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新起的虚拟女友/男友服务?

  “虚拟恋人”最初并不算是一个“科技产品”,而更多的是一种服务。在中国,由真人扮演的虚拟恋人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一条产业链。这种真人扮演的虚拟恋人其实是一项有偿情感体验类服务,自2014年起就活跃于淘宝、QQ群、微信公众号和一些直播平台。

  “虚拟恋人”主要通过文字聊天和连麦聊天两种方式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为“虚拟男友”和“虚拟女友”两种。根据商家的反馈来看,“虚拟男友”产品的需求是“虚拟女友”的数倍。

  屏幕一端,是线下的工作人员或是调设人工智能的程序员们;屏幕的另一头,是你与使用文字、语音甚至其他形式的虚拟恋人的互动。无论是倾诉心声,还是寻求陪伴,除了实际解决问题,你的“虚拟恋人”似乎可以帮你达成一切。

  而随着技术的变革,非真人的虚拟恋人也逐渐发展。

  我们较为熟悉的是停留在你手机里的“纸片人男友”。早在2017年,游戏《恋与制作人》就已经火遍各类应用商店。《恋与制作人》相较于以往的角色扮演类游戏,进一步拉近了“纸片人”和你的距离:你的手机上可以“收到”来自恋人的短信、朋友圈的回复、甚至语音短信和电话,他可以就像真实的恋人一样始终关注着你。

  当套路过时的恋爱游戏从电脑和游戏机转移到手机,当你成为游戏服务的对象和游戏的主人公,这般虚拟的恋爱游戏所带来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也似乎正在增加。

  “纸片人”形式的恋人在技术的帮助下,拟人化程度日益提升,从外形上也日益逼真。国外的应用商店上就有类似的“virtual lover”(虚拟恋人)应用。尽管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以角色扮演为主,存在着固定的攻略恋人的方式;但也有更多的应用开始允许用户定制属于自己的虚拟恋人,3D定制一个“虚拟恋人”形象。图为Google Play上“虚拟恋人”应用的界面截图(图源:Google Play)

  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将喜欢的虚拟人物称作“老公”或者“老婆”,现实和虚拟的边界也日益模糊,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个趋势。

  国外还有一些付费的虚拟恋人应用,正在致力于将机器人女友从网络搬到现实,如Sergio Virtual Boyfriend 4.7、Kari Virtual Girlfriend 5.4。用户可以在付费购买其软件之后,在电脑上和人工智能虚拟恋人展开谈话,对话内容可以从日常生活横跨到哲学甚至逻辑推论等多个领域;用户还可以选择或设置恋人的场景、姓名等。

  从“养青蛙”到“云吸猫”,再到“虚拟恋人”,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更多地嵌入到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互联网生活之中去,相关的原因分析总是离不开孤独感:一边享受着孤独不愿迈出舒适圈,一边又无比渴望被爱被关注。

  虚拟恋人的走红或许不能简单地总结为单身已久渴望恋爱,不如说是给客户提供一种恋爱和被陪伴的感觉。在真人扮演虚拟恋人的行业,也有许多员工会扮演成相异性别的虚拟恋人以供选择,也有客户更希望选择同性聊天倾诉,以求得更充分的陪伴和理解。

  也有部分反对者认为“虚拟恋人”服务不过是一种妄图花钱、偷懒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或社交需求的行为,或者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还不如将这些钱用于提升自己。

  在许多关于“虚拟恋人”的相关讨论中,不乏有愿意购买类似服务的回答;赞成者往往表示是“对自己一心一意”、“体验恋爱的感觉”等原因提高了他们购买的意愿。

  但阻碍也依然存在,除了有着传统或保守人士对此嗤之以鼻甚至言辞激烈的反对声,那些努力让“虚拟恋人”更加“真实”的开发人员也面临着技术、数据和算法等巨大的挑战,更不用提这一趋势背后可能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和伦理问题。

  技术的发展将让“虚拟恋人”愈发常见也日益真实,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其实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讨论的议题。

  参考文献见:虚拟恋人大行其道:当人越来越“假”、感情却越来越“真” | 有知未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