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和人民画像:抗疫电影新坐标
原标题:为时代和人民画像:抗疫电影新坐标
逢年过节,不少国人都喜欢走进影院观影。今年贺岁档,抗疫影片《穿过寒冬拥抱你》以3天3.19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接续了这一题材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引发的观影热潮。
相较于非典时期同类题材的创作,近两年来上映的《武汉日夜》《中国医生》《最美逆行者》《穿过寒冬拥抱你》等抗疫影片,在叙事风格和精神内核方面有了怎样的嬗变和突破?与《釜山行》《感染列岛》《流感》《末日病毒》等在国际电影市场获得高口碑的经典灾难片相比,新兴的中国疫病类型片如何锚定坐标?
反差中见真情:
冷与热、空与盈、喜与悲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武汉宣布关闭离汉通道。影片《穿过寒冬拥抱你》的故事就从这一特殊的历史瞬间切入,将集体记忆的时钟拨回疫情的初始时刻。
中国“温度”,一直在我们身边?记者:王鹏
不同于《中国医生》“自上而下”的医护英雄视角,导演薛晓路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小人物叙事。在长江两岸武汉三镇的烟火气息中,我们看到了影片对疫情背景下市井生活中情感关系的呈现,既有纵向的历时性审视,又有抗疫期间横断面的共时性观照:快递员阿勇、骑手武哥、退休的妇产科谢医生、钢琴老师叶子扬、经商的中年夫妻,几组人物轮番登场,呈现了在未知的突发卫生事件来临时,一群可信、可敬、可爱的平凡中国人相互守望、共克难关的生动图景。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傅若清说:“影片尽可能地还原了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真实状态和生活,让表达更接地气,让情感更动人心。”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穿过寒冬拥抱你》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鲜活平实,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在疫情之下散发出普通人的人性光辉,让我们看到了芸芸众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其变化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弧线。
比起其他商业类型片借由虚构和想象支撑叙事,以真实故事作为基底赋予了影片让人动容的力量。电影创作之初,薛晓路与创作团队多次赴武汉深入采访,收集素材。比如,片中疫情突发后旅行社女老板刘亚兰的经营之困、外卖员武哥的接单故事,都来自多次采访获得的真实案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说:“所有的场景、故事都是真实的,有很强烈的纪实色彩。”不论是全员方言拍摄,还是武汉实地取景,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些许沉浸感,更强化了该片的主旨——只要人们心存友爱和理解,以拥抱代替独行,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能战胜“寒冬”,战胜看似难以战胜的疫情。
疫情中的情与义,在冷与热、空与盈、喜与悲的反差下得到彰显和升华。新闻报道疫情突袭的声音未落,江城已经换了一番模样:医护人员开始急匆匆喷洒药水,车水马龙被阻隔在城外,昔日繁华的街道空空荡荡……寥寥数笔即将“城市的空,疫情的凶”勾勒出来。
“冰冷的夜,温暖的心”“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力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憾,携手战胜疫情之后的圆满”,以及援鄂护士熬夜值班后吃到豆皮的笑容与听说她不幸感染去世后武哥流下的泪水……凡此种种,都在反差交织的戏剧冲突中,烘托出人间真情的可贵:疫情越是将人们区隔,人与人之间越能以温情和互助联结。
将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搬上银幕,对于共克时艰的国人而言是一次抚慰和治愈。武汉观众谢蕴含说:“我们无需在雨中奔跑,是因为有人默默为我们撑伞。”
黄渤讲述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的拍摄故事 记者:武思宇 张爽 卢佳
中国抗疫电影民族风格形成
纵观我国多部沿现实主义方向创作的抗疫题材电影,其内容通常是基于真实的故事片段,立足于各行各业对疫情的战斗与贡献,不仅为时代精神作注脚,也发挥了影片凝聚认同的动员功能。表达的情感内核,主要为人性的光芒、守望相助的温情、共克时艰的团结力量。这不失为区别于非典时期影视创作的一大突破:为时代和人民画像。
抗疫题材电影脱离了单一的叙事视角和语境,赋予影像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承载民族印记的更深层意义。
——传递希望
不回避创伤,但不从正面展示创伤,而是从传递温情和希望的角度折射疫情中的个体选择,是国内抗疫题材影片在情感基调上与国外电影的显著差异,也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基因。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说,我们的抗疫影片总能看到一系列具体的意象,传递出象征新生的喜悦与希望。于是,就有了影片《武汉日夜》中小孙子送给病中爷爷那只收录了他歌声和话语的收音机,也有《穿过寒冬拥抱你》中多个具有仪式感的拥抱……这些烟火气和诗意兼具的片段,还原了并肩取暖的集体记忆。
——人民视角
