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8《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一、考试说明

  该课程的考试题总共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单选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型二:多选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型三: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型四:简答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题型五:论述题(共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二、知识点

  西方文学

  第一编  从古代到18世纪西方文学

  重点掌握《伊利亚特》《俄狄浦斯王》《神曲》《哈姆雷特》《堂吉诃德》《伪君子》《新爱洛伊丝》《浮士德》这八部作品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内容梗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伊利亚特》

  (1)(1)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18世纪之前,人们普遍相信荷马的存在、相信他是这两部史诗的作者。但到了18世纪,法国人僧正多比雍、维柯,以及德国人沃尔夫、拉赫曼等则对其进行了否定。他们提出了“小歌说”(或称“分解说”),认为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才成为今天的样子。所以,他们认为荷马并不存在,他不是指某个人,而是古希腊时期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以德国人尼奇为代表的另一派学者则用“统一说”为荷马的存在辩护,认为这两部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后来有人在研究了“荷马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词组、短语、诗句和句组,特别是每个英雄和神的名号组合后认为,史诗不是出自一个诗人的创造,而是经过很多代民间歌手不断积累选择、口头相传而约定俗成的。在历代相传过程中,无数无名诗人对诗歌及其程式化语句进行了积累、加工,剪裁和创作。大概到公元前8世纪时,伟两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在“荷马问题”上莫衷一是,但大部分人倾向接受“折衷说”。“折衷说”是由美国学者帕大的诗人荷马将一些短篇围绕一个中心结合起来,统一加工提炼,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特色。《伊利亚特》成诗的时间较早一些,《奥德赛》可能是荷马晚年的作品,也有可能是他人效法荷马的创作所作。荷马很可能只是作为口头诗人来创作史诗的。公元前7世纪时,小亚细亚有号称“荷马族人”的职业诗歌朗诵者,他们已有形成文字的部分史诗抄本。至公元前6世纪,全部史诗开始编成定本。以后,“荷马史诗”的抄本流传更广,经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考订分卷,留传至今。

  (2)取材于古代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不和的金苹果”是这场战争的起源。

  (4)《伊利亚特》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各种历史图景,堪称一部古代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研究远古氏族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重要史料。《伊利亚特》也被称为“英雄史诗”,是一部宏伟的英雄主义赞歌。

  (二)《俄狄浦斯王》

  (三)《神曲》

  (1)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是意大利伟大的民族诗人,又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集大成者,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2)《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是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之顶峰。

  (3)但丁。

  但丁是中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小贵族家庭,自幼好学深思。成年之后的但丁加入圭尔弗党,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1300年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府六位执政之一,到达政治事业的顶峰。1302年,但丁被黑党判处终身流放,再也没能回到佛罗伦萨。政治抱负付诸东流,但丁决心在诗歌中建立不朽的基业,抒发自己对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的深厚情感。于是,他历时十余年,完成了长篇巨制《神曲》(约1307-逝世前期)。

  (四)《哈姆雷特》

  (1)《哈姆莱特》之所以备受推崇,主要原因是它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2)关于哈姆莱特形象,引起最大争议和兴趣的是他复仇时的延宕及其原因的认识。

  从行动上看,疯癫是他的精神状态的展示,也是他决定复仇所采取行动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步就有消极、退守的成分。哈姆莱特处处被动,几乎没有采取过什么主动的举措。最后他杀死克劳狄斯,是偶然的机遇促成,非深思熟虑的结果。延宕和他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及消极迎战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延宕甚至使他自己感到痛苦。

  对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可以从人文主义的力量和弱点的角度加以解释。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思想文化思潮,对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人文主义在发展中,它的副作用和恶果也逐渐显露出来。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早期他对人文主义理想能够实现持乐观态度,但到中期,莎士比亚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对人文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对人本身产生了怀疑。哈姆莱特审视自身,认为自己的心灵同样是充满罪恶的渊薮。正是基于对普遍人性认识上的这种变化,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遇到了巨大挑战:人性是邪恶的,克劳狄斯弑君篡位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普遍的人类罪恶的反映;替父报仇、“重整乾坤”不只是与克劳狄斯斗争,更要与人类,与人性普遍的恶斗争,也包括与自己的斗争。由此,他使自己陷入到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于是复仇失去了对象,更严峻的人性问题摆在了哈姆莱特面前。以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不可能为哈姆莱特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哈姆莱特因此坠入虚无之境,心绪迷惘、忧郁、焦灼,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

  从积极的方面看,哈姆莱特的延宕反映了他对人文主义理想从信奉,到怀疑,再到丰富的探索历程。他不是性格单一的人文主义信仰者,而是一个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探索、深化、丰富人文主义内涵的形象。但他虽是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却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实践家。

  (3)《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也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五)《堂吉诃德》

  (1)《堂吉诃德》的写作手法:采用了当时盛行的流浪汉传奇小说的写法。

  (六)《伪君子》

  (1)《伪君子》是怎样设计答尔丢夫出场的?

  (2)《伪君子》遵循了古典主义关于时间、地点、情节高度整一的三一律原则。

  (3)莫里哀喜剧的艺术特色。

  (七)《新爱洛伊丝》

  (1)《新爱洛伊丝》全名《朱莉,或新爱洛依丝》,是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由173封长短不等的书信构成。爱洛伊丝是生活在十二世纪法国的一位少女,她与老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叔父的粗暴干涉,最后爱情以悲剧告终。卢梭用十二世纪的故事比拟瑞士贵族女子朱莉和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的爱情纠葛,给人以经典的联想。

  圣普乐是一个学识渊博、感情热烈、仪表俊美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与他的学生,美貌温柔的贵族少女朱莉朝夕相处,产生爱情。但碍于出身差异,他只能以书信曲折试探。两人表明心迹后,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思想和精神境界获得了新的提升。

