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哪吒之魔童降世》与79版《哪吒闹海》,看40年中国文化变化
新版《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及口碑,为国产动画片打了一个翻身仗。影片之所以获得极大的成功除了极富想象的故事情节,生动传神的人物设计,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影片极大地切合了当前中国的文化现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触点,让人感动。
79年版的《哪吒闹海》也绝对是一代经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荧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无数,并登上戛纳电影节。从1979到2019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这两部影片差异的地方也正好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的变迁,所以笔者认为从文化现象的视角来重温两部影片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老版的哪吒更接近传统名著《封神演义》,讲述了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英雄哪咤为了保护陈塘关的百姓与代表邪恶势力的龙宫较量的故事。哪咤因为杀死了龙王的儿子敖丙,触犯了天条,天上的龙和他的父亲都拿百姓来要挟他,让他为敖丙偿命,在巨大的压力下,哪吒自刎而死,把生命还给了父母,并在师傅的帮助下涅磐重生,打败了邪恶的龙王,让陈塘关的百姓们得到幸福。
通过老版哪吒的故事,我们大体可以看清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一些现象,首先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善恶标准是十分鲜明的,那些为了百姓服务的人是善的,传统的封建势力是恶的,要实现善良战胜邪恶,好的打败坏的,需要革命,也就是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其次人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这构成了每个人活着的意义。
新版的哪吒相对于老版人物的刻画更加深刻、复杂。首先的变化是哪吒由原版的好小孩变成了坏小孩,在40年的文化变迁中我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接受“人性恶”这一西方主流文化观念,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元化了。其次是善恶的标准有了根本的变化,《哪吒闹海》中的善恶是十分鲜明的,可是到了新版《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标准变得有些模糊,我们很难找到这部影片中到底谁代表坏的一方,如果仅仅从哪吒的目光来看似乎只有陈塘关的老百姓对他不好,他们总是冤枉哪吒,这些老百姓往往也代表着我们自己,那么在当今文化下“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哪?是我们的无知和偏见,当我们不能全面地看待人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是坏的,反之就是好的,和自己的“无知”做斗争,在影片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三,老师这个角色在新版和老版中有了颠覆性的变化,老版中的太乙真人是超越父亲的存在,不但给了哪吒超凡的能力而且给予哪吒以新生,并帮助哪吒最终打败邪恶势力。新版中老师的能力完全被淡化,哪吒没有因为有了个糊涂的老师就变得糊涂,敖丙也没有因为老师是个坏人就变得很坏,人们真正的改变似乎还得靠自己,每个人为自己负责,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主流。“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成为了哪吒的口头禅。
第四,新版和老版中关于父亲的形象有了显著的变化。老版中哪吒的父亲李靖是一个刻板的封建家长的形象,最后哪吒通过“剔骨偿父”,这样传统方式把生命还给父亲,从而彻底摆脱枷锁,实现个人的升华,这相对于西方的俄狄浦斯式的分离主义更加震撼而有力,也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新版中的父亲反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甘愿为儿子牺牲的父亲,情愿为了儿子牺牲自己,老实说笔者也不禁在这里流下了眼泪。这也反映出我们在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新一代年轻人的困惑,我们没有了40年前那一代人对于未来的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所以我们特别地渴望友谊(哪吒只是因为敖丙可以和他一起玩,就和他成为了生死朋友),渴望理想化的父母。
通过新版《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可以观察到当今中国文化的好多现象,我们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性明显增强了,对于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变得更加深刻而理性,但是相比较于40年前的父辈们,我们对自己未来变得不是那么的清晰,这值得我们深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