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类型是一种约定俗成,观众正是因为知道某些影片的惯有情节和定型化人物,因其投合自己的口味,才甘心掏钱就座。类型是制片商选择拍摄、影评人分析影片、发行商推广宣传、观众决定观看与否的主要衡量指标。 类型电影因工业化、模式化、定型化而饱受诟病。然而观众的热情却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这种商业化运作的产物。电影类型的分类
叙事电影是最主要的电影类别,它通过故事讲述来表情达意,体现创作者意图,又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两大类。
1.艺术电影
不以票房价值为追求目标,偏好个性化表达,注重内心世界的情感书写和观点态度的张扬,突出创作者的风格,思辨性强。超脱常规,立意独到渴望触及现众心灵,展现深度,将人文情怀和生命哲理渗透其中。作者电影和作家电影(左岸派)是艺术电影的两个类别。
2.商业电影
商业电影由集体创作,批量生产,其模式雷同,表达近似,因为追求利润回报,大多采用戏剧性的叙事策略,注重曲折动人的世俗故事和惊险刺激的矛盾冲突,强调牵引受众感官,娱乐观众,运用外在情节和视听元素的冲击,左右观众的视线和思维。 区分叙事电影的两大类别: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以“冷媒介”与“热媒介”来区分媒介的优劣,他认为“冷媒体是受众参与度低,或实现度低的媒体,热媒体是参与度高的媒体。热媒体以髙清晰度来延伸个人的感觉。高清晰度意味着完全由媒体将资料填满、无须受众的积极参与”。
麦克卢汉的理论也适用于区分叙事电影的两大类别。艺术电影“冷”,需要观影者填补信息,展开联想,参与构思。观影者深陷其中,反思自己,对照身边的现实,激发起能动性思维。商业电影“热”,信息传递清晰,吸引眼球的手法繁复,使人应接不暇;观影者聚精会神,完全被剧情牵引,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艺术电影是小众的,商业电影是大众的。
指以美国为中心满布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具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题材百无禁忌的影片,常常只能在小范围或非公开场所放映,也被称为地下电影、先锋电影、非主流电影。
这类作品常采用18毫米胶片拍摄,崇尚标新立异,非常规的叙事、拍摄和剪辑方式使它们与普通大众颇为疏远,通常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由人或极少数人完成,片长不固定,一般很少到常规电影的一个半小时。
美国地下电影导演约纳斯·梅卡斯在1967年发表的《我们在哪里——地下?“美国新电影”》一文中宣称:“我们对自己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电影,因此我们要完全开放。我们将朝任何方向行动。我们就是一切事物的准则。
中国地下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名声是由第六代导演撑起来的。他们经历中国的经济变革和文化转型,置身喧器的繁华都市、面对自己的生存处境茫然无措,用电影诉说心头抹不掉的灰色哀伤和挥不去的深深的焦虑。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
1920年,前苏联的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吉加·维尔托夫和他的三人小组推广“电影眼睛”理论,主张利用摄影机镜头全方位捕捉“生活即景”。他们反对故事片,强调蒙太奇的作用。电影眼睛派有其认识上的偏颇,但对纪录电影的发展贡献很大。
格里尔逊的宣教式纪录片
1923年,美国地质工程师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公映,影片生动感人,大获成功,被誉为第部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弗拉哈迪本人被尊称为纪录片之父。
约翰·格里尔逊对《北方纳努克》等电影作品很感兴趣,上世纪20年代中期在他提写的影评文章中首次提出“纪录电影”一词。他于1927年回园 后致力于纪录片创作,成为英国“创造性电影”的中坚力量。
格里尔逊学派强调纪录片的宣教功能,凸显解说的分量,也重视形式上的艺术性与美感,影响广泛而深远。
法国真实电影初美国的直接电影
其后,陆续涌现了形态各异的纪实主义电影,如20世纪60年代前后法国的真实电影和美国的直接电影。前者以社会学者让·鲁什为代表,允许创作者介入拍摄内容中;后者由纽约《时代》杂志的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主导,严守旁观者的视角,创作者置身于镜头之外。上世纪50年代以前,欧美的影像人类学纪录片已悄然酝酿,这类纪录片研究人类文化,解析现代文明的不良影响,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让·鲁什是其中的创作骨干之一。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精神导师安德烈·巴赞认为影像的本质是客观的,电影应把写实作为最高美学原则,这一“照相本体论”观点 在他1959年的《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被不断强调。纪录片领域有过很长时间的纪实与再现之争。
艺术电影和实验电影敢于尝试和逾越,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技巧和叙事手法,而它们的突破往往会被商业电影吸收,用以调制吸引受众的新鲜口味。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杰作《卡加里博土的小屋》的布景、光线、化装手法早已成为恐怖片类型电影中借以吓人的惯用伎俩。
好莱坞制片商善于从各个国家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寻找具有独特视野和表现能力的电影人,力邀他们加盟。他们在好莱坞类型体系框架內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类型特征,也具备独特的社会、文化、美学、哲学价值,在主题开掘、风格呈现、场景处理上往往带有一定的艺术与先锋气息。
