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典型案例范文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1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有别于西方文化。她已经被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世界文明秩序之中。焕发出超越时代的光辉,为我们开辟精神文化扶贫新战场、扮靓美丽乡村。提供了思想引领、明确了方向路径。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落实“四个全面”筑牢根基。“四个全面”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四个全面”要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纬,将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咸与维新”“令行禁止”“清正廉明”等精华于以提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注入充沛的源头活水,推动“中国梦”这艘巨轮砥砺前行。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扶贫先扶智。即使物质达到富裕,而精神空虚,G掉文化传统,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相悖。在那些尚未走出贫困、发展动力不足的地区,更应积极开辟精神扶贫的新战场,让文化担当精准扶贫生力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引和智力支持。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升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中国乡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破坏和伦理失调。”淳朴敦厚的乡风、崇德向善的乡贤文化,无不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浸润。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使乡风民风重新美起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善治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接地气”,必须向基层延伸,必须在农村扎根。大国复兴的磅礴力量,就蕴藏于广大中国农村改革探索之中,蕴藏于亿万农民谋发展、求幸福的圆梦实践之中。

  我们看到,尧治河村在长达28年的艰苦探索中,从“极贫村”到“首富村”,从“落后村”到“文明村”,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径,锻炼了一支苦干实干、团结奋进的干群队伍,同时遵循了一条可溯源求真、继往开来的文化脉络,从尧的古老传说中汲取精神食粮,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决心和气魄,真实演绎出“当代尧舜”的故事,实现了从磷矿经济、水电经济,到文化旅游经济的转变,并自觉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内涵,让村民共同享受高品质物质、精神生活。尧治河的经验,对于在农村实践中,如何摆脱资源依赖,从历史传承中寻找发展动力。实现兴企、富民、强村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主要就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从研究思路到具体实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型;整治技术;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76-02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其更侧重村落、产业、景观及文化的多元融合,倡导生态宜居,借助生态型整治技术实现宜居农村的打造。其在规划实施中统筹乡村生活、休闲娱乐及文化氛围,力求走乡村精品建设之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实现了乡村土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通过合理调整村庄用地规划,实现其功能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乡村美丽形象的塑造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也不断深入。

  一、我国乡村规划中的具体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乡村规划依然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纵观我国当前乡村规划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大方面。其一乡村产业类型单一,以农业为主,部分偏僻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客观限制,农耕水平较低,村民收入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其二农村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与增收,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使得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人居环境亟待提升。其三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形成框架,但缺乏系统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展缓慢。基于这些既存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出路。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解决农村增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背后也理应是生态型社会的建构。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

  1.“美丽乡村”规划思路。“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规划思路的明确。我们应当看到乡村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经济的急切追求,加上不断扩大的人口基础,农民群体基于自身素质较为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作用下,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与总体部署,以期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通过现场勘察、座谈沟通、问卷调查、重点分析等了解乡村规划的现状及既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以增收及生态改善为目标,以小规模渐进式积极推进乡村整治。坚持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让乡村更加生态宜居,让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而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更应该做好乡村亮点与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的挖掘,让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美丽乡村”规划的典型案例:案例:河南省延津县段家庄。乡村规划亮点:以刘震云故乡及其作品为美丽乡村规划突破口,通过对当地区位条件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原老延津的生活场景,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以期为建设亮点带动当地农房、公共设施、环境绿化、道路系统及产业发展的多维度整治,互相调和,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

  案例:衢州市后溪镇。乡村规划亮点:后溪镇目前的支柱产业是中草药种植业和旅游产业。中草药种植已在全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是本村旅游产业的一个主要旅游亮点。发展中草药种植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可靠保证,也是退耕还林是惠农政策之一。通过全面统筹、合理布局中草药的种类、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实现当地“美丽乡村”的建设。

  3.“美丽乡村”整治内容。农房整治及改造。根据不同农房建设类型制定对应整治方案。对于主体结构安全,存在小范围安全威胁的房屋进行修缮。平房可以考虑改双坡屋顶或者改变现状楼房檐口形式。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统一农房风格,白墙、灰瓦。对于立面色调与主色调不统一的建筑,通过立面粉刷,实现立面色彩的统一。对于立面窗户,可以考虑统一更换为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木质窗户。集中改造农村厕所,实现粪便污水、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符合国家农村卫生改造标准,避免蚊虫滋生及病毒繁衍,确保农村卫生干净整洁。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涵盖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文化室、超市、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切实为村民提供基础卫生及文化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基于村民住宅分布不同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村内主干道路的硬化。村庄迎宾大道增加辅道建设,路面宽度为6米,村庄道路面线型进行修正与控制,路面宽度控制在10米以内,农房退让现状道路1.5米。已有水泥路面进行保留,路面设置减速板。对乡村泥土路进行改造,铺设青石板,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

