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歌加成的《冰雪奇缘2》,剧情陷入套路,与期待有落差

  可能你没看过《冰雪奇缘》,但你肯定听过《let it go》这首特别洗脑的歌曲,而且可能还会跟着轻轻哼唱几句。

  说《let it go》这首歌拯救了《冰雪奇缘》丝毫不为过。

  因为它改变了剧本的方向,重新塑造了艾莎的形象。

  在最初版本里,艾莎是一个邪恶的姐姐,她不仅绑架了妹妹,毁了她的婚礼,还想要杀了她。

  而歌曲想表达的是一个被误解的女孩的内心独白。正如马东曾在《奇葩说》里说“被误解是每个表达者的宿命”,而艾莎就是那个表达者。

  这两者是冲突的,而且让人很难爱上艾莎这个角色,也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共情。

  所以导演听完歌后,决定改变剧本的方向,重新塑造艾莎。

  可能我们现在已经忘记电影里讲什么故事了,但惟独忘不了这首歌,忘不了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艾莎在我们面前起舞,歌唱,和表达。

  当她独自一个人在山里释放自己的天性时,我们很难不被她的魅力所感动和折服,我们很难不联系到那个曾经也被误解却无力争辩的自己,我们很难不站在她这边跟整个世界做出自己的对抗。

  我们会被艾莎感动,我们会被旋律感动,我们会被歌词感动,我们也会跟着轻轻哼唱,表达自己的情绪。

  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全球各版本的翻唱浪潮,都让这首歌这部电影写进经典。

  六年后,经典续作来袭,我们期待新的一次感动,新的一次浪潮。

  一首好歌是音乐电影的本命

  音乐电影看过不少,虽然很多已经忘记剧情,但影片里的某首歌曲响起,我就会莫名想起里面的故事。

  当《if you want me》响起的时候,我立刻会想到《once》里女主角去超市买电池出来后,在昏暗的路上边走边唱,那是她一直的梦想,而且终于也在做了,这一幕太美了,不是恋情,也是梦想。如果你需要我,拥抱我。那不止是情感的呼唤,也是艺术的传叫。

  当《five hundred miles》响起的时候,我立刻会想到《醉乡民谣》一个酒吧里的一个乐队在台上的表演,而男主角坐在台下倾听。那个醉心于艺术的男主角始终和梦想有five hundred miles,但他一直在路上。

  当《the circle of life》响起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狮子王》,仿佛一下子就到了非洲大陆,到了辛巴的世界里。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信念让人震撼。

  《let it go》和《冰雪奇缘》也如此。

  一首好歌是音乐电影的本命,灵魂所在。

  《冰雪奇缘2》里确实有不错的歌曲,除了高昂的主题曲外,驯鹿王子的歌也很出彩。

  但《冰雪奇缘2》里的音乐并没有让人特别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似乎也不太容易被人记住。

  如果真让人能记住的可能反而是“远方的声音”,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听到那个叫声,把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孩在模仿搞怪。

  这其实挺令人失望的,没能听到好歌的音乐电影就像是饭菜少了盐,看起来很美味但吃起来一般,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咱也不敢多问。随它吧。

  跟前作唱反调,拆得四分五裂!

  如果《冰雪奇缘》让我们认识了艾莎等人,那么《冰雪奇缘2》无疑将这些角色拆得支离破碎,简直就是在跟前作唱反调似的。

  在前作里,所有的剧情都是根据艾莎展开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而续作则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角色又进行拆解。

  影片讲的不再只是艾莎的故事,而是艾莎父母身世的故事,艾莎父母的种族对立的故事,艾莎妹妹安娜当女王的故事,艾莎妹夫驯鹿王子告白的故事,艾莎妹妹的雪人复活的故事。

  这样拆解故事能够让不同的群体喜欢不同的部分,像雪宝的片段都是给小孩子的,每当小孩子看到雪宝在大荧幕面前卖萌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像驯鹿王子5次告白片段就是送给青年男女们等,不一而足。

  每个受众都能够被照顾到,但也让故事变得割裂。有的片段过于冗长,有的片段过于抢镜,有的过于老套,导致看下来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是这一段还行,那一段不行,拼凑出来的整体感觉一般。

  正如影片最后彩蛋里雪宝概括的那样,这故事讲的是,艾莎死了,安娜哭了,雪宝复活了。这真是一个好故事。随它吧!

  可是,这样自嘲也未必就能够把观众给忽悠过去。

  拆解故事也拆毁了人物,前作花费巨大的力气才让姐妹重聚,而续作又以“桥梁”把姐妹俩拆散,一个保卫森林,一个保卫国家(幸好皇后只生了两个,不然第三胎都不知道让她保卫啥了)。

  当看到艾莎被派去保卫森林的时候,我身边有观众立即表示不满,凭什么要艾莎去保卫森林呢?剧情需要?因为她有魔法?她是连接精灵和人类的桥梁?

