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千与千寻》:讲的是爱情?友情?还是成长?或其他?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自诞生以来,征服了许多人。第一次看《千与千寻》,内心充满了奇异的温暖和怅惘感,但却抓捕不住任何一个点,能展开了去讲述它是多么的动人。

  谈的是爱情吗?对于白龙与千寻的CP问题,如果不是电影里人物台词直接提到白龙是千寻的男朋友,小编一直都认为白龙是一个大姐姐的存在,真的是很英姿飒爽的一个大姐姐的模样啊。(只有我一个人吗?)而且两个人的互动看起来更多是友爱式的。千寻最后为了白龙远行去找钱婆婆,但就算这里,也似乎感觉不出俩人的关系有多么特殊:如果是锅炉房老大爷或者小玲有了同样的遭遇,千寻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举动的。

  谈的是友情吗?一路帮助、陪伴千寻的人还是挺多的,但那种轻轻淡淡的描摹,也并没有把情感浓稠到什么程度。影片里,人与人之间的确有着足够温馨的互动和感情存在,但名之以“友情”,又落俗许多。

  谈的是成长吗?似乎有点影子了。 开场时的千寻有点冷漠,对周遭的世界漠不关心,不好奇,也不向往,陷在一种青年少男少女很流行的迷惘状态中。

  初入神灵异世界的千寻极易崩溃,面对变故充满了小女孩的不安与焦躁,在白龙、锅炉老爷爷、小玲等的帮助下,千寻适应了新环境,适应了辛苦的工作,也做好了拯救父母的计划,也展现出了这个年龄应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变化都是润物无声地浮现出来的,而真正催动人心的一个点是在白龙受伤后,千寻决意去找钱婆婆救白龙,此时她与锅炉爷爷的一段对话:

  “小千,找到了。” 锅炉爷爷递给小千一张四十年前的车票。 “以前还有回来的电车,最近只去不回,你还要去吗?” 千寻坚定的点点头:“嗯,我会沿着铁轨走回来的。”

  “嗯,我会沿着铁轨走回来的。”——生命中那些决意了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也许没有多大把握,即使用最笨的方法,也要做一次。 于是有了一段安静的旅程。千寻开始影响其他人跟自己一起成长:无脸男、汤婆婆的巨婴宝宝。

  变回原形的父母对此无知无觉,但千寻却获得了超越式的新生。 对比《爱丽丝梦游仙境》,同样的小女孩异世界历险的题材,但爱丽丝本身就有冒险主义精神存在,她对于异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如鱼得水的。千寻却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普通的性格,突逢变故,怅然无措。在历险经历中,爱丽丝是回归和实现,千寻则是醒悟和成长。爱丽丝属于仙境,千寻属于现实。

  但是,影片要表达的只是成长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千与千寻》影片的情节设置是相对疏淡的,一片暖融融的氛围里,没有极恶的人,哪怕没有看到结局,我们也当然知道千寻能够成功地拯救父母,回归人类世界,但这一切最终成行的时候,观众甚至希望过程更漫长一点。

  整部影片中,就连汤婆婆,也称不上是反派。推动剧情最原始的矛盾在于人类(千寻的父母)打破了异世界的规则(自然规律)。《千与千寻》创作在一个现代文明、工业化高速侵蚀自然环境、传统意识的时代,有点“礼崩乐坏”的感觉,影片中对人性的贪婪进行了刻骨的讽刺(贪吃的父母、汤屋里贪财的一大群人、因疯狂敛财而脾气暴怒的汤婆婆、贪求别人的注意和崇拜而变得有点凶残暴躁的无脸人),而一切罪孽的来源,就是这个癫狂的时代吧。

  带着千寻回程的白龙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他原来是一条河(琥珀川)的河神,而那条河最终被建筑物充塞填平了,无处可归之后去了汤婆婆那里,被剥夺了名字,因而忘记了自己。P.S.小编不知道名字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在日本文化中有什么地位,但看新海诚的近作《你的名字。》这部电影里,将记得彼此名字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近乎主题的高度,估计是很有意思的,望有识之士给予解答。

  同样地,《千与千寻》这部影片的片名用了主人公的两个名字,一个是原本的名字,一个是被剥夺了一个字后的名字,但千寻在白龙的提醒下记住了自己的名字,最终得以回归。这又是否在告诉我们——现代文明滋生的欲望如果不加以节制,足以吞噬掉原本的自己,忘记自己是谁,也失掉回家的路。(清晰地表达起来就是这样鸡汤。)

  21世纪初,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就发出了这样引人深思的呼吁和忧虑,十余年过去了,我们的时代也并没有停止癫狂,反而更加浮躁和娱乐化,假作真时真亦假,大势无可违逆,只能自然而然。动漫界,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千与千寻》以小女孩历险成长为内容,用这样缥缈巧妙的手法进行拷问和反思,引起观众们朦胧汹涌的感动、对童真与纯洁的怀恋,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