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好奇怪的无毛猿猴!
尽管人类有着恢宏的思想、飞跃发展的科技、高高在上的自负,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受制于动物行为的一切基本规律。许许多多不可一世的动物物种已经灭绝,我们人类也不可能例外。如果要让这一天来得晚些而不是早些,我们必须长期而又严肃地把自己看作一种生物,以此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这就是德斯蒙德?莫利斯写本书的原因:自称为“裸猿”而不是人,故意侮辱自己。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分寸且知道天高地厚,保持头脑清醒,以便去思考生命表层之下的运行机制。
1、以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爆炸
地球人口爆炸,以几何级数增长:17世纪末只有5亿,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约18亿,1967年30亿,1987年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10年超过70亿——10年间就增长了10亿。按莫利斯1976年的数字,世界人口每天增长15万,“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在260年的时间内地球表面将会塞满4000亿人。”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地球能养活的人口极限不到200亿。怎么办?人类如果不想灭绝,出路何在——自觉的、无情的计划生育。必须要控制人口。反对避孕的宗教或其他“道德”派必须正视:他们搞的是贩卖战争的危险勾当。
2、人正视自己的生物冲动才能减少忧虑
人类的主要麻烦是由文化发展和遗传变化的不平衡引起的。尽管人类在改造环境中取得巨大无比的成就,但是,文明演进太快太迅猛,任何根本的生物进化都来不及发生。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表象之下,人的骨子里仍然是一只地地道道的裸猿。即使他想要挣脱整个进化史中积累在身的生物遗传,那是没有希望迅速办到的。只有他正视这个事实,他的忧虑才会大大减少,他的欲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
3、配偶关系的好处与不完美
配偶关系的形成有三个好处:一是减少了雄性之间激烈的性角逐,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二是后代会因此受益匪浅;三是减少内部不和的根源。
但是,两性关系的改造从未圆满完成。据调查,50%的已婚女性和84%的男性有婚前性行为。到40岁时,26%的已婚女性和50%的已婚男性有婚外性行为。有些情况下,正式的配偶关系完全破裂,终至解除(美国离婚率已经高达69%,中国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离婚率已高达50%)。我们这个物种的配偶机制,虽然是非常有力的纽带,可它离十全十美还相差甚远。
3、人类性行为的首要目的是维护配偶关系而非繁衍后代
我们的性行为和现存的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有何异同?其他灵长目动物不存在长期的求爱阶段,几乎没有一种猴类和猿类形成了持久的配偶关系。交配本身也非常短暂。雌性看上去没有任何性欲的高潮。雌猴雌猿一旦怀孕,一进入哺乳期,就停止性生活。相反,人类的性生活扩展到了妊娠期和哺乳期,只是在分娩前后短暂的时间之内,性生活才受到严格的限制。
人类的性生活,显然大多与繁殖后代没有关系;其关注的重点,是凭借性伙伴的互相报偿来增强配偶关系。女性在停经期即妊娠期,仍然能接受男性的性要求。这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一对一的婚姻关系后,长时间使男性失望会危机婚姻关系,它可能会危及配偶关系。
4、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叛逆的原因
一旦子女开始出现性征,他们就成为父母的性对手,儿子是父亲的对手,女儿是母亲的对手。父母有赶走子女的倾向,后代也需要建立以自己的家庭为基础的“领地”。青春期的子女要着手去建立自己繁衍后代的基地,这是具有领地欲的食肉动物的典型特征,而不是灵长目动物的特征。
5、男性“花心”与女性“忠贞”的生物基础
处女膜使得女性的第一次性交会遭遇困难,使女性尽可能回避性刺激,使她不至于轻易丢失童贞。青春期的男性没有理由不实现充分的性交就半途而废。配偶关系形成之前,他们不承担任何义务,他们要广交异性朋友,直至找到合意的伴侣。但是,年轻的女性如果不形成配偶关系,就会发现自己怀孕做母亲而没有伴侣。处女膜在女性身上起到一定的刹车作用,它要求女性在恋情很深以后才走出最后的一步,即由于处女膜破损而疼痛的那一步。
6、人被自己的生物性本能和社会性约束两种力量反复撕扯
人控制自己的生物本性,但他的生物本性老是不断地在反叛。一种方式的人为控制实行以后,另一种方式的对抗又表现出来。这常常导致荒唐可笑、自相矛盾的局面。
例如,女性要遮掩乳房,可是她接着又用乳罩使乳房隆起。这一性征设施或者是填以衬料,或者是充气膨胀,所以它不仅能恢复掩藏之中的乳房形状,而且能使之膨大。乳罩就这样被用来模仿性冲动时膨大的乳房。有的时候,乳房下垂的女性甚至做整容术,用皮下注蜡的办法达到长期丰乳的效果。
看过这些性约束以及人为的抗衡措施之后,我们禁不住纳闷:回到起点去不是更省事吗?约束的原因是为了防止随意的性刺激,因为随意的性刺激妨碍配偶的关系。然而,为何又不完全限制性刺激的公开表现呢?为何又不把性表现局限在配偶之间的私生活中呢?问题的部分答案是,人类的性行为高度发达,它要求恒常不断地表现和发泄。它之所以发达,是为了维护配偶的关系;可是现在,在复杂社会充满刺激的气氛里,它常常又在非配偶关系中受到触发。另外,性还被用来作为维护地位的手段。许多人为的性信号就用在这一方面。使自己吸引异性的注意,可以减少社群里异性成员的对立情感。