  得了吧,如果是这样,一开始就不要让艾莎回来了,搞得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是一直处于恐惧的,安娜难道是捡来的吗?这完全跟前作辛苦塑造的人物形象冲突。

  为何迪斯尼的续作总是那么套路?

  我们知道迪斯尼早期动画作品很少会出续集,这不光是因为受限于当时传统手绘动画的生产周期,把精力花在一部可能不会火的续集上风险过大,也受限于市场。

  正如迪斯尼所说的,七年就是一个世代,即每七年可以把经典拿出来再拍一次,供新的世代消费。

  迪斯尼如果翻拍或推出续集的话,确实也是这么干的,像《冰雪奇缘2》距离前作已有六年了。

  因此,当你看完《冰雪奇缘2》你会感叹一声,为何迪斯尼的续作总是那么套路。

  我们来看看迪尼斯之前经典动画的续作就可见一斑。

  例如《小鹿斑比》讲的是也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斑比是鹿群的领袖之子,起初他也是在森林里快乐生活,后来鹿妈妈死了,森林又着火,在老父亲的帮助下,他成功当上新一代鹿王(抱歉,不是鹿晗)。听起来有点像《狮子王》的味道?

  而续作你猜猜迪斯尼怎么拍?小鹿斑比因为失去母亲,整天都很内疚,心神不宁,但他必须要成长,所以剧情里讲他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治愈自己的心灵创伤。

  这是不是很像《冰雪奇缘2》里艾莎的故事,她发现原来母亲是因为自己而死,所以很内疚,决心要克服这一切。

  《小美人鱼》讲的是一条叫爱丽儿的美人鱼向往陆地上的生活,结果刚浮出水面就对王子一见钟情,为了能够和他相爱,她愿意牺牲自己的歌声换取一双普通人的腿,两人由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小美人鱼2》讲的是爱丽儿和王子生了一个女儿,但她一直没有告诉女儿自己的身世,女巫骗她女儿说可以帮她变成美人鱼,为了救回爱女,爱丽儿重返大海。

  仔细一看,是不是又很套路呢?跟《冰雪奇缘2》也很相似,来来回回都是讲的这些剧情。

  还有很多迪斯尼的续作都是套路非常相似,我就不再一一做对比,只是想说,迪斯尼的续作其实都很套路,不光是《冰雪奇缘2》如此。

  这样想,似乎也能够接受了?下一次,期待的是《冰雪奇缘》真人版?(如果拍真人版,你希望由谁来饰演这些角色比较合适呢?)

  动画续作其实也并不是都很难做好,像旗下皮克斯的系列动画就很成功!

  当年皮克斯《玩具总动员》火了之后,他们想要拍续集,迪斯尼认为直接发dvd版续集就可以了。但是很明显,皮克斯并不想这么做,于是他们精心打磨剧本,对影片做出很多重大调整,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玩具总动员2》也火了,整个系列成为一个经典。

  从这个事我们可以看出迪斯尼就像是一头大象,求稳求安全,而皮克斯就像是一头狮子,大胆且勇敢。

  细看皮克斯续作,我们可以发现剧本特别地大胆和精细,没有受制于前作而陷入套路,让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切入,会有更多的惊喜。

  例如就拿《玩具总动员》来说吧,第一部讲的是牛仔警长胡迪和太空骑警巴斯光年两个主角争宠的故事,第二部则讲的是胡迪面临人类抛弃的问题,一个被寻找和自我寻找的故事。

  《冰雪奇缘2》实际上也是一部求稳的作品,尽管场面和效果更为宏大,但故事却四平八稳,没有特别的共鸣点,注定陷入平庸。

  写在最后

  《冰雪奇缘2》艾莎又换了一套更性感漂亮的衣服,整个人又升级了,骑着马过来的镜头很美!我特别喜欢艾莎把头发放下的样子,太美了!

  如果《冰雪奇缘》还有续作的话,希望迪斯尼不要只是光顾着升级角色的造型,麻烦也把故事内核升级一下,多打磨剧本,挑选更有趣的角度,不要总是这么套路。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对续作才会有更多的期待。

  如果有续作的话,那么最快可能也要等到2025年了,不知道那个时候,你又会跟谁一起看呢?而那个时候的艾莎又成长了多少呢?想想还是挺令人期待的。

  这里特别套用雪宝说的一句话,有些人值得我融化。有些片值得我等待!但愿这份等待值得。

  ■ 往期回顾:

  《霹雳娇娃》:没讨好女性也赶走了男性,谁还愿意看呢?

  《大约在冬季》也没那么烂,角色太渣不说,主要是这些东西过时了

  《海上钢琴师》1900终生不下船并非懦弱,而是坚守

  看懂《小丑》里的这些细节,你才能看清这个“小丑”

  向佐主演的《我的拳王男友》不如改成“债主男友”来得合适

  关注「带鱼先生」,一个记录个人观影的地方,可能如实,也许主观,但一定不是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