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伦理论文汇总十篇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1)

  在工程伦理学的学术传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是将工程理解为一项职业活动。这种工程的职业化理解的核心,更倾向于在具体的职业场景中运用工程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并且关注工程师怎样对自己在商业组织和职业化群体中的责任负责。但是容易忽略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社会技术系统论浅析

  在有关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上,技术社会构建论和技术决定论二者的强纲领均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也诞生了不少可以替代的理论方案。其中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影响相对较大。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主要是描述社会复杂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不仅是由电子设备和机械设施所构成的集合体,而且还是物体、人、实践和意义所汇聚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观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否定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会和技术是影响的;(2)反对把技术看作是完全的“物质现象”,认为技术是人和物体所汇聚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尤其是人或物能够通过社会技术系统对人的行为与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反对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具有负载价值。

  二、工程伦理学浅析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行为准则。而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义务的学说。而在工程建设之中所产生与运用的伦理学,可以统称为工程伦理学。

  现代的工程伦理学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因而其能揭示工程中的研究规律,且对于整个工程体系做了阐明。其较为关注工程师们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对自己的责任负责,如何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遵守道德规范以及其他相关伦理准则。

  三、从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对传统工程伦理学的反思

  工程伦理的研究与社会技术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这两个领域之间仍然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借鉴。现在,从社会技术系统论的视角对传统工程学进行反思。

  (一)传统工程伦理学采用“自上而下”的解释模式,坚持简化的叙事方法,而忽略了技术社会背景的复杂性。这种“自上而下”的解释模式,是在进行工程伦理分析之前选取固定的伦理资源及相关的伦理规则,然后结合具体伦理案例对伦理资源和规范加以解释。这种解释模式在断定之前就预先设置了伦理解释框架,使得原有的伦理道德无法很好地解释案例本身,甚至会将工程师当作是“英雄式的人物”。

  (二)传统工程伦理学坚持“外在主义进路”,对工程活动中工程设计和其社会价值间的相互影响关注不够。传统的工程伦理学主要关注工程技术活动以外的商业与社会语境,主要讲述工程师们对伦理规范的遵守,并且坚信对伦理规范的严格遵守能更好地社会和公众服务。然而却忽略了工程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工程设计。

  从社会技术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工程技术产品不完全是“物质性的客体”,其主要由社会安排、社会实践、人工物等所组成的复杂的体系。工程师们往往在设计活动中会对工程技术产品加入一定的价值,然后其他的社会实践、社会的关系、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传统的工程伦理学把工程师看作成“独立”而不是“客观”的设计者,对其他社会群体对工程师工程伦理实践的塑造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工程伦理学中,工程师责任伦理的实践主要来自企业管理层或者行政结构的影响,而忽略了组织以外的社会群体对工程师伦理责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工程伦理学

  ――“解释 操作 对话”模型

  从上面对于传统工程伦理学的反思可以看出,传统工程伦理学对工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技术背景复杂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能够对社会伦理价值、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师伦理的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解释 操作 对话”模型进行讲解,进一步对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进行分析。

  (一)工程伦理解释。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工程伦理解释发生具体的情景之中,对于当前的工程案例而言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语境,因而在对伦理问题的解释上就不能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

  对此,为了使工程伦理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释,就有必要全面掌握和工程案例、问题及事件有关联的神会技术背景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包含和工程设计相关的内在因素,也要包括与工程实践相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信息。

  (二)工程伦理操作。就实践的有效性来看,评价一种伦理解释是否起作用还得具体落实到操作上来。从工程技术的发展来看,工程技术产品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由研发政策制定和项目评估、研发技术以及使用和接受工程产品三个阶段所组成。对于有关工程伦理的分析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复杂关系。

  就社会技术系统里论的角度来看,工程设计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着相互塑造的关系;另一方面,工程设计活动也受到某些相关社会群体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伦理观的塑造作用。同样,在社会技术系统中,工程师的责任伦理的实践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作用。

  (三)工程伦理对话。在工程伦理学中,伦理解释不能只凭伦理学家们来完成,工程师有必要进行详细的技术叙事;工程伦理的具体实践操作也不宜被认为是工程师们的独自的任务,他们需要和伦理学家们在一起进行商讨,以致在产品设计中能够塑造出迎到责任创新的价值体系。同时社会伦理价值的阐释也需要伦理学家们参与完成。因而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具有对话特征的行动。

  五、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有助于克服传统工程伦理学在社会技术背景复杂性方面关注度不高的缺点,有助于将工程实践看成是一个由上游、中游和下游组成的完整的社会过程。

  参考文献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B8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46-05

  A Review 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Researchof

  the Past 15 Yearsin China

  YANG Shaolong,XU Shengxiong,FAN Yong

  (Faculty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nfluenced by the normal form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has become seemingl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yet it is still not included or popularized in collegeteaching. The academia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has been focusingon the following four sections: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defining the meaning, discipline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ing goal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studying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patterns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and putting forward curren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problemsand their solu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domestic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is not mature enough, its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is not clear enough, and the theory cannot meet the practice standards. Therefore, the authors putforward three prospects in the relevant field: firs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turn to practicality; second,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be more specific; the third is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et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ethic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ingmodel, evaluation system

  在际“大工程观”背景下,国内工程教育开始改革。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也提上议程,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较还处于探索阶段。1998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到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该成果最终演变为工科类院校的教材。于是,中国大陆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工程伦理教材,并在2000年开设了“工程伦理学”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也填补了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的空白。2007年,浙江大学召开了国内首届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主题是“工程伦理学研究与教育在中国”,清华大学曹南燕教授的报告“清华大学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与展望”,特别强调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性。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注重工程教育的人文情怀使此项工作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国内第二届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主题是“利益、风险和工程伦理”,有专家提出了“培养工程师的关键是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这一观点。2011年,国内第三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主题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的实践路径”,有专家认为工程伦理实践途径就是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从学科体系、范畴、原则等方面全方位落实。时至今日,国内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研究渐热,其实践教学已从个别高校推广至理工科院校,从理论选修课程逐渐变为必修课程。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到现在,学界对其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性、高校工程教育的必要性和时展的必要性三方面进行论证。如果简单从学科分类角度来看,工程伦理教育只是一种涉及工程实践的伦理教学活动,可以在理工科高等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开设;如果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角度看,工程伦理涉及范围广泛,在全国高等学院开展不仅十分必要,且相当紧迫。

  (一)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王进认为:“工程自身具有复杂性,需迫切展开工程伦理教育。”[1]郑文宝认为,工程伦理研究最终职责是减轻现实社会造成的工程伤害,但重点是工程共同体成员如何遵守规范――其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加强工程伦理教育[2]。陈爱华认为:“工程活动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即要做到内在心里挣扎控制着外在行为活动。”[3]综合来看,一是我国目前处于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过渡阶段,即工程伦理教育要置身于大工程观视野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要求我们的相关从业人员应具有必备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素养;二是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和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子集,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有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健全与素质提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杨少龙 ,徐生雄,樊勇:近15年来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综述 (二)高校工程教育的必要性

