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图解(针灸人体经络大图)

  1、139个常见穴位图解,哪里不舒服按哪里,非常食用,建议收藏 2、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 3、人体穴位(檀中,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劳宫,中冲,昆仑)的 功能及找穴方法 4、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5、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 穴位又称为腧穴,指的是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通过针灸,按摩,热敷,推拿等方式刺激这些部位能够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而且不同的穴位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

  

  人体的穴位可以说作用非常的多,中医穴位按摩主要的功效就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既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同时对于关节、筋骨受损,通过穴位按摩也可以理筋整复。

  人体的穴位,如果以传统的经络理论指导,属于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位置,理论上是365个穴位,以对应天时365天。

  但是实际上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开始,一直到清代,李学川写的针灸逢源,最多是收集到361个穴位,目前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将印堂穴也归至正经,即十四经内,称之为362个穴位,但是还有3个穴位一直没有决定。

  所谓的十四经,包括12条正经以及任督二脉,中医穴位按摩最大的好处,就是既可以诊病还可以治病,今天医生向大家分享139个常见的穴位图解,哪里不舒服就按几下,或许可以得到缓解。

  139个常见穴位图解,哪里不舒服按哪里,简单易学,建议收藏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檀中穴: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两乳头之间)。主治:咳嗽、哮喘、胸闷、胸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肋间神经痛。兼治:吐血、咳血等。

  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乳侧外一寸,第四肋间处。主治:胸胁痛、腋下肿痛。心绞痛。

  天泉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腋前皱襞尽头下2寸处,肱二头肌的两头之间。主治:胸胁痛、咳嗽、背及上臂内侧痛。

  曲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心悸、心痛、肘臂痛、手颤。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间。主治: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呃逆、恶心、呕吐、哮喘、咽喉肿痛、癔病、癫癎。

  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在第三、四掌骨之间);又法:握拳,中指尖对掌心处(在二、三掌骨之间)。主治:胁痛、中风昏迷、中署、不儿惊风、精神病、癔病。

  中冲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中指尖端中央,距指甲约一分许;(一说在桡侧端距指甲角0.1寸处)。主治:心绞痛、头痛、休克、耳呜。

  昆仑穴:属膀胱经。位于外踝尖与跟腱联线中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脚跟痛、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腰背痛、头项强痛。兼治:疟疾、难产、胞衣不下。

  以上录自《针灸经穴图》。亦可在“搜索栏内”输入穴名,在“百度百科”查阅定位法与其对应的治病范围,大多附带有穴位图解。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扩展资料: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穴位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很多朋友对于这个穴位特别喜爱,它的功效确实有一定益处。那么以下就来介绍一下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1

  足三里穴的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即: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详情图解: 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即:膝关节处有一个髌骨,髌骨下两边有两个坑,叫膝眼穴,内侧的叫内膝眼,外侧的叫外膝眼,从外膝眼开始,往下量四横指处。胫骨的前边一个指头宽,然后四个指头在外膝眼的下面,这个位置就是准确的足三里穴。)

  第二种寻找方法: 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盖顶部,五指朝下,中指顶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把你的手腕横纹,对准膝盖处髌骨的上边,这手自然的搭下去,中指尖指的位置)换左手用同样方法可以找到左腿足三里。

  第三种取穴方法: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 穴位解剖图解】

  (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 程教授视频讲解:足三里穴的位置和作用功效 ↓↓↓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足三里穴】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

  【名解】"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穴的意义:胃经气血在足三里形成较大的气血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足三里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2、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3、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1、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2、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3、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4、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穴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足三里穴位配伍】

  足三里穴配冲阳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足三里穴配天枢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行间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足三里穴配曲池穴、丰隆穴、三阴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足三里穴配梁丘穴穴、期门穴、内关穴、肩井穴,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足三里穴配上巨虚穴、三阴交穴、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足三里穴配阳陵泉穴、行间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足三里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足三里穴配脾俞穴、气海穴、肾俞穴,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第一要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反复地用大拇指按揉,四个手指头保住腿肚或者用中指按压法,来按揉或者用拳捶打,一般捶打两三分钟就可以了。大便很稀的那种,就用艾灸法,一般灸两三分钟就可以了,皮肤针也可以。详见点击:治腹泻的穴位》》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艾灸疗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针灸疗法:1 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针刺感觉:有麻电感向足背反射。2 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针刺感觉:酸胀感向下扩散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

  1.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2.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3.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

  对体质虚弱者,尤其是肠胃功能不好,抵抗力减低的人宜用此法增强体质。对足三里施灸时,取清艾条一根。将其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熏烤,艾条距穴位约3厘米,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 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 次,每月灸10 次即可。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

  古人认为这样做相当于每天进补一只老母鸡的效果。而且在当时物质文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保健方法是很经济也很方便的。因此,这种方法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现今仍有很多人喜欢经常灸足三里或进行针灸并用以进行保健,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2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相连穴位:

  犊鼻:在膝盖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正坐屈膝,在髌骨下缘,髌骨与胫骨之间大筋两侧处可见两个凹陷,外侧凹陷正中即是本穴。

  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足三里怎么找

  用手指在小腿外侧,由外膝眼向下量取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距离胫骨前缘量取1横指,即为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名由来

  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本穴发生胃气,胃经气血物质在本穴形成较大的范围,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

  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是养护人的胃气的穴位,“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刺激足三里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主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以及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症。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片女3

  按足三里的禁忌

  1.忌找穴不准

  按摩足三里一定要找准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按上去会有轻微酸麻的感觉,还有酸胀感,而且按压穴道所在的位置,可能感觉到有个小小的凹洞。

  2.忌用力过大

  按摩足三里应该是用让人觉得微微酸痛、但是还是可以接受的力度为佳,太用力的话可能会导致局部淤血,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加重身体的痛苦。

  3.忌按摩过久

  按摩足三里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建议一个穴位最多按摩5-10分钟,一天按摩1-2次即可。长时间按摩足三里,很容易导致局部肌肉和皮肤受到刺激,刺激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局部疼痛、淤血的情况。

  4.穴位附近有伤忌按

  足三里位于腿部,这个部位很容易受伤,因此,如果足三里附近有伤的话则不宜进行按摩,以免牵扯到患处,加重伤痛。

  哪些人不能按足三里

  一般除了小腿有伤的人群,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按摩足三里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按摩足三里的时候,会接触并且刺激到到小腿的皮肤、肌肉和骨骼,因此如果小腿位置有出现骨折、皮肤受损、肌肉拉伤等任何一种伤势,都不宜对足三里进行按摩,以免患处受到刺激后加重伤情。

  按摩足三里的最佳时间

  按摩足三里的最佳时间是上午九点钟左右。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从十二经络的子午流注时间来算,脾经的走行时间是在上午的九点钟左右,在此时间段按摩足三里,有助于脾经的充沛。但在日常生活中,按摩足三里,不一定要按照脾经的走行时间按摩,只要有时间、地点方便,随时都可以按摩足三里的。

  按摩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1.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强身健体,对各种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调和气血、美化肌肤。足三里属胃经,是治疗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体才能健康。

  3.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4.长按足三里,能调节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