  朱莉的父亲即将退休返家。朱莉告诉圣普乐,她父亲高傲、爱面子,叫他做好思想准备。随后,朱莉为考验圣普乐的感情,要求圣普乐外出旅行,她担心圣普乐没有经济来源,还给了他一笔钱。虽然朱莉的做法伤了圣普乐的自尊心,离别也非他所愿,但在情人的坚持下,他都接受了。朱莉父亲德丹治回到家中,发现女儿的见识和技能都大有长进,十分吃惊。但知道了教女儿的圣普乐出身平民时,态度就冷淡下来,不准备再聘他作家庭教师。圣普乐思念朱莉,在朱莉家附近山间找到一处小屋,与朱莉幽会。双方为不能朝夕相见感到十分痛苦。圣普乐建议朱莉与自己一起私奔,被深爱父亲的朱莉拒绝。

  一个叫芳烁茵的平民女子被人催要欠租,她的情人克洛得为帮她,准备用得到的入伍金来还欠租。芳烁茵不愿意让情人离开,向朱莉求助。朱莉请圣普乐帮助,圣普乐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促成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爱德华绅士因对朱莉有好感而引起圣普乐的猜忌,但不久他们冰释前嫌,成为好友。

  朱莉父亲德丹治门第观念很深,加上早年和贵族沃尔玛有知遇之情,希望女儿嫁给他。他得知女儿和圣普乐的关系后,暴跳如雷。朱莉不愿忤逆父亲的意愿,只得同意表妹克莱尔的建议,安排圣普乐离开。爱德华绅士看到圣普乐与朱莉情真意笃,就建议他们一起出走,并愿意把自己在英国的庄园相赠。朱莉放弃了这一选择。

  在爱德华绅士的安排下,圣普乐来到巴黎。朱莉的母亲病逝,父亲强迫朱莉与沃尔玛先生结了婚。圣普乐悲痛欲绝,爱德华绅士安排他以工程师的身份随一支英国舰队到海外远游。

  朱莉与丈夫沃尔玛度过了六年平静的婚姻生活。克莱尔的丈夫去世后,她给朱莉写信,说自己准备今后搬来与朱莉家同住,并打算让自己的女儿将来与朱莉的儿子婚配。圣普乐归来,他对朱莉的感情依旧。朱莉向丈夫坦然说出自己和圣普乐的往事,得到丈夫的信任和理解。沃尔玛还主动邀请圣普乐到家中来做客,并打算把教育孩子的工作交给他。他甚至有意外出,把朱莉和圣普乐单独留在家中,让他们彼此调试,以建立新型的友情关系。作为妻子,朱莉忠诚于自己的丈夫;但她也不能忘怀对圣普乐的感情。一次,圣普乐与朱莉一起乘船出游。圣普乐把朱莉领到当年他离开朱莉后栖身的地方,旧地重游,二人都异常激动,但最终他们的美德还是经受住了考验。

  克莱尔带女儿搬到朱莉家住,爱德华绅士也来朱莉家做客。朱莉有意撮合寡居的表妹克莱尔与圣普乐结婚,被克莱尔拒绝。朱莉全家去希戎堡做客,她的儿子在奔跑时跌落水中。朱莉因救落水儿子,惊吓病弱而死。临死前朱莉请求圣普乐好好教育她的孩子。克莱尔邀请圣普乐和爱德华绅士尽快来克拉朗相聚,以谱写友情的新篇章。

  (2)《新爱洛依丝》更主要的思想内涵,还是对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爱情、友情、亲情的内涵及价值作了全新演绎,是启蒙主义对人类关系理想的文学宣示。

  (3)《新爱洛伊丝》最大艺术特色是应用简单的文学形式反映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

  (八)《浮士德》

  (1)《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浮士德性格中的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

  (2)《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与诗歌的特点,却又远远拓宽了戏剧的容量。

  第二编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

  重点掌握《唐璜》《叶甫盖尼·奥涅金》《红与黑》《高老头》《双城记》《草叶集》《悲惨世界》《恶之花》《包法利夫人》《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德伯家的苔丝》这十三部作品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内容梗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唐璜》

  (1)《唐璜》的积极性主要在于抒情主人公的存在。

  (2)拜伦式英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哈罗尔德形象,已经具备了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的雏形,如他的忧郁,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性,以及有节制的、高贵的“恶”。而拜伦式英雄在“东方叙事诗”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拜伦在这些诗里所描绘的东方,指的是地中海沿岸和近东的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国家,充满了异国情调。叙事诗中的“拜伦式英雄”多是异教徒、海盗、叛逆者等社会边缘人物,他们往往在各种极端的事件中采取行动,与命运或恶势力抗衡。他们有激昂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力,无限的精力,英勇无畏。虽然行动最后遭到失败,然而他们都能骄傲地忍受可怕的命运,毫不妥协。主人公身边总有一位美丽女子,向他献上火热爱情,且忠贞不渝。“拜伦式英雄”在剧诗《曼弗雷德》等作品中发展到顶峰。曼弗雷德是一个超人的形象,他祈求遗忘而不得,最后在不妥协中痛苦而死。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

  (1)作品塑造了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典型形象,这个人物由于其特殊的品质和生存方式,而成为俄国文学中一类独特形象的代表,即“多余人”。

  (2)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红与黑》

  (1)《红与黑》成功塑造了于连这个平民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四)《高老头》

  (1)巴尔扎克小说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其次,巴尔扎克使用了人物再现法,在动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所谓人物再现法,是指同一个人物在多部作品中重复出现,以使得所有的作品连为一体,从而使读者看到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

  (2)《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的作品总集《人间喜剧》,共含有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描述了2400多个人物的活动。风俗研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又分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大场景。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审视他的时代,分析和揭示了这个时代所存在的问题,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尤其是从1816到1848年间的法国社会生活,展示了资产阶级的日益得势和贵族阶层日趋衰亡的历史,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五)《双城记》

  (六)《草叶集》

  (1)《草叶集》是以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成长历程来设计的

  (七)《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1)《悲惨世界》反映了广泛的法国现实社会生活。小说成功塑造了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2)《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1831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以艾斯梅拉达的不幸遭遇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中世纪巴黎浓郁的宗教氛围,集中表现了宗教制度下善良无辜者的不幸命运,突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小说真诚地同情下层人民,赞美他们的纯真、善良和友爱,表现了作者深刻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范的浪漫主义作品。它以中世纪的故事为题材,描写了奇异的环境。小说还充分实践了雨果倡导的浪漫主义的对照原则,爱憎鲜明。小说情节变幻离奇,戏剧性强。运用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主观色彩。

