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为什么幼儿比成年人更爱看动画片

  几乎所有人在儿童时期都会沉迷卡通动漫。当他们长大后,卡通动漫的魅力剧减。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卡通动漫,成人就没那么沉迷?这可能审美脑机制的发育有关。

  面孔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视觉刺激。在面孔的吸引力上,成人和幼儿审美脑机制存在差异。在汉斯出版社《心理学进展》期刊上,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郑晨烨等选取25名大班幼儿及24名大学生被试,运用ERP技术探究面部空间特征关系对真人与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的脑机制。

  实验数据显示,幼儿和成人在正确率上,面孔比例主效应显著。幼儿对拉伸面孔及压缩面孔均显著高于最佳比例面孔。面孔类型与面孔比例交互作用显著。成人对于最佳比例面孔显著高于拉伸及压缩面孔。面孔类型与面孔比例交互作用显著。

  N170是在颞枕部发现的负波,与面孔特征的结构分析有关。N170反映面孔识别的特异性。幼儿在N170波幅上,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真人比卡通诱发更大的负波。面孔类型与半球交互作用显著,右半球,真人面孔比卡通面孔诱发更大的波幅。成人在N170潜伏期上,卡通、真人面孔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在N170波幅上,成人的右半球比左半球诱发更高的负波。

  VPP(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是面孔刺激在头颅前部诱发的正波,也代表面孔结构编码阶段。幼儿在VPP潜伏期上,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真人面孔潜伏期显著长于卡通面孔,最佳比例面孔的VPP潜伏期短于压缩与拉伸的面孔,但差异不显著。成人在VPP潜伏期和波幅上,面孔类型、空间比例、性别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LPC(late positive component)是ERP晚正成分,LPC平均波幅的变化与大脑感知容颜相关,是与吸引力评判相关的主要成份。幼儿在LPC平均波幅上,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卡通面孔比真人面孔诱发更大的正波。对卡通面孔,幼儿右半球诱发的LPC显著高于左半球,且与中央区存在边缘显著。最佳比例面孔诱发的LPC波幅高于压缩面孔与拉伸面孔,存在优势但未达统计显著。其它效应均不显著。成人在LPC平均波幅上,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卡通面孔比真人面孔诱发了更大的正波。在各个脑区,卡通面孔诱发的LPC波幅均显著高于真人。

  实验表明,在面孔吸引力加工的早期阶段,幼儿的脑活动受面孔类型显著影响,而成人脑活动未受面孔类型影响。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诱发成人的N170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于幼儿,真人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高于卡通面孔,提示幼儿在早期对真人面孔加工强度更大,推测可能是由于相比符号化很强的卡通面孔,真人面孔的结构相对更复杂,故编码需要幼儿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

  此外,卡通面孔诱发的VPP潜伏期显著早于真人面孔,表明幼儿对卡通面孔的早期加工存在一定速度优势,即其对于虚拟现实的卡通面孔更感兴趣,具有加工启动优势。而与成人相比,幼儿面孔结构编码相关的N170潜伏期更迟,也反映了幼儿面孔视觉加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在面孔吸引力加工的晚期阶段,幼儿与成人的脑活动均受面孔类型显著影响,体现在晚期成分LPC平均波幅上。在本研究中,发现幼儿与成人脑均对真人与卡通面孔进行了区分,且卡通比真人面孔诱发更大的晚正成分,表明卡通面孔吸引力更高,幼儿与成人的脑在加工晚期均对卡通面孔投入了更多的注意与心理资源。这与韩世辉等及王玲等的结果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任务及刺激材料不同所致。

  在人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发育状况是不同的。幼儿与成人的大脑对面孔类型、面孔比例类型、加工速度等的差异可能是成人没有幼儿喜欢卡通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