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1
2009年6月,很荣幸得知自己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录取。经过在西安短暂的培训之后,于8月5日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团委开始了我的西部志愿工作。11月15日在看到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关于志愿者“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通知后,本人倍加珍惜此次机会,积极参与本次活动,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得到了很好的成长,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基层体验月”活动开展情况
11月15日至12月15日在团区委的统一协调下利用机关部门工作人员下乡的机会,积极主动地争取跟随工作人员到乡镇、村(社区)开展活动。积极参与“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活动,并做到“七个一”:即走访农村家庭;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干部进行一次访谈;跟随教育局、政协工作人员办理了一件公共事务;组织当地青少年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了解了学校青年团员状况及活动开展的情况;力所能及的从事了一次农业生产劳动。
2009年11月18日至2009年11月20日本人在陵原团委书记的协调、帮助下走进田间进行农事活动并和两位农民进行了农村情况的交谈,交谈内容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村团组织的建设等内容,最后又听取了村干部的提纲挈领的总结。此次愉快的交流使我感受了农民朋友的淳朴和热情,体会到农民的疾苦,了解了农民的心声,同时此次走访活动也使我受益匪浅和大为感触。作为西部团委的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好团组织的作用,服务青年,服务农村,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去基层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与乡镇干部进行交流,虚心的向他们学习农村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吸取他们长期工作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同时倾听他们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当中的困难,给他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协作区团委干部与区教育局、区妇联积极联合准备、筹措政协委员视察留守儿童的工作。在硖石一中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区教育局、区妇联、硖石乡政府及四乡镇相关负责同志就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积极探讨,认真分析。针对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监护体系而努力。活动的顺利结束,使我准确的认识了自己在具体工作中的特长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组织辖区青年文明号单位和新华路职中的青年志愿者全面开展了以“志愿服务 环境整治在行动”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70多位青年志愿者头戴统一的红色志愿者帽子,在曙光路东社区近1000米的区域内,开展了捡拾白色垃圾、清除牛皮癣、清理卫生死角、整理花草树木等活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中山东路更加整洁优美,更加靓丽夺目。通过此项活动,增强了青年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和崇尚文明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了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理念。各乡镇、街道、学校团委积极响应团区委的号召,纷纷组织青年志愿者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在全区上下掀起了搞好环境卫生、预防甲流良好的氛围。
乡镇团委换届是全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强乡镇团的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积极参与“1+1+X”模式的乡镇团委书记换届的试点工作,配合负责同志按照“1+1+X”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加强对乡镇团委换届工作的领导。
二、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活动收获
转眼间,“基层体验活动”已经一个月了。从开始的语言障碍,到现在能基本上和当地居民交流…一切都在这短暂的一个月里慢慢的变化着。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努力按照“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七个一的要求”,践行志愿、实践精神,在基层工作和生活体验中积极学习一些以前在学校所学不到的东西。
一个月的基层体验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走访农户时,我会很虚心的向他们介绍政府对于农民的一些相关扶助政策,让他们充分了解,从而更好的用好政府的三农政策,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政府给与他们的帮扶。当我离开的时候,他们的感激之情,使我才感受到了一种“手有余香”的幸福。在工作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完成自己的事情,而是更应该注重对西部人民的一种服务精神,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
此次“基层工作学习体验月”使我基本熟悉了基层工作情况和方法,激发工作创造性,切实培养了热爱基层工作、能做基层工作、善于做基层工作的本领。使我初步了解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了解了金台区乡镇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建设和团员青年的具体情况;了解了乡镇党政干部开展基层群众工作的过程,对乡镇团干部换届工作过程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掌握了开展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西部的农村有了一个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农村是一个地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农村创新性人才却相对匮乏,更多的志愿者应当回报国家的培育之恩,奉献社会,投身于西部的建设。农村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我们要扎根基层、扑下身子向这些知识经验丰富的人积极讨教,积极的挖掘这些高人,鼓励他们参加到国家的建设当中,为西部农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通过基层的工作,弥补自己社会经验缺乏的不足,通过实践的锻炼,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使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今后打算
1、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在工作的同时,及时补充知识,积累经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挖掘自己更大的潜力,为西部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在基层体验的这一个月,除了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努力克服。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多元谐治;农民志愿者;乡贤动员;新型乡土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25
1对现阶段农村治理模式的反思
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既定的体制、制度的框架下,运用农村公共权力对农村地区进行领导、调控、管理和共治以实现农村社会有序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范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政府对基层全权统治模式被“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所取代。“村政”是指依靠国家制度的强制力,以依法民选为基础组织自治机构,通过民主集中制而形成内生的行政效力。“民治”是指村民依据意愿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力,强调村民自己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享有高度的自治。但随着城镇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其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一方面,村民自治日益行政化,扮演了国家行政体系“末梢”的角色。当村委会运行由自愿动员转变为行政命令,有些地方甚至是行政摊派,极大损害村民的自身利益,村委会遭遇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单一,难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在乡村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问题复杂化的背景下,基层村委以完成上级政府的指令为主,缺乏对话与协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急需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治理新模式。
2扶余市农民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剖析
在传统“村政民治”模式出现问题之时,扶余市的农民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值得借鉴。受传播文化和乡贤文化影响,该市活跃着一支以村容建设和农村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精神文明志愿者”组织,由张利和刘佩文发起,并通过道德宣讲、发展志愿服务带头人等手段不断发展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11年5月,扶余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至今已形成了分布60多个村屯,规模达到3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逐渐成为除了村委会、合作社之外的农村社会治理新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1月到2014年7月末,志愿者们共植松树16435棵,安路灯2639盏,制作宣传牌1727块,立迎宾门78个,用红砖硬化路面10200延长米,农村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概言之,此类农民志愿者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生性。与外在于受助者的志愿者提供服务不同,农民志愿者都是本村村民,自愿为本村建设出钱出力,体现出强烈的内生性。本土志愿者模式为基层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同时保证志愿服务的延续性与持久性。