  曹南燕认为:“高校重文轻理现象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对人文科学的关注,工程伦理教育属于工程教育一部分,在高校并未受到重视。”[4]潘建红认为:“未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工程伦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5]虎业勤等认为:“高等院校两课教育需创新,而工程伦理教育即是创新之处。”[6]毋庸置疑,我国当代工程伦理教育滞后状况与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和高等院校教学课程设置模糊有关,工程共同体成员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参与工程活动的,高校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具有中介和桥梁的纽带作用,在推动工程伦理教育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时展的必要性

  张永强指出,我国是迅速发展中的国家,其科学技术工程发展速度惊人,且当代大工程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工程伦理教育[7]。王前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程技术活动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但工程伦理教育却相对滞后”[8]。此外,学界还从可持续发展、国际工程教育演进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时展,工程中暴露出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已是时代所需。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定位及目的

  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是以其工程伦理学研究为依据的。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定位、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这也是工程教育类学科存在的基础和依据。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界定

  工程伦理教育属于工程伦理学的一个研究范畴。李英丽指出:“工程伦理教育可分狭义和广义,狭义即因材施教,广义即培养全面适应工程活动人才。”[9]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之所以需要工程伦理教育,原因在于工程伦理问题不断出现,而工程伦理教育是缓解工程伦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有专家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就是工程中的伦理责任研究。段新明指出,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维度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伦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商谈伦理,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责任伦理”[10]。总之,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词是“责任伦理”,工程伦理教育就是责任伦理教育,要求工程共同体成员树立责任意识,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伦理道德。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定位

  @里涉及工程伦理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问题。朱葆伟认为:“工程伦理学是跨学科多层次的实践伦理学。”[11]丛杭青认为:“工程伦理首先是实践伦理,其次也是职业伦理。”[12]于波等认为,工程伦理学既是实践伦理学又是应用伦理学,其结果都是为了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13]。部分学者认为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伦理道德结合的优势。综上,关于学科定位,工程伦理教育并不等同于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或职业操守教育,职业道德作为工程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层次只是工程伦理教育的一部分,但远非全部,因为工程活动中的相关主体及部门都有可能涉及伦理问题。工程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交融在一起,它的发展和后果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公民在理论上都处于工程风险之中。所以,工程伦理教育必然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工程伦理教育既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部分,既是伦理学又是教育学。工程伦理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其最终目的是“做”,即参与对话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高校应将其定位为一门“实践理论课”。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

  肖平指出,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将要面对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的人们培养社会责任,赋予伦理道德的制约,使其面对价值选择时能够正确判断[14]。李祖超等从中美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在政治思想、业务技术、体魄体能上都要达到较高标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15]。汤敏总结了我国工程伦理发展若干问题,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科教育人才和从事工程活动人才”[16]。龙翔等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有三大目标――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决策[17]。由此可见,工程伦理教育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道德伦理之社会效益大于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制约工程活动中的一些敏感问题,最终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工程活动中的工程事故发生。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工程伦理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分支,成为高等学校的选修课或必修n,其学科自身的支撑内容和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就国内而言,工程伦理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各个高校自己进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国内认可度较高的相关教材有肖平《工程伦理学》、张永强《工程伦理学》、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内容涉及工程师伦理责任、工程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工程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教学方法则涉及经典案例教学法、基本概念引入法等。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李世新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应该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环境。”[18]余谋昌认为,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普遍的伦理原则(责任和公平)和工程伦理特有的原则(安全和风险)[19]。概括地讲,工程伦理教育必须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工程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面临的价值冲突和道德问题;二是工程实践的价值选择;三是典型的工程领域的案例分析;四是工程实践过程的伦理审视;五是工程师职业道德素质与规范教育。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

  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途径包括三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多样化手法,三是产学合作。国外主要是采取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朱葆伟特别强调:工程伦理学是实践伦理,要运用到现实的工程活动具体问题中[20]。结合学者们的研究,目前国内高校的典型做法有:第一,把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科类思想政治教学中;第二,具体案例分析或情景教学法;第三,学生在参与工程活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伦理素质。

  四、工程伦理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为国内的新兴学科,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传播相关理念来培养出具有一定工程伦理观念和行为能力的人才。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主体与客体界定不明,教育内容单调、范围狭隘,课程设置死板,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一)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项小军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视野狭窄,二是缺乏思维训练,三是未突出课程特色 [21]。刘薇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22]。陈婧认为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缺乏[23]。叶青认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工程伦理的意识淡薄,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实践途径缺乏[24]16。总体上,目前国内工程伦理教育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自身意识淡薄;二是专任教师缺乏;三是相关体制及政策不完善;四是课程设置无特色。

  (二)改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建议

  叶婧认为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从三方面入手:提高学科地位,规范认证体系,拓宽教育渠道[24]17。李长玲认为完善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升理论自觉,其次要完善课程体系,最后要培养专业师资队伍[25]。伍接朝等从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科体系构建角度提出要做好三个层次的工作:第一层次即学校成立工程伦理教育委员会,第二层次即理工科院系设立伦理教育中心,第三层次即学生会组织伦理协会[26]。乔佩科特别提出:建议在大学普及工程伦理教育,在职业工程师考试中增加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27]。姜卉提出两个保障(环境保障和资源保障)互相配合构成国内工程伦理教育体系[28]。可见,改进工程伦理教育,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学科发展;其次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变目前单个专业学习或“两课”普及替代全面贯穿的局面;最后要从学生个人角度树立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觉性。

  五、研究展望

  当前,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已从萌芽阶段逐渐走向成长期,但国内学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需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研究。

  (一)工程伦理教育实用性

  工程伦理教育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教育目的而言,工程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运用,并解决工程活动中面临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二是就实现路径而言,实践伦理和应用伦理必须相互协调、配合;三是就教育内容而言,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现实性,其案例分析更应强调来自现实社会中工程活动的伦理问题。

  (二)工程伦理教育具体化

  工程伦理教育的方向逐步从宏观视野向微观视角展开,比如从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到如何展开工程伦理教育;从笼统的工程伦理教育向具体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展开,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等;工程伦理教育内容越来越细化,如大工程观的工程伦理教育、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等。

  (三)构建完整的工程伦理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工程伦理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案尚不完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孙秀桂等提出的工程伦理教育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即确定评价对象,给出评判集,综合评价结果,构成模糊矩阵,最后给出一二三级指标并赋予权值计算[29]。该评价体系仅在理论上从教育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展开,目前尚无实践推广。也有学者谈到大学生工程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但并未提出具体的评价体系。总之,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尚在探索中前进,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15.

  [2]郑文宝.工程伦理研究困镜与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251-252.

  [3]陈爱华.工程的伦理本质解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2-23.

  [4]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10(1):22-23.

  [5]潘建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0-81.

  [6]虎业勤,朱贤俊.理工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探究[J].伦理W研究,2011(2):32-33.

  [7]张永强.工程伦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58-89.

  [8]王前.大连理工大学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9):36-37.

  [9]李英丽.论工程伦理教育[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2):64-69.

  [10]段新明.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3):26-27.

  [11]潘磊,王伟勤.展望中国工程伦理的未来――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8):67-68.

  [12]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6-77.

  [13]于波,樊勇.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32-33.

  [14]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33-34.

  [15]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4):22-23.

  [16]汤敏.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22-23.

  [17]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77-78.

  [18]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8-49.

  [19]余谋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

  [20]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问题[J].哲学动态,2006(9):33-34.

  [21]项小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1(8):106-107.

