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背后,国漫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国产动漫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仅13天就突破了28亿票房,跻身内地历史总票房第八位,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逆转了光线传媒多年来在动漫方面的颓势。

  谈到电影本身,不得不说,电影中哪吒的形象简直丑哭了,但还是架不住真香定律。

  在剧情推进,人物塑造,情感释放等方面的诸多改进,俘获了大量观众的心。整部电影的画风、动作、人物表情等丑化夸张的设计,反而为电影增色不少。

  这种迪士尼风格的人物画风与创新后的中国经典故事的结合体,显然成功俘获了中国各年龄层观众的“芳心”。

  有的网友说,国漫终于崛起了;也有人提到,国漫现在的程度已经不能算是崛起了,应该说是与世界动漫争锋;实际上,国漫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发力,争锋和崛起也早已经历过多次。

  其中,国漫最显而易见的变化,还要从画风、剧情和面向人群三个方面谈起。

  画风

  中国动画萌芽时代:中国动漫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万氏兄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而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为动画的,要属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以及中国第一部长篇有声立体动画《铁扇公主》,萌芽初期,中国动画画风主要是黑白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大量中国元素。

  中国动画黄金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之后社会日趋稳定,中国动漫也随之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那时候的中国动漫的画风与现在相比完全不同,当时的中国动漫被称作“美术片”。五十年代主要以木偶片、剪纸片为主,比如《神笔》、《济公斗蟋蟀》、《渔童》等佳作红极一时。

  尤其是《济公斗蟋蟀》、《渔童》这些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剪纸画风,却依然能将人物的表情、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表现力丝毫不逊色于现今某些国产粗制滥造的3D动漫。

  不难看出,此时间段内的动漫作品,在画风方面无不透露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这还要归功于万古蟾对中国动漫新画风的无限追求和探索,他将中国剪纸和皮影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画风,中国动漫自此开启了剪纸片的大门。

  到了六十年代,中国水墨动画诞生,惊艳国际,《小蝌蚪找妈妈》、《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优秀作品成功将中国动漫推向黄金时期,《大闹天宫》更成为了国漫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

  而这一切除了《西游记》在剧情、人物方面的优势基础外,更得益于《大闹天宫》采用了国画画风,整部《大闹天宫》的绘画以国画为根基,用水墨渲染大背景,采用工笔绘制人物的方式,且《大闹天宫》的人物形象不单单是借鉴京剧脸谱进行创作,而是在京剧脸谱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画风唯美,人物表现行云流畅,更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中国动画白银时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在结束了文革之后,中国动漫产业重新起步,水墨动画和剪纸动画成为主流,在此动漫创作技术基础之上,又诞生了剪纸“拉毛”新工艺,拍摄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

  中国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哪吒闹海》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出来的。其画面秉承了《大闹天宫》的风格。

  八十年代后期,也就是1985年后,国产动画井喷式发展,《葫芦兄弟》、《舒克与贝塔》、《邋遢大王奇遇记》等经典动漫将剪纸、水墨技术发挥的炉火纯青。

  但是在1994年前后,中外合资动画公司开始进驻中国,精工细作的动画电影开始走向衰落,水墨动画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化模式制作出的外国动漫,国内流行动漫画风几乎任由日漫和美漫把控,《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等一系列的国外作品包揽了国内大部分市场。

  中国动画烂泥时代:九十年代中后期(1995-2000),国产动漫出现了粗制滥造,画风抄袭,跟风等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画风已不复存在,国产动漫画风开始进入模仿阶段,虽然在国内部分动漫人的反思下,创造出了诸如1999版《西游记》和《宝莲灯》这样的佳作,也仍未能挽救中国特色。2000年后的十几年里,中国动画一蹶不振,画风也是无限低幼化,无论技术如何更新换代,2D,3D效果的不断尝试让国漫画风越来越像万国造。

  剧情

  动画成功与否,除了能通过最直观的画面来进行评断外,最重要的就是剧情的设定,经久不衰的《西游记》,国之经典的《葫芦娃》,以及中国动漫早期经典作品《天书奇谈》《崂山道士》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剧情和人物刻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当然,不同时代剧情的潮流也各有千秋。国产动画初期,尤其是90年代以前的作品,多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经典典籍,以及寓言故事为主题,在剧情方面的设计,毫不逊色于真人电影。

  拿经典动漫《葫芦娃》来说,正义角色的成长历程,反派势力的盛衰交替,以及人物心路历程的刻画都一应俱全,这样的超级英雄剧情,毫不逊色于国外好莱坞大片的设定。

  2000年之后,国产动漫陷入烂泥期,剧情什么的早就被抛之脑后,商业化和量产成为新风向,电视台被日漫和美漫占据,国产为求得一线生存,开始走低幼化,简单剧情的快速创作之路。

  诞生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等无限循环式的动漫剧情风格,永远抓不到的羊和永远打不倒的熊成了国产动画挑大梁式的存在。

  当然,随着网络的发展,在此时期内也诞生了不少新兴国产动漫,比如《秦时明月》系列、《魁拔》系列、《超神学院》系列等在成人向国产动漫领域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剧情的选择上也从传统过度到了现代流行元素,比如武侠、科技、未来等剧情元素的渗入,让国漫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骨血。

  面向人群

  在国内,动画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儿童专属,似乎动画也总与童年回忆挂钩,与成人并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在国产动漫早期,比如经典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都是以《西游记》人物或者故事为主题进行改编创作,《天书奇谭》更是改编自《平妖传》部分章节,其内容可以说老少皆宜。

  80年代以前,受国内文化潮流影响,国漫创作人们内心都对国家和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情,以追求为国争光为主,所以大部分作品都包含了相当多的中国传统艺术,比如对中国皮影戏和剪纸以及戏曲元素的追捧,使得动漫作品面向全年龄段人群时,毫无压力。

  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国产动漫的由盛转衰,国产动漫的创作逐渐转向6-12岁的低龄人群。动漫内容简单低幼,符合低龄观众心理,但对青年吸引力较弱。由于画质粗制滥造、山寨抄袭,内容过度低龄化,经常受动漫迷指责。

  国产崛起之路

  长达近二十年的国产动漫低迷阶段,让国内漫迷积压了不少怨气,但也就是这二十年的自暴自弃,成了鞭策新一代动漫制作人的良药。

  在国内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国产动漫开始腾飞,《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秦时明月》、《不良人》、《一人之下》等诸多优秀国产动漫得到了国内漫迷的好评,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大卖,也无不证明着国产动漫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