7、降低生育率及提高人口质量是对全社会的负责
修士、修女、长期独身的男性和女士、长期的同性恋等人群,从人口生殖的意义上说,都是不正常的。社会养育了他们,可是他们并未作出回报。但是,生物伦理道德在人口过分拥挤的情况下似乎并不适用。一旦人口过剩,规矩就要颠倒过来。因为,当种群密度达到巅峰,整个社会结构就毁于一旦。
人类自己在迅速走向人口过剩这一前景。我们已经到了不容再自负的关头。解决的办法是显而易见的:降低生育率又不影响现存的社会结构,防止人口数量增加又不阻碍人口质量的提高。避孕技术显然是需要的,但是又不能让它破坏基本的家庭单位。
8、人应以探索冲动与陋习偏见抗衡
要迅速吸收历代前人积累的经验,我们就不得不背负陋习和偏见这个沉重的十字架。我们富有经过磨砺过的好奇心以及经过强化的探索冲动。好奇心和探索冲动与陋习和偏见相抗衡,由此而产生的平衡具有创造奇迹的潜力。
只有当一种文化因迷信模仿性重复而过分僵化,或者在探索中过分鲁莽轻率时,它才会跌跌撞撞地失去平衡。凡是在这两种冲动中求得完美平衡的文化,都会使繁荣昌盛的。当今世界上,我们能看见许多太僵硬或太鲁莽的文化作为例证。小型落后的社会、被沉重的禁忌和古风完全支配的社会,是太僵硬的文化例证。同样是这些社会,当它们被先进文化改变、接受先进文化的“援助”时,它们就迅速成为过分鲁莽的文化。猝然服用剂量过大的药物,过分迷恋社会新奇和探索激情,就会淹没祖传的模仿,就会使天平过分失去平衡。结果就造成文化动乱和文化瓦解。幸运的社会是逐渐求得完美平衡的社会;它必须求得模仿与好奇的平衡,求得盲目的、不动脑筋的抄袭和渐进的、合乎理性的实验之间的平衡。
9、人类探索的游戏规则
人类的语言、文化、艺术、运动、科学等诸多领域体现出六条游戏规则。它们是:
(1)研究不熟悉的东西使之变为熟悉的东西;
(2)将熟悉的东西作有规律的重复;
(3)在重复的过程中尽可能作些变异;
(4)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发挥,对其他变异则弃之不顾;
(5)将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反反复复的组合;
(6)以上各条均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10、人被探索与保守两种力量反复撕扯
在一切探索行为中,无论是在艺术探索或科学探寻中,始终都存在着爱好新知的冲动和惧怕新知的冲动之间的拉锯战。爱好新知的冲动驱使我们去获取新的经验,促使我们去渴望新知。惧怕新知的冲动却使我们畏缩不前,使我们到熟悉的东西中去寻求逃避。我们在激动人心的新刺激和友好的旧刺激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吸引力之间,不断谋求处于变动中的平衡。如果失去热爱新知的冲动,我们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失去惧怕新知的冲动,我们就会轻率地一头扎进灾难之中。这种冲动的拉锯战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较为明显的时尚风习的起伏波动,比如发型和时装、家具和汽车的变化;而且它还是我们一切文化进步的根基。我们既探索前进又裹足不前,既仔细研究又谋求稳定。一步一步地,我们拓展了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拓宽了对我们置身其中的复杂环境的认识。
11、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不容有失
育儿的过程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早期内向的阶段和后期外向的阶段。两个阶段都极为重要,从猴子成长的行为变化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在早期的内向阶段,幼猴受到母猴的爱抚、奖赏和保护,它学会了什么是安全。在后期的外向阶段中,母猴鼓励孩子向外发展,去与猴群中的其他小猴接触。她的爱抚行为有所减少,她对孩子的保护行为只限于严重恐慌和严重危险的时刻;只有当猴群受到外来危险的压迫时,她才保护小猴。实际上,没有严重恐慌时,如果小猴硬要缠着母亲,在她那长毛“围裙”中寻求保护,她反而会惩罚小猴。于是,小猴就认识到自己必须自立,所以它接受了自立的要求。
如果在育儿的两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里,父母处理育儿的行为有不妥之处,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在生活中遭受严重困难。如果儿童缺失了早期的安全阶段,但是进入自立阶段以后却相当活跃,那么他就觉得接触陌生人并不困难,可是他无法长期维持与伙伴的关系,也无法进行真正深入的接触。如果儿童在早期的内向阶段享受到非常安稳的生活,可是在后期的外向阶段却受到过分的保护,他在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与他人接触非常困难,他就会拼命与原来熟悉的人厮守。
12、人类为了地位与领地而争斗
动物争斗有两条可选择的正当理由:或是为了建立在社会等级系统中的支配地位,或是为了建立在一块地方的领导权。裸猿同时拥有两种形式的进攻性。
13、现代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的原因
现代战争中,双方之间的距离太远,结果导致大规模的杀戮,这在其他物种的生活中是闻所未闻的。
