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漫故事(精选5篇)

  儿童动漫故事范文第1篇

  一、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素质组成及知识结构

  (一)素质组成

  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需要具有多学科基础,这是儿童动漫综合艺术的必然要求。从纵向来看,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动漫从业人员专业发展的素质需求,但这种需求相对笼统。为了对动漫行业所需人员的素质做更详细的了解,还有必要从横向上来看该类人员的素质组成。将其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四类,各类构成又分为两个二级类别,见表1。从上表可见,动漫基础知识是动漫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相关的人文素养要求,如对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知识的了解,故事讲述的方式等得分也较高,同时动漫创作技能得分也较高,二者共同反映出当前市场对动漫创作人才的强烈需求,而相关的人文素养是动漫创作人才必然要求。

  (二)知识结构

  1.儿童文学类知识。当前的动漫作品基本上都是叙事性的,都在讲故事。由于要面对广大的儿童观众,因此,儿童文学在动漫中的运用的现象是显著的。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提供了追求美好理想及教育性的主题、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以及具有道德意义和形形的角色设计。典型的场景也具有深层内涵。对于儿童文学中误导教育、成人趣味不适宜儿童的接受部分,动漫作品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儿童观的加入,从而指引儿童动漫在儿童文学的坚实基础上良性发展。

  2.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类知识。当前,国内动漫人才培养的人才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存在着儿童性、教育性不足等缺点。动漫人才的培养及动漫作品的创作,无法离开学前儿童教育学及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基础。因为不了解儿童需要的动漫作品,就不是为儿童创作的作品,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作品。其结果是家长不支持、儿童不接受,吃力不讨好。相反,以学前教育和儿童教育知识为基础的儿童动漫作品创作,必然会受到社会、家长和儿童的欢迎,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风靡全世界的《天线宝宝》和《花园宝宝》等动漫作品。

  3.儿童影视类知识。动画在传统意义上是电影的四大样式之一,动画的镜头语言、拍摄思维、蒙太奇构成等,都和影视相近或相同,儿童影视的幻想性、儿童性、教育性等特点和儿童动画殊途同归。漫画也借鉴了电影的手法,形成“剧画”,即采用电影镜头语言创作的连续性漫画。国产动画漫画的一些不成熟、不吸引人的地方,往往也在于影视语言的陌生。

  4.儿童市场营销类知识。动漫产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以内容为主。从动漫创意的开始,就需要想到其后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可能性。这是在策划和创作中对儿童观众为主的市场的营销要求。当然,有专门从事儿童动漫产品营销的人员,把产品向市场推销,包括儿童动漫的播映会或出版、衍生产品的开发、形象授权等。

  5.动漫技术类知识。动漫专业如果没有动漫技法和动漫技能,就像失去了双腿,寸步难行。动漫的绘制技法和动漫计算机软件的制作技能的当前动漫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但其同质化和缺乏人文素养基础也是让人忧虑的。

  6.其它人文素养类知识。历史、哲学、美学等其它人文素养也是儿童动漫作品无法离开的。历史知识不仅影响动漫作品的故事,在场景设计、角色的服饰及道具等方面,也有具体的运用。哲学、美学作为内在的思想,为动漫作品的主题、意境的深厚广阔提供基础。这将使得儿童动漫作品离开幼稚,走向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坦途。

  二、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解决策略

  (一)倡导设立儿童动漫研发基金、项目、大赛,组织研讨,引导儿童动漫的质量提升。

  1.动漫产业以儿童动漫作品的创作为中心。儿童是动漫欣赏的主体,儿童故事是动漫创作的重点。因此,在动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儿童动漫研发创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把儿童动漫作品的研发创作当作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注重儿童接受群体,需要研究他们的观赏心理,正确地传达教育知识和娱乐审美。

  2.加强动漫理论和人文素养。我国的动漫理论研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动画理论体系,动漫理论研究的滞后不能很好地总结动漫的实践,难以给动漫实践做指导。而这种指导,在当前国产动画数量达到世界第一的情况下,显得亟需。动漫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同样重要,忽视人文素养教育,过于强调工匠式的专业教育,大学有可能降为职业培训场所,导致动漫人才的创意、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样,国家希望依靠动漫等文化产业带来的文化复兴及由此实现的民族复兴就难以落实。在动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人文人文精神的养成,处理好动画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将民族人文素养融入到动漫教育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人才培养的模式。以上,需要各级单位倡导儿童动漫研发的目标,设立专项基金、项目、大赛,对此儿童动漫作品的出现进行扶持。

