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中的“熔炉文化”与“马赛克文化”

  [摘 要] 作为表现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刮痧》从多维度艺术性地再现了美国多元文化现实下的文化生态。本文以《刮痧》为评介文本,结合“熔炉理论”与“马赛克理论”,对美国主流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实质作了系统详尽的探索。

  [关键词] 《刮痧》;“熔炉”;“马赛克”;认同;多元化

  《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经典影片。中美两种文化在医学、法律、道德价值观、家庭教育等多领域的差异在影片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呈现。代表“他者文化”(other culture)的中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碰撞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现实。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美国主流文化究竟对他者文化是同化还是同存的争论一直是难有定论,即美国主流文化是具有“熔炉”(melting pot)能力还是只能“马赛克”(mosaic)般同存。影片《刮痧》艺术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现实状态,也对“熔炉文化”和“马赛克文化”之争给予了诠释和解答。

  一、《刮痧》中的“熔炉文化”

  “熔炉”一词由英国作家赞格威尔(Israel Zangwill)于1909年首次提出――描述多民族融合在一起重构一个新世界。[1]熔炉派认为,美国的主流文化,即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和主导,对土著居民和其他外来移民所代表的亚文化(sub-culture)具有强大的磁场效应(magnetic effect),将非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群体融化到其主流文化当中,实现同化和归一。

  (一)许大同的“美国梦”

  长期以来,“美国梦”以丰富的内涵和富有争议的性质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尽管对于“美国梦”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界却共同认可“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来讲,“美国梦”是指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方面来讲,“美国梦”即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美国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但无论如何变化,“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都能成功”一直是“美国梦”的核心含义。

  “我取得了成功,我的经历再次表明美国梦依然有生命力。”这是《刮痧》主角之一的许大同在获得游戏设计大奖时的感言。作为在中国长大、在中国接受教育的华人,许大同怀揣梦想,渴求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如今,他基本适应了美国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为个人发展所创设的机遇,他从心底里接受和赞同“美国梦”,并乐意继续被“美国梦”熔化。

  (二)语言的共生魅力

  美国是典型的英语国家,英语是美国的官方语言,也是美国民众的主体语言。不仅英裔人讲英语,而且多数其他种族的移民也以英语作为自己的日常语言和工作语言。显而易见,英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认同。多数移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要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接受其语言是相当关键的一步。作为文化重要部分的语言,其在熔炉和同化他者文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华人家庭,许大同一家明白英语语言对其皈依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要性。许大同夫妇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是他们立足美国社会的基础性要素。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夫妻俩坚持用英语与孩子交流,从语言的维度防止孩子在美国被边缘化。因此,英语在法律和现实中的主体地位是美国主流文化强大熔炉能力的核心方面,这在《刮痧》中得到了艺术性印证。

  (三)法律高于一切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高过一切”是其立国之本。依赖法律、诉诸法律已经构成了美国主体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完善的法律体系成为维护美国社会正常运转的屏障。

  法制理念在《刮痧》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将孩子单独留在家是违法行为,父母虐待孩子同属违法行为,要想争得孩子抚养权得靠法律,要想证明刮痧不是虐童行为还得靠法律。许大同夫妇明白并能基本接受美国的法制思想,对法律在美国的绝对权威表现出了足够的认同和顺从。尽管最终未能以法律的渠道解释清楚刮痧和赢得孩子的抚养权,但对法庭的判决给予了容忍和尊重。法律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熔炉他者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刮痧》中的“马赛克文化”

  马赛克派对美国主流文化的熔炉能力不以为然。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美国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是共存共荣、互为影响的关系。其他族裔文化不但没有在与主流文化交互中消失,反而得到了繁荣,不断丰富着美国文化的内涵。因此,他们认为,“马赛克”才是美国文化现实的最确切的表述。

  (一) 家庭教育中的“马赛克”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指导理念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国人常常秉承“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思想,因此打骂孩子在中国人看来是相当正常的事。当许大同的儿子与老板的儿子发生纷争而拒不道歉的时候,许大同将自己的巴掌挥向了儿子。

  另外,中国人传统上认为父母享有处置孩子的天然权利。在法庭上,盛怒之下的许大同这样述说道:“我享有孩子不容置疑的版权。”言下之意,且不说给孩子刮痧不是虐童行为,即便真是打骂了孩子,也并非罪不可赦。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也得尊重孩子,无权体罚孩子。否则可依照法律,剥夺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权。许大同的举动反映出其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在起作用,与其按照美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理念共置一体,并行不悖。

  (二)中医与西医之分

  作为医学上风格迥异的两大流派,中医与西医在治病救人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医视人体为统一的整体,七经八脉相互影响和作用。譬如,刮痧在疏通经脉、缓解病痛方面有特殊疗效。西医则对经脉之说不以为然,认为其过于缥缈和玄乎而难以理解。西医讲求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对西医最为形象性的描述。