  基础设施整治。基础设施整治重点是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及水渠的维修治理。其中垃圾收集处理方面,主要针对村内各种垃圾,确保垃圾收集处理村庄的全覆盖,可以考虑包干制,每家每户分别负责收集自家垃圾,由村庄统一负责收集,通过对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达标。配置基础的垃圾箱及清扫三轮车、手推车等,根据村落人数多少聘请保洁人员进行定期地卫生清理及日常维护。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推进方案,专人专职负责,对排水沟进行密闭及防渗处理,污雨水进行生态化处理,积极做好对污水处理园的改造。在水渠治理方面,进行河道清淤,清除河道垃圾,改造河道断面,切实保证其基本的排水能力。此外加强对水渠的日常管理,尽量减少对山体、石土方的开挖,保护天然地表层,注意水渠中的截水截流,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必要的天然灾害。

  4.“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政治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必须以政治保障为前提,而政治保障与民主紧密相连,每一个分项工程必须有村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民主任牵头,为主要负责人,全身心关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质量与进度两手抓。在进行村庄整改的过程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决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施工制度,管理制度,施工进程透明化,让村民实时了解生活环境的变化,从而赢得民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肯定与支持。由村民代表推选村里责任心强,公正的村民组成一个监督小组,监督美丽乡村建设分项工程中的工程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为了村、民一心,在施工过程涉及政策处理农户逐户走访,妥善处理好相关村民的政策,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此外村委还要担起主要的经济I集的工作,如实在不够可号召村民集体出钱出力,多方面吸纳建设资金,奠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经济基础。

  5.“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除了追求宜居环境的打造外,也应该关注乡村的产业发展,引导乡村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对各类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旅游观光、体验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致富之路。在经济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其一可以走生态农业观光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可参与性,组织乡村体验与科普教育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其二可以尝试农家乐模式。引进旅游公司,对乡村进行整体包装与开发,以此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农村为载体,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吸引游客,打造观赏、娱乐、体验及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的维护与村民的安居乐业。

  三、结束语

  “美丽乡村”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寻找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规划时代要求下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从农村建设规划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体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因地制宜,保障居民安全,打造生态宜居自然乡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技术上坚持与经济适用,绿色生态与乡村特色的挖掘结合起来,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相结合,走具有乡村自然特色、生态亮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超,吴冰涛.美丽乡村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研究初探――以河南省延津县段庄村为例[J].山东工业技术,2016,(02):220.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3

  本教学研究项目是通过搭建B/S结构模型平台,在研究如何经济、高效地制作三维村镇模型的方法与步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镇规划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镇三维仿真规划信息化平台模型,实现美丽乡村仿真场景漫游及规划信息化管理。着重研究在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纹理建模方面的优化方案,包括纹理建模过程和烘焙过程的优化,以及开发软件平台自身提供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优化技术。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台完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5.结束语

  相关研究案例在多次研讨会上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好评,对于用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肯定的。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数字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是国内领先的美丽乡村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由于教学研究项目研究周期较短,后续会通过虚拟现实引擎自生的更新及教学研究项目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提升虚拟仿真制作水平。本平台是数字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GIS、遥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仿真等高科技技术,为浙江省美丽乡村数字化提供三维可视化管理和规划辅助决策支持功能。该教学研究项目也能在建设“两美”浙江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4

  论坛上,众多国内知名乡村建设代表与专家学者齐聚,根据乡村建设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展开讨论交流。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联合发起人蒋好书提出,应该把农村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通过某一个组织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出贡献,这期间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交流起来。会后,与会人员一同前往浮梁县礼芳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姚社长的返乡生活

  姚慧峰|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返乡这么多年,最大的瓶颈就是农村缺乏人手。希望年轻人不一定非要往北上广挤,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城市的人太多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但是如果你能够回到农村,可以改变一个村子,甚至改变一个镇一个县。

  乡土遗产保护与民间参与

  张明珍|东南乡建创始人

  向阳古厝的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修复破损的地方,同时增加舒适的现代居住功能,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让历史悠久的古厝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要保护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形制与建筑风格,就必须不断地提升民居的室内舒适度。

  产品的差异化

  梅茂森|台湾桃园市有机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

  必须把产品做出差异化,把村子的特色展现出来,不一定要花很多钱,重要的是思维。一旦从自身已经找不到任何发展的时候,就从外界获取,不要让自己只局限于某个专业的东西,其实还可以从人的本心和欲望来找寻灵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郑捷|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景观)总建筑师

  既要立足于村子本身的发展,也要立足于区域的发展。不仅仅是村子本身的发展,也是带领当地文化一起发展。我们要着眼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调动村子的积极性。保护和发展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价值资源来展开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乡建与现代性

  刘兆丰|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乡村的根本是乡村的主题性和人的发展,人的启蒙仍然是我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创造的是民间力量和专业力量。以文化保护来重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很有必要。

  乡村,家园

  吴志轩|尚逸轩度假有限公司创始人

  做民宿最核心的不外乎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和生活内容。我们应该去追求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当你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才能带领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到家园,自然、文化、人情,这三点是最重要的,家园应该是有魅力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还有就是人情,人情是一种熟悉亲切感。再就是文化,一定是要有特色的传统文化。

  乡村建设的现场、逻辑和情感

  徐浪|合造社创始人

  在地实践是知识的实践,是生活形态的实践。不是“高级文化”向“弱势群体”的帮扶。从这一点,艺术家和建筑师对于在地实践的身份就和NGO区别开了。在我看来,在地实践是如何将知识重新塑造进生活形态的一条途径。

  儿童博物学与美丽乡村建设

  邓冰|北京米热姆博物教育有限公司(筹建)联合创始人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5

  关键词:皖北;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培育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12-02

  Abstract:Cultiva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northern Anhui is obvious,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For example,the new construction point foundation is weak. The people is very simple and pure ,however,the expression of dislocation led to the advantages of disadvantage.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of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and cultivate civilized environment need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for global coverage,further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make the changes in customs and tradition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promo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village households and to exert the function of rural volunteers.

