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y3.jpg

  今天是七夕。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的日子。如此恩爱的小两口一年中只能见一次,一直以来引发着人们的同情。不过,凡事不能较真,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有些“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为什么本是“乞巧节”的七夕,逐渐成了情人节?更要命的是,提起牛郎织女时,我们竟会不自觉地想到董永与七仙女!

   

  这些都不是巧合。不急,我们不妨先从牛郎和织女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历史说起。 织女一开始不是天帝的女儿,牛郎一开始也不是穷酸的农民。天文学上,牛郎、织女本是天琴座和天鹰座的两颗恒星,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最初是上古时期先民们崇拜的农业神。

   

  经夏商周的发展演变,到了汉代,织女星摇身一变成了天帝的女儿,掌管着瓜果、丝帛;牵牛星则化身辛勤耕种的农夫,牵牛织女的人格化形象首次出现,并逐渐被人们配对。直到魏晋时期,以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故事为内核的传说及七夕节才逐渐成型。

  y4.png

  描绘牛郎织女被分离的画作 

       农桑之神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之说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称。牵牛星在银河东边,织女星在银河西边,二者隔着银河遥相对望。 《夏小正》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岁时的书籍,它详细记载了十二个月的星辰和气候变化,以及对于农事的指导。这本书中记载牛郎织女:“七月……寒蝉鸣……织女正东向……”

   

  也就是说,当七月份织女星开始朝向正东,就意味着秋天正式开始。这也从侧面说明,牛郎织女最早的作用是农业报时。 1975年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批秦简,其中《日书》部分有两条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材料,材料一:

   

  “丁丑、己丑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材料二:“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日书》是古代一种以时、日推断吉凶祸福的占验书,这两条材料均指明在戊申、己酉日娶妻是不吉利的,因为这是牛郎娶织女的日子。可见,牛郎织女苦命鸳鸯的故事在秦代就已出现,并成为卜筮者占卜吉凶的论词。 睡虎地秦墓墓主喜的下葬年代应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根据竹简的成书年代早于墓葬年代的原则,《日书》的成书年代要早于此年。经学者研究认为睡虎地秦简《日书》应该成书于秦昭襄王时期。因此,秦简《日书》的这两条材料证明早在先秦时期,牛郎织女之间的婚恋关系就已经确立,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星座。牛郎织女相恋故事形成的上限至少可以划至战国末期的秦昭襄王时。

  y5.png

  描绘牛郎织女故事的古画

  但是,牛郎织女相恋的故事虽已出现,并不广为流传。在汉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初步成型。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人格化的牛郎和织女一起守护着寻常人家的经济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记载:”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

   

  这里说的是真人与织女的婚姻,与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记载: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

   

  “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牛郎织女两座石像。 

  而在相信天人感应的知识分子眼中,这两个星宿的变动,都可以用来判断王朝的吉凶。当牵牛星摇晃,就说明要发生战争;当织女星暗微,就说明纺织业恐怕要衰落了。进一步说,如果这两个星宿附近有流星陨落,就意味着人间要有达官显宦去世。比如《后汉书》中记载,公元64年,有颗杯子那么大的流星从织女星西边掉落。因为织女代表天帝的女儿,所以这一星象预示着人间的女主会有祸事。果然,就在同一个月,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妻子阴丽华死了

   在民间,人们在七夕这一天会做什么呢?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

   

  “七日,遂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在这一天,穷人会晒晒衣服,富人会办办宴席,而读书人则会晒经书,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福。最有个性的当属名士郝隆,他在七夕节这天光着肚皮躺在院子里,别人好奇问他,他说我是在晒我肚子里的书。 

  在皇宫中,宫女们会祈福织女星,保佑她们能织出巧夺天工的衣服来。为此,宫女会日用丝线穿七孔针。并且,她们还会把瓜果放在外面,如果有蜘蛛爬上去织网的话,就意味着得到了“巧”,所以七夕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乞巧节”。

   可见,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看待。 

  牛郎织女渐成情侣

   

  不过两汉时期,也有一些文人墨客把牛郎和织女塑造成苦命鸳鸯,例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则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

  y6.png

  金代牛郎织女铜镜

   

