再次是模糊的虚实空间界限引发争议。未来社区利用网络技术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紧密嵌套,但由于虚实界限的模糊性和居民地位的弱质性,使得居民在虚拟空间的隐私保护、信息安全、消费权益等缺乏根本保障。  5.伦理挑战:新社区人机共同体的人机共生和人的主体性之间存在悖论  未来社区被人工智能和虚拟网络包围,社区共同体正在由人类共同体转变为人机共同体,从中滋生出人工智能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伦理问题。  首先是人工智能的合法性争议问题。随着人机共同体时代的到来,人机情感危机、伴侣机器人合法性等伦理问题将冲击人类社会的发展。  再次是人的生存发展本义受到质疑。波斯曼指出,技术治理将人视为机器,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甚至危及人的主体性,给社会的道德、文化和信仰带来颠覆性影响。在“只见数字不见人”的指南化操作日常中居民逐渐沦为技术俘虏,他们开始放弃独立思考的赋权,甚至对虚拟世界迷恋成瘾,集体智商出现衰退迹象。  (二)韧性治理:未来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问题,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曾智洪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解决建议。  1.关于未来社区制度层面的韧性治理  制度往往通过限制人们的有效选择并因此使行为可预测来减少不确定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更有甚之。人们总在要求法律更完备、制度更细化,却总有现行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人类社会往往陷入制度永远“追”在现实后“跑”的怪圈。因此,增强制度韧性,建立数字信任和信息自觉,构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并轨运行的良好制度生态,将有利于未来社区的长远发展。如果法律对未来社区涉及的人工智能、智慧系统、大数据置若阁闻,任由这些事物“野蛮”生长,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灾难;但如果制度没有留出弹性空间而过于死板,未来社区则变得简单枯燥。  因此,制度的构建应在原则上而非细则上予以指导,要赋予未来社区灵活的操作空间。政府在市场准入准出、安全标准、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监管追责等方面应强制出台成文规定,加上社区居民愿意共同遵守的未来社区公约、以及长期以来在社区形成的习俗规范和人工智能伦理体系等非正式制度,共同为社区善治和人机和谐提供可能。  2.关于未来社区监管层面的韧性治理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下,智能化硬件遍布未来社区的各个角落,个性化的社区建设模式同样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继续优化政府监管的运转体系,提升政府监管韧性:保证监管框架不抑制创新,给予技术和创新更大的成长空间;注重事前引导和未来监管,加快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的转变;设立监管底线和最高标准,定期更新未来社区的评价体系。  其次,继续扩展社会监管的作用空间,提高社会监管韧性:构建政府部门、社区利益相关者、数据运维者、人工智能等新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突破技术壁垒,积极引人社会力量开发自适应的监管系统,健全智慧监管的方式方法,提高智慧监管能力,实现未来社区的智慧治理。  3.关于未来社区技术领域的韧性治理  未来社区技术治理的应用机理在于,通过建设与实体社区相呼应的孪生“数字社区”,以科技赋能治理,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面对技术治理出现的去中心、反集权、解构性等特点和技术自身的缺陷,公众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混乱甚至是极端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理性面对、自觉抵制技术诱惑对经验判断的影响,不能盲目乐观,放任其自由扩张,也不能恐惧逃避,阻碍其良性发展。同时,由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应尽可能地由社区居民共享,应倡导平等、包容的理念,而有效协同的数据交换将避免“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的产生,让更多人而不仅是懂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知本家阶层”从中获益;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价值引人技术活动过程,在提供精准生活画像的同时赋予被改善的居民对于画像协议是否转让的主动权。  4.关于未来社区空间领域的韧性治理  未来社区的数据规模庞大且类型多样,海量的信息需要存放在不同空间,才能实现数据利用的高效率和精准度,而发展空问的界分性、延伸性和置换性则可以有效增强未来社区的空间韧性。未来社区中生活的个体既拥有异质性隐私空间,又具备同质性共享空间,通过建立标识区分不同主体的特征,减少信息雷同和信息混乱,利用技术优势尽可能厘清空间的公私界限;通过社区物理空间及建筑设施的有序排列和与虚拟空间的有机藕合,促进现实与虚拟两个时空场景的联通、渗透、切换,以延仲和拓展社区的虚实空间;由于未来城市土地资源更为紧缺,未来社区向外开发用地将难以为继,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加速社区空间的置换重组,对社区空间资源进行再生产和再分配,以优化空间的集约利用。  5.关于未来社区伦理层面的韧性治理  在未来社区,传统与非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各种价值成分发生激荡和碰撞,这给伦理体系带来了重构动力,也增加了价值冲突。为了弥合价值失衡,构建共识性的伦理目标成为首要任务,即通过实现“人的城市化”、让社区和城市更有温度,最终实现人机和谐与人的发展。首先,将人工智能纳人到自治体系当中,构建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同进退的人机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要完成从以人为绝对主体的伦理向人机互在的伦理转化。未来社区的建设需要依靠人的潜能,实现未来社区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福社。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是更好为人服务的治理意识,注重人的潜能开发和兴趣拓展,将实现居民的最广泛参与作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形式,将居民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社区伦理作为一个动态体系,随社区制度、道德关系、历史环境而演进,因此,实现伦理善治的可能性方案必须与现实相匹配,这也是伦理对治理韧性的关怀所在。  五、结语  未来社区代表着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向。我国对于未来社区的探索尚处于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