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降低青少年自杀率?
前不久的成都49中坠亡事件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
每次坠亡事件都是一起悲剧。
即使此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大多数人似乎没意识看到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严重的社会现象: 青少年自杀问题。近日上百度搜索了一下关于每年死于自杀的中国青少年数量。网上流传或被估计最多的一组数据是每年大约10万。关于每年自杀成功率总数有三种说法,分别是25万、28万或约30万。以30万为准,平均每天约800人自杀。
2. 我又在搜狐网读到下面这篇文章所提供的相关信息。
3. 根据另一项关于国内青年的定义的报道,所谓的青年是指15岁到34岁之间。
关于青少年年龄段的定义很重要,否则,任何分析或描述都会脱离实际。如果将以上三组数据和报道加一起,会有点乱,因为对不上号。
一般而言,中国每年自杀人数大约30万应该没异议(客观上讲,实际数据永远比公开数据高。德国也不例外)。需要注意的是,据一些报道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大约每年10万,5到25岁之间的自杀人数高达15万,占总数一半。但是,如果把青少年年龄段定义为15岁到35岁之间,上面的数据就不成立了。但如果按照15岁到35岁来定义青少年,每年自杀人数肯定远远超过15万。明确的定义虽然重要,但改变不了现状,即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偏高,不仅高于国内其他年龄段群体,也高于其他国家同龄人。
跟其他国家如德国对比,德国青少年(一般指15岁到19岁或24岁以内)的自杀成功率占总数的比例很低。
让我们看一下德国的自杀状况。
德国2014年到2018年的自杀人数统计数据,按年龄分布。
蓝色代表2014年、黑色2016年以及灰色代表2018年。
对比之下,德国2018年的自杀率从2014年的12,6下降到了2018年的11,3。总数是9396人。
相对比,中国每年自杀总数大约30万,是德国的31倍。中国总人口是德国的17倍。根据某些中文媒体报道,中国的自杀率比德国更低。但根据文中上面报道截图数据显示,中国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23。哪种数据更贴近现实,大家自行估计。
据2018年数据显示,85岁到89岁的德国老年人自杀率最高,达到35.7。其次是90岁以上的德国老年人。
纵观所有年龄段,只有这两个年龄段的自杀率超过2014年。其余都低于2014年。整体自杀率趋势是下降的。
2018年德国青少年自杀率:
10岁到14岁之间的德国青少年只有0.4,
15岁到19岁是4.4,
20岁到24岁是7.3,
25岁到29岁是7.2,
30岁到34岁是8.1。
这样看,并看不出德国青少年自杀率以及自杀人数占总数的比例是多少。但下面这组数据能给出具体答案。
2019年德国自杀人数(按年龄段区分),总数是9041人,平均每天25人(1980年的德国自杀人数是每天50人),总数比2018年少了355人。
10岁到15岁之间只有22人,其中男女比例持平,分别11人。占总数0.24%
15岁到20岁之间便高达163人。其中,男性自杀成功率是女性的三倍。占总数1.81%。
20岁到25岁的自杀人数是286人(男:235 女: 51)。占总数3.16%。
25岁到30岁的自杀人数是361人(男:289 女:72)。占总数3.99%。
30岁到35岁的自杀人数是417人(男: 329 女: 88)。占总数4.6%。
自杀人数最多的两个年龄段是55岁到60岁,总数为931人(男: 707 女: 224)占总数10.29%。其次是50岁到55岁之间,总数是924人(男: 667 女: 257)。占总数10.22%。
德国2019年10岁到20岁的自杀人数是185人,10岁以下是零。20岁到25岁是286人,25岁到30岁是361人。
如果以19岁为标准,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大约10万。10万对比185,相等于540倍。即使中国青少年人口比德国多很多,但也不可能多出540倍。
按照中国"5岁到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高达15万人"来计算,德国同龄自杀人数大约471人。两者相差318倍。这个年龄段的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占年总数一半,同龄德国人只占到总数的5,21%。
按照中国青少年范围在15岁到34岁之间来计算,中国自杀率也高于德国同龄人122倍。无论如何,中德青少年人口也不可能相差那么大。
德国2019年的自杀总人数是9041人,平均每天25人(1980年的德国自杀率是每天50人)。自杀男性平均年龄是58.2岁,女性是59.7岁。不分性别,德国最常见的自杀方法是"上吊、勒死和窒息"。男性占49%,女性占33%。以10万人为计算单位,北威州自杀率最低,7.5。倒数第二是勃兰登堡州,每10万人9.5。萨安州比例最高,15.4。其次是萨克森15.2和图林根14.4。
2021年的德国自杀统计数据将在2021年九月份公布。
德国从2009年到2019年的自杀人数,按月份计算。
结论1: 无论如何定义青少年年龄段,中国青少年自杀率远远高于德国。
结论2: 德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是年龄最大的群体。德国自杀人数最多的群体在50岁到60岁之间。中国自杀率最高和自杀数量最多的群体都属于青少年群体。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结论3: 德国自杀者平均年龄大约是59岁,远远高于德国平均年龄的44岁。由于中国青少年自杀人数占了总数一半,自杀者平均年龄很有可能低于中国平均年龄的38.4岁。