二是基层文化性。不仅参与村容建设,该志愿者组织强调将精神文明传播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志愿者们利用村里人结婚或老人过生日等人多的机会,以“三句半”、“道德讲演”、“道德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开展传统美德等道德宣讲,以激活传统文化道德资源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农民自身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化和认可,解决了乡村思想教育分散较难组织的“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难题,最终实现农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成为农村治理的新主体。除了村委会、合作社等农村社会管理的载体之外,村民志愿者组织成为农村和谐治理的新型主体,发挥村民自身的积极性,不仅投身于合作社的互助劳动与村务管理之中,还对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张利的带领下,王家村的志愿者们自愿捐款,耗资近70万元,兴建了近300平米的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文体活动以及学习文化的场所。
四是乡贤动员性。村民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了以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乡村技人等为代表的德才兼备的乡贤在动员村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余市农民志愿者首先是在乡贤张利和刘佩文两人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倡导村民德育的基础上发展而起,志愿者们也都对其高度赞誉,认为正是由于乡村贤人的教化,才促使当地农民践行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积极参与到乡村志愿服务中来。
五是长期性。当地的村民志愿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这种新型志愿者形式克服了当下一些志愿服务时间短、盲目性、流于形式、服务与需求难以对接等弊端。
3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构想
基于对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的经验的借鉴,政府应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思路,重视农民内生力量,推动建立多元谐治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所谓“多元谐治”是指“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和谐治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也对应着农村社会中四个治理主体,即政治―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德育―乡贤、善为―志愿者组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思路,重视农民内生力量
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政府应在顶层制度设计的高度上转变过去单一式的行政化控制的治理思路,应给予乡贤、农民志愿者等农民内生力量以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利用农村自身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着重开发农民自身潜力,激活农村社会活力,实现自我长效稳定发展,这是多元谐治模式得以实现的政治前提。
3.2充分发挥“村政”的作用
村委会在部分地区存在国家行政体系的“末梢”发展的趋势,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重视村级自治机构现有的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社会资源,发挥村委会在行政体系中的作用,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机构。村委会作为村民经过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将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向上进行反馈,以保护村民利益。同时,村委会可以利用自身村民代表的地位为村级建设争取到更多的行政资源,例如政策支持和财政拨款等。
3.3“乡贤”和“志愿者”成为农村治理的新主体之一
在村委会进行行政管理,合作社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乡贤和志愿者作为新主体参与农村治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乡贤是指在本地有一定声望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和才能的地方性人才,而从未离乡离土的乡村能人的作用更是应该激活的乡村治理资源。与强调乡贤返乡建设家乡的浙江上虞模式不同的是,扶余市更为重视挖掘守土守乡的本土乡贤资源,使其发挥社会声望高的优势,开展道德教育,建立村民志愿者组织,参与村貌建设和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培育新型农村公共性。
3.4“德育”与“善为”成为建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
公共性是指在维护私人权益的基础上,公共权力机构公正分配公共资源,同时激活私人的公共意识,共同参与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中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性曾出现危机,村委会的公共服务功能一度衰退,农民的公共意识难以被激发。扶余模式中的“德育”和“善为”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建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农民志愿者在农民认知方面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乡贤开展传统美德宣讲,通过道德讲堂、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并将其逐渐内化于每个村民心中。在农民的行为方面重视“善为”的重要性。乡贤通过身体力行、互助帮扶等方式,利用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声望,动员村民通过义务劳动、捐款捐物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不仅积极参与农村风貌建设,还引导村民摒弃等不良恶习,转变社会风气。
3.5“谐治”成为农村新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框架
所谓谐治,就是治理主体各方形成一种目标明确、权责合理、交叉互动、互为依托的关系,成为一种完整和谐的治理架构。目标明确。不论农村社会中存在多少治理主体,但是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美好的农村社会环境。目标明确能促进各方合力,力量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权责合理。村委会、合作社、乡贤、农民志愿者等村级治理的四大主体都有各自的分工职责。村委会负责政策与资源的上传下达,位于村民自治层面,合作社为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乡贤在开展德育教育、动员村民方面作用突出,农民志愿者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践行者和村屯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交叉互动、互为依托。“谐治”并非分治,而是一种互动式的和谐治理。以乡贤开展的德育教育为整合核心,村委会负责村中行政事务,同时给予农民志愿者大力支持;农民志愿者带动普通村民开展道德文化建设,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使村委会的管理更加方便;合作社在受到农民志愿者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村委会可以为合作社争取资源。各方在相互支持中得以发展,形成一个和谐良性的农村治理系统。
4结论与进一步构想
“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和谐治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在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提炼与总结而提出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构想。实践证明,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农村社会是制度创新与新模式探析的广阔土壤,只有立足农村社会,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依靠农村内生力量,才能打破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才能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当然,依靠内部力量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助推发展。例如建立高校资源与农村志愿服务对接机制。高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或社会工作的专业团队以暑期活动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进驻村屯,在其中扮演协调联络与鼓励支持的角色。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创新意识辅助乡贤进行道德宣传。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可以利用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知识帮助农民志愿者队伍朝专业化、高效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方面的建设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可行性,农村社会未来的新型发展模式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0.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3]王一.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秩序重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
[4]田毅鹏.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J].社会科学战线,2014,(6).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一、中山市志愿者参与平安社区建设的历程
中山市志愿者参与平安社区服务,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星到组织、从试点到普及。近年来,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全市119个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112个,拥有社区志愿者12万多人,活跃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课题组经过分析资料、梳理脉络,发现志愿者参与平安社区建设的服务,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探索阶段(1987年——2000年)