  刮痧作为文化神话,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常识性知识,而对于美国人来讲,却代表着文化他者的暴力与野蛮;对于中国移民而言,坚持其合法性和人道性,无异于认同和捍卫中国文化,对于美国人,忌讳和禁止刮痧,意味着排除中国异质文化的影响,巩固其“中心”和“权力”的地位。[2]

  (三)道德与伦理之别

  中美文化对道德与伦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中国文化里,许大同将父亲接到美国尽享天伦是“孝”;许大同宣称是自己为孩子刮痧,为父亲顶罪同样是“孝”。这都是传统儒道思想所提倡的道德与伦理,不仅在现代中国仍能得到普遍性理解,同样也能得到多数海外华人的认同。

  但中国文化里的道德与伦理观却在美国文化里遭遇了质疑。在《刮痧》中,《西游记》是许大同教导孩子的经典床头作品,在许大同眼里,孙悟空是惩恶扬善的英雄。然而,正如法庭上辩方律师所歪曲的那样,孙悟空是一只桀骜不驯、崇尚暴力的顽猴,实在是毫无推崇之处。相反,许大同极可能是长期受孙悟空道德行为的影响而成了具有暴力倾向的危险分子。可见,中美文化在道德与伦理理解上的偏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二者的差异性共生必将长期存在。

  三、“熔炉”与“马赛克”之思考

  “熔炉文化”和“马赛克文化”是学界关于美国文化状态的两种形象化表述。具体地说,是要表现美国主流文化和他者文化(即外来文化)的关系。《刮痧》中多处透露出美国主流文化与中国文化所代表的他者文化的碰撞,两类文化尽管有很多排他性特征,但也不乏交融和归同之处。

  “熔炉”的实质是民族同化(assimilation)。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接受和同化异族的过程。[3]《刮痧》中的许大同夫妇欲实现“美国梦”,不但需要接受英语,还得接受包括法制思想在内的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将自己逐步“美国化”。然而,使所有的移民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终究是一个神话。正如中国学者朱世达所言:尽管在美国以往的两个世纪的历史中,将各种族融合在一起成一个整体是占统治地位的想法与实践,但爱默生所言的熔炉,从来就没有成为现实。“熔炉”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而已。[4]

  “马赛克”实质是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文化多元主义的首创者,美国著名哲学家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指出:移民可以或多或少地变换他们的服装,改变他们的政治见解、他们的或者他们的哲学观点,也可以改娶新妻,但是他们无法改换自己的祖父。[5]外来移民一方面谋求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于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又谋求在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中表达他们自己的习俗、宗教、语言和文化传统,保持对母国文化的认同。许大同尽管在美国已生活8年之久,但中国式的“孝”和“教子方式”仍然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正如妻子简宁在解释为何许大同要为父亲顶罪时所说:“他是一个中国人。”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影《刮痧》中的许大同代表着一种类型的美国移民,他们既是美国人,同时又兼具其他身份,是“马赛克”的典型体现。

  《刮痧》对“熔炉说”与“马赛克说”之争作了独到的阐释。作为中医常见医疗手法的刮痧,尽管很难被西医所接纳,也很难被美国普通民众所理解,当老板昆兰亲自体验了刮痧的神奇魅力之后,意识到了刮痧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所在,也明白了“背红即虐童”的荒唐,“证据高于一切”的美国法律文化也有其疏漏之处。显然,美国主流文化与华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以“马赛克”共存姿态求同存异,是解决中美文化冲突的出路,也为美国文化和其他族裔文化的相处提供了可资借鉴之道。

  四、结 语

  《刮痧》以光影艺术的独到手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两种文化模式给予了诠释:当下的美国社会是一个空前矛盾和复杂的混合体,传统的一统天下式的“熔炉”能力已经不复存在,以欧洲白种人后裔为主体的主流文化与其他族裔文化处于并存之势,两者相互碰撞,共同着力。但并存不等于无主次,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虽然受到了冲击,其熔炉能力大为削弱,但核心地位并未改变。

  [参考文献]

  [1] Israel Zangwill.America is a Great Melting Pot[A].Teresa O’Neill(ed.)Immigration:Opposing Viewpoints[C].San Diego:Greenhaven Press Inc,1992:46.

  [2] 王进.文化神话与身份政治――重读电影《刮痧》的文化冲突问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3] 邱文平.同化的悖论:“熔炉”中犹太人和美国精神的互动[J].史林,2011(01).

  [4] 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4-105.

  [5] Horace Kallen.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N].Nation,February 18,1915.

  [作者简介] 陈开富(1978― ),男,四川安岳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