  (八)《恶之花》

  (1)《恶之花》流露了诗人难以克服的忧郁情结和颓废情绪,这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主题。因而,波德莱尔被人们认为是颓废诗人、恶魔诗人或坟墓诗人。

  (九)《包法利夫人》

  (1)福楼拜的主要创作。

  (2)爱玛的爱情悲剧。

  (十)《罪与罚》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我描绘的是人灵魂深处的一切。”这里的“现实”,一般还是认为这就是指“心理现实”而言。

  (十一)《安娜·卡列尼娜》

  (1)安娜的悲剧就是人与人无法在灵魂中建立沟通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开头有一个引自福音书的题辞:“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人们往往据此推断作家的写作意图,因为托尔斯泰最初的设想是写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走投无路而自杀的故事,似乎其中有受到上帝惩罚的意味。实际上,这个题辞的含义并非说恶必有报,而是意在说明,人没有惩罚他人的权力,公道自有上帝;人所应做的是彼此理解、相爱、过灵魂的生活。它讲述的是一个逃出世俗秩序,走向精神王国的故事。

  在小说发表的时代,传统的妇女观仍占主导声音,托尔斯泰本人的妇女观也是如此。在最初构思这部小说时他也曾要写一个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但随着思路的成熟,这个女性形象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从一个具体事件中的女人,变为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寻求精神自由的女性形象。小说的主旨也从最初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变为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求。在托尔斯泰看来,在当代的俄罗斯社会现实之中,人们往往只能认识到他们的肉体性存在,因而放弃思想,放弃追求,仅仅按照国家机器与世俗秩序给他们制定的方式来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一个致力于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将面对物质世界的严密桎梏,被世俗化的人群所排斥、孤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娜的悲剧就是人与人无法在灵魂中建立沟通的悲剧。就家庭环境而言,安娜出身贵族,听从有权势的姑母的安排,嫁给了大她20岁、时任喀山省长的卡列宁,她的命运就此走上不归之路。对安娜而言,卡列宁的存在就标志着一个与其精神世界相对立的世界存在。同安娜的家庭一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上流社会——也是由秩序与利益组合而成的。所谓的高端交际,实际上都是勾心斗角,各怀心机,它已全部异化为非情感的、仅供权力分配及消费生命的空间。这个圈子有自己特定的规则,其核心理念仍是“体面”。一方面要与宫廷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则遵照传统的贵族习气,尽其所能吸引异性的关注与艳羡,以赢得所谓社交荣誉。安娜只是希望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精神交流的对象,因此触犯了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没有人能理解安娜,因为她所鄙弃的是在规则中遮蔽良知,她所追求的是在交流中获得自由。她失败了。她只有通过死亡,来摆脱精神上的孤立,超越世俗秩序,实现与上帝结合的理想,实现她在灵魂中苦苦寻求的自由。

  (2)《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双线索结构。

  (十二)《玩偶之家》

  (1)娜拉的形象

      《玩偶之家》首先揭示了妇女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权地位,它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娜拉这个生动真实的形象来完成的。“玩偶”一词用得形象贴切,准确概括了娜拉在男人眼中“花瓶”和“摆设”的角色和地拉。娜拉结婚八年,在家中却没有经济自主权,她要花钱得陪着笑,向丈夫一点一点的乞讨。可是另一方面,娜拉也承担着相当多的家庭责任,其中也包括经济方面的义务。娜拉在家庭经济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这种巨大反差,确实引人深思。经济上是否拥有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妇女能否拥有独立的人格与平等的法律地位。没有经济自主权的娜拉事实上被剥夺了“对自己的责任”,她觉醒之前的整个人生,其实都是依附在海尔茂身上的。与低下的经济地位相应,当时社会中妇女的法律地位也是低下的,这种状况也是导致娜拉“触犯法律”的深层原因。

  从“玩偶”走向觉醒,娜拉的性格也经历了一个深刻而生动的变化过程。一开始,她不通世故,天真浪漫,活在个人狭小的幸福生活中,仍然心满意足地扮演着“玩偶”的角色。但另一方面,从娜拉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优秀的品质,这与她的丈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娜拉善良富有同情心,;对丈夫的感情诚挚而无私,为了不连累丈夫,她甚至作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她更有着坚毅的品质,即便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也宁死不屈,这种坚毅的品质,是娜拉与玩偶之家彻底决裂的性格基础。

  娜拉的醒悟乃至毅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教育。只有当她与现实发生严峻冲突,亲眼目睹海尔茂闹剧般的表演之后,她才如梦方醒,认识到在一场不平等的婚姻中,自己所谓的幸福生活事实上从未存在过。她不仅看清了丈夫的丑恶灵魂,更由自身的遭遇,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这时的娜拉已经有了自觉的个人意识与思考,不再是那个一味盲从、任人摆布的“玩偶”了。娜拉这一形象的塑造,包括她的无权地位、最后的觉醒,以及最后那场与海尔茂的辩论,都体现了剧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由于对娜拉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剧本被奉为促进女权主义运动的杰作。对妇女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的清醒认识,使剧作家在安排剧情和塑造人物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近代所谓文明社会中,法律堂皇地规定夫妻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事实上,妇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玩偶之家》中没有任何提及妇女解放的字眼,也没有对妇女如何获得解放给出具体的回答,但它仍成功地启发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思索,被看成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

  (十三)《德伯家的苔丝》

  (1)哈代作品中表现出的悲观主义。

  哈代本质上是一个乡土作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家乡度过。他以自己家乡多塞特郡及周边地区的历史、风俗、自然环境为原型,创造了一个被他称为“威塞克斯”的地区,他笔下的人物活动于其间,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哈代用威塞克斯来命名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既使他笔下的乡土与上述悠久的历史联系起来,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将乡土和诗意之美联系在一起,充满了审美价值。