中山市的志愿服务,起源于1987年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当时,由于毗邻港澳、受海外公益文化影响,市民组织“慈善万人行”为红十字会筹款。活动组委会参照香港、澳门的经验,委托团市委招募200多人的义工队伍协助服务(“义务工作”和“志愿服务”都译自英文VolunteerService,即无偿帮助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大陆习惯用“志愿服务”,港澳习惯用“义务工作”——特注明)。这是志愿者第一次在中山市亮相,虽然与“学雷锋,做好事”有共同的意义,但是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其自愿性、人性化、灵活性、创新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因此,以青年为主体建立的各种自发性小型志愿服务团队陆续诞生,到1996年在团市委的统筹下成立“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创办了“心声服务热线”等项目,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帮助。
这时期,中山市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也促使农村城市化加速,城镇社区迅速变化。传统“单位型”社区、“熟人”社区演变成为“多元化”社区、“陌生人”社区,对于亲属、友邻的依赖性减少,需要更多来自志愿者等热心人士、爱心人士的服务。1998年港口镇民主村(后改为“民主社区”)诞生的“农民义工队”(后改为“居民义工队”)具有示范意义。由于农村变迁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征地补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都困惑着广大村民,也困惑着村干部。这时,11名老党员、老教师率先成立“农民义工队”,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他们了解各种矛盾纠纷的因素,或者及时汇集到新的村“两委”讨论解决,或者客观向村民宣传解释,或者提出化解矛盾的建议。并且,“农民义工队”深入村民,帮助调解家庭纠纷,帮助照看病人,帮助教育孩子,帮助料理丧事。这种看起来平凡琐碎的服务,对于社区、农村的平安,对于群众生活的和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许多镇村学习港口镇的做法,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志愿队”、“居民志愿队”,成为社区安全和谐的促进力量。中山市范围内,逐渐形成重视社区平安、重视志愿服务的氛围。
(二)推进阶段(2001年——2004年)
中山市在2001年按照国家民政部的部署,正式启动“社区建设”工作,并且将“平安社区”的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受到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交流活动的影响,中山市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的了解增多、参与增多。这时候,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就更加注重鼓励志愿者参与平安社区建设,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时任中山市长、现任中山市委书记陈根楷专门召开志愿者座谈会,在讲话中指出,“志愿者行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与日俱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日益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一面旗帜,真正体现志愿者的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1]从2003年开始,在中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团市委与民政局部署镇、区志愿服务发展,鼓励市直属志愿服务总队的骨干前往镇、区,担任基层服务队伍的副总队长,带领社区志愿者开展服务项目,帮助广大居民。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志愿事业的推进顺利,也逐渐在社区扎根、生长,为建设平安社区提供了新生力量,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普及阶段(2005年——)
党中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各地区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山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志愿事业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作为建设“和谐中山”、“平安社区”的活跃力量。2006年,中山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转发《关于推进社区志愿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快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充满活力的志愿组织体系,各镇(区)、各相关行业成立志愿者协会(义工联),全市所有社区、农村、学校建立志愿者服务队(站),建立一批企业志愿者服务队。”[2]最初拟选择63个社区作为建设志愿者队(站)的试点,结果许多社区热情高涨、踊跃报名、不甘落后,因此有103个社区率先建立志愿者队(站)。市志愿者协会坚持“重心向下、活跃社区”的原则,将最优秀的志愿者骨干分派到基层社区,担任志愿者站副站长、志愿者队副队长;并且,组织社区志愿服务讲师团,利用夜晚、周末的时间,深入社区传授志愿服务知识。这样,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先后有十多万人报名参加,壮大了全市志愿者队伍。这些社区志愿者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帮助弱势群体、开展文化活动等服务,促进社区文明风尚发展,为居民创造了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2007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正式成立“中山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成为统筹支持全市志愿事业的领导机构。如今,全市119各社区中,建立了112各志愿者服务站;163个行政村中,建立了148个服务站。这样,“中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山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山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从不同方面推动志愿事业,促进志愿服务向社区的发展,逐渐走向社会化、全民化。如今在中山市,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民众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平安社区建设中志愿服务的十大领域
中山市志愿者参与平安社区建设服务,涉及方方面面,围绕居民生活需求与社区发展需求,做了大量的工作。调研组经过座谈访问,整理调查材料,初步归纳为十个主要领域的服务。
(一)政民关系沟通服务
中山市党政领导和社区干部都将志愿服务称为“来自民间的帮助”,即从民众之间协调政民关系、干群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生力量。1998年,港口镇民主村发起组建“农民义工队”,就是针对原来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由于对原来村委会、村干部的不满,导致对新任村委会也不理解和不支持。农民义工队的成员走村串户,向一家一户的村民解释新班子改善民生的设想,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这些宣传和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民主村在转变为民主社区的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顺利,老百姓获得较好的利益保障。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的居民(村民)认为志愿者在促进政府与群众沟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一:志愿者在促进政府与群众沟通方面的作用
项目
N
%
有较大作用
551
72.7
没多大作用
169
22.3
不清楚
38
5.0
合计
758
100
资料来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2007年和2008年问卷调查数据(下同)。
志愿者主动配合党和政府,将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向社区居民宣传和解释,并且征求意见与建议。这样,广大民众对于政策措施的贯彻就有心理准备,也寄托了自己的愿望与需求,越来越主动支持与配合,近年来,中山市各项党政工作的推进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明显,赢得社区群众的好评。
(二)社情民意调查服务
中山市志愿组织主动承担了解群众呼声,提供党政部门参考的职责。针对一些地区民意反映渠道不够通畅,居民为此不满的问题,志愿者主动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帮助传递群众的心声,提供党和政府决策时参考。
从调查的情况看,居民反映表达意见的渠道不畅通是最主要的问题。
表二:如果市民不能够方便地表达意见和反映问题,那么原因是:
项目
N
%
不知道有何渠道
263
28.3
渠道不畅通
347
37.4
反映了也没用
284
30.6
其他
35
3.8
合计
929
100
中山市志愿者协会积极配合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建立。从2003年开始,市志愿者协会“心声咨询服务部”成为市委市政府“社情民意采集点”。志愿者分析大量热线电话咨询、热线信箱咨询中了解的社会热点问题,包括员工权益问题、家庭纠纷问题、贫困学生问题等等,及时报送党政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进入21世纪,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市志愿者协会建立“社会探热针——志愿者社会调查队”,深入各镇、社区(农村)了解真实情况与群众需求。志愿者根据市政府投诉中心接触的各种热点话题,选择重点问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提供党和政府决策市参考。志愿者调查队围绕“小区物业管理”、“新劳动法实施”等热点问题开展的调查,深入数十个生活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问,收集个案资料,整理的调查汇报详细真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2005年以来,中山市开发区张家边社区建立了“小蜜蜂——志愿者社情民意服务队”,深入细致地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面临困难,需求愿望,意见建议,分别反映到各级党政部门,成为科学决策的有效参考。如今,各个镇区都鼓励社区志愿站建立“信息采集点”,鼓励志愿者了解居民需求,反映实际情况,为促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效益化提供依据。中山市志愿者协会还专门组建“社会探热针”调查服务队,根据政府即将推出的决策进行先期调查,预测群众的需求及反映;也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深入调查,了解实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正因为越来越多的居民心声得到及时反映,也减少了许多矛盾冲突,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社区治安维护服务
伴随农村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增加,社区治安成为引起居民议论较多、较为关注的问题。中山市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也将治安环境的改善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方面,各部门建立联防机制,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社区志愿者参与维护治安环境的服务,为居民创造越来越安全的生活。2007年,中山市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4.91%,治安形式明显好转。
表三:您认为您的居住地周围今年的治安状况较去年是否有好转?
项目
N
%
有明显好转
107