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电影创作,直抵观众内心的瞬间往往是以人民为视角的片段。例如,《凡人英雄》将故事焦点放在小人物身上,勾画出抗疫时期普通人的平凡日常和不平凡的力量。《中国医生》中的援鄂青年陶医生,起初无法忍受金银潭医院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无法理解“麻醉科医生都能上急救台”以及“未经论证的诊疗意见”。他在战疫紧张的氛围和张院长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影响下有了换位思考、相互体谅的能力,从刚到武汉时的桀骜不驯,到面对病患的义不容辞,再到目睹生命离去后的勇担责任,他完成了个体的成长,也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在平凡人的经历中挖掘可信可敬可爱的闪光点,展现每一位战疫平凡人的英雄底色,逐渐成为中国疫病类型电影的着力点。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既以大见小,又以小见大,在非凡的事件中书写了平凡的人,又在平凡的人身上呈现出非凡的境界。
——集体力量
抗疫题材影片击中观众心灵的背后,是现实中我们以中国速度率先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胜利密码就来自集体的力量。
区别于好莱坞以光影营造和凸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国内疫病类型片吸收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集体传统。于是便有了影片《中国医生》中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的呈现:疫情当前,张院长超越了个人生命和个体利益的考量,他首先考虑的是集体战疫这场硬仗、是人民的安危,导致他几次漏接家庭电话,直到很晚才发现已经感染却没有床位的妻子。
“《穿过寒冬拥抱你》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折射了中国人的某种‘一体化’。”尹鸿说,影片对国家统一指挥、全面部署、联防联控,以及物资调配、人员排查等抗疫内容进行记录,完成了一次蘸满民族记忆、颇具文献价值的艺术化叙事。
对人类文明反思和启示
《穿过寒冬拥抱你》等新涌现的抗疫影片,在记录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疫历程、鼓舞振奋人心、凝聚精神认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要使饱含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走出海外,讲述给全球观众,还应适当借鉴经典灾难类型影片的经验,增强多元化叙事能力和思辨意识,发挥灾难类型影片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启示功能。
一方面,经典灾难电影着力呈现技术渲染下的“末世景观”,并在极限环境中将矛头直指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成熟,给西方灾难类型影片创作提供了较高门槛的视觉张力和情绪感染力。在突出人类面对不可抗力时的恐惧、无助与绝望的同时,投射出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的必要性。
韩国灾难电影《流感》中万人坑焚尸、《釜山行》丧尸横行等令人绝望的“大场面”,以及美国电影《极度恐慌》中埃博拉病毒遇难者恐怖的濒死状态,营造出人类无能为力的末世想象,唤起人们心中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引出人类部分短视行为与生命存续、社会秩序、文明延续的冲突应当得到妥善解决的母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高口碑的灾难类型片在冲突设置上,除了人类与灾难的矛盾处理之外,在极限情境下的个体选择中放大了人与人、人性与神性的冲突,牵扯出对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生命价值等问题的讨论,在辩证中增强了影片的质感与厚度。
另一方面,部分经典灾难电影在人类的自我救赎过程中,生发出对大自然和未知的敬畏。在部分疫病灾难片的设定中,病毒的出现是人类破坏自然、打破生态平衡付出的“代价”,而随后“英雄”角色出现,挽救人类时的付出和牺牲,警示人类应增强对大自然和未知的敬畏。
例如,日本影片《感染列岛》中,病毒来源于一个为扩大生产而无节制地破坏热带雨林的养殖企业,雨林深处蝙蝠携带的病毒不幸传染到了人类身上。韩国影片《流感》中,犯罪团伙非法组织偷渡客越境,致使病毒扩散至韩国。在此类影片中,病毒的出现和传播,都是人类不尊重和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序生活的“反击”。
此类影片的破题之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借由英雄的出现,呼吁灾难中的人们重拾信心、团结协力、不惧未来;其二是警示人类应当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美好生活的终止,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无视,人类只有怀抱敬畏之心,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未来,新兴的中国灾难叙事可以有更多元的视角、更多维度的故事表达、更加深远的意旨,不仅聚焦于互助关爱和人性光芒,还可以多一些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与启迪,在注重视听语言、主流表达、市场诉求的基础上,突出人文关怀、现实关照、反思审视,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类型影片,更好地呈现中华文明的意蕴深远与博大精深。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2期
半月谈记者:张漫子?(参与采写:实习生祁晨露)?|?编辑:李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