  [22]刘薇.美国本科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26-27.

  [23]陈婧.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33-34.

  [24]叶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的高等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5]李长玲,于建军.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85-186.

  [26]伍接朝,谈传生.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实践体系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142.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3)

  1 机电类课程设计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国,由于工科类高校传统的工程教育过于强调技术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也仅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进行指导,忽视工程伦理教育,从而导致工科类学生群体出现重实务技术轻人文素质、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技术实践轻道德思考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薄弱的现状,在机电类课程设计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就是强化伦理责任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增强对工程伦理原则及其规范的实践自觉性、掌握规避工程伦理风险解决现实道德难题的基本方法。

  其实,在课程设计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内涵。首先,课程设计模拟了工程实践中涵蕴的多元伦理关系,这需要学生们思考包括工程与自然(环境)、工程与社会、工程与人的伦理关系以及工程与经济、工程与文化等的伦理关系。其次,课程设计虽然将工程运作的设计过程微观化、平面化和简单化,但在设计方案的选取中不仅有实践技术维度的协调,也有文化观念维度的协调。再者,面向实践化的产品整体设计,又必然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其中内涵作为设计者所必须的自然-社会-人的伦理考虑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伦理考量。

  具体来说,第一,强化伦理责任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在课程设计的工程伦理教育过程中,要教导学生们注重分析蕴涵其中的多元伦理关系,以案例教学或情境教学的模式,分析与具体课程设计相关的人-技术-社会层面中的微观伦理关系,如工程师与雇主(公司)、同事之间的伦理关系,工程发展与工程师责任的关系,明确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产品安全和质量中的责任;以跨课程模式,拓展课程设计所涵盖的相关工程职业整体的社会责任,树立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强调工程师在职业活动中要把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负责放到首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讨论与工程实践有关的公共政策,如可持续发展、低碳消费、清洁技术与绿色工艺等,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技术-社会的整体责任感。

  第二,增强对工程伦理原则及其规范的实践自觉性。除了让学生了解到工程师对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的首要义务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到处理个人与工程职业、个人与工程师同事、工人、雇主、客户等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这涉及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冲突、工程质量与安全、数据的真实性、送礼和贿赂、揭发与忠诚等问题。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及规范,NSPE(美国全国职业工程师协会伦理准则)概括为“①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②只在自己能力胜任的领域从事业务;③仅以客观的和诚实的方式公开声明;④作为忠实的人或受托人为每一位雇主或客户服务;⑤避免欺骗性行为;⑥体面地、负责任地、合乎道德地以及合法地行事,以提高本职业的荣誉、声誉和作用”[1]。通过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规范灌输和原则引导,使学生明确工程技术“在伦理上决不是中性的,它……游移在善恶之间”[2]。

  第三,掌握规避工程伦理风险解决现实道德难题的基本方法。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结合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工程项目是社会试验,既产生新的可能性,也产生风险”[3],并且,工程伦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技术的非自然性使得技术表现为这样一种事物――即使我们本着善的目的去使用它,也不能保证不产生恶的结果,“处于风险之中就是置身于和受制于现代性世界之中的方式”[4]。因此,规避工程伦理风险,解决现实道德难题,就是要求学生增强工程伦理风险意识与伦理责任感,修养工程师应具有的“对风险保持敏感性”[5]的职业美德,即,①恰当评估可能的技术风险发生的可接受性并提前做好相关应对措施;②在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必须保持谨慎而广泛的风险意识;③尽可能地对整个工程项目要有全局性的风险把握和动态监测,而不能过分满意于在每个具体环节上对“安全系数”的符合;④必须关注的是该项目的整体的公共获益性,而不是放任已知的或可知的可接受的技术风险只为短期的、眼下的、部分人的获益。

  2 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机电类课程设计的理论改革和实践

  在机电类课程设计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必须将主渠道式理论灌输与渗透式规范引导相结合,将工程伦理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工程伦理情感和磨砺其工程伦理意志,树立工程伦理信念,养成工程伦理行为。

  首先,改进课程设计的形式。表1是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A)》为例课程设计改革前后的教学形式对比:

  其次,引入面向项目的团队设计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参考以往的教学经验,围绕工业机械手设计,可以出于更贴近实际工程和便于嵌入工程伦理模块的考虑,提出不同设计主题。学生组成的每一个人团队都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同一个主题有若干团队展开竞争。

  第三,根据项目设计工程伦理教育模块。针对课程特点确立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寻求与之对应的、可嵌入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块。如表2所示。

  课程设计是高校工科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完技术基础课及有关专业课后的一次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设计,其本身包含有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在高校机电类课程设计中注入工程伦理教育,就是要求工科学生形成正确的工程观,以便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视角和基本原则来审视和参与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全国职业工程师协会工程师伦理准则.转引自[美]迈克?W?马丁、罗兰?辛津格,李世新译.《工程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7-338.

  [2][加]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4(1).

  [3][美]迈克?W?马丁、罗兰?辛津格.李世新译.《工程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4)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工程伦理学,开创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迄今为止,美国工程伦理学在 理论框架的完善性和实践应用的有效性两方面均居于工程伦理学科的领先地位。美国工程伦 理学系统的理论框架是该学科独立性和成熟性的主要标志,它以增强工程职业的道德自主能 力为主要目标,针对工程伦理决策问题,依据西方伦理学基本理论、道德经验和法律体系所公 认的伦理原则进行理解和分析,并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形成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 相应地,美国工程伦理学在实践应用方面也非常有效,主要体现为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和 工程领域中伦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那么,为什么工程伦理学首先产生于美国,而不是在其他国 家?为什么工程伦理学在美国得以全面发展?美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哪些方面对工程伦理学 科的确立和工程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 的工程伦理理论体系建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确立以及制定和推行工程伦理规范具有很大的 启发意义。本文试从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具体分析美国工程伦理学赖以确立和发展的文化历 史和社会认识背景。

  一、 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承

  1. 专家治国思想的延续

  专家治国论(technocracy),来自于希腊文techne(技术)和kratos(权力),这一概念表示要建 立技术专家的政治,其特点是不以某一阶级的“私利”作为基础,而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来 管理社会,技术专家成为管理者[1]。专家治国思想在柏拉图时代就已经产生,柏拉 图认为,哲学家是最具理性和智慧的人,应该成为统治者,武士勇敢应成为管理者,而劳动者则 处于最低的生产者的地位。这种专家治国思想在此后的西方思想传承中逐渐明晰,并不断完 善。英国哲学家f.培根在他的《新大西岛》中阐述了技术活动兴旺发达、技术专家治国治民 的思想。圣西门则明确提出“专家治国论”思想。他认为,过去的社会是会,其中主要 的人物是牧师、武士和封建主;而将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工业社会,它是以有条理、有系统的方 式把技术知识应用于社会事务,所以治理新社会的将是生产者-工程师和企业家这些时代 的新秀们[2]。