  (二)建立健全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增强动漫专业的儿童教育等学科背景,指导性规范动漫教育。动漫教育的现状呼唤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指导,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素质组成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是儿童动漫综合艺术的必然要求,包含儿童文学类、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类、儿童影视类、儿童市场营销类、动漫技术类等知识。儿童动漫的创作是社会需要,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幼稚、哄小孩的动漫作品。儿童教育等学科知识是儿童动漫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真正受欢迎的儿童动漫作品及儿童动漫产业,离不开从业者的儿童教育素养。根据国情,动漫主要面对儿童观众,儿童动漫高级研发人才的培养,就成为高校动画教育的一大突出任务。如在课程设置上,可运用CBE(Competence-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的方法,开发儿童动漫高级研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关课程,为儿童动漫人才博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基础。

  (三)在本科办学层次上,推广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儿童动漫人才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时间较长,其培养需要本科办学层次。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专科以技能型培养为主,并且时间都为三年,较短。本科解决儿童动漫人才的苗子问题、规格宽口径广、时长更有效。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的本科层次培养,有利于克服当前动漫人才培养集中在制作上的同质化缺陷。由于动漫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长与动漫院校学习时间短之间的矛盾,这让动漫人才培养大都集中在基本的绘画技法和电脑技能运用的层面。高职高专是如此,本科院校也不能避免。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继续以低端简单重复的动画制作人员和高端的纯理论研究型动画从业人员为主,应避免目前国内的动漫专业人才结构的失衡状况,深入提高动漫人才整体素质。注重动漫的多样化,突出重点,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市场的深化和特色化之路。

  儿童动漫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漫画 想象 创意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32-03

  什么是漫画?在字典上,我们无法为我们所认知的漫画找到一个确切的解释。不同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以及不同民族赋予它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漫画是创新的艺术。然而,如果仅仅把漫画理解成创新的艺术,显然是片面和肤浅的。其实,这种创新的艺术已涵盖了一切美的形态。有人曾把漫画比喻成绘画、哲学和文学的集合体、混血儿,它既有绘画特征又具有哲学和文学理念,是涉及绘画、哲学和文学的“边缘”艺术。这种解释虽有些调侃之意,但道出了漫画艺术的基本特性,单从这一点来讲,漫画有别于其他的门类的绘画艺术。那么如何正确公正地为现代漫画下定义呢?纵观漫画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抑或小到生活题材幽默漫画,它们都具有创新启智、令人深思和发笑的功能。从而我们总结出,大凡漫画都具有创新启智;发人深思;引人开怀的三大特质,这三大特质就是漫画的基本特征。其中漫画的创新启智特质是培养儿童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漫画的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其中有一点与其他美术作品不同的是,漫画在注重技法的同时,更讲究原创精神,更讲究构思,其他的美术作品更多关注的是技法,有的构思相同的或者有的临摹的作品,只要技法不错也可以发表,但漫画则不行,漫画更讲究独立的构思,构思也相当于是点子,别人用过了,你就不能用了,你这次用了这个点子,下次就不能用同一个点子构思了,所以漫画更能训练人的创新思维,通过阅读与创作漫画能有效的训练儿童的创新思维。漫画在儿童中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儿童在欣赏、创作漫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儿童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漫画技能得以较快增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儿童在老师的导演策划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的练习,他们“墨守成规”、“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出的是思维僵化的一台又一台“复印机”式的“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激发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漫画教学能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这是因为漫画的构思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地想别人之没有想的、画与别人构思不一样的画,例如,在漫画的创作中,如果50人中有45人用同一种构思完成了作品,只有5人用其他的构思,大家会一致认为这次创作是失败的,实际上这50人应该有50种不同的构思或者更多。总之,通过一幅漫画续画的构思与创作,同一主题的不同构思与创作等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纵向、横向、逆向、发散思维等训练,从而培养儿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以,“漫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启迪他们的智慧”,这一学习过程是更具创造性的学习。