10.8
有一定好转
284
28.7
差不多
494
49.9
有一定恶化
78
7.9
有明显恶化
27
2.7
合计
990
100
从调查数据看,认为治安形势好转的占39.5%,差不多的占49.9%,认为治安形势恶化的仅占10.6%。与周边地区比较,中山市社区治安环境是较好的。我们调查过程中,遇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说由于嫌中山企业的工资不如深圳、东莞高,曾经跳槽到外地,但是后来发现还是中山市的社会和谐、社区安全,陆续回来务工发展。“治安不好,赚再多钱也被偷被抢;反正现在中山企业的工资也提高了,还是这里生活安全,感觉好一些。”这些务工人员的这时候话语,从侧面反映出中山市社区治安工作的成效,其中就有志愿者的功劳。
(四)安全隐患排查服务
平安社区的建设除了治安环境之外,还涉及防火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用电安全等等。伴随社区居民家居装修提升档次、生活用品不断增加,需要安全保障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志愿者从多方位、多角度参与社区安全服务。一是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如组成安全使用家电、燃器宣传小分队,进入居民家庭,特别是老年居民家庭,解释安全使用各种电器和各种煤气具的技巧,预防安全事故。二是巡逻检查。如东区花园小区的老年志愿队,每天在小区细心巡逻,检查公共水管、电线,发现隐患就报告社区,安排专业人员清理和维修;检查居民的阳台等放置物品,发现有危险放置方式的,也通过社区通知居民调整;检查小区的道路、花坛、凉亭等,发现缺陷或障碍物就告知青年志愿者前来清理。“安全无小事,小事保安全”。老人志愿队的巡逻排查活动,对于社区消除隐患、保障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服务。古镇古三村志愿队举办“自救有实效,生命有保障”的宣传活动,广泛传播遇到应急状况的自我抢救知识,提高了村民的安全防范能力。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生活设施越丰富,产生风险的因素也越多,安全隐患值得注意。中山市社区志愿者针对发现隐患、排查问题开展的各种服务,在琐碎、细致的工作中消除不安全因素,为社区安全、居民安全作出了贡献。
(五)居民纠纷调解服务
社区居民的矛盾冲突,经常是由于各种细小的纠纷引起,日积月累成为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中山市社区志愿者注重平时的调节纠纷、化解矛盾。一是逐渐健全志愿者联系居民、村民的制度。社区志愿队的成员与家庭纠纷比较多、邻里纠纷比较多的居民结队,经常上门了解情况,疏通感情,将亲人邻里之间可能发生的纠纷预先排解,也及时解决突出的问题。民主社区的一位中风老人,因为不满家人照顾不周,自己滚动轮椅“出走”。“农民义工队”四处寻找,找到之后就立即提供食物,帮助搽洗,同时协助老人与家庭成员沟通,双方达成谅解,和好如初。由于志愿者经常上门交流,居民都将志愿者当做家人,愿意说心里话,心情也得到调节。二是针对容易产生邻里纠纷的时期,预先做好沟通协调。南方夏天闷热,居民容易心情烦躁,稍有摩擦就酝酿冲突情绪。小榄镇海滨行政村开展“夏日送清爽”志愿服务,以轻松愉快的形式缓解居民的心理压力,形成相互谅解和支持的氛围。这样,在易于爆发矛盾冲突的盛夏,通过增加娱乐活动与积极沟通,创造和谐的环境,化解矛盾因素。三是促进居民的感情交流,减少相互猜忌和排斥的心理。南区恒美开展“真情南区行动”,鼓励居民真心相待、坦诚交流。从而消除了误会与偏见。针对部分居民热衷于议论是非,志愿者就及时传递真相,鼓励表达友善,引导大家和睦相处。
(六)边缘少年教育服务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山市的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类学校敞开大门迎接少年儿童。但是,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不读书的现象仍然存在,成为闲散少儿,容易产生问题。这时候,志愿者就积极帮助这些人,提供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所以,社区青少年反映,最有凝聚力的就是“志愿服务站”和“社区青年中心”。
表四:您认为最能够有效地服务和凝聚青少年的阵地有:(限选三项:N=991)
项目
N
%
志愿服务站
585
59.0
社区青年中心
488
49.2
青少年网站
378
38.1
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学校
193
19.5
青少年维权岗
220
22.2
读书俱乐部
150
15.1
青少年宫(活动中心)
288
29.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80
18.2
其他
11
1.1
港口镇发动各个社区的志愿者,针对辍学青少年的状况,采取“二帮一”、“多帮一”的结对帮扶教育。如今,全镇73名18岁以下辍学青少年中,已有30人复学,22人参加工作,帮扶成功率为71.2%。[3]古镇冈南村开展“一对一”志愿帮扶活动,发动志愿者成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黄圃镇大雁村实施“青少年健康成长计划”,志愿者针对边缘青少年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服务活动。南区竹秀园社区举办“阳光青少年服务活动”,吸引社区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在全市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热潮中,各社区利用志愿者的力量,结对帮扶、耐心引导,取得明显成效。
(七)困难群体帮助服务
志愿者针对社区居民中一些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难的群体,进行调查与分析,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给予帮助,逐渐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中山市志愿者帮助困难群体的做法,从1996年创办“心声服务热线电话”的时候就坚持下来,并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当时,优秀志愿者欧丽华、吴欣、胡文坚等,在接听热线,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就酝酿和实施建立相关的专门服务队伍,针对来电、来信的困难人士给予具体帮助。因此,就在“心声咨询服务部”成立助残服务队、助老服务队、疾病患者服务队等等。当时是对特殊困难的人士给予服务,从资助生活物资到帮助生活行动,取得很好的成效,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2003年以后,随着镇区、社区志愿服务站和志愿服务队的建立,这些帮扶项目下放到社区,有社区志愿者就近为困难居民提供服务,效果更加明显。西区西苑社区开展“尊老助残,共创平安和谐社区”活动,将社区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士情况详细掌握,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提供具体的帮助,营造了温馨友爱氛围。民众镇新伦村志愿者首次开展“探望慰问困难家庭”活动,向困难人士、困难学生了解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需要建立长期帮助计划,保持了服务的持续效果。三乡镇白石村开展“赠医施药、共建和谐农村——关爱老人”活动,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提供常用药、预防疾病药物等,减少突发病情,促进身体健康、生活安康。调查组在访问座谈时,经常听到社区干部、居民关于“帮助一个人,幸福一家人,和谐一群人”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因老陷入生活困境之后,给家庭带来的负担沉重,给邻居带来的影响较大,如果志愿者的服务具有实效,改善状况,不仅困难人士获得帮助,家庭和邻里也受益匪浅。
(八)居民文化休闲服务
社区和农村的健康文化生活,是促进平安和谐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和消除影响居民健康生活的行为、黑网吧游戏、夜总会消费等现象,社区不仅采取查处、取缔的方式,而且鼓励志愿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化休闲活动,充实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石歧区东明社区举办“发挥创意齐参与,人人动手DIY”活动,志愿者带头,吸引广泛居民参与创造性的休闲活动,获得充实的感觉。西区西苑社区举办“老人义工免费书画班”,志愿站邀请老师教老人书法、美术,优秀成果作为在社区展示,也赠送给一些困难家庭悬挂装饰,这一活动非常受欢迎。西区长洲社区开展“弘扬武术志愿行动”,既吸引居民积极练武、强身健体,有吸引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发挥体力及特长。小榄镇宝丰社区开展“他乡觅知音——卡拉OK友谊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文化休闲活动的机会,融洽了他们与社区的关系。五桂山镇长命水村举办“弘扬传统文化、共建书法名村”活动,志愿者通过吸引村民与来宾进行书法交流和联谊,提升了农村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东区起湾社区开展“读书育英才”活动,志愿者将社会各界的赠书提供居民的孩子阅读,引导他们思考和交流,开启人生理想之航。调查发现,中山市社区志愿者举办的文化娱乐服务是特别丰富、特别活跃的,也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九)社区环境保护服务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山市的社区居民,不仅希望收入增加、生活充裕,而且希望环境美好、身体健康。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山市志愿者协会就成立了环保服务队;后来发展成为环保部,所属几个环保项目的服务分队,开展的服务活动富有影响力。进入21世纪,中山市将市、镇、社区的环保服务力量联动,各种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例如,富有特色的“绿色中秋”志愿活动,就是在志愿者“回收月饼盒”行动的基础上,各社区联合行动、各自创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模式。从介绍购买月饼的卫生知识,到健康品尝月饼而防范血糖高等疾病的知识,再到月饼盒回收利用的知识,倡导了健康文化、环保文化,取得可喜的效果。从调查数据看,居民认为志愿者在社区环境保护方面有作用的占82.5%。
表五:你认为志愿者在社区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项目
N
%
作用很大
207
27.2
作用一般
421
55.3
没多大作用
122
16.0
不清楚
11
1.4
合计
761
100
通过中山市志愿者协会的示范服务,各个社区掌握了开展环保服务的技巧,就纷纷在社区内举办活动。南区北台社区开展“全民无烟推广”服务,为居民特别是少年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南朗镇南朗社区举办“提倡环保赏月,减少月饼垃圾”活动,让居民中秋节获得共享快乐,又增长了环保知识。五桂山镇南桥村“向白色污染SayNo——少用环保袋环保宣传活动”,向农村社区的群众介绍了减少塑料薄膜污染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村民养成使用循环环保袋的习惯。阜沙镇阜东村开展“还河涌一片美丽”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村民一起清理河道污染物,使河水逐渐清澈,创造清新美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居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前提,中山市社区志愿者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服务活动,为社区平安、环境安全创造了条件。
(十)公民素质培养服务
中山市的社区建设与志愿服务发展中,非常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道德意识与公民行为习惯。调查组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山市社区居民在“愉快”、“充实”、“友爱”、“有意义”、“充满信心”等公民情绪、公民心态的得分较高,具有良好的素质。
表六:请您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评价一下您自己的生活体验:(“1”表示完全同意左方的说法,“5”表示完全同意右方的说法,请您在所选择的分数下打“√”)
项目
1
2
3
4
5
合计
项目