  工程领域专家治国思想的先驱是前苏联工程师、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恩格迈尔,他的专家 治国思想与北美的专家治国运动相呼应,并在实践中为该运动搜罗人才。该运动的宗旨是:应 该根据技术原理改造和管理商业企业和社会。但是在美国的商业和工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 对立[3]。因此,工程界要追求自身的独立,寻求政治上的地位,并明确表示工程理 想。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美国的专家治国运动以一股明确的政治势力出现的计划落空了。但 是作为一种普遍的启示,专家治国思想将继续对全世界的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一次又一次 地尝试用管理能力和效率来取代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在专家治国思想中孕育的工程理想也 在随后出现的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关注中延续下去。比如,曼泰尔(mantell)在其工程伦理著作 《工程中的伦理与专业主义》(1964)中明确提出用工程方法解决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 问题。曼泰尔认为,将调整了的工程方法应用于解决个体伦理问题将有助于扩大工程职业的 应用领域,使其能对更广义社会问题的解决施加更大的影响[4]。这种思想在美国工 程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确立后的著作中,没有体现得这么明显,但是,一直以来美国工程伦理 学对专业主义与伦理之间关系的强调就是对这种思想的隐含性继承。

  2. 职业伦理传统的发展

  何谓职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之所以成为职业,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严格的伦理规范之上,恰 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之于医学职业一般。因为唯有专业人员认同并接受专业伦理规范,他们才 会自我约束和正当地行使社会赋予他们的自治的权利,并履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义务。最早 的职业伦理规范除了医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外,还有对建筑师责任的规定,它最早出现于汉 穆拉比法典中:如果一位建造者为他人盖了一个房子但是没做好,那房子塌了并导致房主死亡 ,那么建造者应该被处死[5]。总之,一些古老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都有着 固定的行规,这些行规规定了职业所要担负的责任,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相对复杂。现代职业 也承袭了传统职业的一些要求,一些新兴职业,如律师、工程师等也与之类比,公开颁布一些 职业上的具体行为准则。

  现代西方职业观念的确立,更主要是来自近代宗教对职业观念的发展。16世纪路德的宗教改 革,使人们对职业观念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同天主教的态度相比,宗教改革本身的后果是 ,有组织地从事一项职业的世俗劳动越来越受到道德重视和教会许可。而发端于加尔文教的 英国清教徒为职业观提供了最融贯系统的宗教依据。在他们看来,职业是上帝向人颁发的命 令,要他为神圣荣耀而劳动。他们认为正规的职业乃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一种职业是 否有用,也就是能否博得上帝的青睐,主要的衡量尺度是道德标准,换句话说,必须根据它为社 会所提供的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不过,另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标准乃是私人获利的程度。因 为,当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和必须的。 ”[6]宗教“入世苦行”为世俗职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即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 观念,因此,在西方社会,对伦理的重视成为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

  3. 现代西方文化价值的渗透

  每一种人类文化形态都具有标志其某些种类的社会活动的一组文化价值、一组道德偏好,现 代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深深扎根于美国社会。这些价值不是官方的,甚至也不是经过正 式整理的,它们只是作为许多试图发现这些价值的学者与精神领袖的一致意见而提供出来。 这些价值对于现代西方社会中的科学与其他基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它们也是工程伦理 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借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对影响科学发展的 现代西方五种核心文化价值的总结,可以说明它们对于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意义所在。

  首先,是合理性价值。所谓合理性价值,是指对于遍及社会之广阔领域的科学实践给予道德上 、情感上、“建制化的”支持。这种支持在于它为试图把所有的人类存在现象都变成更一致 、更有序和更概括化的理解形式的尝试提供关键性途径。这种合理性价值更多地构成了美国 社会的基础。第二,“功利主义”也是现代世界重要的文化价值。功利主义价值是指现代人 的主要兴趣在于这个世界和这个自然界的事物。这种对于世俗活动的兴趣已经几乎变成完全 自主性的。第三,是普遍主义价值,它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寻找生活中的职业,以实现他 们的价值。第四,是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在这里,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指的是受个人良心而不是 受有组织的权威的驱使这一道德偏好。这种自由主义信念认为,为所有以自己的良心行事的 行为寻找契机是我们的责任。第五,“进步”与社会改善主义价值,它认为,积极的合理性能 够并且应该改善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许多境况。与此相伴随的是相信并赞同这个世界的“进步 ”,它是以一种积累的方式在进化[7]73?。

  这五种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文化价值不是唯一产生于西方,也不是只作用于美国社会。同时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这五种文化价值之间有时也会产生冲突,比如,普遍主义价值与功利主 义价值之间、合理性价值与社会改善主义价值之间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价值与普遍主义价值之 间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之处。但是,这五种文化价值在美国社会中的比较合理的组合,对于工 程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工程伦理学科的确立提供了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当然,仅靠这五种文 化价值并不会实质性地确立工程伦理学科,它还需要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的积极 支持。

  二、 技术社会背景的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技术与工程发展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发达国家之一。因此,美国社会也是最早应 对技术与工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国家之一。这些问题最初表现为工程专业人员与客户、工 程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冲突;随着技术工程能力的增强和工程应用范围的扩大,工程在造福社 会的同时,频繁的工程事故更是带来很多困扰。工程灾难一度成为美国工程伦理学关注的主 要问题。在对这些冲突、事故和灾难的切身体验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美国社会群体的工程 伦理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社会组织和工程团体积极投身于工程伦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在 大学工程教育中引入伦理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工程伦理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对工程主要参 与者的伦理意识的培养与技能方面的训练。

  1. 政府与企业的基金支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人文基金(neh)较早地开始支持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及其相关研 究。美国学者r.baum承担了由nsf和neh资助的“哲学与工程伦理”1978—1980年间的国家项 目,开始奠定了工程伦理学作为涉及哲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法律和管理科学的“跨学科 性学科”地位的基础。1990年,美国学者r.霍兰德和n.斯迪奈克对1976—1987年间nsf资助的 与工程伦理相关的研究课题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课题具体研究领域有[8]:① 科学与工程的道德方面;②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化问题;③科学与技术新发展的伦理学意义 ;④社会如何影响科学与工程的实施;⑤与技术的社会应用有关的问题。1992年nsf曾资助过 两项工程伦理研究[9]-“将伦理案例研究引入大学工程必修课程中”和“讲授 工程伦理:案例研究方法”。政府基金对工程伦理学研究的支持从制度上肯定了工程伦理学 研究的意义,对推动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带动了其他社 会力量对工程伦理研究的重视和给予更多的投入。

  大企业或企业联盟通常垄断某种行业,或者与某些行业的关系密切,企业、行业或职业在具体 的工程实践中有时难以划分清楚。因此,工程伦理问题很早就被美国各种工程企业和行业所 关注。例如,作为一种行业协会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其建立之初,就意识到了 设立行业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并且该协会非常重视对工程伦理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它设立 基金,表彰在工程伦理实践和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创办《ieee技术与社会》等刊物, 并资助出版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著作。美国化学委员会(原为化学品制造商协会)[10] 设立“超级基金”来支持对由于化学工业污染所造成的工程伦理问题的处理和研究。此类 来自大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基金支持更强调对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的研究,但是为了使具体策 略更加强有力,也要求对工程伦理一般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比如将工程伦理置于技术与社会 的更为普遍和广泛的背景来考察等。