  从内容上看,儿童的敢于幻想,“不守规矩”、“不知天高地厚”这一特点给漫画的构思提供可靠的依据。

  由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相对单纯,其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儿童画画胆子很大,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例如,儿童把两只眼睛同时画在侧面人像的左边而觉得理应如此;把一个人的一只手画得比另一只手长好几倍或更长;画长着一对角的人、画大战……总之,儿童有满脑子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他们常“灵机一动”、便“偶有所得”,其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正是漫画构思不可缺少的。

  儿童的自由画(漫画)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并有一定的任意性的倾向,成人干预必然会伤害儿童的自信心,导致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儿童画早熟现象――儿童画“成人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儿童漫画教学中培养儿童创新个性是时代赋予我们美术教师的使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漫画,在培养儿童想象力,启迪思维,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一种独特的力量――美术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漫画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新个性而获得这种美术力呢?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视听兼蓄的情境,激发儿童创新的浓厚兴趣

  只有让儿童拥有一份自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心情,才会使儿童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发儿童创新的兴趣。

  通过“编故事”,回归儿童创新的自由。

  故事是最受小朋友喜爱的,因为它的特殊形式,最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故事是孩子们自由的天空,画笔是他们自由的思想。故事能让他们快乐、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独特的创新个性。如,在上《女孩和鹅》课时,我让小朋友根据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先讲故事后画画。大家纷纷讨论起来,一会儿,小手如林般地举了起来,“我想这是一个放鹅的女孩,他在开满鲜花的小河边玩耍……”“我估计这个女孩放学回家后自己出去玩,她在树林里迷路了,这只神鹅来帮助她的……” “想把她表现出来吗?” 儿童高呼“Yes!”于是,栽满各种果树的山坡、弯弯的小石桥、月牙一样的小河,火红的桃花、五颜六色的房子、绿油油的田野,在学生的画纸上一一出现了,可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这些景物,有的小朋友在河岸上那片桃花中又添了几棵柳树,他们说这样会更美;有的在绿绿的田野上空,添了几只飞翔的燕子,说这么美丽的田野,一定会吸引许多燕子和小鸟……同学们越画越美,越说越生动。通过这样的画画,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使儿童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维也就在这情境中潺潺而出了。

  二、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挖掘儿童创新的内在潜能

  学起于思,源于疑。儿童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儿童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儿童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儿童服务的,鼓励儿童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由儿童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儿童创造个性。

  通过批判性质疑,诱导儿童的创新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产生一种新颖、独到、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本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儿童质疑,就能培养儿童不拘于教材、老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在教学苏教版的第一册《画太阳》时有的小朋友提出太阳是圆的也有可能是三角形的、是老公公也有可能是阿姨……对于这些质疑,教师应及时肯定儿童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可贵精神,并给予点拔,使儿童对画的题意理解更进一步。儿童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三、创设想象驰骋的情境,丰富儿童创新的智慧源泉

  作为漫画的创造,它所要求的想象自然不能停留在梦幻状态和直觉状态,要进入新的形象创造,必须进行自觉想象,以便还原为可视的、可感的、可触的视觉形象。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的属性。”事实也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的形象。儿童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所以我们要引导儿童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储存各种各样的形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1.充实表象,激发想象。想象源自生活,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材中有些题材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给儿童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如,在儿童学习《森林里的动物》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森林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通过搜集活动,提高了儿童兴致,通过亲自操作了解关于森林的知识。课堂上,我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儿童获得深刻的感受。我又利用播放关于森林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儿童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儿童想象森林是什么样的?站在森林里,你想对森林说些什么?森林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活动,儿童激情得以迸发,探索森林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利用空白,扩张想象。“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扩张儿童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添画教学时,我只给儿童提供一两件主体,然后让他们围绕这件主体先想像、编故事、再进行创造。儿童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象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如今儿童的生活学习空间越来越广泛,不仅通过电视、书刊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等多种途径,学到许多成人未学到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的各种科幻片、动画片等满足了儿童爱幻想的心理需要。儿童把储存在大脑中的想象力,通过幻想,就产生了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护儿童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从而培养儿童的创新个性。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漫画作为美术学科的一个部分以及在语文、思品、安全、劳动、科技等其他学科中,把漫画加以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运用,使漫画成为这些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的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漫画独特的功能,使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的同时,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幽默感以及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进行或赞美或评价或质疑,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儿童用创新意识的人生态度迎接各种挑战,增强儿童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从而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印堂.漫画艺术[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89:11.