苦恼
156
136
277
308
458
1320
愉快
11.8
10.3
21.0
23.3
34.7
100
空虚
137
134
229
339
466
1305
充实
10.5
10.3
17.5
26.0
35.7
100
孤独
113
99
234
303
565
1314
友爱
8.6
7.5
17.8
23.1
43.0
100
无意义
81
66
245
354
562
1308
有意义
6.2
5.0
18.7
27.1
43.0
100
无信心
71
64
216
331
635
1317
充满信心
5.4
4.9
16.4
25.1
48.2
100
在市志愿者协会的鼓励和指导下,各个社区争相开展富有新意、吸引居民的公民素质教育服务活动。西区西苑社区组建“长者义工文明督查队”,对于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劝阻,也传授文明礼仪技巧。东凤镇和泰村开展“志愿服务新农村,送法下乡铸和谐”主题活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提升村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守法与合理维护权益。小榄镇永宁社区开展“服务社区促和谐,推动农村信息化”活动,鼓励村民、居民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成为新型公民。特别是东区雍景园小学“亲子义工队”,将家长带领儿女参加志愿服务,与少儿体验社会、增长见识、培育素质、争当好公民等等结合,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与传统单一灌输式的公民教育模式相比较,志愿服务鼓励人们在参与、体验、快乐、充实的过程中感悟公民精神、承担公民责任,具有更加扎实有效的影响作用。
从2005年以来,中山市文明办、团委、民政局、志愿者协会特别重视将志愿文化的传播与公民素质培养相结合,将志愿服务逐渐变成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其中,投入大量资金制作高水平、普及性的《爱心出动》等志愿服务宣传片,在各级电视台滚动播出后,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爱心出动以“快乐义工、快乐服务”为核心,围绕主题宣传片排练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各镇区、社区(农村)巡回演出,不仅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受到感染,少年儿童也非常倾慕,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生活中的时尚。
中山市志愿组织、志愿者从政民关系沟通、社情民意调查、社区治安维护、安全隐患排查、居民纠纷调解、边缘少年教育、困难群体帮助、居民文化休闲、社区环境保护、公民素质培养等十大领域提供服务,活跃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平安社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平安社区建设中的特色志愿团队
社区建设的关键是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也是居民参与和支持。中山市不仅普遍建立社区志愿者站,而且利用多种途径建设富有特色、富有生机、富有魅力的志愿者队伍。社区以人性化服务、新颖性活动保持对居民的吸引力,形成了一支支品牌志愿服务队。我们从调查访问的数十支特色队伍中,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五支品牌志愿队进行分析。
(一)“农民(居民)义工队”——服务群众无小事
诞生于1998年5月的中山市港口镇民主村(现民主社区)“农民义工队”(现居民志愿队)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当时,村新一届班子上任,面临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棘手问题。原来的征地补偿问题未妥善解决,旧班子挪用资金问题未完全解决,老百姓怨言较多;新发展方案未得到村民理解,宗族、姓氏矛盾接踵而来。“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气日盛,三天两头闹腾者亦不乏其人。”[4]这时候,11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聚集议论,借鉴香港“义工”的说法,参照青年志愿者的做法,建立“农民义工队”,一边帮助宣传讲解党的方针政策,消除干群矛盾,促进社区建设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为村民争取合法权益。并且,这些老年志愿者熟悉人情世故,开展服务的时候比较周到,特别容易赢得村民的信赖。例如,志愿队员前往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村民,原来只是知道一、两位病人,但是探望之时发现还有其他一些村民在住院治疗。这时,志愿队员就改变计划,不仅探望和问候计划中的一、两位病人,而且也探望所看到的本村病人。有一两次,志愿队员同一下午在人民医院探望了六、七位病人,赢得大家的好感。还有,当一位村民由于与父母亲的结怨,知道父亲病逝时,仍不肯尽孝心。志愿队员持续上门劝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终于使这位儿子含着泪水替父亲操办丧事、参加丧礼。“农民义工队”做的琐碎事一桩桩、一件件,看起来是小事,却成为密切党和群众关系、改善干部和群众关系的重要因素。2005年,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时候,部分村民担心政策不稳定、措施不到位,害怕自己吃亏,就酝酿抵触情绪。“农民义工队”的志愿者就走家串户,一方面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群众的利益需求,积极向党和政府反映;另一方面详细解释村一级股份制带给村民的实惠,以及为群众利益带来的长久保障。这样,村民了解情况,改变了想法,踊跃参加村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如今,民主社区的“农民义工队”从11人发展壮大到100多人,从主要是老年志愿者发展到青年志愿者、中年志愿者甚至一些少儿志愿者也参加。“农民义工队”的领袖还兼任港口镇志愿服务总队的副队长,推进全镇的社区志愿服务。
(二)“亲子义工队”——家庭同乐齐服务
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区的“亲子义工队”,是志愿服务向社区推广进程中产生的新型团队。它是由雍景园小学的学生、家长、教师合作商议成立,旨在通过共同参与志愿活动,增进家长与子女的亲情,并提升家长与子女的公民素质。成立之初组织的“晨曦行动”富有创意、效果显著、深受欢迎,为亲子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当时,雍景园亲子义工队与外资企业爱心人士、市志愿者协会骨干、社会热心人士合作,带着捐助的资金、购置的物品前往广西白色地区的农村,资助贫困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一方面,当城市的家长带着孩子到了贫困山区,亲眼看到农村学生的坚信生活,都受到震动、获得教育。他们与农村孩子一起学习劳动、学会自理,生活能力也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在往返过程中,父母子女的沟通,家庭之间的沟通,以及与资深志愿者的沟通,让这些生活舒适的家长、小孩感受心灵的震撼,体验帮助人的快乐与幸福。许多小学生在活动后撰写的作文,讲述了心灵升华的过程,互相感染、互相激励。后来,“亲子义工队”的服务逐渐丰富、制度逐渐完善,作为“家校结合”、德育创新的模式,受到省市乃至国家的重视,中山市各类学校都推广了“亲子义工队”。如今,雍景园的“亲子义工队”主要开展以下服务:1、亲子工作坊。如“创意月球工作坊”、“亲子厨艺坊”等,活动中让家长与孩子体验亲情、关爱、感恩。2、亲子团队训练。通过“亲密无间”、“袋鼠一家亲”、“心有千千结”、“一圈圈到底”等游戏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能力。3、亲子主题活动。举办“迎新年,倡孝行”、“无意表心意,传统扬美德”、“shou出我精彩,童年乐缤纷”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快乐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4、亲子读书月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选购好书,共同阅读之后,在团队中分享读后感,引起更多志愿者的参与。并且把好书赠送给山区学生、赠送给贫困学生,让所有孩子共享优秀文化。5、亲子快乐篮球队。父子、母子共同参加比赛,合作争取胜利。即锻炼身体,也切身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如今,亲子快乐篮球队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到亮丽风景线。6、亲子爱心回收日。家长和子女共同回收垃圾,包括将家中的可回收垃圾分类,卖给回收站之后,将先进作为亲子义工队“身边的希望功臣”助学基金,定期捐给山区的贫困孩子。这些活动既宣传了环保意识,又体现了爱心互助,非常受欢迎。如今,亲子义工对不仅在中山市深受欢迎,而且到广州、深圳等进行交流,还与香港“银色力量”联盟义工团体结为友好单位,受到“银色力量”联盟义工团体会长谭詠麟先生的嘉奖。正是家长、学生、教师快乐合作、倾情服务,既减少了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家校矛盾;还产生资源扶助山区贫困学生、资助受灾学生。所以,“亲子义工队”越来越引起家长和孩子的兴趣,推广和普及的速度很快。
(三)“小蜜蜂志愿队”——社情民意传声筒
中山市开发区组建“小蜜蜂志愿队”,并且在各个社区建立分队。他们接见原来市心声咨询服务部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功能,从单纯在求助电话中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发展为深入社区居民之中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心态变化,预测矛盾纠纷的因素,提出预防的对策建议。“小蜜蜂志愿队”的取名,就是采取蜜蜂辛勤采蜜的含义,预示志愿者将深入各种领域、关注各个方面,收集对政府有参考价值、对社会有预警作用的信息。开发区是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热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都逐渐集中在这一区域。因此,城市化进程中,村民在征地补偿方面的意愿表达需要多样化的途径。以前往往是村委会主任说了算,村民缺乏知晓权与表达权,就造成签订协会之后,在开发过程村民反悔,导致矛盾纠纷的事件。如今,志愿者深入村民、居民了解真实想法,也宣传国家政策,将收集的信息及时给市政府参考,在决策时参考民情民意,减少了纠纷和产生的基础。另外,向城市生活转变的过程,许多原来的村民转变为现在的市民,生活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包括对于社区生活方式的陌生,对于社区生活规范的不适应。志愿者不是简单职责新居民“缺乏文明素质”,而是深入他们中间,了解困难与苦衷,提出改善的建议,提供各级政府参考,达到很好的协调效果。再有,目前中国社会转型较快,政府的政策措施变化较多,社区群众往往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矛盾。志愿队借助调查沟通的机会,宣传新政策、新措施,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化解了各种矛盾冲突的因素。
(四)“员工志愿队”——社区共建我有心
中山市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在企业,生活在邻近社区。这些务工人员中的热心人士组建“员工志愿队”,在企业内为工友服务,在企业外为社区提供帮助,受到各方的好评。小榄镇永宁社区的惠亚集团,有一批热心员工,在多年前就建立“员工志愿队”,最初是针对社区小孩节假日没有缺乏健康活动机会,在小区内闲逛甚至惹事生非的情况,主动与社区居委会商量,借助一些公共场所举办少儿辅导活动。这些员工来者各地,拥有不同的文化知识,他们或者带小去的孩子们学习课本外的知识,如生活知识、生态知识、交往知识、艺术知识等等;或者带孩子们玩健康游戏,培养各种互助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或者与孩子们沟通,体现心灵关怀。久而久之,“员工志愿队”的辅导服务成为当地富有名声的品牌,其他社区的家长也带孩子来活动。随后,“员工志愿队”针对社区群众的其他需求,拓展了服务项目。例如,一些保安人员参加志愿队之后,到社区中向居民传授安全保护的知识,包括怎样辨别他人的欺骗、危害行为,怎样自我防护和自救脱险等等。他们还利用节假日举办安全防卫知识、应急救援知识展示活动,吸引居民观看与学习。一些懂得家电检修的员工,义务为居民维修家电,检查和消除安全隐患。近几年,伴随社区文明的发展,“员工志愿队”开展送文化进社区、送文明进社区的服务,举办健康的娱乐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如今,不仅本地企业的建立员工志愿队,外资企业也建立员工志愿队,与社区合作开展服务,营造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五)“阳关志愿队”——创意带来好生活