给这种同类相残的残暴行为火上加油的,是我们在进化中养成的合作精神。我们在狩猎生活中加强了合作精神,这对我们极为有利。但是,它反过来成了我们的报应。它使我们产生强烈的互助冲动,这种冲动容易被煽动起来去干同种相残的进攻行为。狩猎时的忠诚变成了同类相争时的忠诚,于是就爆发了战争。正是这种进化里根深蒂固的帮助同伴的冲动,成了一切战争恐怖活动的主要原因,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正是这一冲动驱使我们走向战争,使我们结成致人死命的帮派、团伙、集团和军队。没有这种合作和忠诚,团伙和军队就缺乏凝聚力,进攻行为就会还原成“个体的冲动”。
动物谋求的是击败对手,而不是杀害对手。攻击行为的目标是谋求霸权,而不是毁灭对手。在这个方面,我们与其他动物基本上没有差别。我们没有理由要与众不同。不幸的是,由于现代战争中交锋对手相距太远,由于集团的合作精神,由于两者的不幸结合,争斗的初始目标对卷入战争的人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们攻击的目的,与其说是制服敌人,不如说是支持同志。于是,人类固有的容易消气的特点几乎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这一不幸的发展趋势可能将证明是我们可能会遭到灭顶之灾的原因,它可能很快就造成人类的灭绝。
14、宗教的本质与功过
宗教活动是一大群人长期反复表现的顺从行为,目的是让一位高居于上的霸主息怒。这位至高无上者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其共同之处总是威力无比。
宗教大获成功使人吃惊。然而,其极端的潜力只不过是我们基本生物倾向的潜力而已——这一生物倾向是直接从我们的猿猴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倾向是:服从群体中一位威力无比、身居统治地位的成员。正由于此,宗教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手段,已被证明是无比宝贵的。如果没有宗教,我们人类是否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是值得怀疑的。
凡是宗教礼仪搞得过头的地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苦难。然而,尽管宗教的历史曲折迂回,它始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大特征。每当它变得难以接受时,它有时会被人猛烈地摒弃。但是,过不了多久,它就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卷土重来——也许它会改头换面,可是它始终保持着原来那些基本成分。我们的群居天性要求我们进行和参与繁复的群体仪式。如果删掉“浮华而隆重”的仪式,就会留下一个可怕的文化缺口,教义的灌输就不能在深层的情感层次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有些类型的信仰非常“铺张浪费”,容易使人愚昧,它们可以使一个社群误入僵化的行为模式,组织其质的发展。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主导特征是智慧和探索,凡是被用于人类智能开发和探索未知的信仰,对我们都最为有利。相信获取知识是正当的,相信创造和欣赏美的现象是正当的,相信拓宽并加深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是正当的,这一切正在迅速成为我们时代的“宗教”。
15、应对肥胖的威胁
食物中有两个因素很有吸引力:一是富有营养,二是味道可口。在自然环境中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可是在人工食品中这两个因素可能相互分离。由此就可能出现危险。肥胖威胁人类的健康。解决肥胖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少吃”。但是,由于节食者处于美味佳肴的包围之中,他很难坚持很久。另外,焦虑不安的情绪会让人小口小口地啃东西、喝饮料。这有助于我们放松,但也促使我们长肥。对这种人,只有改变他的其他行为,消除产生紧张的原因,减肥才能奏效。值得一提的是口香糖的作用。口香糖似乎完全是“替换进食”的一种手段。它提供了必要的“专职”要素,能消除紧张情绪,又不会使人吃得过多而影响健康。
16、社交方式与目的
裸猿比任何物种更精于社会性整饰,他们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互助系统,仍服务于最初的两个目的——友好与安抚。
17、人与动物的五种关系
一般高级动物的种际关系有五种:猎物、共生者、竞争者、寄生者、猎杀者。人看待动物的这五种方式可以统称为“经济的”观点。除此之外,人还可以从科学的、审美的和象征的角度来看待动物。
本书中强调了人类的生物特征,借以说明这些局限的性质。如果人类能清醒地认识并顺从这些局限,我们幸存的可能就要大些。这不是天真地“回归自然”。这只是说,我们应使自己理智的机会主义的进步与基本的行为要求相吻合。我们必须提高人口素质,而不仅是增加人口数量。这样做,我们才能继续在科学技术上突飞猛进,在振奋和激动的时刻不否定自己的进化遗产。否则,受到压抑的生物冲动会积蓄起来,最终冲决大坝,精致的生命世界就会被生物冲动的洪水一扫而光。
17/52【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张恒哲第17本《裸猿》
--------------------------------------------------------------------------------------------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52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52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