  Key words:Northern Anhui;Beautiful countryside;Rural civilization;Cultivation

  安徽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是贯彻中央决策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举措,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任务,已经成为新常态下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在全省范围内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当前,一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和挑战不断增多,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攻坚期。因此认真总结不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成效明显,新建设点基础薄弱成短板 近年来,安徽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让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环境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乡风文明特色凸显,干群关系明显改善。调研发现,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引领、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示范带动、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在前几批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先后建成了美丽乡村。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正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一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然而,这些建设点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基础较为薄弱,则成为影响建设进程的重要短板,影响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攻坚期。“十二五”末,安徽省户籍人口6 949.1万人,皖北城镇群常住人口2 739.1万人,占全省44.6%[1],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因此,只有准确把握皖北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不断提升我省美丽乡村建O的水平和实效。

  1.2 皖北乡风淳朴,错位表达优势变劣势 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确定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标准,分别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3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乡风文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2]。培育乡风文明,改善乡村精神面貌,不仅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还事关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后劲,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皖北地区包括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亳州6市,地势以平原为主,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粮棉生产基地和水果主产区,农村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乡风淳朴,这为乡风文明培育提供了良好基础。但由于长期养成的思维判断习惯和生活交往习惯在“不文明”与“文明”之间界限并不明显。再加上近年来物质文明的丰富和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多,乡风淳朴的优势正在发生转变,在皖北乡村出现了一些对传统优势错位表达的情况,使传统优势变成了有悖于乡风淳朴的劣势,影响了乡风文明培育的进程。首先,皖北乡村“不拘小节”的习惯被有的人模仿为“不修边幅”,破坏了生活环境,部分地区出现了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现象。其次,皖北乡村“为人豪爽”的交往习惯被有的人错误实践为“争强斗狠”。再次,皖北乡村“出手大方”的待客之道被有的人放大成“铺张浪费”,加上盲目攀比,导致有的人受习惯影响而苦不堪言。此外,皖北乡村追求“时髦开放”的导向被有的人错位表达成“伤风败俗”的现实,健康文化的标准把握不准。

  2 坚持立足实际,把握乡风文明培育的方法

  人的未完成性和创造性内在地规定了乡风文明培育的合理性依据,社会对人具有先在性、人与社会的不可分性为乡风文明培育提供了可能性依据。“经验―习染模式”“教育―督导模式”“权威―强制模式”都是文明培育的有效经验。针对以上提出的这些与“文明和谐乡风美”不相符的现状,皖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培育要坚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以人为本、自我教育等原则,适时进行调控和建构,不断提升培育效果。通过更新观念,建章立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的主导作用;提高认识,激发需求,发挥好群众的能动作用;丰富载体,创新方法,发挥培育介体的桥梁作用。

  2.1 要实施环境整治全域覆盖 皖北地区人们“不拘小节”的生活习惯造成了一定范围内存在“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现象。一段时期内,民间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来形容皖北地区乡村环境状况。2013年底,安徽省启动“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皖北地区旧貌换新颜,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但是,在“三线三边”覆盖不到的区域,一些乡村的垃圾成堆现象依然存在。在文明城市测评中突出环境整治的全覆盖,在城市中开展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年度考评,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中拿出近1/3的分数来考评环境整治,这都要求抓好环境整治。环境整治不是面子问题,是移风易俗工程,坚决不能让群众闻着臭气、淌着脏水去搞生产。

  2.2 要加强法治教育 梳理近年来皖北地区发生在乡村的刑事案件,因一时冲动“争强斗狠”而犯罪的特点非常突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抓好两个层面的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增强干部法治观念,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开展工作;二是培养广大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诉求。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发挥好乡村在校学生的“小手”拉动家长“大手”的感染力和身边案例警示教育的震慑力。

  2.3 要建立民主议事机制推进民俗转变 皖北地区“出手大方”生活习惯易转化成特别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对于大操大办、炫富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要加强教育引导,健全村规民约,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据调查,皖北地区一个农村男青年结婚,不包括盖新房大约需要15万元,相当于一个家庭正常年景收入的4至5倍。倡导新风尚,引导群众树立理性婚嫁观,办健康婚礼、文明婚礼、节约婚礼,实现由“婚不起”到“婚的起”。媒体应加强对文明婚丧嫁娶的褒扬,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发挥好协商民主的作用。通过组建议事会、理事会,建立民主议事机制,倾听公众声音、回应公众诉求,特别是在精简操办婚丧嫁娶中集体发声,发挥加速器和润滑剂的作用,让群众吃上“定心丸”,杜绝个体先发声容易被谴责的现象。