  由于牵牛、织女星位于银河两侧,自然而然形成了男女被分隔在银河两岸的浪漫想象,《古诗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提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用两个隔河而望的星宿来比喻人间情侣的相思之苦。 到了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具备雏形,话说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东边,虽然善于织布,但总是郁郁寡欢,天帝于心不忍,就将她嫁给了银河西边的牵牛朗。谁知织女从此荒废了本业,只知道男欢女爱,天帝大怒,于是命令织女“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很粗糙,直到与董永的故事进行了融合。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同时收录了董永和牛郎两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中的女主角,都叫织女。于是,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逐渐合二为一,牛郎从此名为董永。同时,牛郎、董永还吸纳了《搜神记》中《毛衣女》的故事,也就是偷衣娶妻的情节——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故事大意是:男子偷走了一个女孩脱下的“毛衣”。结果其他人都飞走了,这位女子只能留下来。男子将其娶回家中,生了三个女儿。后来,她让女儿问父亲,才知道当年被偷走的“毛衣”的藏匿之处。女子穿回“羽衣”飞走了,后来还接走了三个女儿,一起飞去。

   这则故事的结局并不浪漫。即使同男子生了孩子,还是选择了离去。之后,牛郎董永又与《田昆仑》中的寻母故事结合起来。晚唐五代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提到,董永的儿子董仲七岁外出寻母,有道士孙宾告诉他: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渐渐的,民间文人尝试将牛郎的故事、董永的故事、毛衣女的故事、董仲寻母的故事等等整合起来,于是便创造出情节更丰富的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型

  从元杂剧到明清白话小说,市井文学达到巅峰。文学上突破封建礼教的作品越来越多,而有关男女追求爱情的题材成为主力军。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转型为爱情故事。

   

  明代朱名世的《新刻牛郎织女传》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完整记叙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中篇小说。

   

  小说中,王母娘娘成为阻拦两人爱情的反派。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男女婚姻都必须听从父母安排,不得私自决定。不过,对于牛郎和织女,王母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她同意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又惩罚喜鹊给他们搭桥。从此便有了每年的七月七日,无数喜鹊飞来为她们搭桥的设定。

   

  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他们深情相对,楼抱着儿女,有无数的话要说,有无尽的情谊要倾诉。

   

  此时的故事已经十分动人了。 

  y7.png

  颐和园长廊彩绘:牛郎织女鹊桥会

   到了清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第一部长篇巨制是邹山的传奇《双星图》。此剧情节内容多有不同于以往的流行说法,最特别的是搀和了其他神话故事,比如精卫成为织女的姑姑,并曾经运石造桥供牛女相会。

   

  在邹山的描写中,牛郎织女是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织女因为与牛郎两情相悦而下凡与牛郎成亲。

   

  清末的《牛郎织女传》则是情节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它几乎继承了全部以往牛郎织女故事的关键情节,同时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的成分。

   

  最终,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仙女下凡,夫妻恩爱,遭人阻拦,被迫分离。 正如于长敏在《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一文中所说:“文学家从牛女两星座联想到一对恋人,又从天上联想到人间。人间已有飞鸟化女洗浴说(如《田昆仑》),有织女下凡说(如《董永与织女》),有人鸟结婚生子说(如《毛衣女》),将这几个传说综合起来,并与文学家创造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便逐渐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在先秦时代是一则星辰神话;汉朝时期成为一则美丽传说,表达民众世俗的愿望和理想;唐宋诗歌中成为文人墨客的同情对象;而随着元明清世俗文学的兴起,牛郎织女故事从古典走向现代,经过文人添彩、民间附会,牛郎由天上的神话星宿变成一个民间的穷苦放牛郎,而织女从天国下凡到人间,共同完成一段打破封建桎梏的姻缘佳话。

   

  从此,牛郎织女为我们的爱情文学提供了范本,散发的魅力一直影响到今天。 

  参考资料:

  1、王朝阳《从秦简《日书》看牛郎织女故事之形成与流变》,《贵州文史丛刊》2011 年第 2 期;

  2、王煜《汉代牵牛、织女图像研究》,《考古》2016年第5期;

  3、胡言《中国神话故事》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

  4、郑先兴《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5、叶殊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