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末日拯救,《流浪地球》有更高尚的情怀

  新年以来,《流浪地球》持续火爆,估计继续火爆也是在预料之中。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给国人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还是一种自豪感。谁说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经典的科幻片?

  曾几何时,《星球大战》、《终结者》、《2012》等科幻大片一直霸屏,令中国电影人汗颜,也令中国观众既深深震撼,又深深遗憾,震撼的是国外科幻大片恢弘的气度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遗憾的是中国没有这样的科幻电影。

  自从有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可算是有了一席之地;自从有了电影《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可算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难怪很多媒体称《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他的科幻,因为只有在盛世,人们才会去关注未来。而在一个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环境里,谁会去关心人类的命运?大刘的作品中常有这样的思考,正如《流浪地球》中生活在逃逸时代的人,在看前太阳时代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不明白那时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

  因此,刘慈欣的成功,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标志着中国人成功踏进了这个“高大上”的领域,也标志着中国人在解决温饱之后,开始放眼星辰大海,开始重新对人类命运进行思考。

  从古自今,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只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在古代,这样的探索和思考反映在神话中,比如挪亚方舟,比如大禹治水。挪亚方舟救起的只是一家人;大禹治水救下的是整个人类。

  在今天,科幻成了这种探索和思考的绝佳载体,比如《2012》,比如《流浪地球》。《2012》揭露的是面对世界末日人性的恶与善,最终救起的是一船人;《流浪地球》思考的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思想观念的冲突和斗争,功过是非的难以评断,探索真理过程的艰辛和残酷,最终救起的,也是整个人类。

  这几句话,是《流浪地球》中引人深思的话:

  1、“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死亡。

  2、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3、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4、只有像地球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

  这些,是刘慈欣,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思考。在刘慈欣的作品中,这样的思考随处可见,也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可贵的人文情怀。但是,这些思考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盛世,还应该有比大刘更厉害的科幻作家,还应该有比《流浪地球》更好的科幻电影。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