  2.4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皖北地区乡村中一些婚丧嫁娶中花钱买来的看似“时髦开放”的表演,多数充斥着低俗色情、讽刺挖苦的色彩,是“伤风败俗”的具体体现。要面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开展教育活动,善于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挂钩,确保教育的日常性、经常性。要善于树立身边典型,发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作用。要结合群众重视家庭荣誉感、在乎邻里眼光和评价的实际,开展文明户及各类先进个人典型评选,发挥好“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新乡贤的作用。

  2.5 要发挥乡村志愿者生力军作用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8部T《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3]。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要抓住契机,积极组建具有乡村特色、真正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实效的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组织在环境整治、法治宣传、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培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安在线.安徽省户籍人口6949.1万人 60岁以上人口超千万[EB/OL]. http:///system/2016/03/24/007275568.shtml,2016-03-24.

  [2] 郑炀和.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3):112-116.

  [3]新华社.《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全文[EB/OL]. http:///specials/zyfw/zcfzzyfwzz/2016jujiao/201607/t20160711_3512498.shtml,2016-07-11.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6

  一、总体安排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关于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镇机关电子屏、各村悬挂横幅、刷写墙体标语、环境卫生红黑板、大美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大小会议、乡村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全域无垃圾行动,着力改善镇容村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曝光一批破坏农村环境的典型,营造全方位动员、各方面参与的良好氛围。坚持大力宣传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做到全面动员、人人参与、户户行动、家喻户晓,着力在全镇形成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个个树立文明卫生意识的良好局面。

  二、宣传重点

  1.深入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需要,是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的重大举措,宣传全镇全域无垃圾的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深入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内容。深入宣传镇党委、政府全镇全域无垃圾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农民群众深刻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明确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广泛调动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到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来。

  3.深入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科学知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持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进村庄、进企业、进校园、进单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深入宣传农村田间道路、房前屋后清洁卫生、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保洁方法,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科学维护卫生环境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深入宣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典型经验。利用大美微信公众平台、大力宣传我镇开展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及时曝光破坏农村环境的典型案例,维护公共环境,引领文明新风,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宣传方式

  1.按照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会议精神,沿辖区主干道设立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栏、书写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每周到各村巡回宣传镇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做到全镇农民群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教育引导广大农户踊跃主动参与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2.各村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宣传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广大村民踊跃参与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各村要选出一名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员,各组选出一名宣传员,加大对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宣传工作,向每家每户发放《致广大父老乡亲的一封信》、《镇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

  3.各党支部通过召开党员会议,宣传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目的、意义、措施等。组织机关党员、各村党员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

  4.各驻镇单位要做好思想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指导,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学校要深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户户讲清洁”活动,“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主题班会,每周二组织学生清理校园周边的垃圾等方式,提升中小学生文明卫生意识,传播健康生活理念、传递正能量,带动学生家长、左邻右舍,做“美化家园,从我做起”的践行者。工商所、食药所要负责辖区个体户的卫生整治及门前“三包”的落实,做到逐户通知宣传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提高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派出所负责“五禁”决定落实及不履行责任农户的教育工作。水管站负责河道及渠道垃圾及环境卫生的整治宣传。同时,各驻镇单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要积极做好群众的环境卫生整治思想宣传引导工作。

  5.相关站办所要认真执行镇党委、政府开展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好工作指导,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加大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宣传力度。

  6.结合农村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等工作,推出一批农村全镇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突出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身边人说身边事,广泛调动村民主人翁意识,动员村民主动清洁房前屋后卫生、维护公共环境,引领文明新风。积极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机构,提倡勤劳节俭美德,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利用大美设置开通投票评选开展镇全镇全域无垃圾最美乡村活动,让老百姓积极参与评选最美乡村。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开展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意义重大,各党总支部、各单位务必要深刻认识开展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心准备、宣传上积极策划、配合上协调到位,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镇全域无垃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创新举措,精心策划。各党总支部、各单位要努力在宣传形式、宣传内容上创新思路,精心策划,加大本单位、本辖区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宣传报道力度。注重培育典型,挖掘典型,要在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上狠下功夫,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不断提高整治行动的整体工作效果。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青杠树村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中国”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的魂,即不能将村落建设过于现代化而缺乏乡土味,又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使乡村过于沉重。美丽乡村的建设则是在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美丽乡村国内发展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英国等,它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欧美国家早期就制定了乡村景观研究的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土地整治法》在德国的实施,明确规划了自然保护区,使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从只重视农业到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近年来,欧美乡村景观对景观的社会、文化解释以及人的行为研究明显增多,扩大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面对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此后,不同领域学者先后引进了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中国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研究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农田景观、乡村环境以及乡村景观旅游等问题上。

  3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红利,青杠树村的乡村建设则是要满足城市人追求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的需求,解决的是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当今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规划缺乏特色,园林景观雷同

