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口碑上涨排片逆跌!《长安三万里》凭什么
1905电影网专稿 动画电影不负众望!口碑逆袭,豆瓣评分从8分逆涨到8.1分,暂居暑期档口碑最高电影之位。
排片逆跌,上映至今,票房累积近3亿,从平台的预测票房来看,该片有机会打破追光动画的历史票房纪录。
《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新文化”系列的开山之作,用一首首唐诗,并以高适和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情谊为轴,将观众带回盛唐时期,感受璀璨时代下,才情恣意的恢弘群像,和这群时代群星独有的才气和志气。
如果说,故事带起了角色,那么,画笔将人物变得更加明动,电脑技术则让人物更加生动,而配音演员则用声音,将这些角色彻底鲜明和立体。
在面对1905电影网的采访时,中青年高适的配音演员和中青年李白的配音演员彼此“互捧”,更是直言自己能完成如今观众认可的配音,很大程度是来自编剧对于故事的设定,以及情感本身的设计。
“我这次试图把李白从诗仙的光环里拉出来,把他当成普通人,让大家去理解和认识。”凌振赫说到。
01.
配音追求适配,只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为了导演的创作,需要提前找配音演员“打底”,进行试音。
凌振赫一开始试音并非就是李白,而是角色程监军,录音结束之后,他就问导演还有什么角色可以进行试音,因为是唐朝的故事,必然有很多角色,他心想李白或是很多配音演员都感兴趣的,结果一问,还没有人尝试,“那就试试看。”
只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配音演员打底试音之后,角色未必一定会是他们的。那个过程对于配音演员有着一种迷茫的模糊感,彼时还没有画面,导演只能通过文字或者口述的方式,把想象中的画面告诉演员。
不管是杨天翔,还是凌振赫在前期试音阶段,都是凭借经验进行本能的去给情绪方向,“比如青年高适和李白在草丛相遇的那场戏,在剧本里只写了在草丛芦苇荡里一个大背景,但两个人该怎么策马扬鞭,该怎么误会,其实都没设定好。我们配音演员只能把每一个台词商量好,对当时人物的距离和基本情感做了初步的设计。”
从试音开始,两位演员跟着角色一点点成长,也为角色的创作提供不少的创意,“就这样,打着打着底,大家也越来越亲切,慢慢跟着角色成长了起来。”杨天翔感慨到。
追光动画在人物设计流程上,会邀请配音演员和美术老师等作者一起参与,相互启发。
美术老师会根据演员的语言感觉,适当加上手势和配件,“等这些细节一出来,我们又会根据这个进行修正,反反复复,大概经历三到四版中大幅的修改,最终才是这个形象。”从就和追光动画有深度合作的杨天翔,如今已经是追光动画“御用”的配音指导,再一次见证了角色的成长。
02.
只是不同于两位配音演员所完成的角色,李白和高适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是观众最熟悉的陌生人。当杨天翔和凌振赫选择用声音成为这两个角色的时候,更是对自我的一次突破。
尤其对凌振赫而言,“录李白本身就是突破。”诚然,相较于高适,以李白的国民度堪称绝对的顶流。更何况,不管是读书时期,大众在念诗时对他的幻想,又或者不少影视作品中,不少演员对他都有一定程度的诠释。
如何让李白独特起来,但又不违背大家对他的想象,成为了凌振赫这次配音的破题关键。
凌振赫在看完李白的几个剧情片段之后,“我觉得我应该更把他放在‘人’的属性上,把他当成普通人,让大家去理解,去认识。”诚然,在大众印象里,李白更多是“诗仙”的身份存在,但在此之前,他同样是一位常人。
为此,凌振赫和杨天翔为李白设计了不少动作。在影片里,李白去行卷,结果对方因为他是商人之子,把他赶走,“这个剧情其实在生活中不新鲜,就是吃闭门羹,也会恼羞成怒,但这是李白。”
李白在影片里,转身砸完门,把对方骂一通,哈哈一笑就走了,“这其实就是他很人性的地方”,两人研究了李白许久的心理支点,“他有自己的脆弱、尴尬和无法排解的一面。”
在凌振赫看来,“诗仙李白是历史中存在过的真人,而不是我们脑海中单纯想象的一个100%美好的形象,要允许他有不同,甚至是不堪的一面。”
杨天翔作为配音指导,也一直在为这个角色找到合适的分寸感,“让大家既能体会他的痛,又不讨厌这个人,也不觉得他是一个彻底的混球。”
《长安三万里》的导演则透露,凌振赫在为《将进酒》画面配音时哭了。
事实上,他在为这段剧情配音的时候,切身理解了李白的感受,“这世上没有东西是永恒的,没有一种辉煌是不灭的,李白如此伟大的诗人,他也有变弱的时候,而且在《将进酒》中,他承认了自己的变弱,然后他嘲笑了自己,‘古来圣贤注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实际上李白前半生都在追求做圣贤,能建功立业,可是他做不成。”
03.
很多电影观众因为《白蛇:缘起》中的“许宣”的“少年音”认识杨天翔,他也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追光动画后续作品,但角色所需的音色多为“少年”。
但在《长安三万里》中,他所配音的“高适”,则横跨少年到中年,对于杨天翔而言,极具挑战,“我在中期创作的时候,仍处于个人迷茫状态。”他甚至有过想法,不行就再找一位演员来为中年高适配音。
在之前,这个年龄段的角色是杨天翔少有触碰的,“不是我不愿意,我担心自己达不到那个表现力,观众会不满意。”
最终,他在老年高适的配音演员身上,找到了支点,“虽然两个时空并不割裂,但我一开始没有觉得我们有那种紧密的联系,直到后来对这个片子感情深了之后,我才觉得我可以往老同志的方向去靠。”
作为配音指导,每个演员配音的时候,杨天翔几乎都在场。他特别喜欢和吴俊全聊天,“我跟吴老师聊天都能学到无尽的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一开始,我对他只有仰望,等到后来越来越亲近,我就学到了他发音的感觉,然后尝试用在角色里。”
在杨天翔看来,虽然没有把他这次学到的东西都用在影片里,“但多亏吴老师参与录制,不然我不知道该怎么诠释中年高适。”
不管如何,每个演员都完美演绎出了《长安三万里》里角色的历史厚重感,在把这些人物拉近到观众面前的同时,又为这些角色增添了另一层神秘感。
这场跨越千年的盛会,有诗,有故事,还好有这些好声音,为诗注入另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