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不简单:考的不是知识是思想

  都说中国高考难,放眼世界一看,原来“洋高考”也不简单

  作为大学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高考不仅中国有,世界各国都有。

  有学者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换个角度看考试的“指挥棒效应”,不同国家的高考都有不同的命题诉求。与国家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年轻人,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用哪一种标准和考核方式鉴定人才、培养人才?今年高考放榜之际,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洋高考”的考题吧。

  法国统一中学毕业会考2012年试题

  文科试题: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

  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社会经济科试题:

  1、是否可能存在天生的欲望?

  2、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

  3、解释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试题:

  1、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

  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3、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法国统一中学毕业会考(BAC)制度,由拿破仑1808年立法确立。在法国,BAC成绩是申请大学的依据,算是法国版的“高考”。与其他国家不同,法国“高考”始终绕不开哲学这个科目;哲学也是法国高中第三年的必修科目。

  历年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一览2011年

  文科试题:

  1、人们是否可能证明一个科学假设?

  2、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

  3、解读尼采《快乐的知识》的节录。

  经济社会科试题:

  1、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2、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

  3、解读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论恩惠》的节录。

  理科试题:

  1、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

  2、违背事实是否仍可能坚持真理?

  3、解读帕斯卡《思想录》的节录。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1、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

  2、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

  3、解读尼采作品的节录。

  2010年

  文科试题:

  1、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

  2、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3、解释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节录。

  经济社会科试题:

  1、某些科学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险的?

  2、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是评判?

  3、解释迪尔凯姆(也译为涂尔干)《道德教育》节录。

  理科试题:

  1、艺术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规则?

  2、快乐取决于我们吗?

  3、解释霍布斯《利维坦》的节录。

  日本大学2012年高考题

  东京大学:

  1、日本大地震、海啸、核辐射发生以后,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并不一定能造福人类”。请就“科学与人类的幸福”为主题发表看法。

  2、去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海啸、核辐射,将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分别作答。

  3、阅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侯问章节,回答问题: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晏子是如何论证君臣之间“和”与“同”的本质区别的?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

  4、世界上存在着“用科学也无法解释的事物”和“不科学的事物”,请论述两者的区别,并提出科学及科学研究者应有的立场。

  早稻田大学:

  1、日本在战后成为了经济大国,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觉得幸福吗?你认为幸福感是来自于哪里?请结合统计资料,论述怎样才可以保持幸福感。

  2、为了保证大学教育的质量,日本政府曾颁布一系列有关文件。请阅读有关文件,谈谈对大学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解。日本的大学教育应该培养拥有哪些能力的合格学生?

  日本的“高考”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国共同学历第一次考试”,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每年1月举行。第一阶段考试的目的是帮助各大学判定考生的高中教育水平,是基础性知识的认定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评定和录取学生的依据,考试不分文理,共有6门。

  第二阶段考试是由各大学自行组织并决定录取学生的“自主招生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也由各大学自行决定,有笔试、面试、小论文写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针对考生的志愿和特长,各大学主要测定考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业水平,考试大多在每年3月上旬进行,考生可选择参加多所大学的考试。

  美国SAT考试2012年1月作文题

  话题:

  大多数人很容易相信别人。然而,为了避免自己被人利用,通常情况下,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先去质疑或者怀疑对方的动机或诚信度。很多人都赞同一点,如果你发现你正在怀疑对方的诚信或者动机,那么你的直觉很可能是对的。你将不会为自己过分轻信而感到遗憾。

  任务:

  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诚实的人,也要去怀疑一下他的动机或是否诚信,这么做是否明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写一篇文章。

  话题:

  那些拒绝进步和改变的人往往会遭致批评。但进步也总伴随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进步虽然带来了利好,但也同时带来了坏的地方和不利因素。似乎我们有时候是花了一半的时间去实现所谓的“进步”——无论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但情况往往是,那些原本利好的方面,却在改变中慢慢丧失了。(摘自E.B。怀特《进步和变化》)

  任务:

  进步本身是否也包含着缺点或蕴藏着问题?就你支持的观点写一篇论文。

  话题:

  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和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奖赏,不需要额外的奖赏了。但当额外的奖赏被引入后,不管是来自家长(微博)的关注、表扬,还是老师的奖励,这些奖励对孩子们来说是有重要影响的。孩子们的阅读是为了赢得奖励,而不再是为了了解外部世界。如果孩子做一些事情只是为了奖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都会发生明显改变。(摘自BarrySchwarz,《生活的代价》)

  任务: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人们学习或者实现某种目标,这种做法是否是错误或有害的?就你的观点写一篇文章。

  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基础课考三门:阅读、作文和数学。平均每两个月就可以考一次。考生可以在几次考试成绩里挑选最高分数寄给报考学校。

  除了SAT考试以外,美国很多名牌大学在招生时,也会让学生在申请材料中递交论文,这些入学考试的论文题目通常是给定的。不过,写这些文章的意图主要不是向学校表明申请人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文章阐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校对申请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2012年)

  1、选取一个你曾经经历过的重要事件、你个人曾取得的成就、一次冒险行为或遭遇的伦理困境,谈谈它们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2、请谈论一下对于个人、区域、国家或者国际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并谈一下这个话题对你来说为何重要。

  3、写一个对你有重大影响的人,对你的影响到底在哪里?