  [2]刘万岑.学校美术课程应当重视流行视觉艺术[J].中国美术教育,2004,(1).

  儿童动漫故事范文第3篇

  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契合了幼儿的精神世界,也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

  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

  童话具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形象、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浅显易懂的语言、独特的文学构思方式等,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童话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底蕴。我们尝试利用美的童话意境,激发幼儿产生审美愉悦,许多道理可以很轻松地在通话欣赏中倾入幼儿的心扉。如跟幼儿讲“不要以外表取人”的道理时,就可以选择《动物王国的故事》:外表漂亮的金龟子、蝶类和各种蛾类,虽然它们“鲜艳夺目”,但因为它们啮食农作物,与人类为敌,往往不被认为是美的;而外表并不好看的蝙蝠、青蛙,却因为能够消灭害虫,有益于人类,人们都时时不忘它们,它们的本质是美的。

  童话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等都很独特,多让幼儿接触和学习童话故事,能够为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格林童话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特别是儿童故事,开辟了民间童话许多新的表现领域。在表现形式上,差不多囊括了民间童话所有的类型,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利用这些童话蕴涵的魅力,发挥这种文学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功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

  美的感受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和反映,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联想、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对美的理解能力,感受美是理解美的前提。

  在一些教学或游戏活动中,投幼儿所好,选择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为幼儿先创设好环境。如在课外自由自选活动中,我首先是为幼儿合理地划分好场地,利用走廊与平台,划分好区域把幼儿分散开,“白雪公主”、“蓝精灵”、“樱桃小丸子”、“葫芦娃”等区域有明显标志,幼儿对各个区域都有很浓的兴趣,玩起来也很逼真、很容易遵守规则。同时这样由于游戏人员的分散,活动时就显得非常安静,此时幼儿会感受到一种幽静、整齐的童话境界的美。其次,在场地划分好后,我提供给幼儿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供幼儿选择,如彩色拼图、玩具汽车、童话故事插画书等,孩子们看着色彩鲜艳的玩具、精彩有趣的图画书往往会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一些图书中的优美画面他们会很喜欢,此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色彩鲜艳的美。美工室里师生一起创作,用吹塑纸做出童话里出现的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如桌椅、窗帘等,用彩泥捏出各种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把这些作品有机组合,布置成一个童话故事的场景,给孩子以熏陶。

  三、挖掘童话的语言美,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陶冶孩子心灵美,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坚持从上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美的语言标志着家庭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优秀的童话往往融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儿童以巨大的美的享受。童话中的人物、童话中的故事、童话中的环境,被幻想笼罩着的一切都是美的。而童话的美,最集中表现在有色彩有节奏的意境美。冰波的《大海,梦着一个童话》开头意境的创造很有代表性。“当圆圆的月亮,微笑地望着大海的时候,大海感到了它的温柔。当清凉的海风,缓缓地、轻轻地唱起一支古老的摇篮曲的时候,大海感到了微微的倦意。它轻轻地和着海风的节奏摇荡起来,把雪白的浪花推上金黄的沙滩。大海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呵,我真想睡了,看那星星都在眨着眼睛哩。大海睡着了。月亮披上了白云的薄纱,海风还在唱着轻柔的歌。大海安静地睡熟了。”这是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心灵纯净的美的意境。美的陶冶会使人变得纯真而高尚。

  四、塑造童话形象和事件,陶冶幼儿美的情感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动漫影视制作技术也日趋高超,将传统的童话主题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如今孩子们更多的是“看”童话,通过电影、电视和光盘。连续剧形式的动画和漫画故事正在快速取代传统童话,形成势不可挡的“动漫潮流”,其主题也跟它们的外表一样丰富多彩。