1865年,持续四年的南北战争结束,政治较为平稳,美国快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面对汹涌而至的工业革命浪潮,要么适应,要么落伍或被淘汰。个体价值、认同与生存危机,以及焦虑、物质化、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系列问题逐渐增多。
工业革命使人口聚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需要休闲放松,旧有的剧院、歌舞厅、社区俱乐部、沙龙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城市居民的休闲要求,新兴的电影成了时代的宠儿。
百代公司的兴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好莱坞逐渐确立了制片厂制度,出现了电影商为追逐利润而营造的庞大电影产业帝国,为贏得观众,扩人生产,类型电影应运而生。
1901年,成立5年后的法国百代公司看到新生的电影业的可观效益,开始由经营留声机转向制作电影。百代公司还效仿英国布莱顿学派的镜头使用和美国电影的叙事技巧,并签约拥有自己的导演、演员等制作班底,如世界上第一位喜剧大师麦克斯·林戴等。借助不断开辟的国内外市场,百代公司迅速打开局面,形成了在电影设备生产拍摄制作、发行、放映等领域齐头并进的托拉斯产业,是麦克斯·林戴当之无愧的“电影王国的拿破仑”。
我们从百代公司兴起的经验中可以找到三个重要的原因:观众的喜爱,生产体制和发行放映体制的形成
电影评论家邵牧君认为“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蒲剑认为,类型电影是“那些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设计、空间场景以及电影技巧等方面具有明显相似特征的电影”。
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指出,类型电影“在风格、题材和价值观念方面各有一系列特殊的程式,类型片也是一种集中和组织故事素材的适当方式”。
美国电影学者理查德·麦特白说类型电影指“电影彼此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观众认同并期望这组家族特征”。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把类型电影定义为“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和形式”。
类型电影传播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由制片人、演职人员、发行商、放映商、观众、影评人等个体组成,在不同个体的交互行为中产生了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发行放映制度等规则,用以规范、制约类型电影的生产与销售,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购买后的体验又会再次作用于系统,推动系统进化。中心的各个因素制约传播
每种类型电影都有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基本主题与视听造型风格,由此产生人性、文化、社会、民族的矛盾冲突和特定的镜头画面、声音效果。流畅连贯的叙事与剪辑使观众对其青睐有加。下面对十余种主要的类型电影加以分析。
在美国出现较早,19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的西部开发给这类影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背景:西进运动,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18世纪末,南北战争和工业革命使其在19世纪60年代掀起了新的高潮,呈加速趋势。
它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处宜耕的气候带,使农北迅速发畏起来;西部的开拓,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大批印笫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
发展:西部片在人物塑造上有两次重要的变化,一次是对印第安人的认知,一次是对英雄形象的重新定位。
早期西部片中的印第安人是嗜血野蛮粗鲁的代名词,作为文明的对立面出现。如《关山飞渡》中为洗劫一辆驿车而穷追猛打的邪恶贪婪群像。同样是约翰·福特,从1956年的《搜索者》开始反思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是否正确,究竟是白人带着文明教养开化西部蛮民,还是白人为掠取资源无情地破坏原著民的生活?
1970年的《小人物》(阿瑟·佩恩)继续思考白人所谓的正义之举,到1990年的《与狼共舞》,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他们之间是两种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冲突,是人类现代生活与原始自然生活的冲突,印第安人再不是面目可憎的暴徒,而是有着独特文化与生存方式的自然之子。
迄今为止,西部片中受人追捧的是身手敏捷、大义凌然的牛仔英雄,但西部片的发展也不乏亦正亦邪的双面人物。这一特征在《正午》中就已端倪渐显:警长加利·古柏因人们的胆小怕事、各怀鬼胎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伙歹徒,最终获胜的他将警徽弃之于地离开这座背信弃义的小镇。
1961年萨姆·佩金帕《午后枪声》《消失的西部》,赛尔乔·莱昂内的意大利西部片《荒野大镖客》和《好人、坏人、小丑》等以老人、流浪汉、不法之徒等为叙事重心,他们的猥琐可笑、荒诞不经与玩世不恭也是现实社会中各种复杂现象的反映。
特征:西部片崇尚的冒险、无拘无束、个人英雄主义与美国精神契合。牛仔、警长、印第安人、女人、不法之徒、小镇居民等鲜明人物形象和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原始、人类与自然、金钱与秩序、贪婪与善良、暴行与复仇等一系列二元对立共同构成了紧张激烈的情节。
