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传考研必看:媒介在危机传播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

        媒介在危机传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媒介不作为会加剧危机的破坏性和化解的难度,媒介伦理失范会损害政府和媒介的公信力,加剧社会恐慌情绪,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如何构建危机传播中的媒介伦理原则,笔者就此提出几条建议。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机构公信力的社会基础。首先,从人的社会本质角度来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实际上,任何道德体系的参与者,不能断定别人是否说实话,那么,这个道德体系怎能起作用呢?由于道德理论强调讲授与传播,如果人们不能肯定传播者是在撒谎还是在说实话,这种理论怎能得到传播呢?”所以,真实性原则(传统社会又称为“诚实原则”)是内在于人的社会本质对人的行为最普遍、最一般的要求。其次,从新闻传播的终极目标来看,真实性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本价值、理由和意义。再次,从风险社会和媒介化社会的内在要求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大大缩小,风险与危机成为社会的常态,公众对信息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任何化解危机的努力都必须建立在真实信息的传播之上。正因为如此,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从社会团体到群众组织都纷纷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加快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化进程。但尽管如此,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在新闻发布中仍然出现“休假式治疗”、“反正我信了”等让公众明显感觉到雾里看花、欲盖弥彰的语言。可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说起来容易,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一以贯之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最小伤害原则 

     从伦理学体系来看,“最小伤害”原则属于强调行为结果的目的论伦理学范畴,与功利主义道德理论信守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伦理规则类似,危机传播中的最小伤害原则,要求媒介在报道中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尽量减小对各利益相关方的伤害。从国外的传播实践来看,最小伤害原则是其新闻伦理的核心规范之一。如美国职业记者协会于1996年修订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中就专设了“最小伤害”一章,其核心内容包括:“记者应当同情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所伤害的人。格外谨慎地处理涉及到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新闻。谨慎地使用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和采访记。对可能导致伤害的不愉快的采访报道心中有数。”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的新闻行业道德信条均有类似规定。在我国危机传播的实践中,一个经常被学者批判的典型案例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介对抗震救灾一线女民警蒋敏的报道,当时一家电视台记者的一句追问“你这么多亲人都去世了,你怎么还能坚持在一线工作呢?”,让本已极度痛苦和虚弱的蒋敏当场晕倒。就常理而言,丧亲之痛是撕心裂肺的,而让当事人反复回忆和讲述这种痛苦无疑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基本上体现了人文关怀、避免二次伤害的职业道德精神,但也有一些媒体炒作奇闻异事,将灾难性的硬新闻处理成娱乐化的软新闻,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将失联乘客家属极度痛苦、焦虑、“被围观”的特写场面直接呈现在报道之中,既造成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也引起了受众的反感。 

  3.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是伦理学关注的重要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西方国家,大众媒介被称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对三大权力起到监督与制衡作用,因而新闻媒介常常被称作社会正义的“守护神”。在我国,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听党指挥,为人民说话,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尽管政治体制和社会架构不同,但媒介是“社会雷达”、“社会公器”的观念同样深入人心,央视的《焦点访谈》就因其强有力的监督力量而一度享有“焦青天”的美誉。媒介要担当起这些崇高的角色与荣誉,注定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伦183文教·历史理准则。在危机传播中,媒介公平公正原则的核心要求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媒介应该抱着社会责任的态度,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公正地对待报道中所涉及的人与事,而不能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否则不但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在媒介如何报道危机信息上,英国危机管理专家罗杰斯特(MichaelRegester)提出的“3T原则”可资借鉴,即主动报道(Tellyourowntale)、全面报道(Tellitall)、尽快报道(Tellitfast)。在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危机”中,百度因为经济利益屏蔽三鹿集团的负面新闻,遭到公众的质疑,并牵扯出其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搜索结果失真、搜索结果引发欺诈行为等问题,从而使百度自身陷入一场信任危机。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