  哈代生活在人类历史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代,宗法制乡村生活正在加速解体,代之以机械化、城市化、商品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及由此引发的悲剧,在作家的思想深处引起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哈代理解新旧交替的必然性,然而种种现实的悲剧、对悲剧命运的无从解释和对幸福出路的迷惘,使得他有了一种难以排遣的悲观主义情绪。他认为有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无情地控制和支配着人类的一切,人类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陷入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种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优雅的田园牧歌风开场,以暗淡绝望的悲剧结束。长篇小说《绿荫下》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充分抒发了作者的田园理想以及对宗法制农村的欣赏。《远离尘嚣》写牧羊人盖伯瑞尔和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历经曲折,最后圆满收场的爱情故事,但却掩饰不住渗透于全书中的悲剧气氛以及作者对自己的理想社会即将遭遇的不幸的种种担忧。《还乡》(1878)进一步深化了《远离尘器》开始的悲剧性主题。小说中的爱敦荒原具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人类在它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只能受它的捉弄和乖戾的安排。《卡斯特桥市长》(1886)则以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剧,进一步强调了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和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无名的裘德》体现了哈代对宗法制农村社会解体后农民出路与未来命运的深入探索,整部小说有一种更加压抑、紧张、沉郁的气氛。

  第三编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重点了解《虹》《荒原》《尤利西斯》《城堡》《静静的顿河》《喧哗与骚动》《小径分岔的花园》《禁闭》《悲悼》《秃头歌女》《老人与海》《第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等十三部作品的的内容梗概和艺术特色。

  (一)《虹》的内容梗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色,了解劳伦斯的创作阶段及特点,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1)劳伦斯的创作阶段。

  (2)劳伦斯本质上属于现代主义作家。

  劳伦斯从英国的乡村田园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对现代工业文明展开批判。劳伦斯还从整体上把现代文明塑造成一种异己力量,广泛展示了其存在的方方面面。受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现代主义思潮的策动,劳伦斯着力表现人的“另一个自我”,也就是被本能、欲望、潜意识所驱动的非理性自我。在劳伦斯的小说中,非理性自我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它是现代文明的内化形式。另一方面,又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只有让原始自然本性复归,人类才能重新焕发活力。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小说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他表现畸形的两性关系,也探索理想的两性关系。劳伦斯对死亡和再生的表现使他的作品从写实走向象征,从经验世界升腾到超验世界,从而获得深广的哲理内涵。

  (二)《荒原》》的思想主题,使用的神话传说及功能,艺术特色。

  (三)《尤利西斯》的基本内容、创作方法和风格特色。了解布卢姆这个“反英雄”人物形象,了解乔伊斯小说的艺术特点。

  (1)《尤利西斯》的思想意蕴

  首先,《尤利西斯》以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为背景,涉及到爱尔兰的政治、历史、宗教和现实生活,批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其次,乔伊斯也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本质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为作品赋予了哲学的深度。

  (四)《城堡》的内容梗概、多重意蕴、艺术特色。了解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及特点。

  (五)《静静的顿河》

  (1)葛利高里悲剧的根源和实质。

  (2)《被开垦的处女地》前后两部的叙述基调的变化。

  1932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问世。书中再现了1930年顿河地区农业集体化时期尖锐的阶级冲突,同时也描写了党在集体化运动中的某些偏差。1960年,发表了小说的第二部。全书获得了1960年度的列宁文学奖金。第一部以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群众场面为中心,充满紧张的气氛和革命热情,第二部侧重描写日常生活和主人公的爱情生活,着重展示人物的精神生活,结局非常悲惨,调子过于低沉,使人产生抑郁、忧伤之感。

  (六)《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手法,凯蒂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康普生家族没落和毁灭的根源。

  (1)艺术手法。

  (七)《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元小说性,所体现了博尔赫斯怎样的时间观,了解博尔赫斯的小说的特点。

  (八)《禁闭》在内容与艺术上的荒诞性,所提出的“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如何评价三个亡魂的生前和死后的行为。

  (1)萨特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

  将文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存在主义哲学命题,为作品赋予了鲜明的哲理性与思辩性;回避了已往文学传统将人物典型化、集中化和本质化的写作路径,如实地描写人类与世界的荒诞的真实存在,形成了独特的非本质化的写作观念;采用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细节,将内心独白和客观叙述结合在一起等。萨特文论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介入文学”的概念,即主张作家干预社会、勇敢地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和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悲悼》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因素?如何看待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和发展?

  (十)《秃头歌女》对传统戏剧的反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尤奈斯库在荒诞派戏剧上的艺术成就,荒诞派戏剧的主题。

  (1)什么是荒诞派戏剧。

  (十一)《老人与海》的内容梗概,主题,艺术特点,海明威的主要创作风格。

  (十二)《第二十二条军规》尤索林和奥尔的临阵逃脱如何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如何理解。理解“黑色幽默”。

  海勒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特征。其作品多取材于战争和现实生活,并围绕自己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了海勒的反战思想、荒诞意识和对美国社会的批判态度,表示出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深层关切。《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讽刺性历史小说,也是黑色幽默小说的典范和美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在艺术上,海勒作品体现了黑色幽默派文学的典型特点。他的作品以玩世不恭的幽默手法讽刺现实和历史,在描写现代小人物命运的基础上,以丑角的冷漠对待意外、倒退和暴行,把作品变成一种将痛苦与欢乐、恐怖与平静、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但也流露了一定程度的悲观颓废意识。

  (十三)《百年孤独》中“孤独”的涵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1)艺术特色:《百年孤独》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是它通过使用魔幻化手段,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与不幸。作品把整个马孔多或拉丁美洲的历史系于“两条猪尾巴”之间,这既是拉丁美洲历史的荒诞化,也是整体艺术构思的魔幻化。象征与夸张手法、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与迷信、各种预言和征兆等神秘因素也经常被结合进来,把作品变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现代神话体系和隐喻体系。

  第四编  东方文学

  复习提示:重点了解《圣经》《罗摩衍那》《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鲁拜集》《从此以后》《吉檀迦利》《雪国》《开罗三部曲》《耻》等十部东方文学作品的内容梗概和艺术特色。

  一、《圣经》

  《创世纪》中的神话。

  (1)上帝创世。

  (2)伊甸园神话。

  (3)挪亚方舟。

  (4)巴别塔。

  (5)燔祭献子。

  (二)《罗摩衍那》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

  (1)《罗摩衍那》的主要内容

  《罗摩衍那》最初属于由民间艺人演唱的“伶工文学”,包含许多短歌、短的叙事诗和赞歌,代代口耳相传。后来这些东西渐渐积累,形成比较系统的故事情节,但内容和形式都不固定,不统一。