  由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建设中出现了“批量化”生产的园林景观。导致乡村失去了它本来的个性和乡土性。

  4.2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乡土化意识淡薄

  由于国家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不断瓦解,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正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趋势。

  4.3乡村原有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由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还是初级阶段,存在规划和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得在建设乡村的同时破坏了村落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

  4.4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配合性不够

  对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导致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配合不协调。

  5案例分析

  5.1青杠树村的总体概况

  三道堰是以岷江河网为脉,以水墨侵染为韵,绘呈古风流韵的天然水乡风情画。三道堰,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典型的绩效地。是导水入渠的古堤堰,是自流灌溉首善区,是川西第一古码头和成都市区的饮水源地。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位于成都市西南,距中心城区17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65农耕1亩,原人均建设用地17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9个组团共9.7万平方米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改善了全村932户225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5.2规划原则

  青杠树村的规划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它的规划有一下几个原则:(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建设美丽青杠树乡村,人们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原有的自然生态风貌。(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例如当地乡村的蜀绣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在对乡村进行设计中就保留了这些历史宝藏,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3)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青杠树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青杠树村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河流等自然资源都尽可能保留,还在村子居住区,新建了农家乐,市民农耕体验场。

  5.3总体定位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5.4规划思路进行五个打造,包括:水乡三道堰打造、创意三道堰打造、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乡肆的三道堰打造。

  5.4.1进行水乡三道堰打造河柏条河与徐堰河是成都市区的饮用水源,河流在村子的牛角壕交汇并流,流向成都,同时它也是成都母亲河——府河的源头。因此,青杠树村有成都边上的江南水乡之称,在规划中可构建“古蜀水乡”的别致风情,打造独特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5.4.2进行创意的三道堰打造因为郫县是蜀绣的发源地之一。青杠树村村委会引进的郫县蜀绣公司,搞起了蓉秀坊。鼓励和支持绣娘在蓉秀坊工作,并通过公司大量收购作品来保证每个绣娘的收入。同时,青杠树村还以传统节日为基础,构建以文化体验为主导的节庆活动,例如龙舟比赛、武术比赛等.

  5.4.3进行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80后创业者夏静和合伙人秦强在青杠树村按照“互联网+农业”模式,把曾经风靡一时的“QQ农村”一种游戏变为现实版。线下有私家农场,线上有APP。“智慧农场”可以通过手机对地上的农作物进行监控,浇水,施肥,杀虫,还可以通过专职农夫进行收割、采摘、耕地等管理。同时,青杠树村按照农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理念,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

  5.4.4进行乡肆的三道堰打造青杠树村还保留了许多本土的乡土树种和草坪地被植物,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植物的景观打造,展现川西林盘原汁原味的乡村面貌。同时,青杠树村保留了老街为核心的川西老乡场传统文化,使人们能体验乡村会展和集市。

  5.5具体设计

  5.5.1乡村保留了原始的植被,例如:香樟、银杏等,这些植物都是成都市的乡土植物。在青杠树村把这些植物完整的保留基础上,还增加灌木、草花等一些外来观赏品种,例如:波斯菊、鼠尾草等植物。在不破坏生态的环境下增加了美感,并实现生态多样性。

  5.5.2青杠树村的石头通过改造本身的形状,大小等,打造出乡土气息重,例如:把当地的石头装进铁笼子来筑坝、建桥和进行一些装饰,来打造生态性强的更科学、合理的景观,使乡村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5.5.3青杠树村还保留了原有的河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了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6设计原则

  6.1生态原则

  青杠树村的景观规划与乡村生态及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整个乡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较好的乡村环境前提下进行建设的。同时,青杠树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尽可能挖掘各个地区的景观特点,在原有乡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6.2人本原则

  青杠树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配合政府引导,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在尊敬自然生态的环境的情况下,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当地修建了以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为主的农家乐,供人民吃饭、喝茶、农事体验、了解当地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建立了生态农业观光区。

  6.3景观多样性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涵盖较广,包括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乡村习俗、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青杠树村景观选择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例如:乡土植物银杏、桂花等,以及本土石材、鹅卵石来打造生态景观,并减少经济成本和后期维护。同时,还引用了一些外来植物来打造景观多样性,例如:波斯菊、鼠尾草、芦苇等来打造乡村田园美景。这些植物生长快,观景性强,多年生,节约成本和后期维护。

  6.4坚持乡土特色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它的特色,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它的特色挖掘出来。青杠树依靠当地的山水、田园就势,打造山水园林路,突出川西民居与塘提、田园、花草树木的协调配合,同时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大量使用乡土树种,并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及周边的植物,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以蜀水乡文化为主的特色乡村。

  7结语

  青杠树村积极探索土地改革,守好“三个底线”,遵循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激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星、分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优先用211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69亩入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更好的推进。因此,笔者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乡村景观的设计模式:

  7.1坚持记得住乡愁,体现地方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园林景观不仅要满足美丽景观的建设,还要满足设计融合乡村,合理运用乡土植物及乡村周边设施,把乡村的地质。地貌、地域、气候、乡土树种等考虑进去,因地制宜才能体现乡村的个性、乡土特色以及乡土情怀,这才是体现乡村园林景观的真正价值。