社区志愿服务逐渐发展和成熟,一些志愿团对就注重创品牌、创特色,越来越受居民的喜欢,开展活动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中山市南区原来是志愿服务比较薄弱的社区,由于从农村向城市化转变不久,经济发展较慢,社区基础较差,人员素质不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受到制约。后来,在市志愿者协会的推动下,南区重新组建志愿服务总队,选拔了优秀志愿者担任骨干,很快就打开局面。他们以“阳关志愿队”命名,体现特色和亮点,并且鼓励下属的不同社区各自创新,有所突破。如2007年,阳关志愿总队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设计不同的主题,策划各有特色的活动方案,让社区志愿分队围绕主题开展纷繁多样的服务活动,力求使老百姓经常看到志愿者的身影、经常听到志愿者的声音、经常见到志愿者做好事。这样,就促使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理解到支持。2008年,阳关志愿总队针对家长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态,重点开展“阳光少年”系列服务,包括建立学校与社区、老师与家长的灵活沟通渠道,即使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引导积极进步而避免消极退步;包括周末社区提供孩子轻松活泼的活动项目,让他们从功课压力中解放出来,愉悦身心,放松思维,更好地学习与思考;包括暑期举办各种社区夏令营,引导少儿团队活动,学做“小领袖”、“小骨干”、“小策划”、“小主持”,发挥各自特长,向父母、长辈展示,获得成功感受。阳关志愿队的服务活动尤其重视创意、创新,所以对于社区居民及孩子具有吸引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丰富活泼的服务,营造了社区快乐和谐的氛围,减少了矛盾纠纷,为平安社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山市的112个社区里,还有林林总总的特色志愿队伍,日常化、人性化、细致性、持续性的服务活动,吸引广大居民的参与和支持,成为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仅仅分析五个最有特色的志愿团队,作为平安社区建设的示范,提供学习和仿效。
四、志愿者平安社区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中山市平安社区的建设,被放在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2007年,《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平安中山的意见》颁发,要求“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5]由于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民众生活的场所,平安中山建设必须从社区抓起;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又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概括中山市志愿者参与平安社区服务的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党政统筹,建设体系
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并且推动其向社区辐射、扩大。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建立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市委副书记担任主任,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副主任,20多个有关部局作为成员单位,规划、统筹、协调志愿事业发展的事宜。同时,中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对于推动志愿事业也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鼓励成员单位参与志愿服务,鼓励群众将志愿行为作为文明时尚。另一方面,从市委书记、市长到镇委书记、镇长,再到社区书记、主任,越来越习惯参与志愿服务,特别是周末、节假日带家人参与志愿组织的活动,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再一方面,制定各种政策、规章、措施,保障志愿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今,在中山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建设”的各类文件中,许多都提及志愿服务,要求组织志愿者参与,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在社区中,志愿服务就成为党政支持、群众热衷的时尚生活方式,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二)面向生活,造福群众
中山市社区志愿组织,避免将志愿服务单纯作为形式、活动、“做秀”,而是面向居民的生活实际,根据需要设计和开展服务项目,真正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如“亲子义工队”,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前来,父母子女一起讨论志愿服务项目选择,力求既满足孩子的快乐成长需求,又满足家长的感情沟通需求,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义工队开展的系列活动,家长都喜欢带孩子参加,获得收益。各社区的志愿队,越来越多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落实到日常生活服务之中。如港口镇民主社区的“农民义工队”队员反映,现在老百姓家里有了什么事,首先打电话给志愿者,有喜事要志愿者一起分享,有难事要志愿者给予帮忙。正因为中山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源自生活、促进生活,老百姓就非常欢迎,也乐意参加。同时,日常生活的各种小事、琐事顺利解决,就减少了安全隐患,减少了矛盾冲突的因素,为平安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三)创新活动,广泛参与
中山市社区志愿服务,重视创新和发展,不断吸引志愿者的参与和群众的支持。这里,中山市最值得借鉴的方式,就是将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社区,鼓励社区志愿者作为创新主体,发挥积极性。他们改变“市里定方案、镇街作发动、社区跟着干”的习惯,千方百计激发社区志愿组织、志愿者的生机活力。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推动下,中山市民政局、共青团中山市委、中山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中山市社区(农村)志愿事业发展基金”,每年注入数十万资金,专门激励基层的创新服务活动。项目申报的要求必须是以社区(农村)的志愿站、志愿队为主体,上级志愿组织只能是指导单位。如今,总共审批通过183项服务活动方案,资助资金达四十多万元(¥418130元)。
表七:社区(农村)志愿事业基金中标项目(部分典型项目)
序号
镇区
社区/农村
中标项目
资助金额(元)
6
石歧区
东明社区
发挥创意齐参与,人人动手DIY
1000
32
开发区
海滨行政村
夏日送清爽
1050
40
古镇
六坊村
载一路爱心、洒一路阳光
2000
56
小榄镇
沙口社区
菊情洋溢,情牵你我
1000
77
南区
竹秀园社区
阳关少年服务
10000
105
三乡镇
桥头村
拒绝白色污染,共建绿色家园
6000
115
东区
起湾社区
读书育英才活动
1000
166
阜沙镇
阜东村
还河涌一片美丽
2000
173
五桂山镇
南桥村
向白色污染SayNo
1000
说明:市志愿者基金资助后,鼓励社区/农村寻求其他配套资助资金开展服务活动。
从几年来申报与批准的志愿服务项目看,社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报批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市里对于优秀的社区/农村志愿服务项目有资助,志愿者的申报就具有动力,并且还能争取各级的配套支持资金,开展服务活动就有保障了。另一方面,由于不是市里安排服务任务,而是社区/农村志愿者设计申报和竞争,就激励志愿者发挥创造性,展示创意,进一步激发基层志愿服务的活力。这些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就促进了健康文化活动,减少了消极因素扩散,营造了和谐友好的社区环境。
(四)营造文化,促进和谐
中山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过程,非常重视志愿精神的弘扬、志愿文化的营造。这与中山现代以来就特别注重“香山文化”的营造与传播,通过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力,当地长期注重“书香文化”、“文明风俗”,迄今成为熏陶村民、居民及其子女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平安中山”建设中,文化传播和文明风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山市志愿者协会倡导“快乐义工”的理念,鼓励社区志愿者在服务过程带给求助对象快乐、带给社区居民快乐,也带给自己的生活快乐。协会每年编辑《快乐义工》专辑,如《快乐义工2006》、《快乐义工2007》等,收录各种志愿团队的创新项目、志愿者的服务体验,感染更多的人,形成友爱互助的社会氛围。其中,“志愿者新秀奖”收录的体验文章非常感人,如《因爱而聚》(郑文楚)、《把快乐带给他人是最大的快乐》(梁志孚)、《别人的微笑就是我的价值》(梁燕娟)。另外,“创意志愿服务奖”的项目非常吸引人,如“绘出心中的彩虹”、“星火同燃”行动、“多背一公斤”活力新体现、“和谐三代”至尊家庭大赛、小品月饼盒故事的诞生过程等。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时候,不仅奉献与付出,而且分享体验、分享故事、分享快乐,就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五)调研评估,检查督促
中山市民政局、中山团市委,在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与检查评估。他们针对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需求、新问题,邀请来自多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予调查、分析,提出创造性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社区志愿工作。2005年,邀请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的志愿服务专家调研,撰写《中山市青年志愿服务发展阶段与品牌项目分析》,提出了尽快从单一的青年志愿服务向全社会、全民化志愿事业转化的建议,促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决策。2007年,邀请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研究委员会专家学者调研,撰写《中山市社区志愿服务研究报告》,对于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机制,实现体系化、网络化的保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完善。2008年,邀请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委员会研究中心与广东的专家学者开展平安社区与志愿服务的调研,撰写《平安社区与志愿服务——对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分析》,促进了社区志愿活动的多样化、日常化,具有更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邀请香港臻善义工组织调查研究和撰写中山市义务工作发展评估报告,邀请香港路德基金调查研究和撰写中山市义工组织培训评估报告,促进了志愿组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发展。2007年,共青团中山市委、中山市民政局联合主编的《和谐社区与志愿服务》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省乃至全国宣传了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