  楞伽岛的十首罗刹王罗波那横行霸道,众神请求大神毗湿奴化身下凡为十车王之子,除掉罗波那。不久,十车王的三个王后分别生了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跟随众仙人修行,战无不胜,并娶遮那竭国公主悉多为妻。由于小王后吉迦伊的要求,罗摩流放森林14年。十首罗刹王罗波那设计骗过罗摩、罗什曼那兄弟二人,将悉多掠走。罗摩兄弟去找猴王须羯喱婆结盟。须羯喱婆特别委派了神猴哈奴曼进入楞伽城找到了被囚禁的悉多。罗摩和猴王率领猴兵猴将与罗波那展开大战,最后在修道仙人的帮助下杀死了罗波那,救出了悉多。罗摩正式继任为王,他听到了民众对悉多贞洁的怀疑,于是将已经怀孕的悉多遗弃在森林里。仙人蚁垤救了她。悉多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仙人教给他们自己创作的《罗摩衍那》,并带他们到宫廷演唱。罗摩认出儿子,将悉多接回。悉多以跳入开裂的大地证明自己,罗摩也升天重新成为大神毗湿奴。

  (三)《一千零一夜》

  在莎赫扎德与国王共同度过的一千零一个夜晚,她给国王讲了160多个大小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爱情、婚姻故事。

  第二,神奇冒险故事。

  第三,伦理教诲故事。

  第四,伊斯兰开拓故事。

  除此之外,第四章《一千零一夜》导读中还有以鸟兽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公然向社会挑战的骗子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环环相扣,大故事套小故事,纵横天地历史,几乎无所不包。

  (三)《从此以后》

  (1)长井代助的形象

  作为明治时代末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主人公代助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统与现代悖谬地并存在他的身上。

  他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与艺术感受力,在审视日本社会的因袭传统与盲目西化的双重现状时,带着自觉的理性批判眼光。从这一意义而言,他是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但他的生活方式却同时遗留着浓厚的旧时代的气息,他毫无立身之本,经济上完全依靠父兄的支持,加上业已养成的惰性,使他被牢牢束缚在封建家族体制之下而疏于反抗,甚至无力反抗。从这一角度而言,他又是一个仰赖封建体制而生存的“高等游民”。因此,他的反抗天然地带有致命的缺陷,其艰难如同烈火焚身。

  小说通过代助的婚恋抉择,揭示了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与生活的尴尬处境,并传达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矛盾性与软弱性的讽喻与忧虑。

  对三千代的爱使代助由对事事无所谓的“旁观者”变成了叛逆的“行动者”,这种爱的觉醒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代助对自我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对于即将面临的经济困境与世俗社会的道德谴责,他犹豫、不安、恐惧过,但在爱情与人生道路的抉择上,他还是完成了从“他人本位”到“自我本位”的回归,他终于认识到“最后的权威属于自己”,责任与选择并存。代助这一形象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与回归中拥有了精神的高度。

  (2)夏目漱石的创作倾向与变化

  (四)《吉檀迦利》

  (1)《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五)《开罗三部曲》

  (1)“开罗三部曲”是一部现代埃及民族的精神探索寓言。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以三代人的主要生活场景——开罗的三个街区两宫间、思慕宫和怡心园为题,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埃及一家3代人的命运沉浮。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军事占领埃及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英国的统治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而这种冲击的突出表现,莫过于对埃及民族宗教信仰的冲击。对于现代埃及来讲,所谓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实际上主要体现为伊斯兰宗教信仰与现代科技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隐喻式地表现在“开罗三部曲”的家族史描绘中。

  “信仰”是三部曲贯穿始终的母题。在作品中,家族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围绕着一家三代人对待“信仰”的不同态度,作品展开了对现代埃及民族命运的思考。

  第一代人艾哈迈德和艾米娜具有截然相反的脾性,然而,对信仰的确信却是两人的共同之处。全书以对艾米娜的叙述作为开端,首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信仰”的精神世界。这个家庭的第二代人开始置疑甚至否定信仰的存在,如果说沉迷于酒色的亚辛是一个在时代潮流中丧失信仰的人,那么,热爱读书和思考的凯马勒则是在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以后,对信仰产生了怀疑。从第二部《思慕宫》开始,信奉科学、怀疑宗教的凯马勒的精神危机就成为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伴随着凯马勒富有思辨色彩的自我剖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在信仰失落之后的无奈、迷惘和抉择,同时也揭示了在西方科技文明冲击中的现代埃及人的精神危机和探索历程。家族的第三代人坚决有力地回归信仰、并为信仰而努力奋斗。在第三部《怡心园》中,海迪洁的两个儿子阿卜杜.蒙伊姆和艾哈迈德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拯救埃及之路。全书以两兄弟的被捕结尾,二人未来的命运不得而知,但一直处于精神危机和焦灼探索中的凯马勒却从两兄弟身上找到了答案:对于一个人来讲,重要的是要有信仰,要为信仰而奋斗。

  (六)《雪国》

  (1)《雪国》中雪村、驹子、叶子这三个人物形象

  (七)《耻》

  (1)库切的艺术特色。

  作为学者型作家,库切的创作思想非常复杂。正如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所说,“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与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虽然库切的文学给养主要来自欧洲,但他有建构独立的南非国家文学的自觉意识,所以他与欧洲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既有继承又有排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文学试验,绝不重复西方传统,也不重复自身。对话性是库切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还往往运用隐喻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孤独感受、权力压迫下生存的困境及人性的坚守等。库切还是当代语言大师,他的小说语言非常简洁精练,书中没有任何多余的字句,有学者提出他的叙述有着《圣经》的节奏和风格。

  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巴尔扎克虽是现实主义作家,但并不排斥浪漫主义的某些手法,他把自己的方法称作()

  A.超现实主义

  B.现代主义

  C.折衷主义

  D.混合主义

  2、下列哪一项不是《荒原》的组成部分?()

  A.死者葬仪

  B.水里的死亡

  C.空心人

  D.对弈

  3、对《高老头》叙事结构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高老头、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和拉斯蒂涅的故事是主要故事