  儿童动漫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荒诞美 传播 接受

  引言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下简称《爱丽丝》)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原形基于1862年卡罗尔为小朋友即兴口述的故事《爱丽丝地下历险记》,后经重新扩充、改写、整理出来,由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坦尼尔插图,1865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作品一经出版就赢得了英美广大少年儿童和成年读者的喜爱,其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百余年来,不断有人探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奇特魅力所在,甚至《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条目都认为卡罗尔“把儿童文学的艺术提到了最高水平”。据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被这部作品所吸引,对其爱不释手。

  正如学者赵元任先生在《爱丽丝》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纯艺术的妙在‘不通’的‘笑话书’,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的参考书’”。书中的艾丽丝经历了一系列荒唐的事件,文中人物的对白又多双关、幽默等元素,因此读起来颇费周折,但是细细品味,却可以发现《艾丽丝》的荒诞艺术正是儿童本位视角下极度的想象力和生命力的释放,是作者从角出发对现实世界的反讽和颠覆,让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以无尽的魅力征服了成人世界。

  一、作者卡罗尔与《爱丽丝》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因其内容和语言的荒诞滑稽而被看作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大英百科全书》说它“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的确,和西欧传统儿童文学刻板的道德说教相比,它充满了奇妙的幻想、幽默风趣的语言,更加注重娱乐性而非说教。它将儿童文学幻想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爱丽丝追赶着一只穿着背心、揣着怀表并且自言自语的兔子,跟着它奋不顾身地跳下了兔子洞,在那里她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变化,一会儿变大一会儿缩小;还遇见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人和动物:永远微笑着、行踪不定的柴郡猫;吸大烟袋、说话充满哲理的毛毛虫;疯疯癫癫的三月兔和疯帽子;野蛮的红桃皇后和老实的白桃皇后等等。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尽管《爱丽丝》享有如此盛誉,但是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童话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是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的笔名,是《爱丽丝》的作者,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逻辑学家;他不仅擅长数学推理,还热爱文学艺术,尤其喜欢绘画和摄影。卡罗尔天资聪颖,幽默风趣,在孩提时代就经常和兄弟姐妹一起写诗和故事,还发明了很多游戏。成年后,卡罗尔依然童心不改,常和孩子猜谜、玩魔术,对孩子有种特殊的感情。

  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荒诞之美

  《爱丽丝》被看作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其荒诞的美学特征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语言上。卡罗尔是位数学家,可是在语言上也颇有天赋。在《爱丽丝》中,卡罗尔和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双关语、生造词、胡话诗、典故等的应用,让故事趣味性大增。其荒诞的美学特征表现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的荒诞性上。深邃的兔子洞,可以改变身形大小的蛋糕、药水,眼泪汇聚成的泪水池,使唤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烟袋的毛毛虫,把猪当成宠物的公爵夫人,动不动就要砍掉别人脑袋的红桃王后等,故事情节完全是随着爱丽丝的所想所见发展。这些奇思妙想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儿童和成人,满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

  在《爱丽丝》中,天马行空的情节与棋子的移动巧妙相连。在第2章中,红棋王后对爱丽丝说:“你可以充当白棋王后前面的卒子。卒子第一步走两格。然后,你要用火车一样的高速度经过第三排格子。到了第四排格,你会碰见特威达、特威迪孪生兄弟。第五排格子大部分是水,第六格则是矮胖子的地盘,第七格全是森林――不过一匹马会给你带路的。到了第八排格子,我们就都成了王后……”而在第4章,即是象棋的第四格中,爱丽丝和双胞胎特威达和特威迪兄弟一起碰到了红棋国王。国王睡着了,双胞胎兄弟告诉爱丽丝,国王正梦见她,她只是国王睡梦中的人,实际是不存在的。“要是国王睡醒了,你就消失啦。噗!就像一枝蜡烛!”