  2. 工程协会的自觉发展

  在美国,各种专业工程协会负责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它们代表了工程师对指导其专业活动的 标准的共同看法。尽管这些专业伦理规范有时并没有给出处理具体伦理问题的明确答案,但 它们毕竟提供了指导原则。此外,为了使伦理规范更适合于工程实践,工程协会还要就工程伦 理规范和原则进行有组织的专门研究,而制定和采用伦理规范已经成为工程协会章程的一个 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因此几乎所有美国工程协会或学会在其章程中都包含了伦理规范的要 求。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一直要求:凡欲通过认证 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的内容。从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们的“工程基 础”考试也包括工程伦理科目的内容。这使最初的工程协会的伦理规范只适用于其成员的目 的得以扩展。

  3. 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

  美国工程伦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不同学科背景共同参与到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当中,他 们包括:工程背景的教授、哲学和人文学科背景的教授、社会科学背景的教授等。较早介入 工程伦理研究的人文学者包括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应用哲学伦理学的框架来研究工程实 践中的具体伦理问题,应用历史方法来考察工程知识、工程职业的历史,以及它们与工程伦 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的关系。这些工程师—人文学者团队共同参与美国国家工程伦理计划, 合作著书立说,讲授团队教学课程并为工程师和人文学者听众作演讲。

  目前看来,美国几乎所有工科院校的哲学(伦理学)教授都是工程伦理学或相关课程的教学和 研究者,因此其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在美国,工程伦理学著作出版数量之多、更新频率之 快,是其他国家工程伦理研究学者们无法与之比肩的。这些出版物既是研究专著,同时也是 工程伦理学课程教材,一些著名的美国工程伦理学专著和教材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并经多次 重印和再版。目前那些著名的工程伦理学教材已有日文、韩文和中文等多种译本。这些教材 ,以不同的视角和侧重,以案例为核心,展现了美国工程伦理学关注的问题、分析的理论框 架、研究方法和策略等。此外,对工程伦理研究与教学方法的重视,也是美国工程伦理学得 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工科院校的伦理学教授们普遍认为,在伦理教育中,采用课堂 讲授的形式提出伦理问题是有必要的,但这对于学生们获得解决伦理问题的经验还很不够。 他们认为,将工程设计经验与伦理经验相结合是比较可取的教学方法。伦理问题与设计问题 的相似之处在于,它虽然没有唯一正确解,但有些解显然更合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针对 具体的工程设计案例,运用问题求解技术和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和处理伦理问题,并着力提高 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

  三、 公众对科技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一个社会总体科技认识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来自对公众两方面素质的考察:①对于科学 技术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的认知和应用能力;②对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全面反思能力。前者主 要通过科学普及和专业的科学教育来实现,后者主要是人文学科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常识 中通常将前者称为科学技术的继承者,后者被称为科学技术的批判者。在科学技术教育分科 比较严重的社会和发展阶段,对二者之间区分的强调通常会导致两种文化的割裂(科学文化 与人文文化)。在西方社会这种割裂被比较早地认识到,他们发现这种割裂所造成的危害是 巨大的。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割裂呢?

  在西方社会中首先由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来承担这项任务,其中科学家作为最初的 主导力量,他们主要以行动来抵制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后来,更多的科技实践者和科技政策制 定者参与到沟通两种文化的进程中,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开始以建设性的视 角,以一种更加理论化的形式对科学技术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现在将此类研究通称为科学技 术与社会研究或科学技术论(sts)。这一研究群体中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政 治学家、管理学家等等,目前科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合作,成为sts研究与教育的中间力量。s ts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深层关系,试图从社会视角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同时sts 研究在职业伦理和技术评估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随着工程和技术社会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 ,对技术和工程的社会研究被更广泛的研究者们所重视。这些共同努力的成果之一就是奠定 了美国工程伦理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促进了整个文化和社会领域(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专 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视。伴随美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的认识基础体现在sts的三个主要研 究阶段。

  1. sts经典研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揭示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反对科学的倾向(如一些人文学者的反科 学思想和纳粹德国的反科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科学与社会”研究以及知识社会学 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其1938年出版的《十七世纪 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为标志,开创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其间虽有中断, 但是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问题一直投以极大热情,他的学生b.巴伯1952年出版了《科学与社 会秩序》一书,在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和框架基础上,将科学社会学系统化,为其成为一个社 会学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科学社会学按照默顿开创的问题集合和框架体系 得以稳步发展,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科学社会学的默顿学派,它成为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主 流。默顿强调对科学的精神特质和社会规范的研究,他提出,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包括:普遍 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态度[11]。科学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指社会 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为科学发展所提供的外部条件和氛围。默顿学派对于科学奖励系统和 科学共同体内在约束机制的研究,为包括工程伦理学在内的职业伦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

  2. sts应用研究:职业伦理与技术评估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典sts研究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其研究的核心是科学的社会结构问题。 他们通过科学奖励系统,揭示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利用人际关系测量技术,对科学共同体成 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其他社会互动的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科学的社会 结构,同时,他们还把这方面的研究与科学增长联系起来。总之,在这一阶段,sts研究的主流 是把科学视为一种社会亚系统,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关系[7]312?。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强化了sts的应用研究,即职业伦理与技术评估实践方面的研究。

  职业伦理研究在已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技术评估作为一种对技术理解和控制的 新概念被提出。技术评估(ta),是对一种技术过程、物质、项目或方法所产生影响的多学 科评价。其目的在于揭示和预测一些农业、生物、化学、电子产业或医药技术的后果和风 险,从而为制定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提供一种合理的基础。技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该 项技术的社会、伦理和环境影响的评价[12]。职业伦理观念、商业的社会责任运动 与美国政府对技术评估实践的重视,共同强化了工程职业控制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

  3. sts理论研究:社会建构论及其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社会学中的爱丁堡学派异军突起。该学派宣称,他们抛弃经典科 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他们主要分析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思想或概念之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他们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深入到科学研究的重地(实验室),通过观察科学家来了解科学 家制造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试图提出一种关于科学知识社会生产的普 遍解释,这种研究思路,被称为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或科学技术论(sts)。科学技术论的目 标是“提供有关科学的一种社会科学的解释”,它所“专注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所生产 的、被认为是被证明了的知识的社会过程”[13]。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集中研究有成 就或典型的历史和现实中的科学案例,其研究成果增强了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 。

  这种研究思路,被认为是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传统的反叛,他们揭示了在科学神圣外衣保 护下,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一些不为公众所知的内幕。对这些内幕的揭示似乎是削弱了人们对 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但是,这种社会建构思想也强化了外部社会因素控制科学的观念。将 科学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联系起来,使局外人了解科学和参与科学研究评价成为可能。在这里, 对于外部社会因素的理解范围更广了,它超出了单纯的科学技术共同体,还包括更大范围的 与科学技术利益相关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控制科学技术的能力和范围在扩大,因此,传统 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职业群体的精神特质和伦理规范要受到更为一般性的审查。传统工程伦理 学研究的目标设定、问题指向和理论方法都要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美国工程伦理 学自身的改进和应用范围的扩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 结语

  工程伦理学产生于美国,有其深厚的文化思想渊源、社会背景支持和认识基础保障。这些外 部因素的协调与共生,促使美国工程伦理学在目标设定、问题选择、理论建构和方法体系方 面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在目标设定上,将工程师和工程协会视为工程伦理的主体,以培 养工程职业和从业人员处理工程中复杂道德问题的能力为工程伦理的主要目标。因此,它所 关注的工程伦理问题主要是工程职业的伦理建设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等。它对此类问题的解 决主要依靠已有的西方伦理价值规范、法律和宗教经验以及专业标准的规定。此外,美国工 程伦理学以问题为核心,全面吸收sts研究成果,采用适合于问题解决的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伦 理的、工程的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来解决工程伦理问题。

  历史文化与社会和认识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观念差异的基础,历史无法重写,但是带有不同历 史印迹的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现代社会的主流 话语和实践行为,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类似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彼此借 鉴对方已有的理论与方法。从伦理维度来探讨和解决一些棘手的工程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多种 文化碰撞和交流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参与到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过程,是我们不 能回避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万长松.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 4:48.