结论4: 在中国青少年自杀者当中,中国女性占了三分之二,同龄德国人是男性占了三分之二。
很多中文媒体都报道,称日本自杀人数连年下降,但青少年自杀率去持续上升。我很想知道关于日本青少年自杀率以及自杀人数的具体数据。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只有《海外网》提供了一点线索。德语媒体也找不到相关数据。
原文写道: "未成年人自杀者中,有202人因为学校原因自杀,其次是健康原因的138人和家庭原因的116人。(海外网 王西洛)"。
总数加一起是456人。该绝对值是德国的2.5倍,考虑到日本人口以及未成年人口都高于德国,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率仍然会偏高于德国,但不会是2.5倍。这意味着,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也比日本同龄人严重很多。
日本在2003年的自杀人数达到顶峰,34427人。(根据德媒当时报道显示,中国每年有25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到2016年下降到21897人。
到2019年再降到20169人。
2015年,在10万名15岁到19岁年轻人(或未成年人)当中,日本的自杀率是7,德国接近5。
很多人表示,日本的自杀率远远高于中国。或许是真的,但是,有三个小细节被忽略了。
1. 日本的青少年自杀率真的高于中国吗?据很多中文媒体报道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2.日本的自杀人数从2003年的高峰期开始逐渐下降。中国的自杀率从2005年的25万上升到了今天的30万,趋势是上升的。
3.即使日本自杀率高于中国,但日本在其他领域的指标比中国好很多。答案要在非正常死亡原因里面找。
如果仅仅只是将这些数据作对比,除了得出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很严重以外,也没有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但是,如果把青少年自杀率放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框架下看,就有巨大的意义。
七普数据中显示,中国新生儿数量下降已经成为趋势和共识。同时,24岁(或34岁)以下的青少年以每年15万(非正常死亡)的速度减少。
这种非自然人口流失的损失很大。他是多层面的。受打击最大的当然是亲生父母。养育了那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爱,精力与金钱,到最后瞬间都没了。对很多父母而言,人生就此失去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每年损失十几万年轻力壮的青少年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不是从人的价值本身而言),青少年或青少女有三个"功能":消费、生育以及生产力。老年人只有消费,少有生产,没有生育能力。我们当然不能把人的价值仅仅通过消费、生育和生产的标准来衡量。
再则,中国男女性别有点失衡。男性高于女性。然而,在青少年自杀人数当中,女性比例又占了三分之二(肯定高于男性)。他能间接地恶化性别失衡。
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数量越多,会影响平均年龄。虽然不明显,但也会起到加速社会老龄化的作用。
德国(或其他国家)已经证明,降低青少年自杀率占总人数比例到5,21%(甚至更低)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当下比例是50%。
七普数据告诉我们,今后新生儿上涨速度缓慢,甚至下降也是大概率事件。人口学专家梁建章建议,补贴每一个新生儿100万。通过奖励解决人口增长是一种方式,但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此。
加强对青少年自杀防御措施的投入或许更"节约成本",更有效,更可持续性。新生儿要等到16年或18年后才会进入劳工市场或"生育市场"。对青少年而言则不需要再投入那么多。况且,很多青少年原本就以及处于生产、生育和消费阶段。
德国统计数据显示,自杀人数从1981年高峰期的18825人下降到2019年的9041人 - 少了一半以上 - 是可以实现的。就"中国速度"而言,大概率事件不需要38年就能将自杀人口降低一半以上。
想解决人口问题,不能单方面琢磨着如何提高生育率。即使通过奖励措施,所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因为他们都在使用): 很难。为何不把重点放在做好青少年自杀防御措施上?他们的宝贵生命也值得花精力和金钱去维护。
当然,即使把青少年自杀率降低到零,也不会阻止,而是缓慢老龄化进展。但中国的比例(近50%)实在太惊人了。少一个青少年自杀,不管男女,都意味着少一对父母为此伤心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
之前常听人说: 命都没了,有更多的自由又有什么用?
今天,这句话可以这样说:
命都没了,讲发展有什么用?
命都没了,再多的教育又有什么用?
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讲什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不需要把他平均化。每个国家都应该把目标定得最高,即零自杀。虽然不现实,但仍需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