  这种“寄情以梦”的梦幻叙事方式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有人称刘易斯?卡罗尔为“无意识流动的大师”。《爱丽丝》也被看做是“19世纪英国荒诞文学的一个高峰”,“把荒诞文学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爱丽丝》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从写作方法上看,它有力地推动英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从内容上看,更是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颠覆。

  三、荒诞中的童趣

  无数的孩子和成人都为艾丽丝荒唐的境遇和奇妙的经历所痴迷,《爱丽丝》的荒诞性还体现在其语言的捉摸不定。赵元任也在自己的序言中写得:“……这部书里的笑话另是特别的一门,它的意思在于没有意思。……可以算‘不通’笑话文学的代表。”这表明了原著中大量双关、笑话、荒诞诗(赵称之为“胡话诗”)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卡罗尔在原文中有一首打油诗,而考虑到打油诗的特点,赵元任的中在尊重源语作品的基础上,注重用词和韵律,不仅选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如“片片”和“笑眯眯”等叠词,还使用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儿话音”如“洒点儿”和“小鱼儿”,读起来非常亲切自然:

  小鳄鱼,尼罗河上晒尾巴。

  片片金光鳞,洒点儿清水罢。

  笑眯眯,爪子摆得开又开。

  一口温和气,欢迎小鱼儿来。

  《爱丽丝》中张大嘴巴等着鱼儿入口的快乐小鳄鱼代替了忙忙碌碌的小蜜蜂,描绘出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乐捕食者的画面,轻松而自然,充满童趣,完全没有了瓦茨诗中勤勉自律、服从训诫的说教与劝导。

  《爱丽丝》第五章中艾丽丝为毛毛虫背的另一首荒诞诗《威廉师傅,你老了》则是对浪漫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的说教诗的戏仿。在赵元任翻译的中文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卡罗尔笔下的威廉师傅变成了一个荒唐滑稽但富有生活情趣的老头儿,他满嘴胡话,行为怪异,还倒立、拿大顶,可以连骨带肉地吃掉一只鹅,在鼻尖上竖起一条鳝鱼。这种戏仿之举在当时宗教说教之风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是颇为大胆的,卡罗尔的数学家身份使他对宗教持犹疑的态度,这也是他敢于戏仿宗教作品的潜在原因。而正是这个荒诞滑稽的老头儿张扬了童心世界中最大胆、最疯狂的精神,使得这些“胡话诗”呈现出极富吸引力的荒诞之美。

  结语

  卡罗尔的《爱丽丝》用梦幻般的笔调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离奇的想象世界,变化莫测的情节,违背常规的思维,荒唐奇妙的故事,难以捉摸的语言,种种荒诞透露着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童趣与反讽的水织让孩子与成人都为之着迷。作品在中国的旅程中继续其荒诞艺术的同时又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异,在现实状况与作家生存的双重影响下,少了些浪漫的狂想,多了些与中国社会的融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儿童动漫故事范文第5篇

  新媒介 儿童读物 创作 分级阅读 阅读环境

  朱珊虹,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在读博士,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唐存琛,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海量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与构建(13YJCZH028)。

  儿童读物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知识读物以及各种文艺作品的总称,反映了儿童生活本身的阅读需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1]

  一 、新媒介时代儿童读物的特点

  1. 儿童读物的媒介化发展

  儿童读物作为帮助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媒介时代,其媒介化发展如下:第一,搭建了儿童与社会的桥梁,影响了儿童对生活的看法,在儿童的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和审美等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培养了其是非观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塑造了良好的个性,从而使儿童对人生得到理性的启迪和体验。第二,以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儿童读物仍为社会的主导,但随着网络的传播、数字媒体技术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延伸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移动通信设备、学习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新媒介都可作为儿童读物数字化产品的载体。儿童读物可与多种媒介相结合,如改编成电影、卡通片等形式,同时和多媒体、新科技相结合,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小读者。

  2. 儿童读物的社会化发展

  习惯大多从儿童时代养成,好的习惯可让人受益终生,其中也包括阅读习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习惯培养也有重要意义,儿童在阅读中不断认识善恶,不断吸收书中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儿童读物的市场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儿童阅读活动。其次,儿童读物的进出口贸易频繁,儿童读物的版权交流已占全行业版权交流的20%以上。