  7.2实现就地取材,突出生态理念

  以本地材料为主,外来材料为辅助,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能更好的体现乡土特色,同时简化后期的维护成本。利用特色的乡土植物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效果。

  7.3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三道堰,集天府农耕文化、水乡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利用乡村原有的耕地、水源打造“古堰湿地”、“堰桥遗韵水文化体验区”、“青杠树村田园观光区”。利用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惠里特色街区”“农家乐”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7.4注重景观与业态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业态是指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功能和需求创造性布置相关产业。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乡村产业也已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更是突破“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注重景观与业态的结合,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保护•景观设计,2005(4):39.

  [2]张剑涛.中国对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的规划管理——以上海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4(1):11~14.

  [3]袁德全.城市旧区改造与环境重塑——南宁市三纺街改造点滴谈[J].广西土木建筑,2003(3):127~130.

  美丽乡村典型案例篇8

  看点一 政策如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把“美丽乡村”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确立了“项目能向美丽乡村倾斜的要倾斜、资金能向美丽乡村倾斜的要倾斜”的工作思路,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优势,进行重点创建。目前,可以向美丽乡村倾斜的部级项目资金总额每年在70亿元左右,主要包括农村沼气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清洁生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还有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专家进村入户、技术引进与示范等项目和资金。同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将依托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安排若干“美丽乡村”创建相关项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看点二 美丽乡村创建十大典型模式

  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部在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和内涵提炼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总结出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并向全国进行了,为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这些模式都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怎样的地区,又有哪些典型乡村可资借鉴?展览将作一一解读。

  产业发展型模式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其发展内容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特点,重点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建立现代公司组织,推进村企一体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生态保护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村庄依山傍水,青山环绕,具有传统的田同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原则,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严控环境污染,实现山清水秀;在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城郊集约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其发展内容主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对村庄自身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在产业发展上要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种植业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要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建设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推进健康养殖。

  社会综治型模式

  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其发展内容主要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与农村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建设相衔接,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整体推进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区主干道路硬化和公共场所亮化,引导社区房屋建设或改造,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传承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以保护乡村人文景观、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传承乡土形式和内涵。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要在保持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加强保护、修缮和改造,美化村庄环境。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渔业开发型模式

  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发挥优势、综合发展,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建设集捕、养、加、贸、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充分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走品种特色化、技术精细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发展之路。拓展远洋渔业,构建规模适度、装备精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作业结构合理、生产稳定高效的现代化海洋捕捞船队。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修建人工渔礁、增殖放流等人工手段,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体质量,局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缓解水域生态“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牧场型模式

  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于农区。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减少天然草原超载牲畜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加强草原围栏和棚圈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稳步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环境整治型模式

  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较重,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其发展内容主要是以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改水改厕、农房整修、沟渠清淤、绿化亮化为重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连片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河网、垃圾和污水处理网一体化建设。推广便捷适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垃圾处理系统,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正常运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化肥、农药合理利用,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村庄远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大力完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同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同,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

  高效农业型模式

  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使用节水、节肥、节药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严格控制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看点三 “快乐行”传唱美丽乡村的故事

  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正在将先进的理念带向农村,将适用的农业技术带给农民,将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做法带向全国,同时将“绿色二人转”的快乐正能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农民在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感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本次展览上,系统展示了近两年来这一活动的开展情况。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大篷车”启航

  2013年6月22日晚6点,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本山传媒主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科技加文化下乡的大型公益活动大篷车启航。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一季)

  2013年6月23日-30日,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一季)公益活动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的7个美丽乡村进行。活动场场精彩,天天火爆,效果超出预期。

  活动摇撇下一路的欢乐,取得巨大成功。可以概括为“三个满意”和“三大创新”。

  “三个满意”:一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让各级政府满意;二是充分发挥文化搭台的效应,做到了让合作伙伴满意;三是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做到了让农民群众满意。

  “三大创新”:一是注重科技文化结合,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一种创新。二是注重运作模式提炼,是“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一种创新。三是注重活动品牌打造,是农业部拓展农村工作的一种创新。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二季)

  2013年11月23日-12月2日,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二季)科技加文化“双送双带双促”公益活动在福建、江西和湖南三省进行。共举办8场公益活动,场场爆满;开展现场科技咨询,把技术和知识送给农民;举办免费公益演出,把文化和文艺节目送给农民,真正做到了送科技到地头,送文化到村头,送欢乐到心头。

  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

  2014年6月7日-19日,在夏粮喜获丰收的时节,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科技加文化“双送双带双促”公益活动在京津冀鲁四省市进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著名表演艺术家、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赵本山等出席首场活动,看望科技专家和演职人员,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正是因为策划好、安排细、天帮忙、人努力、心思齐,使活动圆满成功!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整个活动组织精心细致,节目演出精彩纷呈,编排制作精致新颖,总体设计精美大气。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参加此次活动,更感受到活动开展的意义重要,特色突出,形式新颖内容好,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达到多重宣传效果。

