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大获成功,《上海堡垒》为何却遭受失败?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都是今年上映的科幻电影,一部被誉为“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使中国科幻不再流浪”,一部被批为“关上了中国科幻的大门”。在这种情况下,将《上海堡垒》与《流浪地球》一同成为“新世纪发展期”的电影,似乎有些不妥当。

  但是,依照笔者之前的分析思路,《上海堡垒》虽不是成功的作品,但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发展期的电影。上一节中笔者提到模仿期的电影缺乏灵魂或者强行塞入灵魂,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特效水平已经有明显提高,只是缺乏独创的科幻内核和能与之相匹配的人文思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都花费了数亿资金放在特效上,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改编自国内作家的原创小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及《上海堡垒》的失败,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并不是在特效层面,而是在原著小说的选取及改编方面。

  《流浪地球》是一部纯科幻式的小说,为何说它纯科幻呢?一是因为其中描写的主要对象并非人,而是流浪的地球。二是因为这部小说大量采用了宏细节的描写手法,在两万字的篇幅中呈现了刹车、逃逸和流浪三个时代漫长的时光。作品中的“流浪地球”是一个具有科幻和文学双重美感的意象,从科幻的角度来看它是一颗为逃离太阳系而孤独流浪的行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地球人为了保住古老的家园所进行的愚公移山式的壮举。

  在西方的末日科幻电影中,我们是看不到这样的场景的,如《2012》中只有少数人通过方舟得以幸存。《流浪地球》带着地球一同上路,无疑深深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古老的家国情怀。这样古老深重的主题,通过宏大的科幻场景来呈现,显得格外悲壮。

  当然也因为这部作品太过于纯科幻,所以在剧本改编之时还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最突出的当属刘启和父亲即姥爷之间的亲情。这种家庭的亲情和宏大的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不仅不会显得生硬,反而使得作品更加动人。

  电影《上海堡垒》是华视影视“顶级ip视效系列电影计划”的产物。2014年,华视影视宣布携手江南和唐家三少,斥资50亿在未来5年内打造《龙族》、《斗罗大陆》和《上海堡垒》等大片。可见当时华视影视看重的是“顶级IP”,而非作品的科幻内核。事实上,《上海堡垒》本身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末日爱情小说,它打动读者的地方根本不是其中的科幻元素,而是江南优美的文笔及其中伤感的爱情。当然,小说《上海堡垒》的科幻设定虽没有什么创意,但还能勉强说得过去,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科幻美感的描写。

  但是,电影《上海堡垒》不仅没有展现出其中的科幻之美,还将原本就弱的科幻设定改编得逻辑不通。小说《上海堡垒》将泡防御系统和上海大炮的构建都归到阿尔法文明身上,这种设定虽然很软,但还勉强可以令人接受。

  可电影却将之改编成人类获取到了仙藤,并因此引来了德尔塔文明。原本是两个高科技文明之间的对抗,但却变成了人类与高科技文明的对抗。此时存在一个显著的漏洞,人类获得了高层次的能源就能将之利用起来?以主人公用着按键板砖机的地球科技水平,泡防御系统和上海大炮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此外,《上海堡垒》还存在跟《逆时营救》一样的问题,《逆时营救》多次穿越时空只为表达珍惜时间及歌颂亲情,《上海堡垒》花费极多精力却只为讲述一段爱情,这样宏大的场景本应讲述一些更深重的话题。换句话说,表达亲情和爱情用得着“大兴土木”地用科幻片吗?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科幻片中不应该表达这些东西,只是科幻片的内核应当是一些更为宏大的主题或情怀。

  结语:

  《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及《大气层消失》是我国科幻电影的早期代表作,它们都有意避开了特效的呈现,而专注人文思考。90年代是中国科幻小说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因市场等方面的因素,科幻电影进入了沉寂期。新世纪后中国的科幻小说已发展到世界级水平,但《机器侠》和《未来警察》等作品却走上了模仿好莱坞的道路,这一时期的电影在特效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却缺乏灵魂。

  《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时代,它不仅具有高质量的特效,更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内核及人文思考。虽不能说《流浪地球》的方向,就是中国科幻未来的方向,但其注重兼具科幻内核及人文表达的特点,确实值得学习。《上海堡垒》过于看重所谓的ip效应,选取了一部先天不足的软科幻,在改编过程中更是弱化了科幻内核,其失败需引以为鉴。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唯有质量过硬的作品才能得到认可。而科幻电影的质量不仅体现在特效层面,还体现在故事的人文思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