  3. 儿童读物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国内儿童读物图书种类和样式越来越多,除装帧形式不断翻新花样,出现了多种其他材质和形式的读物,从材质方面来讲:有洗澡时的撕不烂书,用海绵和塑料制成,不怕水,不怕撕,儿童在戏水的同时又能学到一些知识;有布质图书,适合3岁之前的婴幼儿阅读,质地柔软,轻巧易放,图画色彩鲜艳,有的还加上了布质玩偶,家长可配合故事情节进行游戏互动;还有一些图书为增加内容的生动和真实感,在纸质页面上加了毛线、彩布、绒毛、人造皮革、金属等,以满足儿童的触觉、嗅觉和知觉的全面发展。从形式上来讲,出现了可动的立体书,阅读过程中一些形象会跃然纸上,从而使儿童在观察三维形象的同时,对图书的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媒介时代,儿童图书向数字化迈进,纸质图书大多带有CD等音像资料,使之可听可看,在想象的空间中畅游,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新媒介时代儿童读物的发展现状

  新媒介时代,儿童读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 故事内容与原版不符

  安徒生经典童话《丑小鸭》故事中的一些理念带给儿童美好愿望,给儿童力量以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烦恼和挫折、困难和沮丧。[2]

  但有一组新改编的丑小鸭故事盛传于网上,这个改编的故事结局是一只长相普通的小鸭子坚持认为自己“就是一只天鹅”,并为此离家出走。小鸭子每天开心地游泳和捉鱼,可这种日子没过多久,有一天它被一个路过的农夫抓上岸,带回家被杀后变成农夫家里的一道佳肴。除一只丑小鸭的悲剧外,《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也被改编。在《灰姑娘》中,灰姑娘没有穿上期待已久的水晶鞋,而是遭遇火刑,成为王子的陪葬者;在《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最终也没有等来王子的解救,永远被冰冻在水晶棺里。诸如此类的改编层出不穷。

  2. 化入侵

  首先是成人语言侵袭,为儿童编写的故事书, 却夹杂着许多高深的科学理论和史学知识。如有一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语言空洞生涩,儿童阅读起来有很大困难,其在讲到天体部分时, 用的是高中物理中出现的语言和图片,这样怎能起到引导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作用?其次是化的入侵,儿童读物应遵循儿童天性,不能用成人的观念去揣测儿童心理,据报道,有一些儿童读物被发现包含了暴力和色情的元素,如流行的《熊出没来了》,里面的反面人物光头强,经常说“俺,杀了你”这样的话语,许多幼儿园里痴迷这个故事的小朋友在口头语中,便也经常这样说;又如吸引儿童学古诗词的唐诗集,里面的配图竟有长发飘飘的摩登美女和法拉利赛车,这些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更有一些出版社专门印上“少儿不宜”“成人内容”“阅读需谨慎”等等“善意提醒”字样,其并非真的要替青少年的健康阅读把关和负责任,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的是营销心理战,欲擒故纵,顾左右而言他,煞有介事,意图非分。

  3. 出版商盲目追求利益

  (1)套书占据半壁江山。套书通常是彩色精装本的图画集,少则几本,多则数十本甚至上百本,读者不能单独购买其中的一本,只能成套购买。捆绑销售,能够实现出版商的最大利益化。[3]乍一看,包装精美,品种看上去各式各样, 可翻看内容却大同小异, 不同的只是包装样式。通常精装画册的利润在一半以上, 远远高于简装的儿童读物,而其只是出版社不同而已。

  (2)教辅类图书居多。在书城里看到更多的是考试类、教辅类的图书,教育培训类书占据了多数专柜。据中国出版物流通监测系统2013年公布的畅销排行榜,前30位中包含15种教材教辅图书, 而新书畅销排行榜前30位中,教材教辅图书有20种之多, 由此可见教材教辅图书的冲击力之大。

  三、新媒介时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在新媒介时代让儿童读物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儿童,让家长对儿童读物有正确的选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儿童读物的创作方式

  首先,儿童读物的故事应以一种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去隐喻人类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让儿童从中得到启迪,并从中学到对付类似行为的办法。儿童在听或读这些读物时,会潜意识地获得教益。当遭遇类似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会在无意识层面上促使儿童作出反应,使之受益。这些教益还能对无意识层面进行自觉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4]其次,儿童读物应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丰富的情感,要高于识字课本和有关“现实”的那些教材,内容更为全面,感情更为丰富,道理也更为深刻。它所搭建的儿童心理世界,能帮助儿童驱赶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世间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不义、绝望、从童年进入成年、寻找伴侣、追寻生活的意义。最后,儿童读物还应让儿童在无意识层面上习得生存智慧、社会习俗等。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曾分析过童话所具有的富含象征意义的主题。虽然儿童不能有意识地理解这些象征意义,但这些象征对铸就孩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铸就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重要的作用。[5]