  看点四 “美丽乡村”先行者浙江演绎“美丽”故事

  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是最早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目前建设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13年5月,浙江省委明确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美丽浙江建设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到2017年,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争取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些目标怎样去实现,之前他们又是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展览都将一一呈现。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至今已经十多年。十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并逐步引入“生态省”、“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形成了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四美三宜两园”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呈现出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同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十多年来不懈坚持的村庄整治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村容村貌深刻变化。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二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三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形成了人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农民的卫生习惯、环保理念、民主意识、公德观念普遍养成。四是干群关系极大改善。普遍提升了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与否、成效好坏成为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尺和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依据,凡是村庄整治成效好的村,干群关系普遍融洽。五是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村庄整治建设被农民群众誉为“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安吉

  说起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就不能不说安吉,安吉美丽乡村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样板;中农办多次来安吉专题调研;农业部专题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战略推广会”;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安吉县作为新农村建设全国标准化示范县;民革中央把安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安吉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并荣获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温铁军等知名学者将美丽乡村建设提炼为“一二三产结合、城乡统筹联动、人民幸福富足”的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目前,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7%,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66.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7亿元增加到42.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人由3.4亿元增加到2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17580元,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转变为高出全省近1500元。在全面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有效地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

  看点五 现代化都市郊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和谐宜居之都

  “三农”工作始终是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科学发展思路,首都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科学的发展思路陆续转化为了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三”工程、构建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化体系、促进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持续快速增收、推进“新三起来”工程激发乡村活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的过程中,北京的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北京市始终注重挖掘发挥各类典型,特别是“北京最美的乡村”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努力强化舆论支撑。如今,北京的美丽乡村如同一颗颗珍珠,在美丽的京郊大地上闪耀着“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光芒……

  生产美

  立足首都发展定位和“三农”工作实际,北京逐步探索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着力拓展现代农业的新功能:

  拓展生产新功能。明确了“种业之都”定位,种业销售额稳定在1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10%;设施农业持续发展,规模已达35.85万亩,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市场供应。

  拓展生态新功能。着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节能减排,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90%;建立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全市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万亿元。

  拓展生活新功能。不断开发多种休闲农业模式,逐步培育“北京最美的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品牌,成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

  拓展示范新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1%,全国领先。

  生活美

  让农民安居乐业,是“三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多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给北京农民带来了日益幸福的生活:

  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和低收入农户共同致富行动计划,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是2006年的2.5倍;农民非农就业率超过85%。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大幅提高农民社保待遇,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明显改善;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和全覆盖。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实施了“五+三”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成效显著,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稳步开展;十年来市级累计投入20.4亿元,完成了山区8.4万人的生态搬迁;目前已经完成农宅抗震节能保温改造47万余户。

  环境美

  “环境美”,是美丽乡村最直观的“名片”,更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最基础条件。如今的北京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创建国家生态县2个、部级生态示范区11个、部级生态镇91个、部级生态村2个。

  创新沟域经济模式。在建成25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四季花海、百里画廊、天河川、白河湾、酒乡之路等知名沟域,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和特色产业等五项工程696个,总投资96.8亿元。

  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全面实施了“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减煤换煤、清洁空气。2013年8月,全市在农村地区实施了“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减煤换煤210万吨,超过农村地区民用散煤总量的一半。

  人文美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在强化“物的新农村”的同时,着力提升“人的新农村”,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文化设施逐步完善。2006年以来,新建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农村成人学校覆盖所有乡镇,农民远程教育网通达所有乡镇和重点村;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行政村文化室100%全覆盖;“村村配置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保护了传统村落,1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个村落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逐步培育提升文明乡风。始终注重“人的新农村”建设,评选了600多个首都文明村、近100个“首都文明乡镇”;出台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十个一”创建工程;连续举办了25届农民艺术节,在寓教于乐中激发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典型引领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农委、北京市旅游委共同创办了“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

  活动紧紧围绕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促进城乡交流互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目标,始终突出“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主题,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形象化为易记易传的“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并细化为12项具体标准,每届都分为“候选村庄推荐、集中宣传报道、多种形式评选、活动总结表彰、活动深化提升”五个阶段有序进行。

  截至目前,活动已经顺利开展了9年7届,逐步成长为全市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累计有93个村庄从全市3940多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被社会各界综合评选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看点六 美丽乡村创建如何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美丽乡村”建设该如何落到实处?展览从市、县、村三级展示了5个典型如何各显神通,让“美丽乡村”美梦成真。

  贵州省黔西南州是地球上喀斯特景观发育最完善、保存最完好、组合最完美的地区。州委、州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支柱产业的勃兴,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黔西南州决策层创造性地谋划,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了两届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高端峰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使黔西南乡村之美、山川之美、人文之美得到进一步推广。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县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宽甸县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四场五化六整治”,大力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乡村环境明显改善。该县河口村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山东省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青州农民画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特点突出,是现代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本次参展由青州派出了市文联、中国青州农民画画院精选的40幅青州农民画精品进行展出。并派出2名代表青州农民画最高水平的农民画画家现场作画。