  B.四个主要故事的核心是伏脱冷的故事

  C.中心线索是拉斯蒂涅的堕落

  D.众多的故事互相交织,但是有主有次,而且形成圆心

  4、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拉斯蒂涅没有在下列哪部作品中出现?()

  A.《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头》

  C.《纽沁根银行》

  D.《幻灭》

  5、《罪与罚》中,深深触动拉斯柯尔尼科夫,使其承认罪行的是()

  A.爱人索尼娅

  B.小公务员马尔美拉多夫

  C.警官波尔费利

  D.妹妹杜尼娅

  6、但丁的《神曲》中,炼狱被设置在了哪里?()

  A.地底

  B.天空

  C.高山

  D.海滨

  7、成功塑造女仆桃丽娜形象的是莫里哀的哪部作品?()

  A.《唐璜》

  B.《悭吝人》

  C.《伪君子》

  D.《可笑的女才子》

  8、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最大成果是歌德的哪部作品?()

  A.《浮士德》

  B.《托尔夸托•塔索》

  C.《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D.《少年维特的烦恼》

  9、浮士德追求海伦的不幸结局象征着()

  A.古典美追求的悲剧

  B.知识追求的悲剧

  C.政治追求的失败

  D.爱情追求的悲剧

  10、“威塞克斯小说”是下列哪个作家创作的?()

  A.福克纳

  B.哈代

  C.歌德

  D.劳伦斯

  11、《荒原》借用神话框架来结构作品,这个框架是()

  A.寻找圣杯传说

  B.不和的金苹果

  C.三界传说

  D.伊甸园传说

  12、《巴黎的忧郁》是哪位作家的散文诗集?()

  A.波德莱尔

  B.艾略特

  C.雨果

  D.莫泊桑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博尔赫斯作品的表述正确的有:()

  A.《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准侦探小说,是博尔赫斯的代表作。

  B.《一个人的遭遇》表达了对战争中个人命运的深切同情。

  C.《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则是一篇体现了博尔赫斯百科全书情结的典型幻想小说。

  D.《巴别图书馆》以一个由无限个六角形回廊组成的、周边远不可及和收集了所有书籍的、周而复始的球体图书馆为描写对象,思索了宇宙的无限、人类的渺小和主人公虚无主义的绝望。

  2、《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来源有:()

  A.波斯故事集《赫扎尔-艾福萨那》

  B.阿拉伯巴格达时期故事

  C.古希腊时期的故事

  D.阿拉伯埃及时期故事

  3、以下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表述,正确的有:()

  A.《判决》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写一位专横的父亲对顺从的儿子判处溺刑而导致儿子跳河身亡的故事。

  B.《饥饿艺术家》表现的是一个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的艺术家的生存悲剧。

  C.《美国》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被父母放逐到美国的不幸遭遇。

  D.《审判》讲述的是银行襄理约瑟夫.K无故被捕、受审,最终被处死的故事,反映了现代小人物无力对付外部环境捉弄的悲惨命运。

  4、下列关于堂吉诃德的说法,正确的有:()

  A.堂吉诃德首先是一个脱离实际、不合时宜的人物。

  B.他爱读骑士小说,赞赏骑士精神,于是在服饰、举止上处处模仿。

  C.堂吉诃德的骑士理想和行为有荒唐的一面,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正确的成分。

  D.堂吉诃德不仅信仰坚定高洁,而且敢于以生命捍卫真理,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

  5、以下关于莫里哀剧作的说法,正确的有:()

  A.《悭吝人》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贵族,集中攻击了他们的风雅、诽谤和孤芳自赏。

  B.《唐璜》取材于西班牙传说,沿用了传说中唐璜作为好色之徒的身份,写他不择手段,猎艳渔色,最后遭到报应的故事。

  C.《恨世者》辛辣讽刺了资产者对金钱的过度追逐。

  D.《可笑的女才子》嘲讽了资产阶级因盲目羡慕贵族时尚而出现的变态行为。

  6、《伊利亚特》被称为“英雄史诗”,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

  A.富有领袖气质而又贪婪自私的阿喀琉斯

  B.暴烈任性的阿迦门农

  C.勇敢公正的赫克托尔

  D.聪明中又带有诡诈的俄底修斯

  7、萨特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

  A.将文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存在主义哲学命题

  B.回避了已往文学传统将人物典型化、集中化和本质化的写作路径,如实地描写人类与世界的荒诞的真实存在

  C.采用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细节

  D.将内心独白和客观叙述结合在一起

  8、哈代把自己的小说题材划分为以下几类:()

  A.“罗曼史与幻想”

  B.“爱情与阴谋”

  C.“理智与情感”

  D.“性格与环境”

  9、以下关于《爱弥尔》的说法正确的有:()

  A.《爱弥尔》的作者是狄德罗。

  B.《爱弥尔》的副标题是《论教育》。

  C.四卷作品,分别叙述了受教育者爱弥尔在婴儿、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成长。

  D.作品开宗明义,道出了卢梭“自然教育”学说的纲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俄狄浦斯三部曲”指的是:()

  A.《俄狄浦斯王》

  B.《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

  C.《安提戈涅》

  D.《埃阿斯》

  11、下列关于《吉檀迦利》的说法,正确的有:()

  A.《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影响最大的一部英文诗集。

  B.《吉檀迦利》收入103首诗,其中57首译自同名的孟加拉文诗集,17首译自诗集《歌之花环》,另外29首选自其他诗集

  C.大部分是泰戈尔中期作品。

  D.这些诗都是后人选择翻译的。

  12、以下关于福楼拜及其“零度风格”的创作手法,正确的表述有:()

  A.“零度风格”的达成则直接来自于其“非个人化”的叙事策略。

  B.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C.福楼拜不仅反对作家在作品中通过直接的议论或通过情节的编造来对读者进行说教,而且还反对作家在文本中用自己过于直露的感情倾向去影响读者。

  D.福楼拜主张作家在叙事时应像科学家在进行实验的分析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秉持超然中立的立场

  三、判断题

  1、《警世典范小说集》是塞万提斯除《堂吉诃德》之外最优秀的作品,它吸收了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的长处,融写实和传奇为一体。