在重视总结宣传的同时,中山市也非常注重检查与督促,不断促进志愿服务发展创新。根据政府委托社会团体购买公共服务的要求,建立“社区/农村志愿服务事业基金”,每年通过公开竞标,评选多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资助。具体分为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项评估三个阶段。社区志愿项目要设计方案、演讲答辩,创意优秀的才能够获得资助。获得资助以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中期,要自我检查并提交检查报告,对群众的反映进行分析,不断完善项目。最后,项目完成的时候,进行考核评估,优秀的项目获得表彰,宣传推广;不合格的项目就要求整改,继续推进服务。同时,市志愿者协会还对各镇区及社区(农村)的志愿服务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的要求。2007年底,通过全面调查,撰写了《中山市社区(农村)志愿服务工作调研报告》,不仅给予介绍和描述,而且对于主要问题列表反映,引起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表八:2007年镇(区)“三专”问题落实情况分类表
序号
类型
镇(区)
特征
1
A类
开发区、小榄镇、南区、古镇镇、黄圃镇、南头镇、神湾镇、民众镇、坦洲镇
专职人员、专用场地和专项经费已配备且较成熟地运作
2
B类
东区、阜沙镇
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已落实,虽没有专用场地,但能调动社会资源,志愿服务工作比较成熟地运作
3
C类
(1)三角镇、西区
(2)板芙镇、大涌镇、东凤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三乡镇、沙溪镇、石歧镇、五桂山
“三专”问题中,未配备专职人员,(1)只配备专用场地和专项经费或(2)仅配备专项经费
4
D类
南朗镇
“三专”问题中没有一项落实
注明:本表数据截止期为2007年底,此后变化的情况没有列入。从2008年开始,南朗镇全面解决志愿组织的“三专”问题,进入先进行列,特说明。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4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让乡下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农村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邹平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之路,推进了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受到了上级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誉为“邹平模式”。
一、坚持科学定位,搭建新农村社区组织平台
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就要解决社区规模、内部组织体系等问题,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我们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为“一村一社区、社区设小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挂“中共xx社区总支委员会”和“xx社区村民委员会”牌子。在全县选择村级组织战斗力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村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18个村先行试点。按照村民自治原则,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社区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村党组织书记任会长、党组织副书记(委员)任副会长,社区内致富能人和德高望重人士为成员的社区共建理事会,组建了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和志愿者协会,形成了“村‘两委’─社区共建理事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社区志愿者协会─关爱互助小区(志愿者小组)─农户”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架构。我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组织架构得到全国全省的普遍认同和借鉴。
二、整合农村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社区发展环境
夯实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我们从完善服务设施,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入手,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村民共同体意识,凝聚社区人心、人气。以村级组织阵地为基础,整合资源,农村社区统一按照“一厅六室两阵地”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的社区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和开展活动。“一厅”即综合服务大厅,“六室”包括多功能室、卫生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两阵地”即学习宣传暨村务公开栏、室外文体活动场所。近年来,全县农村社区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图书室藏书在5000册以上。同时,按照“宜居社区”建设目标,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大力开展以“五通五改”为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生态新村”,全县农村社区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实现了广电光纤接入,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99%的户用上安全自来水,部分农村社区还安装了路灯、设置了门牌号码,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三、建设高素质社工队伍,满足社区工作需求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为了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加强社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明确工作责任;每个社区选聘20名左右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实行分片包干,履行社区治安、救助、计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责,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依托志愿者协会和青妇民等组织,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有奉献精神的村民为骨干,为村民和特困群体提供义务服务。三是发展市场化服务队伍。积极引导发展社区商贸、家政服务业,培植专业经济合作社和专业经济协会,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志愿者主体模式、家长(家庭)主体模式、社区主体模式。现阶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更缺乏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留守幼儿开展的严格意义上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并不普遍,虽然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主体也包括志愿者、家庭、村镇等多种模式,但由于专业师资、课程资源、场地硬件、经费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的制约,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大部分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兴办的模式为主,数量有限受众面很少。另外,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这样的现实状况,为我们探寻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我们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项目化管理下的以课程资源、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
(一)丰富的支教课程资源
非正规教育有别于非正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而又灵活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实用性和直接性。而大学生志愿者要想利用社会实践中支教活动的平台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就必须保证支教活动的系统性、计划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农村支教时要改变以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状况,努力提升支教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将是非正规学前教育开展的有利保障。首先,从留守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编的支教教材使得支教内容有章可循。2010年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领衔创作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就是一套专门面向3~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丛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为教学用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为幼儿绘本。这套丛书为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幼儿绘本中的内容均为原创,包含了以儿歌、童话故事、配画等为呈现形式的36个主题内容,可以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幼儿教学活动;教学用书则以“零培训”为特点,简单易懂、易于掌握,既能有效指导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又适用于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其次,学前教育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实施主体的支教过程科学、规范、有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这些问题上,学前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有效的弥补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的众多不足,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支教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