  江苏省永联村是全国文明村、部级生态村,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十大典型村之一。永联村坚持城乡统筹,在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区、生活区、农业区分明的原则之下,按照地域化、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建设了可容纳3万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全村98%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并且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结构,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要知道已经实现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就去该村展区看看。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是京郊第一村。改革开放以来,村支书田雄带领韩村河人勇闯市场,把韩建集团发展成为国家特级资质大型企业,把韩村河村建成家家住别墅楼的生态型花园式美丽乡村。现在韩村河村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华丽转身,续写了强村富民的“美丽乡村”之梦。

  看点七 全国各省美丽乡村创建整体概貌

  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省相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当前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根本性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集聚资金、人才、技术倾斜帮扶,全国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各界热情支持、农民积极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大量好典型、好模式、好做法。无论是在美丽富饶的北国,还是在风景迤逦的江南,无论是在引领改革风潮的东部沿海,还是在充满机遇的西部边陲,各级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正引领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大深度蓬勃发展。到展览现场,看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下面仅举几例。

  天津:倡导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2013年,天津市启动了文明生态村“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工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以美丽村庄建设和清洁村庄行动为主要抓手,以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整治村庄环境面貌为主要内容。截至2014年底,天津市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125个、美丽村庄301个、清洁村庄2000个。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农民环境意识也得到不断提升。

  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功能提升、在村庄“四边”见缝插绿,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大清整,极大改善了村庄的面貌。

  河北:让美丽乡村遍布燕赵大地

  河北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明确目标、舆论引导、典型带动、资源整合和素质提升”为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创建,全省参与创建的42个村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全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山西:宜居就是美丽

  2014年,山西省全面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该行动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各行业部门项目和资金整合,实施完善体制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示范村、绿色生态示范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成一批家同美、田同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镇荆圪道村以村属集体企业为龙头,在充分发挥荆圪道自身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基础上,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力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上海:最美上海 最爱乡村

  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改造工作为重要载体,聚焦规划保留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坚持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原则,在全面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以规划保留为前提,聚焦基本农田保护地区;以村庄改造为载体,综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至2014年末,上海市村庄改造工作受益农户逾38万户,建设总投入已过百亿。改造后的农村“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村庄环境大幅改观,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

  安徽:用创意建设美丽乡村

  安徽省把农业部的“美丽乡村”创建与本省的“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明确了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发展路径:皖北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皖中片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沿江片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郊型乡村;皖西片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塑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皖南片加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世界文化乡村品牌。

  看点八 媒体如何为“美丽乡村”加温加热

  自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情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次播出美丽乡村相关新闻。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分别设立了“美丽乡村”专栏及“美丽乡村”周刊。各地媒体纷纷跟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报道美丽乡村的热潮。此外,农业部及各省各地美丽乡村创建单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补充和延伸,深入报道了美丽乡村相关信息。展览将把这些宝贵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整体再现。

  看点九 社会各界如何参与“美丽乡村”创建

  如何参与创建?展览进行了举例说明:2014年12月12-14日,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发起,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22个单位联合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整合各单位环境整治、规划、地理信息、农业经济、生物育种等技术,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作为国内唯一为农村基层干部搭建的全国性交流和沟通平台,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通过举办“全国村长论坛”、与中国农村杂志社合办《中国村庄》杂志等工作,也对如何参与“美丽乡村”事业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试。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所办“全国村长论坛”,迄今已有14届,系目前唯一为农村基层干部搭建的全国性交流和沟通平台。

  看点十 科技如何为美丽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农村科技工作,以科技为支撑,平衡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依靠科学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一连增,肉蛋奶等农产品实现了有效供给,农业重大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得以改造提升,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展览将把这一切集中呈现,展示科技如何为美丽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看点十一 节约型农业内涵及组成技术

  在我国经济整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形势下,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转变。节约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多技术集成的现代农业业态。节约型农业包括节水农业、节肥农业、节种农业、节药农业、节能农业等。

  看点十二 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进展 新亮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首选的农业发展道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多新技术、新模式。如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循环畜牧业模式、现代循环农业模式、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高效健康水产养殖技术等。

  种养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种养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了农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种养废弃物有机肥制造等关键技术,可以推进农田资源高效利用与牧业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看点十三 高级农业模式的科技之美

  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农业可分为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绿色、有机农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认可。然而,现代科技赋予了农业更多更高级的模式,如气候智慧型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等。

  看点十四 美丽乡村的生活用能应该是什么样子

  “炊烟袅袅”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传统农村形象,但今天的美丽乡村是否如此呢?农村沼气、清洁炉灶、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太阳能产品等等,将塑造一个更加清洁、更加美丽的现代美丽乡村。

  看点十五 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与方法

  农村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美丽乡村首要一点就是环境美。展览会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产品、技术及模式情况,重点展示复合微生物直投净水、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基于浓稀分流的粪便污水处理、垂直流芦苇床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等系列技术。同时介绍了我国面源污染现状、系统综合解决措施及集成技术情况,国控点监测内容、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