  ?[2]陈凡,张明国. 解析技术[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62.

  ?[3]卡尔•米切姆. 技术哲学概论[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

  ?[4]mantell m i. ethics and professionalism in engineering[m ].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64:ⅶ.

  ?[5]martin m w, schinzinger r. ethics in engineering[m]. ne 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5:101.

  ?[6]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三联书店,1987.

  ?[7]巴伯 b. 科学与社会秩序[m]. 北京:三联书店, 1991.

  ?[8]李世新. 工程伦理学及其若干主要问题的研究[d]. 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32-34.

  ?[9]哈里斯 c e,普里查德 m s,雷宾斯 m j. 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311.

  ?[10]牛顿 l h,迪林汉姆 c k. 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m]. 吴 晓东,翁端,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80-83.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5)

  2加强医院管理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医院管理伦理建设、规范医院管理伦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管理与医院管理伦理联系紧密。医院管理是为保证医院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依照各项工作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对医院内各相关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过程。具有思想的人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技术如何发达,都无法取代人的地位,技术越发达,人越重要。医院管理伦理是以医院管理者为核心对象,涉及医院内各相关要素,重点研究管理过程中各相关要素之间的道德关系,特别是研究与医院有关的人际道德关系。医院管理伦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引申出有关医院管理伦理的原则、规范、范畴等要求。现代医院是各种伦理关系交汇的场所,现代医院管理非常复杂、涉及面广。目前医院管理既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对健康权的合理需要,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公平、公正、合理以及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医院管理伦理是医院管理领域中社会关系的直观反映,是医院管理者在医院管理中概括和提炼出的行为准则,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医院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主观认识的高度统一。医院管理中必备的规定、规范、规章,通过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经过总结、概括、升华到医院管理伦理上,成为医院管理人员调整医院内部道德关系的准则。现代医院和医院管理者只有正视医院管理与医院管理伦理的关系,才能明确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医院管理伦理遵循的伦理原则;医院管理者只有遵循符合现代医院自身特征的伦理管理,才有可能切实推动现代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医院管理伦理对于现代医院开展有序、高效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医院管理伦理是医院各项管理的基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健康权的合理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公平、公正、合理以及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是保证现代医院一切工作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2)医院管理伦理是医院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医院管理伦理认为现代医院各项改革和发展均应立足于充分调动医院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制定改革政策、开发卫生资源、颁布医院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增减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之前,首先应作出伦理学判断,即该项措施是否违背医院管理伦理的要求。(3)医院管理伦理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医院管理伦理涉及医院管理伦理的原则、规范,为医院管理人员确立行为准则,使医院管理人员约束自己的管理行为,促使医院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品格修养和高效的管理,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务工作者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管理效率。(4)医院管理伦理为医院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现代医院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医院管理伦理也需要和社会伦理相适应。医院管理伦理与社会伦理一致,有利于医院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广大患者的信赖,提高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医院管理者遵循医院管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公平对待职工,尊重职工的各项权利,可以增强员工对医院的信任感、责任感、归属感,调动工作积极性,形成互利、互助、和睦共处的亲密关系。

  3当前医院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医院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体现在投入不足、人民对健康的需要日益增加,包括管理者的既有观念不能适应伦理思想发展需要、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理念的不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难以协调,也包括医院管理伦理缺失造成的医患矛盾。医院管理伦理是一项有别于医院管理道德、医院管理艺术的科学,有独特的属性、目标和内涵。长期以来,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医院管理者往往忽视了医院管理伦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更不可能自觉的将医院管理伦理的理念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忽略了医院管理伦理对于加强医院管理的积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岗位的划分和行政级别的制约,医院管理者往往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即单纯的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置于对立面,忽略了两者之间紧密的相互关系。医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除了有行政岗位和行政级别的不同之外,更多的是要如何配合,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共同落实好,以便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在医院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理念的不协调源于医院管理者未能正确处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即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仅仅是从属关系。管理者只有将被管理者置于合作者的地位,认为医院员工是实现医院有序管理的最重要因素,才能真正使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理念协调统一起来。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大背景下,医院除了承担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之外,必须通过一定的收益来满足医院长期发展的需要,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两者不能偏废。在医院管理道德要求的层面之外,医院管理者必须在医院管理伦理的约束下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忽略了经济效益,医院不能正常运行,长期发展受限,长远来说不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医院立足社会的基础发生动摇,长远来说同样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在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和监管体系中,医院做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个体,有自发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因此,必须用医院管理伦理约束医院管理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医院规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我国医患矛盾频发,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现行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医务工作者一方面缺乏人文精神,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患者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忽略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将患者置于被动接受治疗的位置,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医院管理伦理要求患者有自主选择医疗方案、建立平等医患关系的权利。医院管理伦理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患者实现个人自主医疗的权利,将从根本上保证医患关系的正常发展和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改革的深入,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医院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局面,医院管理者必须更新伦理观念,直面挑战,自觉的以先进伦理道德为指导,解决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新问题,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先进的医院管理伦理理念和方法可以为医院管理变革做出充分准备,论证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去除传统医学模式的束缚,摈弃医学伦理思想只有生命神圣论、美德论和义务论的旧观念,提倡生命价值论、生命质量论、公益论,以实际行动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践行医院管理伦理的核心

  我国现代医学人文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表现为缺乏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医务工作者与医院管理者之间有效沟通。部分管理者在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并未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未将医务工作者作为医院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医院管理者缺乏个性化管理及对被管理者心理过程的及时把握和分析,容易形成因事议事、治标难治本的管理局面,不利于医院管理的顺利进行。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重视经济、技术管理,更重视从伦理角度强化规章制度约束与情感投入、人文关怀与心理激励,弥补过去普遍存在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两方面情感体验的缺乏。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业服务,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健康权的合理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公平、公正、合理以及社会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因此现代医院的宗旨应该是首先满足社会效益。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是独立的经营个体,在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发展的情况下,医院承担筹集资金的职能,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和盈利性的弊端。医院要发展,既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也不能只求社会效益而放弃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为医院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效益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医院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加重患者的负担,造成社会公众的不满,将会因丧失社会效益而陷入经济困境。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将社会效益摆在医院管理的中心地位,兼顾经济效益,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健康权的合理需要。由于现行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缺乏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知识,医务工作者一方面缺乏人文精神,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患者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忽略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将患者置于被动接受治疗的位置,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医院管理伦理要求患者有自主选择医疗方案、建立平等医患关系的权利,医务工作者有尊重患者实现个人自主医疗的义务。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会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不满,也容易造成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紧张心理,影响医患关系的正常发展和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对医院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笔者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医务工作者毕业后人文修养和伦理学知识的教育,自觉用医院管理伦理指导医院各项制度、流程的制定,最大限度避免因医院管理伦理缺失造成的医患矛盾。

