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课为什么一定要带背景音乐?春秋学校的俱乐部气质

  孔子有一个有名的课堂提问,对话的学生有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孔老师的问题是关于抱负理想的,大家都踊跃回答。最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是出自《论语》的孔子上课的情景,历来为人称道。但似乎没人注意,这次“课堂互动”中有一个细节——孔子上课是有音乐伴奏的!

  孔子提问完毕,子路先回答,孔子笑(“夫子哂之”);再问冉有;然后问公西华。等到孔子问曾点的时候,原文是——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可见曾点原本是在做伴奏的,吹得是瑟,听到孔子的提问,于是还拖了个长音,慢慢停了下来——“鼓瑟希,铿尔。”——最后的声音是“铿尔”,然后 才开始回答问题。

  这并不是个例,孔子的课堂中到处是音乐,因为他提倡的是“礼乐”制度,怎么能少得了音乐呢。连莽夫子路都爱音乐,只不过子路鼓瑟,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也就是算是可以了,但还差火候。

  这种课堂形式,简直就是俱乐部的,现在我们课堂上不断放着背景音乐,那简直是不能想象的。

  孔子并非官方的教师,最多是个“民办教师”,你可能认为上课不是很正式。其实孔子上课,很少正式,有 bgm 也还罢了,讨论问题也非常随便。教什么,他也不说,要么他问问题,要么学生提问,他愿意教的,他就教,不愿意教的,他就说不知道。

  孔子就不教文学,人家问这问题,他就转移问题,说着说着就到了仁义礼乐上面去了。至于怪力乱神之类,子不语。

  其实那时候,官方的教育学校,也很轻松。学校这地方,也是人们聚集的地方,经常一堆人聚集在一起,说闲话。郑国子产搞改革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一起编歌谣骂他:

  「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意思是子产的改革,让他们没衣服穿,没田地种,诅咒子产。

  「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左传·昭公四年》

  这些人议论的地方,就是乡里学校,这是官办的教育机构,可是谁都可以到里面去说三道四议论国事。

  于是有人劝子产,把学校给毁了吧。

  但是子产不关闭学校,他说为何要关闭呢?让他们议论去好了,他们拥护的,我加把劲干,他们反对的,我做做修改。不能利用权力不让人家说话,那样做,有好处吗?——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郑国人这爱好也是绝了,朝夕都在学校里混。问题是,他们是在学校里“议执政之善否”,讨论执政者的好坏。可以想见里面喧闹连天,七嘴八舌,不是俱乐部是什么?

  无论官方学校,还是私人的这种学校——比如孔子——整个氛围都是非常轻松的。孔子还经常带着学生到户外学经验,比如看射箭和饮酒礼。“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这是君子之行。看乡饮酒礼,便知道明贵贱,边隆杀,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等道理。

  他把这种游赏式的教学,提升到了一个高度——王道的高度。“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春秋的教育,是“设庠序以化于邑”,庠序(xiáng xù),虽然事实上是学校,但实际上也就是行礼的地方。到这地方学习,恰似开了一个文化类的运动会,让人民去观看,从而知道武勇、刚毅、仁侠、秩序等精神,要深切体会,并非简单说教。

  然而参与其中的人,其感觉跟到现在的俱乐部也没啥区别。

  在春秋时期,校、庠、序都是民间的小学,这种也没有固定的学期和老师,一般是十月农活做完的季节,乡里公推有年纪的人,来教育未成年人。制度就是这么简单,管理全靠感化。

  至于官办的太学,更加复杂,清代俞正燮的《癸巳类稿》说古代乐之外无所谓学,意思是其他的都是玩,重点是学乐。这就无所谓专业了,简直都是在玩,因为春秋乡里选出来的秀士,升为司徒,司徒再升到学校,学的是大乐正(按:见《王制》),而后升为司马,最后授官。

  但其中既然学乐,却也有“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按:见《王制》)。出征指的是打仗的事情,也就是武事,但仗打不好,没必要去只学习大乐正的太学里再学习呀?

  所以,春秋的太学,绝不是简单的教育机关。

  他们更在乎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这个“习”,翻译成练习、实践也许最合适。因为孔子主张人应该去多做世袭,没必要到学校里去学习。这事儿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说到。

  孔子搞教育,从来不古板,教的很多,《史记·孔子史家》说孔子教诗、书、礼、乐,但学习这些,终归是一个目的,为了从政治国。所以孔子不教其他的,学生们问别的东西,孔子就说不知道,比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但即便如此,孔子教的也很多,也很好玩。孔子也跟弟子们经常聊天、出游,还有 bgm。

  那时教育的特点是平民教育,也就是为了教化人民,就是简单一点,不搞精英知识的传授,不会给你出极难的题目,跟奥数一样去比赛。只需要知道传统的做人的道理即可,懂得礼乐等即可。

  如此一来,学校可就轻松了,可不就搞成了“俱乐部”形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