  2、乔伊斯主要的短篇小说集《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长篇小说《都柏林人》、《尤利西斯》、《芬尼根的苏醒》

  3、《变形记》是萨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人变虫这一荒诞故事的描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异化。

  4、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与诗人,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5、史诗《奥德赛》的主要情节源于古代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6、《紫式部日记》不仅具有本身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源氏物语》研究的重要资料。

  7、艾略特的晚期思想发生了明显转变,他试图在宗教中为面临危机的西方人找到一条出路。他的长诗《四个四重奏》肯定了上帝和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性。

  8、《神曲》全书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9、《鲁拜集》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没有现代长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讲述了光源氏和他的后人的生活,小说的主体内容是光源氏的一生。

  10、1954年,福克纳主要因为《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11、“吉檀迦利”意译为“献歌”,即献给神的歌。

  12、歌德以他的《草叶集》真诚地讴歌了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具有永恒的魅力。

  13、短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是肖洛霍夫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普通苏联公民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再现了千百万苏联人在战争中的痛苦经历,表现了他们在战后重建家园的坚强的英雄品质。

  14、歌德文论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介入文学”的概念,即主张作家干预社会、勇敢地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和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5、马哈福兹的创作思想非常复杂,“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与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16、1749年,狄德罗见到第戎学院设奖征文的消息,写成论文《论科学与艺术》。1754年,再为第戎学院征文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两篇著作为他带来了广泛的声誉。

  17、《悲悼》是一个三部曲,由《归家》、《猎》、《祟》三剧构成。

  18、现存的《罗摩衍那》共有7篇,其中的2—6篇风格比较一致,故事基本完整,被认为出自一人之手,这个作者应该就是蚁垤,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

  19、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1部未完成),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杂文、游记、戏剧等。

  20、20世纪的俄罗斯伟大理论家巴赫金将普希金的小说命名为“复调小说”,即作家把不同的思想立场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分别阐述出来,作家本人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到不同立场的讨论之中。

  四、简答题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拜伦式英雄”。

  2、《新爱洛伊丝》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库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4、简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

  五、论述题

  1、你怎样理解《从此以后》中长井代助的形象?

  2、请结合作品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实质。

  3、你对哈姆莱特复仇时的延宕是怎么认识的?

  4、试分析《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

  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A)  5、(A)  6、(C) 

  7、(C)  8、(D)  9、(A)  10、(B) 11、(A) 12、(A)

  【答题指导】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的是对于书本基础、零碎知识点的精确掌握,因此,牢固、准确的记住书上的基本知识,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关键。做题的时候,如果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记得很准确,可以迅速从选项中将准确答案选出,这样可以节约做题时间;如果记得不是很准确,可以采取比较法和排除法进行选择,比较法就是具体比较各个选项和题目之间的关系,看哪个更靠近题目的意思,是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排除法就是先将与题目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项排除,在剩下的选项中再进行甄别。比较法和排除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做题的时候应灵活掌握运用。

  二、多选题

  1.(ACD)    2.(ABD)    3.(ABCD)    4.(ABCD)

  5.(BD)     6.(CD)     7.(ABCD)    8.(ABD)

   9.(BCD)   10.(ABC)    11.(ABC)   12.(ACD)

  【答题指导】多选题属于难度较高、覆盖面较广的客观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相对于单选题,多选题分值大、分值高,是客观题中容易拿分也容易失分的题型。多选题的成败是考试成绩高低的关键,请大家慎重对待该题型。

  三、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对)    7.(错)    8.(对)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错)

  【答题指导】判断题主要考核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零碎。该题型难度小,分值低,题干短,但也容易出错,因此在填写答案时,要认真审题,准确判断。

  四、简答题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拜伦式英雄”。

  【答题指导】(1)拜伦在诗歌中塑造了“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其主人公多是高傲倔强,忧郁孤独、神秘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又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英雄性格,有拜伦个性气质的深刻烙印。

  (2).《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孤独、忧郁、叛逆的哈罗尔德形象,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东方叙事诗”里有进一步的发展,多是异教徒、海盗、叛逆者等社会边缘人物,他们往往在各种极端的事件中采取行动,与命运或恶势力抗衡。他们有激昂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力,无限的精力,英勇无畏。虽然行动最后遭到失败,然而他们都能骄傲地忍受可怕的命运,毫不妥协。剧诗《曼弗雷德》等作品中“拜伦式英雄”发展到顶峰,曼弗雷德是一个超人的形象。

  2、《新爱洛伊丝》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题指导】(1)《新爱洛伊丝》由173封长短不等的书信构成,用十二世纪的故事比拟瑞士贵族女子朱莉和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的爱情纠葛。

  (2).圣普乐是一个知识渊博、敏感而又富于幻想的平民知识分子,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美貌温柔的贵族少女朱莉,在圣普乐的影响下,朱莉抛弃了门第观念,与他相爱。但是朱莉的父亲门第观念极深,得知女儿与圣普乐相爱后极力反对。朱莉迫于父亲压力,与贵族沃尔玛结婚,圣普乐不得不离开朱莉,外出旅行。六年后圣普乐回来,成为朱莉儿子的家庭教师,两人虽仍相爱,但是却用美德克制了欲望。朱莉为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死去,在给圣普乐的遗嘱中,朱莉承认自己对圣普乐仍怀有爱情。

  3、库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题指导】(1)对话性是库切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他的小说具有巴赫金所倡导的多声部小说的特点。

  (2).库切的创作还往往运用隐喻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孤独感受、权力压迫下生存的困境及人性的坚守、被剥夺了权利的他者的失声和抗争。库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哲学高度,因此有人称他为卡夫卡的继承者。

  (3).库切还是当代语言大师,他的小说语言非常简洁精练,书中没有任何多余的字句,锤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学者提出他的叙述有着《圣经》的节奏和风格。

  4、简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

  【答题指导】(1)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手段来表达悲剧内容的美学范畴,其中“黑色”是指令人恐怖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主体对待恐怖现实的游戏、嘲讽态度。

  (2).作为文学流派,黑色幽默于20世纪60到70年代繁荣于美国。在社会文化背景上,该派是朝鲜战争后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危机尤其是劳资矛盾和越南战争的产物。

  (3).“黑色幽默”也称“绞刑架下的幽默”、“大难临头的幽默”、“黑色喜剧”或“绝望的喜剧”。其核心特点是描写周围的荒谬世界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幽默态度和扭曲、夸张、喜剧的手法,表现现实、环境与个人的冲突,突显现实和人物行为的荒诞可笑,表现现代社会中的“反英雄”人物对于荒诞和痛苦现实的反抗,同时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4).重要作家有海勒、品钦、冯尼格、巴思等人。

   

  五、论述题

  1、你怎样理解《从此以后》中长井代助的形象?

