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单元语文园地二图文讲解+知识点+课文朗读+同步练习

  

  课文朗读

  

  

  

  

  

  

  

  

  

  

  

  

  

  

  

  

  

  

  视频讲解

  知识点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每课知识点梳理

  5.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会写:

  妒:嫉妒 妒忌 妒意 妒火 嫉贤妒能

  忌:妒忌 猜忌 顾忌 肆无忌惮

  曹:姓曹 南曹 天曹 曹官

  督:都督 督促 监督 督战

  委:委派 委托 委婉 委曲求全

  惩:惩罚 严惩 惩办 惩前毖后

  鲁:鲁莽 齐鲁 鲁菜 粗鲁

  遮:遮掩 遮盖 遮蔽 遮人耳目

  私:私自 私心 无私 公私分明

  寨:水寨 山寨 村寨 安营扎寨

  擂:擂鼓 自吹自擂 大吹大擂

  呐:呐喊 吐纳 唢呐 呐喊助威

  插:插秧 插花 插队 插嘴

  形近字:

  妒(妒忌)护(保护) 委(委托)季(季节)

  惩(惩罚)征(出征) 私(自私)和(和平)

  寨(水寨)赛(比赛) 呐(呐喊)纳(接纳)

  多音字:

  调:diào音调 tiáo调节

  擂:léi擂鼓 lèi擂台

  近义词:

  妒忌——忌妒 商议——商量

  推却——拒绝 委托——托付

  预计——估计 紧急——紧迫

  惩罚——处罚 吩咐——嘱咐

  迟延——拖延 疑惑——困惑

  反义词:

  推却——接受 惩罚——奖励

  齐全——短缺 秘密——公开

  理解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迟延】耽搁;拖延。

  【翎毛】羽毛。

  【疑惑】怀疑困惑。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

  【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

  【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土。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词语扩展: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刮目相看

  如鱼得水 单刀赴会 舌战群儒

  鞠躬尽瘁 乐不思蜀 吴下阿蒙

  妄自菲薄

  课内词语:

  妒忌 军事 委托 照办 预计

  紧急 惩罚 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 水寨 呐喊 军令状

  神机妙算

  句子解析:

  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4、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5、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6、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7、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语言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鲁肃吃惊,害怕曹军出来进攻,而诸葛亮镇定自若,成竹在胸。

  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与鲁肃的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他对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诸葛亮的笑,

  笑曹操不敢出兵 (胜利的笑),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从诸葛亮的笑中,我们能体会到他的从容自信、宽容大度。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8、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是为了能两面受箭,也为了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示出来。

  诸葛亮敢逼近曹军水寨,不是贸然行动,也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因为他完全掌握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再者是利用大雾天气,让曹操不敢轻易出兵。此行 “借箭”,不是他信口开河,而是他周密考虑、巧妙安排之后的行动,所以才不费吹灰之力,借走十万支箭。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才能。

  问题归纳:

  1、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2、诸葛亮为什么答应造箭?

  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3、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4、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5、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真是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6、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7、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晓地理)。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识人心)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准确。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第二部分(3~ 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概括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不顾大局。

  诸葛亮:神机妙算、顾全大局、豁达大度、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有胆有识、知人善用。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陷害他,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展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2、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4、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 8、9自然段。

  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课外拓展:

  与诸葛亮有关的古诗:

  《有感》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有关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盘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6景阳冈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躲”。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梢棒。作者写到梢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筋疲力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作者介绍:

  施耐庵(约1296-约1370) 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

  书中人物介绍:

  武松 山东清河县人。排行第二,人称“武二郎”。他于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因此远近闻名。在反击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他勇敢坚定,是梁山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我会写:

  冈:山冈 景阳冈 冈峦起伏

  饥:饥饿 饥馑 饥寒交迫 饥不择食

  恰:恰巧 恰当 恰到好处 恰如其分

  府:官府 政府 王府 府第 城府

  榜:红榜 张榜 榜文 榜样 光荣榜

  谋:计谋 谋略 谋财害命 出谋划策

  诡:诡计 诡辩 诡异 诡计多端

  拖:拖车 拖延 拖沓 拖泥带水

  坠:坠地 坠落 下坠 天花乱坠

  膛:胸膛 炉膛 枪膛 上膛

  泄:排泄 泄密 泄露 发泄 宣泄

  截:截断 阻截 堵截 截止

  拳:拳头 握拳 太极拳 赤手空拳

  喘:喘气 喘息 咳喘 气喘吁吁

  酥:酥软 酥麻 酥松 酥油 桃酥

  形近字:

  饥(饥饿)机(机会) 恰(恰当)拾(拾起)