  5医院管理伦理实践过程中的体会

  在医院管理伦理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和提升医院管理者伦理素养、充分发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作用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坚持将医院管理伦理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实践,才能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在医院管理伦理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仅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医务工作者虽然是被管理者,但更为重要的角色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在医院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医院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的积极性,才能让医务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医院管理者进行个性化管理,自觉抛弃因事议事、治标难治本的模式,及时掌握和分析被管理者心理过程;不仅重视经济、技术管理,更重视从伦理角度强化规章制度约束与情感投入、人文关怀与心理激励,弥补过去普遍存在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两方面情感体验的缺乏。笔者在医院管理的实践中,自觉的运用医院管理伦理的基本理论,发挥医院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医院管理中作用,设计医务工作者参与医院管理的有效制度,完善医务工作者参与医院管理的流程。只有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利于医院管理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医院管理伦理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培养和提升医院管理者伦理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医院管理者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做到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自觉将医院管理与伦理有机结合,同时不断学习医院管理知识和医学伦理理论,加强自身修养和伦理实践,保证医院预期管理目标的实现。笔者在在医院管理的实践中,定期组织医院管理者参加伦理学集中学习,不断更新医院管理伦理的知识,了解医院管理伦理的进展,与兄弟医院交流医院管理伦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管理伦理渗透于医院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必须用制度体现管理伦理原则,让管理伦理原则来指导医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依法行医和以德治院相统一、道德自律与他律的互补。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6)

  第二,科技伦理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或天人关系、科技与道德关系、事实与价值关系、科学与人文关系、自然权利、自然价值、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科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责任与义务、选择与评价、理想人格等一系问題发表了黄万盛、尹继佐的《试论道德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余谋昌的《自然科学与伦理学》、王正平的《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題》等不少有价值的论文二是对中西科技伦理思想史的进行了初步研究,出版了何兆雄主编的《中国医德史》、徐少锦主编的《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史》等著作,发表了不少评述科学家.、发明家的科技伦理思想及其道德品质的论文。这些都是从新的视角梳理历史资料所取得的成果,对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規律怍了初步的勾划与阐述。

  第三,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余谋昌在1980年就豳译发表了W.T,布拉克斯顿《生态学与伦理学》一文,他本人也主张,道德应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1培养人对自然界的道*态度是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课题。魏英敏的《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的道德规范》、张云飞的《生态伦理初探》、杨通进的名要重视生态伦理学研究等论文,具体地论述了生态伦理的必要性与道德要求著作也不少,如余谋昌的《生态学哲学》《惩罚中的醒悟一走向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一认理论走向实践>、刘湘 溶的《生态伦学》,李春秋等的《生态伦理学叶小平》《生态伦理学》,王伟的《生存发展一地球伦理学》还出版了一些西方生态环境伦理学的著作,如环境伦理学创始人美国利奥波德的沙乡的沉思SU9921法国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等。杨通进译、梁治平校的《大自然的权利》.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历史;杨通进译,许广明校的罗尔斯较(国际环境伦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与第一任会长)的《环埦伦理学》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著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此外,1994年S月召开了首次全国环埦伦理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

  第四,生命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绿。如杜治政等的4医学伦理学教程邱仁宗的《生命伦理学》、孙慕义的《后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前两书被公认为在我国具有开创意义和重要价值的著作,后一书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卫生经济政策与生命道德哲学的学术专著”。孟继贤的《医学伦理学简论。》与石大璞,孙溥泉主编的《医学伦理学概论》也各具特色.反映了这一领域早期研究的成果近几年来,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十分活跃,如袁忠主编的《克隆人》、方德福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严峻伦理问題》、王延光的《人类基因组织研究及其伦理问越》。与《优生学与克隆技术研究的伦理争议,许启贤的《要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等,都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如后者的后的反映更是如此。另外,中华医学会设立了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从1981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医德学术会议起,到2001年已召开了12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医学制度伦理也正在建立,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地的有些医院成立了由伦理学者、法律工作者、宗教界人士,心理学者,医院领导、病人代表等组成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结合医疗实践研究与处理各种医德问.

  中国科技伦理学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是江泽民2000年8月5日《在北戴河会觅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他指出:“建立与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1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題广拫据这个讲话精神与我国科技伦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认为今后科技伦理学研究总的目标应该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围绕高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个中心.在-建立与完善髙尚的科技伦理"方面下功夫、作贡献。为此:

  第一,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学体系?科技伦理学既要面向世界又要有中国特色;既要关注历史传统t更要“与时俱进”,重视当代拓展;既要面向未来,叉要关注现实,研究新的实际问题。对此.我认为有两>问題允应注意。一是要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的自然现、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现、伦理观和方法论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那种企图用别的世界观来取代、摆脱或超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作甩的主张与做法是轻率的、不审慎的.因而是不可取的:二是科技伦理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可U从人性需要、人的行为、人的利益、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出发*也可从科技与道德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出发。似乎后者更能孕育理论住后发展的众多萌芽。认与自然关系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其间的中介作用与人在自然界中地位,并引出诸多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从而成为科技伦理的原点,我国的科技伦理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以此为基砘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完成这个重大任务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第二?系统研究中,西科技伦理思想史,努力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相对而言.前一时期我国对西方科学家,发明家的科技伦理思想、道德风皖与道徳人格的介绍与评述较多,而对我国科学家、发明家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够。这种重西轻中甚至妄自菲薄的情况必须改变。我国古代虽然R有技术一词而无科学与科学家概念,但却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称道,有许多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科学思想与科技道德值得发搗,而散见于古籍中的对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探索,以及对医药伦理、工匠伦理、生态环境伦理和用水治水伦理准則的制定等,也需要梳理。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在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改变中国落后面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所作出的种种艰苦探索与伟大创造,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理想追求与人格风貌,更值得我们去整理与推崇。因此.在继续研究西方科技伦理思想、跟踪其当前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題的同时,应该做一番扎扎实实的艰苦研究,写出中国科技伦理思想通史,揭示其本质与規律性的内容,作为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点与风格的科技伦理学体系的借鉴。

  第三.进一步研究技术伦理或工程伦理。这将是今后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中心与热点。科技伦理学由科学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两大板块构成。前者研究的是在探索科学真理、揭示自然規律、“生产"科学知识过程中的道德问題,后者研究的是在应用科学知识调控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影响社会生活过程中的道德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严耕等的彳网络伦理S(1卯8'1与肖平主编的《工程伦理学K1S99>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今后,生态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建筑工程伦理仍应当是技术伦理研究的重心.而技术活动与生命神圣、技术活动与人性人道主义,技术应闬与社会责任、技术发明与知识产权、技术的功利取向与真善美追求.以及技术道徳与科学道徳的关系等.也是应该深究的问题。

  第四,研究科技伦理与经济伦理之间互相渗透的问題,技术伦理与经济伦理同属应闬伦理两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都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眼务社会.处理好金钱与道德的矛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将越来越紧密,高新技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咄,成几何级数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不断为高新技术提出新的研究课?.并给予财力物力的支持.为新发甩的采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科技将无孔不人地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运行的众多环节。这样,经济知识化与知识经济化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经济伦理带有科技伦理性与科技伦理带有经济伦理性也在所难免。孙慕义的《后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在卫生伦理与经济伦理的结合方面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B82-0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8-1