  【答题指导】(1)作为明治时代末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主人公代助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统与现代悖谬地并存在他的身上。

  (2).他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与艺术感受力,在审视日本社会的因袭传统与盲目西化的双重现状时,带着自觉的理性批判眼光。从这一意义而言,他是一名现代知识分子。但他的生活方式却同时遗留着浓厚的旧时代的气息,他毫无立身之本,经济上完全依靠父兄的支持,加上业已养成的惰性,使他被牢牢束缚在封建家族体制之下而疏于反抗,甚至无力反抗。从这一角度而言,他又是一个仰赖封建体制而生存的“高等游民”。因此,他的反抗天然地带有致命的缺陷,其艰难如同烈火焚身。

  (3).小说通过代助的婚恋抉择,揭示了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与生活的尴尬处境,并传达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矛盾性与软弱性的讽喻与忧虑。

  (4).对三千代的爱使代助由对事事无所谓的“旁观者”变成了叛逆的“行动者”,这种爱的觉醒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代助对自我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对于即将面临的经济困境与世俗社会的道德谴责,他犹豫、不安、恐惧过,但在爱情与人生道路的抉择上,他还是完成了从“他人本位”到“自我本位”的回归,他终于认识到“最后的权威属于自己”,责任与选择并存。代助这一形象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与回归中拥有了精神的高度。

  2、请结合作品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实质。

  【答题指导】(1)安娜的悲剧就是人与人无法在灵魂中建立沟通的悲剧。就家庭环境而言,安娜出身贵族,嫁给了大她20岁的卡列宁,她的命运就此走上不归之路。对安娜而言,卡列宁的存在就标志着一个与其精神世界相对立的世界存在。卡列宁代表着官方秩序对家庭的渗透。卡列宁是一个被国家机器高度同化的人物。当他发现妻子与渥伦斯基交谈过于亲昵时,头脑中出现的也是“公事公办”的解决方式。他最终选择的是维持自己的婚姻,将安娜留在他自以为可以控制的家庭框架之中。这不是为了家庭的完整,不是为了孩子,更不是为了爱情,仅仅是为了体面。

  (2).同安娜的家庭一样,她所处的上流社会也是由秩序与利益组合而成的。这个聚集着“社会良心”的庞大集团,却充斥着利益纷争,实际上都是勾心斗角,各怀心机。这个圈子有自己特定的规则,其核心理念仍是“体面”。在这里,大家凭借体面而非心灵进行交流,而为了保持体面,则一方面要与宫廷保持密切联系,以显示其绝对的高贵地位;另一方面则遵照传统的贵族习气,每个人尽其所能吸引异性的关注与艳羡,以赢得所谓社交荣誉。安娜触犯了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因为她试图在这里寻求自己真挚的情感依赖。这个情感依赖的对象就是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确实能从非利益的角度来欣赏安娜,但他远未能达到安娜所期望的境界。渥伦斯基也曾试图真正走入安娜的心灵,他辞去官职,与安娜远走国外,然而他无法忍受远离秩序的生活。因此,他只有再次向社交界的准入规则屈服,而远离安娜。

  (3).没有人能理解安娜,因为她所鄙弃的是在规则中遮蔽良知,她所追求的是在交流中获得自由。她失败了。在最后的时刻,她仍然怀抱一丝希望,来到嫂子家,哪怕有一个可以听听她倾诉的对象也好。然而她遇到的却是陶丽和吉娣两姐妹的冷漠,于是安娜失去了最后在他人身上获得本质认同的希望。她只有通过死亡,来摆脱精神上的孤立,超越世俗秩序,实现与上帝结合的理想,实现她在灵魂中苦苦寻求的自由。

  3、你对哈姆莱特复仇时的延宕是怎么认识的?

  【答题指导】(1)从行动上看,疯癫是他的精神状态的展示,也是他决定复仇所采取行动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步就有消极、退守的成分。哈姆莱特处处被动,几乎没有采取过什么主动的举措。最后他杀死克劳狄斯,是偶然的机遇促成,非深思熟虑的结果。延宕和他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及消极迎战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延宕甚至使他自己感到痛苦。

  (2).对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可以从人文主义的力量和弱点的角度加以解释。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股思想文化思潮,对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和恶果也逐渐显露出来。莎士比亚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中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他对人文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遇到了巨大挑战:人性是邪恶的,克劳狄斯弑君篡位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普遍的人类罪恶的反映;替父报仇、“重整乾坤”不只是与克劳狄斯斗争,更要与人类,与人性普遍的恶斗争,也包括与自己的斗争。以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不可能为哈姆莱特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哈姆莱特因此坠入虚无之境,心绪忧郁、焦灼,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

  (3).从积极的方面看,哈姆莱特的延宕反映了他对人文主义理想从信奉,到怀疑,再到丰富的探索历程。他不是性格单一的人文主义信仰者,而是一个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探索、深化、丰富人文主义内涵的形象。但他虽是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却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实践家。

  4、试分析《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

  【答题指导】(1)一开始,她不通世故,天真浪漫,活在个人狭小的幸福生活中,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时的娜拉仍然心满意足地扮演着“玩偶”的角色。但另一方面,从娜拉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优秀的品质:她善良,富有同情心;她对丈夫的感情诚挚而无私;她身上更包含着坚毅的品质,即便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也宁死不屈。而这种坚毅的品质,是娜拉与玩偶之家彻底决裂的性格基础。

  (2).娜拉的醒悟乃至毅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教育。她不仅看清了丈夫的丑恶灵魂,更由自身的遭遇,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3).娜拉这一形象的塑造,包括她的无权地位、最后的觉醒,以及最后那场与海尔茂的辩论,都体现了剧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责任编辑: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