  府(政府)符(符合) 榜(榜样)傍(傍晚)

  谋(计谋)煤(煤炭) 喘(喘息)端(端正)

  多音字:

  挑:tiǎo挑战 tiāo挑选

  泊:pō湖泊 bó停泊

  近义词:

  奇怪——古怪 滋味——味道

  吓唬——恐吓 诡计——阴谋

  耻笑——嘲笑 酥软——松软

  反义词:

  耻笑——赞扬 敞开——关闭

  光滑——粗糙 酥软——僵硬

  理解词语:

  【筛酒】斟酒。

  【晌午】中午。

  【哨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店家】旧时指旅馆、酒馆、饭铺的主人或管事的人。

  【一饮而尽】一口全都喝完。形容喝得豪爽、畅快。

  【筛酒】斟酒,倒酒。筛:斟(酒或茶)。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但凡】凡是;只要是。

  【榜文】古代指文告。

  【结伙】跟人结成一伙。

  【半夜三更】深夜。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诡计】狡诈的计策。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总称)。

  【酒力】饮酒后,酒对人的刺激作用。

  【踉踉跄跄】形容人走路不稳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形容行动迅速、动作快捷或事发突然等。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叫落雷。

  【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生;终身。

  【定睛】集中视线。

  【咆哮】(猛兽)怒吼。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词语扩展: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半斤八两 不足挂齿 不计其数

  打草惊蛇 大刀阔斧 大街小巷

  调兵遣将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龙潭虎穴

  课内词语:

  性命 诡计 破烂 耻笑 胸膛

  拳头 酥软一饮而尽 半夜三更

  句子解析:

  1、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武松出言豪壮,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2、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真是固执己见。“我怕什么”表现了武松的无所畏惧,胆量过人。

  3、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武松这时才相信冈上有虎,但是一点也不害怕。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下冈。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4、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般:这里是指种、样。武松三“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表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武松在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二部分(5~7):写武松上冈,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部分(8~12):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第四部分(13):写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问题归纳:

  1.酒家为何给店取名为“三碗不过冈”?武松知道真的有虎,他为什么还执意上冈?

  因为酒家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凡是客人到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

  的山冈,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 武松之所以执意上冈,一是怕店家耻笑自己,二是对自己战胜老虎有很大的信心,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

  2.老虎是怎样进攻武松的?这样详细写老虎的目是什么?

  老虎的进攻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详细写虎是为了写人,以虎的凶猛衬托出人的勇猛。

  3.文中多次用了“闪”这个动词,你觉得能不能换成“躲”?为什么?

  面对老虎的凶猛进攻,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不能换成“躲”字,因为“闪”字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武松在遭遇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4.从“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这段话具体详细地描绘了武松赤手空拳勇斗老虎的经过。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5.在打虎事件中,作者是怎样塑造武松这一人物的?

  作者通过武松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的。

  6.除了打虎,作者在开始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1-4自然段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这些内容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武松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打虎作了铺垫。

  7.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吗?为什么?

  是。因为这只吊睛白额大虫一到天晚就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武松打死它,可以说是为民除掉了一害。

  8 . 第9自然段写老虎扑人,武松沉着应对,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出了什么?

  答: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扑”“掀”“剪”是老虎进攻的三招,这些动作把老虎的凶猛、让人生畏的气势显露无遗。武松用三“闪”沉着应对,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体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9.通过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通过全文,我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武功高强、豪爽倔强、无所畏惧的武松。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

  【筛酒】斟酒。

  【哨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主要内容:讲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武松见了大虫,惊吓不已,忙从青石上翻身下来,闪在青石边。大虫从半空里撺下来,向武松扑去,武松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大虫又一剪,武松闪在一边。武松抡起梢棒劈向大虫,不料却打在了树枝上,梢棒折成两截。大虫又扑过来,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就势把大虫的顶花皮揪住,把它按下地去,然后朝大虫的面门上眼睛里乱踢。大虫边咆哮边扒身下的泥,扒了个土坑,武松把大虫按下坑里,左手揪住大虫,空出右手,使劲打大虫。打了好多十拳,大虫七窍流血,不再动弹了。

  4、 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a、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

  我认为这两种评价都有道理。武松明知山有老虎,却无惧无畏,而且最终打死了老虎,这是他勇敢的一面;另外他不听店家劝阻,有些固执,而且看到官府的榜文后,不肯返回,说明他很要面子。

  

  7 猴王出世

  一、作者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1501--1582)。主要作品:《西游记》。

  二、多音字

  辟pì(开辟 精辟)bì(辟邪 辟易)