  国外的优秀童书编辑多是成熟的社会文学作家,而国内的一些编辑只是抓住了家长培养儿童的迫切心理的弱点,没有经过文学的熏陶和培训,也没有儿童读物的出版经验,遵循的是一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有时换个插图、换个封面,甚至换个出版社,就能重新编造出一本看似畅销的儿童读物。打造一支合格的编辑队伍,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使编辑了解儿童读物的特点,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使创造出的读物符合儿童心理、贴近儿童生活。其次要了解国外的儿童文化,如经典魔幻故事《哈利?波特》来源于英国的魔幻情结,而温情故事《夏洛的网》来源于美国人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点。

  3. 儿童读物的分级阅读原则

  在欧洲一些国家,图书分级制度已实施很久,图书根据读者的年龄段或需求分成不同等级。在英国,第三级童书只有10岁以上的孩子才能看。这种类型的分级阅读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遵循了儿童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提供了正确的、适宜的阅读方式。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教授指出:分级阅读虽是一种世界性的阅读趋势,却很难有世界性的分级阅读尺度与标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分级阅读可互相借鉴、交流,但很难照搬。分级阅读的目标是“为儿童提供最合适的文本”。分级阅读的目的不是要对儿童掩盖成人世界的复杂,把用“少儿不宜”这样的红线从孩子的阅读世界中划出,而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推荐、奉献符合其心智的好书。分级阅读,更不是让成人剥夺儿童的阅读自由,在儿童的阅读世界中划出“只此一条”的道路,而应是为孩子选择图书的同时,顾及孩子多元化的自由的选择。分级阅读宜粗不宜细,应使分级尽量接近适龄儿童。[6]

  日本动漫的发达人尽皆知,受众人群年龄跨度很大,内容包罗万象,其根据作品风格、读者群的年龄层和性别,将不同类型的漫画进行区分,儿童漫画、少年漫画、青年漫画、成年漫画按不同的尺度自觉进行包装、销售。[7]

  4. 儿童读物的阅读环境

  各类书店都销售儿童读物,但专门针对儿童阅读设计的书店却少之又少,大部分是学校附近的书报亭附带出售儿童读物,或在大型超市开辟一角供儿童阅读。如书报亭,将成人杂志、动漫图书、玩具等堆放一起,家长带着孩子前去挑选却不知孩子适合哪种图书。又如大型超市中开辟的一角天地,把复读机、学习机、点读机等学习用品和图书叠放一起,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孩子,空气流通性差,不仅对儿童健康不利,甚至儿童安全还存在危险,根本谈不上阅读环境。再如大型书店的儿童读物区内,大多不提供座椅,多数孩子或席地而坐,或靠在书架旁、站在柜台前阅读。童书的摆放应不同于书的竖放,应平铺于书架,便于较小儿童的拿取,且每本书间隔应远些,以适合儿童随意跑动的天性,并专门提供适合儿童的矮小座椅。在这个电子游戏盛行、影视弥漫的新媒体世界,构建适合儿童阅读的读书环境,让儿童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近,是全社会的责任。

  结 语

  新媒介时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媒介的影响,各种信息的融合可促使儿童读物更好地发展。优秀的儿童读物可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通过阅读能获得知识和信息,得到早期的启蒙和教育。为儿童提供健康的儿童读物,提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读物,是全社会的责任,让儿童从儿童读物开始爱上阅读,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赖笑波,林露露. 营养不良的儿童图书市场[J]. 新闻观察,2006(5):55.

  [2] 方春莲. 国内外幼儿教育类图书的比较[J]. 大众文艺(理论),2008(11).

  [3] 朱自强. 再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势[J]. 中国儿童文学,2007(1).

  [4] 丁荀诗. 望而生畏的儿童读物市场[J]. 早期教育,1998(2).

  [5] 马光复. 不可忽视的少儿图书状况[J]. 中国出版,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