  4、描述一个对你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或者事物。它们可以是小说里的角色、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发生在艺术、音乐、科学领域的任何一个伟大作品。谈谈它们对你的具体影响。

  5、不同的学术兴趣、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以及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背景,都会带来教育环境的多样化。结合你个人的经历,讲述你可以在哪些地方为你的学校增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或者用一个具体事件证明多元化环境对你的重要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2011年)

  1、描述一个对你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

  2、“为国家服务的普林斯顿”是普林斯顿大学150周年校庆的时候,Woodrow Wilson(普林斯顿大学1902-1910年的校长)的演讲题目。后来它变成了一个学校非官方的座右铭,并在普林斯顿250周年校庆的时候衍伸为“为我们国家和所有国家服务的普林斯顿”。请围绕这一句话,说一件帮助你确立价值观或改变你对世界看法的事件或经历。

  3、“同情并不是简单地去想象别人的遭遇,而是有意愿鼓起勇气去改变这种情况。因此,同情是指向希望的。”结合这句摘自“民主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话,告诉我们一个让你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或改变你对世界看法的事件或者经历。

  4、挑过去三年里你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作为话头,谈谈一个让你确立价值观或者改变你对世界看法的事情或者经历。把书中的这句话写在文章的开头。

  美国部分大学历年入学作文题

  美国西北大学(微博)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4、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何种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芝加哥大学

  1、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2、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4小时35分钟,你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3、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德国汉堡市2010年“高考”试题

  德语基础课考题:

  1、从启蒙到古典时期的文学——歌德的诗歌

  2、从浪漫主义到19世纪末期的文学——格奥尔格·毕希纳(德国剧作家)

  3、谈20—21世纪的文学

  4、谈教育

  能力课程考题为:

  1、从启蒙到古典时期的文学——伦茨的作品:《庄园管家》、《士兵》

  2、从浪漫主义到19世纪/20世纪的文学——世纪之交的诗歌

  3、20/21世纪的文学—家庭关系

  4、论教育

  德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中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即可申请大学。想申请理想的大学,毕业证书上的成绩是关键因素。

  毕业证书上载明的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各州统一的毕业考试和平时的学习成绩。两者经过不同权重的相加,获得1-4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1.0分为满分),5分就只能肄业,与大学无缘。

  一般而言,毕业统考占的比重更大,也更为重要,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德国高考”。

  德国各州的统考科目略有不同,一般要考10门课程,以2010年汉堡市的“高考”为例,考试科目包括: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公共知识、数学、生物、经济和技术。每门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基础课程和能力课程,每个部分四道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题。基础课程与能力课程考察的重点各不相同,基础课程是描述性的,只对题目内容进行理论介绍,也就是中国所说的记叙文;能力课程则相当于中国的议论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论述水平,对某一时期的文学的理解能力。

  德国的试题从内容上看很“稳定”,变化不大,但要拿高分,学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和自己的思考。阅卷评分时,最忌的就是背“范文”套题。

  200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考题

  1、论现代德语。此题可以写德语的多样性、德语风格的发展、德语在欧洲国家的位置,甚至对德语发展提出的批评。

  2、论海因里希·克莱斯特。此题可以选择论述作者六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如《母爱》、《智利地震》等。

  3、论知识和责任。此题可以选择五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包括歌德、易卜生、施密特等人。

  [相关链接] 五花八门的国外高考

  英国:“高考”科目可自选

  英国的“高考”是A-level考试。所谓A-level,是Advanced Level的简称,是英国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最“正宗”而“传统”的途径。

  A-level总共为两年时间,学生要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自己选读课程。较好的中学往往会开设20-30门的课程供选,而学生通常只要在第一年选修4门功课,第二年选3门功课。

  学生第一年各门功课和第二年各门功课的统考成绩都将按比例被计入总成绩换算,得出的最终结果就是A-level成绩,并以ABCDE划分等级。

  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拿着全A的成绩去申请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顶尖名校,而各校各专业录取的标准则不尽相同。学校导师或校长对该学生的评价(即推荐信)对申请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更看重平时成绩

  澳大利亚是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

  和过去澳洲“一考定终生”的高考相比,如今的考试制度旨在克服一次性考试带来的偶然性,更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学生每门功课的综合成绩是根据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讲演四个成绩来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

  韩国:录取率50%

  韩国是春季招生,每年高考都在11月举行,总共考一天,6门功课。

  每年,韩国有数十万名考生参加考试,但录取率只有50%,被形容为“比死刑还要残酷”。韩国最受追捧大学分别是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这三所大学的首字母缩写是S、K、Y,简称SKY。要想考上SKY,韩国的学子们每天要苦读将近20个小时。

  阿根廷:各大学自主举行入学考试

  阿根廷不存在统一的“高考”,而是各个大学自主举行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科目根据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各有不同。

  注:本版日本大学试题由本报记者 吴宇桢翻译整理,德国试题由留德学者杨佩昌供稿,其余由本版编辑收集、整理。

  分享到: 新浪教育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