  三、理解词语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迸裂:文中指石头裂开而往外飞溅。

  避暑:天气炎热的时候到凉爽的地方去住。

  造化:福气;运气。

  顽劣:顽固无知;顽皮不顺从。

  序齿: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明明朗朗:明显,清晰。文中指桥梁看得非常清晰。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文中形容石猴非常高兴。

  天造地设:文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文中形容水帘洞里的景致令石猴满意。

  伸头缩颈:文中形容胆小的猴子很害怕的样子。

  抓耳挠腮: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文中指胆小的猴子乱抓耳朵和腮帮子,不知该不该跳进水帘洞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文中指众猴进洞后搬弄东西而费尽了力气。

  拱伏无违:文中指众猴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五、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机敏、敢作敢为的特点。

  2.石猴具备了哪些当猴王的条件?

  他来历非凡,是一个饱受日精月华的石猴,非一般猴子能比;他能与其他猴子打成一片,具有亲民的特点;他有其他猴子没有的勇气和非凡的本领以及高远的眼光,还有很强的演讲才能,说话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他出世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出世后,在山中过着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生活。

  4.石猴和群猴是怎样发现水帘洞的?

  石猴与众猴避暑时去山涧洗澡,看到涧水奔流,就想去找寻源流,源流处是一道瀑布,石猴自告奋勇进去寻源头,发现了水帘洞。

  5.群猴是怎样进洞的?又是怎样拜石猴为王的?

  群猴在石猴的带领下跳进了水帘洞,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石猴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石猴因穿越水帘洞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

  6.读完本文后,石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荷香芬芳伴你成长

  石猴给我留下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身手不凡的印象。

  六、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8红楼春趣

  1. 句子赏析(一例)。

  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鸡蛋”“黑星”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一时”“展眼”“再展眼”。这三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突出了风筝随风而去后,在天空中飞逝的速度快。

  风筝被绞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这个句子反映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贾宝玉等人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 红楼春趣,趣在哪里?

  红楼春趣的“趣”表现在:

  ①放晦气的民俗有趣。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们对黛玉的祝福。

  ②文中对话语言有趣。细致的对话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到众人盎然的兴致——“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还有如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春的善解人意,宝玉的兴致高涨——“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从宝玉的语言中又让人感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③文中神态描写有趣。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④文中动作描写有趣。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宝玉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

  ⑤人物性格特点有趣。小丫头们爱玩——见到别人的风筝挂在竹梢上了,就要“拿下他来。”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玉虽是公子哥,但心底善良——认得风筝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就叫“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当紫鹃把黛玉的风筝放了后,他同情心突起——“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也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黛玉的体弱而又心灵手巧——当宝玉的美人风筝怎么也放上天时,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说明她是个放风筝的高手,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风力大难放时,黛玉知道线绳会锯手,就“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就知道“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还有探春的善解人意——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这是为宝玉要送还风筝解围;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这又是为晴姑娘放了宝玉的风筝解围……

  ⑥放风筝的场景的有趣。放风筝的起因是别人的风筝挂到竹梢上,有趣。放的地方是“院外敞地”,也为后来与别人家的风筝绞在一起埋下伏笔。“一时,丫鬟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放风筝的一种附加物。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你可以想象是多么有趣。三个风筝绞在-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⑦人物关系有趣。

  同步练习

  一、阅读检阅台

  (一)阅读表格,完成练习。

  1.这座图书馆共有______层楼,每天开放时间最长的处室是________。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除报刊阅览室和自学室以外,其他处室中午均不开放。(  )

  (2)电子阅览室对成年人开放的时间比较短,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比较长。(  )

  14.兰兰决定去这座图书馆办个借书证。请你告诉她什么时间去比较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空城计

  有一次,魏国得知蜀国的西城兵力薄(b ób áo )弱,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中,就派大将司马懿率(shu ài l ǜ)领十几万大军前去攻打。以两千五百名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同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诸葛亮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骏 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 侯)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二十几个百姓在城门前洒扫。正当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张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琴声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却弹起了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的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让他的军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得以保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有改动)

  3.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读音和不恰当的字。(2分)

  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3分)

  (1)用蛋打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2)指危险就在眼前。

  (3)深沉地思索。

  17.下列对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诸葛亮知己知彼,思虑周详。

  B.司马懿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C.蜀国的增援军队马上就到。

  D.诸葛亮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5.用“____”画出文中两处描写琴声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说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是怎样的人。

  诸葛亮:____________司马懿:____________

  7.下面的歇后语中可能与本故事有关的两句是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习作百花园

  读完上文《空城计》后写一篇读后感。意思表达准确完整,语言流畅。

  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师吧(ID:laoshiba222),欢迎关注。素材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 。以上图文(及视频),贵在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