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情感迷思与孤独困惑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 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

  我很喜欢的一位情感老师曾经说过,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处理好与三样东西的关系,它们是爱,健康,金钱。如果你不能用心对待它们,它们就绝不会感知到你,更别提亲近你。

  与健康的关系很简单,要关爱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远离一切有可能危及到身体健康的人和事,用心感知身体传递给你的每一个信号,这个说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也不那么容易,用命换钱,用身体挣钱的人太多了,可这个关系是最好理解的,不再赘述。

  与金钱的关系就不那么好说了,大部分人也确实处理不好与钱的关系。我听过好多人说:我一点也不爱钱,可你连对钱的喜爱都不能大方承认,更别提处理好与它的关系啦,你不爱它,它又怎么会爱你呢?这个话题,多说几句,会让一些粗鄙之人以为我也是粗鄙的,虚荣肤浅只爱钱;一句带过,又像我是在假装清高,可钱这种美好又从不会抛弃我们的东西为什么不爱呢?视金钱如粪土这样的鬼话谁现在还信?

  我并非大富大贵之人,没挣过什么大钱,更没体验过富裕钱财带给我的虚荣与满足,说再多也并无甚信服力,今天我只讨论爱。

  爱,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又最奢侈的东西,它不像金钱和健康,我们努努力就可以得到,爱甚至是一种能力,很多人并不具备,他们不懂爱,甚至会鄙视那些心中还有爱的人,认为成年以后再说爱就是矫情是犯病,是及其幼稚和可笑的,殊不知他们只是浑身散发着酸臭气息,从未得到过爱却叫嚣着我根本不需要,那玩意很可笑的一群人,我们要原谅他们。何况,那么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伟大的作家都还在前仆后继的研究爱这个课题,我们怎么能谈到爱比谈到钱还鄙夷呢。。。

  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群居动物,人往往会自主或不自觉的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来实现与社会的互动与连接。这世上每个人都是单一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人会和这样独一无二的你完全契合,我们注定是孤独的,但这世上又有那么多灵魂相似的人,于是有了朋友,知己,爱人。

  友情和爱情除去性吸引和排他性以外,也有着相似的地方,它们都不是为了达成某个功利性目标而建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共同期待下的纯粹的情感,需要共同维系。

  当谈及与朋友或者爱人互动时,感受到最多的积极情绪是“快乐,被爱和支持“这类情感。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中某些片刻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看世界的角度,也让我们在这孤单的星球上不再孤单。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呐,有了爱,你的春天仿佛也要来了。

  可以说,一切关系的建立都是为了通过共鸣消磨孤独感,当然一个人如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很好的实现自我满足,那在纯理论层面上说,他也就不需要通过建立任何关系来给予自己力量。这样的人我不知道是否存在,但可能我还活的不够久,目前没遇到也没听到过。

  用排比和唯美的类似诗句的话语形容爱,它应该是这样的:

  爱是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袒露与理解,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一场狂欢,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为了让这篇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我必须带来点别人的意见。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承诺三要素构成。根据三要素的占比情况,爱情被分为六种模式,分别是:

  激情式爱情((Romantic love):激情+亲密

  伙伴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亲密+承诺

  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激情+承诺

  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只有承诺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

  完美爱情(Consummate love):亲密+激情+承诺

  列举以上的信息不一定代表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毕竟他是耶鲁大学的,而且还是心理学的,并且还是一名教授,所以我将此理论搬来此处,可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旁征博引的了解一下每个人对爱的不同定义。

  年轻时候总以为,拥有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能翻山越岭,为了爱山海皆可平,它可以让你抵御一切寒冷病痛与困苦,仿佛身披铠甲,可后来我们也渐渐明白,它什么都不是,它连让你快乐都做不到,原本你在这孤单的星球上还可以自娱自乐,可自你拥有它以后,你也处处都是软肋,再也不能自娱自乐,它让你变得更孤独了。

  如果说爱是孤独的最终解药,那么它也必定是令你孤独的致命毒药。

  但是最终我发现,凡是令你虚弱的,都不是真正的爱。

  爱情的面孔有很多种,从来就没有通用的判定方式,但是有一种感情一定不是爱情。真的爱情和其他好的情感关系一样,应该是一种增强力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削弱力量的过程。

  人生本来就不是那么幸福美满的。总的来看,大都是我爱的人并不爱我,想要的东西无法获得。这只是开始,对人来说,一个叫作“灵魂的孤独”的魔鬼之国正张开大口在等着他,越是强者,就越难逃脱与大魔鬼争斗的命运。

  爱并不是一场只能感动自己的自嗨式表演。若到头来只感动了自己那确实是悲哀的。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可道理都懂,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可能是因为人类擅长自欺欺人,还有可能是道理都懂,却还是懂的太少,运用的不够充分,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大家也都懂,可总有一些人是要吃几次亏上几次当才能真的懂。

  每段关系虽不是绝对平衡的,但绝对是相互的。一旦一段关系让你纠结痛苦,损耗着你,让你变成更糟糕的样子,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不是对面的这个人不对,那就是你们彼此对这段关系的定义产生了不能协调的差异。任何关系都万变不离其宗。

  当然这不排除因为人和人之间对感情和关系的认知差异形成的短暂磨合。认知之所以产生误差,不仅仅是性格偏差的问题,更是同理心不一的反映。共情是一个双方情感表达和接收的过程。任何一段关系的建立,最基本的就是要建立信任关系,就是要在交往和了解过程中逐步体现自己的同理心,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无论是天生的亲情,还是后天培养认定的友情与爱情,都不外如是。

  任何一段好的关系,无论当时是如何争吵纠结,千回百转,但快乐总归是多于痛苦的,哪怕终有一天会分道扬镳,也绝对值得缅怀纪念,所谓的:在这段关系里,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王尔德说:人的一生只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

  颓废悲观无奈却是人性使然。人性之下,彼此彼此。

  爱情通常都是一时的幻影,它必定会死亡,会冷却。了解这一点的成年人内心是不幸的。

  尽管明知所谓永恒的爱不过是弥天大谎,也不能说不要去爱。如果不去爱的话,人生将会变得形同无物。这与“人反正会死,既然会死,就早点死吧”这种命题一样,都是无法成立的。

  爱本就是一个无法定义,含混不清的词。纯粹的爱我没见过,纯粹的欲望倒是随处可见,必定太纯粹的东西保质期都不长久,它脆弱到连空气中的细菌都难以对抗。

  而作为尘世中的凡夫俗子,我们无力与人性对抗,唯有接纳和克制。

  是谁说,喜欢的都放肆,而真正的爱是克制。我其实也不能说自己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但我清楚,我们自身的铭记和感受,才是一切感情的终极意义。

  我很喜欢塞林格描写爱的一段话,想让它作为此文的结尾,但我更喜欢我最后的这张配图:

  “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去的手。”

  我是一名随性的心理咨询师

  欢迎大家来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