以大学生支教为载体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另一关键就是支教主体的专业化。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施要求支教主体拥有学前教育等专业知识理论的储备和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实现“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在这两方面的激发和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应运而生。我校留守幼儿志愿者支教团队主要由学前专业在校学生、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团队的主体,既可以方便地接受系统培训,本身又有着专业的理论支撑,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资源,因此承担着主要的支教任务;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则是支教团队的重要补充,这部分志愿者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当地的留守幼儿有着各种联系,了解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于支教活动的开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后者与前者相比在支教时间上存在这很大的灵活程度,在留守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整个过程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分制”管理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留守幼儿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而大学生志愿者却在不断变更和流动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这一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的系统性、计划性,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支教留守幼儿的长效机制。南京晓庄学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由校团委、教务处和专业院系共同牵头,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学时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管理。面向留守幼儿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实践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组织和管理下,从实践基地落实、实践队员招募到实践项目资助、实践奖惩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则由学前教育专家团队审核把关,保证实践活动的专业科学、系统灵活;每一次的实践执行由院系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并按时保质落实到位;实践的考评奖惩由校团委、教务处和相关专家领导组建的考评工作组共同完成。而对于实践过程中基地的建立、维护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学校、社会各方的优势,形成固定的支教基地与较好的舆论氛围,保障支教活动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项目化的实施运作模式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长宁县基本情况
长宁县位于四川南部,共辖7乡11镇,269个农村行政村,30个城镇社区,幅员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45.83万人。近年来,长宁县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长宁县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我县从2007年起,开始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实行“一村一社区”模式,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试点,通过试点社区建设,以点带面,带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2008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目前全县已建设成40个农村社区,搞好了各社区阵地建设、制度建设、相关规划制定及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和谐社区氛围。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研究部署,并以县政府文件转发到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建立了“党政主导、部门配合、两委主办、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二是注重交流借鉴。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组织专门考察组,带领当年打造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负责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并由民政局牵头,每年都召开当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分管县长出席并指导。通过学习交流,干部更新了观念,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会议等方式,充分介绍和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内容和意义。并采取村民代表座谈、问卷等方式使得“让农村人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思想扎根于村民心中,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2、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完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机部署”的总体要求,每年年初完成了当年建设社区的总体规划,并下发的《相关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各项工作进程的安排,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继制定实施意见、规划方案,召开村两委对村支两委更名征求村民和党员意见的会议,向县组织部、政府请示更名并挂牌,按照农村社区建设验收标准,完善社区阵地建设的布置装修及相关农村社区资料的上墙工作,按阵地建设的“十个有”、“十个规划”,并结合基层建设组织年中“7+1”工作,做好硬件与软件工作。在工作中,形成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民政办牵头,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的工作格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农村社区设置后增加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所打造的40个农村社区机构均按农村社区的基本框架设置:社区发展“十个规划方案”(农村社区组织配套建设方案、村庄建设规划、全村危房户无房户草房户改造规划、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规划、普及农业科技和传递致富信息实施方案、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方案、农村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方案、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方案);社区阵地建设“十个有”(有支部村委办公室、会议室及活动室、档案室、图书阅览室、村务公开栏和致富信息栏、电脑电视等电器设备、卫生室、警务室、篮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便民利民服务部及爱心超市);社区服务“七个自愿者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老年自愿者、民兵自愿者、低保自愿者和邻里互助自愿者服务队)。
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篇7
乡镇学雷锋日活动方案一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推动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开展,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共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的意义
本次活动以弘扬雷锋精神、共筑和谐龙溪为主题,动员和组织全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领广大青少年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共筑和谐龙溪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活动
1、开展学雷锋月活动。在全镇配合镇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便民服务和访贫问苦活动。注重发挥青年志愿者和群团组织的作用,真正贴近群众,将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
2、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开展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主题团、队活动,缅怀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争做新时代的雷锋传人;
3、举办以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座谈和专栏活动。
(二)全镇各级团组织要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要通过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开展龙溪青年优质文明服务竞赛和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把广大青工系统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引导到立足本职岗位、拼搏奉献和企业振兴行动上来。
2、各级村团组织要抓好雷锋进村社活动,开展社区服务、治安维护、法律法规宣传等活动,利用备耕时机,组织农业科技志愿者为农民开展送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讲座等活动。
3、学校系统团组织要抓好大中学生敬老、助残和环保等活动。重点动员和组织中学生志愿者广泛参与植绿护绿活动,开展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旧电池,促进垃圾分类及城市美化、净化等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活动。
(三)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讨
要紧密结合我镇的新形势,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演讲会、理论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深入总结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化对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地推动新时期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五、具体要求
各级团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策划好适应本单位团委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项目,健全志愿服务的各项制度,确定志愿服务的实效。要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