  1 “挑战者号悲剧”案例分析

  1.1 “挑战者号悲剧”案例陈述

  1986年1月27日的夜晚,莫顿公司的工程师们以对O形环在低温下的密封性能的担忧为基础建议不要在第二天早上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虽然技术证据尚不完整,但却有迹象表明在温度相对较高时会导致致命的爆炸。但莫顿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梅森感到工程师们的数据并不是结论性的,最终做出发射的决定,于是第二天在火箭发射后的73秒挑战者号爆炸了,除了生命遭受的惨重损失外,这次灾难还摧毁了数值百万元的设备,并使NASA声誉扫地。

  1.2 悲剧诞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学是一门讲究量化的科学,而伦理学则是一门不容易定量、主观性强的软因素学科,我们希望弥合工程学与伦理学两种学科之间的隔阂,但却不得不承认这种隔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诞生了类似于“挑战者号悲剧”的现象,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争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悲剧一次次的重复呢?

  首先是伦理学多元性的特点让人无所适从。功利主义、义务论、权力论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争论和分歧。工程学也同样充满争议、分歧。而当今工程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伦理又逐渐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能逃避充满争论的社会。实际上,外国的工程师协会已经制定有各种工程伦理规范,但这只是一种预防性的伦理规范范畴,并不能完全缓解挑战者号悲剧这样的工程伦理难题。工程伦理中存在许多伦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正确的行为规范,需要权衡而后做出符合条件的选择。处理现实的工程伦理问题是一个艰难的创造性的过程,需要管理层以及工程师们的共同努力。

  其次,有研究表明大多以职业伦理学作为范式的行业,都是以职业自治为出发点来进行的。但值得推敲的是,工程师及工程管理层不像医生、律师等典型专业技术人员以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来为社会大众服务,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职业自治,可以独立处理职业对象,但是工程人员存在很多职业困境,造成工程师的伦理意识远不如医生、律师的强。况且重大工程项目一般都是团体行为,存在分工协作,并且通常情况下工程师需要完全服从企业管理层的指挥,使工程职业伦理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工程师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及影响,容易忽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2 工程伦理学内涵

  程伦理学的出现是与历史上的工程灾难相关联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工程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伦理维度,因此工程伦理学指的就是在工程实践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工程伦理学的诞生也是出自于对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著名案例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有两起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案件:一是斑马车油箱事件,二是DC-10飞机坠毁事件,这二起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其原因在于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利润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安全、和福祉的关注。直到80年代,包括挑战者号事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发生,不得不引起美国社会各界对工程伦理问题更多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开始越来越成体系了,因此也得到了来自于工程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基金的大力支持,目的就是为了将工程伦理学更多地介绍给日后从事工程项目的工程师们与管理层。

  3 对我国工程伦理事业的启示

  3.1 规范我国工程伦理范畴

  我国的工程伦理范畴才具规模,遗憾的是,工程伦理范畴中的具体条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以避免发生类似挑战者号的悲剧。首先,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委员会亟待成立,因为这个机构的成立将成为起草工程伦理章程的重要助推机构。其次,在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委员会的监督下,各个成员分支机构应以身作则,施行奖罚分明的法规条例,根据工程的繁简程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修订和进一步完善范畴规定内的具体细则,做到与时俱进,以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款。

  3.2 加强工程伦理的继续教育

  对工科院校的学生即未来的工程师们实施工程伦理的教育在国内远没有达成共识。因为大多数工程师都相信所谓“工程精神”就是精准、效率,工程师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至于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上起作用,可能起什么作用,那是政府、企业家和使用者的问题,工程师没有责任管、也管不了。

  4 结论

  当前我国关于工程伦理学科的课程还很滞后,这不利于我国工科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决策者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引入伦理范畴,因此,亟待加强大专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工作,才能避免更多的挑战者号悲剧在我国重复上演。

  参考文献

  [1] 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丛杭青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工程与伦理论文篇(8)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其中青少年网民约占三分之一强。[1]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一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但是,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在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的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解决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教育部强调,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在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我国尚处于研究探讨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使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水平快步赶上,以解决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网络伦理问题。

  一、美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现状

  作为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的互联网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网络伦理教育方面也率先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呈现起步早、深广度高、形式多样等特点。

  在教育研究方面,网络伦理早已成为美国高校的一门课程,许多大学都开设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课程。早在1976年,美国应用伦理学家W迈纳(WalterManer)就提出,计算机伦理学应当作为哲学的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他1978年出版了《AStarterKit forTeachingComputerEthics》(《创使者教授计算机伦理的资料》)一书,为计算机伦理学在西方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后,计算机伦理教育在诸多高校发展起来。1979年拜纳姆(TerrellWard Bynum)在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开设计算机伦理课程,1985年约翰逊(Deborah GJohnson)开设计算机伦理课程以及罗彻斯特大学(RochesterUniversity)1996年开始开设的“计算机伦理学”等。其中1985年约翰逊与斯纳伯(John Snapper)合著的《计算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一书对计算机伦理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是公认的计算机伦理学标准教材。[2]

  在教育内容方面,从爱荷华州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m Califomia)、韦斯利大学(WesleyCollege)、帕切斯学院(Purchase College)等大学的网络伦理教育情况看,美国高校的计算机伦理规范包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前言。非正式地陈述了所有的用户都要为计算机资源的合理使用负责,并对该校计算机理规范中的一些术语进行解释。第二部分:制定计算机伦理规范的目的。第三部分:计算机用户和系统管理员的责任。第四部分:对计算机资源的滥用的行为,列举出一些被禁止的不道德行为。第五部分:对违反计算机伦理规范的人员进行处罚的规定。第六部分:高校制定的计算机伦理规范要与学校的其他规章制度、联邦和州制定的法律配合使用[3]。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是美国最早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高校之一,该校1996年正式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4]授课的重点内容有:国际互联网或“网络”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机构;商业的在线服务;在“虚拟的”全球文化或电子计算机影响下的文化中个人的作用;以及电子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等。

  在教育形式方面,美国高校的网络伦理教育往往以地区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网络伦理教育。马里兰州大学设置了一个名为“网络伦理(nethics)”的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对学校和社区进行伦理和法律教育,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各系教员、管理和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非盈利组织的成员及社区居民等,教学则通过卫星直播视频会议、学校专门培训项目和嘉宾讲座等各种方式来开展。马里兰州大学还每年召开学术会议讨论网络伦理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网络伦理的社区教育模式。[5] 此外,以图书馆为资源中心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也是美国开展类似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如美国詹金法律图书馆是全美第一所专门的法律图书馆,它面向大众开设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网络伦理课程。詹金图书馆为参加网络伦理课程的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伦理资源,还引导学生评价网上的法律网站,讨论它们是否符合伦理规则。

  二、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现状

  与美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比,我国关于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最早涉及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领域的著作是严耕、陆俊和孙伟平著的《网络伦理》,之后有吕耀怀的《信息伦理学》、李伦的《鼠标下的德性》等。网上也有一些专门的网络伦理网站,如赛博风(赛博风中华网络伦理学http: //Chi-na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