类型元素:西部片中特有的漫天黄沙、莽莽荒原、陡峭山岭、边陲小镇、酒馆旅店、法庭牢房、来福枪、左轮手枪、牛仔帽等环境物件,与质朴的黄色基调、狂野粗狂的原始风格、酒吧混乱打斗、街头枪战对决、大广角远景镜头下的原野车队或马队、飘然而来又绝尘而去的牛仔身影,激荡起观众的豪情万丈,见证着人类自由驰骋、扶弱济贫、除暴安良、侠肝义胆的理想得以实现的浪漫传奇故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也是文艺作品倾心描写的重要内容,无论欧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海的女儿》,还是中国的《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传诵久远深入人心的佳作。在其他类型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对爱情的看力刻画,往往对剧情产生重要影响。
爱情片始终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畏开,爱情是贯穿全剧的唯主线,浪谩的故事经历种种波折或破镜重圓、终成正果,或无奈别离、天涯永隔。来自家庭、社会、民族、阶层、性格、误会、疾病、灾祸的磨难驱动着爱情片的情节发展,主人公的坎坷遭遇考验着彼此坚贞不渝的爱情信念,从热烈相恋到陷入困境到冲破阻碍的过程牵动观众的心绪,也让人备感欣慰。
清新甜美如《罗马假日》《漂亮女人》《芳芳》;缠绵悱恻如《魂断蓝桥》《人鬼情未了》;刻骨销魂如《卡萨布兰卡》《走出非洲》;深沉隽永如中国导演费穆的《小城之春》《法国中尉的女人》,都是爱情影片的上乘之作。
发展:现代、后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呈现更加多元,常伴随着隐忍、压抑、曖昧、疯狂、畸形、荒诞、毁灭的黑色意味,传达出无法摆脱的伤感无语与宿命苍凉,也有对欲望、隐私、人性、婚姻、诱惑、道德等更为深入的探讨揭示。如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破浪而出》、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闭紧双眼》、中国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等。
情色电影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爱情电影的次类型,像日本导演大岛渚的《感官王国》中惊世骇俗的生死虐恋引起广泛争议。这类电影并不像三级片那样简单地展示肉欲欢情,而是透漏出对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类本性的不安、忧虑和质疑。
当然,屏幕上更多的是相看两不厌的经典爱情故事,装点着爱情这辆精美艳丽的多彩马车,满载欢声笑语,一路向前。
1927年的《爵士歌王》虽然由于技术原因歌舞极少,却是电影首开先“声”之作。 1929年的《百老汇旋律》(哈里·博蒙特)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它采用西方电器公司刚刚发明的录音方式录制了大量对白和歌舞场景,获得了第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称号。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好莱坞歌舞片的全盛。梦幻美景迷人眼,轻歌曼舞醉人心,娇艳华美的歌舞片是观众抛开现实烦恼的庇护所。
好莱坞歌舞片多讲述大团圆的故事,主人公虽然命途多舛,历尽艰辛,总能度过生命的寒冬,迎来期盼已久的春天一一有情人终成眷属,小人物梦想成真。如《第四十二街》《亮眼睛》《绿野仙踪》《雨中曲》等。
5、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70年代开始萎缩,90年代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呈现。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坦言:当我们意志消沉时,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治病解忧的消炎药,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类型特点:格调积极乐观、朝气蓬勃,雕琢形式上的艺术与美,道具服装设计讲究,盛大歌舞编排精心,摄影机调度灵活多变,后期剪辑流畅有动感,从不同视角展现绚丽的布景、优雅的身姿、漂亮的装扮、轻快的舞步。“无歌舞不成片”—印度电影
我国:歌舞片形式单纯,没有好菜坞的豪华阵容,也缺少印巴歌舞片的民族特色。30、40年代歌唱片成为上海娱乐电影的一种主要形式。
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妤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歌舞片因社会的动荡出现了些许变化,如《西区故事》中不同种族帮派间的摩擦导致的爱情悲剧,《迷墙》里年轻人对政治战争厌倦愤懑以至绝望堕落的宣泄呐嘁。但《音乐之声》《芝加哥》《歌剧魅影》等片依旧光芒四射。
主要功能:舒缓压力、愉悦身心,是片商们缔造的、在欢腾明媚气氛中绽放的一场歌舞升平的浮华盛宴。
西部片以偏远小镇为背景,强盗片以现代都市为依托,黑帮片是它的次类型。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迈克尔·克赖顿)被认为是强盜片的滥觞。
讲述不法分子的犯罪过程,展现他们的爱恨情仇,黑帮片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物欲横流、官场腐败、政客妄为,掌控权力和财富的野心使犯罪飙升。普通民众的不安、愤怒与无奈需要倾诉与转接,强盗片恰逢其时地快速发展。1927年的《下层社会》确立了强盗片的基本模式,其后的《小凯撒》《疸脸大盗》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观众“喜欢看到不法之徒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哪怕是使用不法手段作出反抗,而这类人满足了社会大众反抗的愿望后又被消灭掉,不会威胁平民的安全”,他们成为观众反击令人不满的现实的替代品,但自食其果的下场又使走出影院的人们觉得善恶终有报,秩序有保障。
1967年阿间瑟佩思的(邦妮与克来》被视为“新好菜均”电影的强开山之作。
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不是穷凶极恶的彪悍狂徒,而是生活中次精神贫乏、百无聊赖、渴望变化、激情无处投放的普通大众。他们寻求的只是刺激好玩,既不抢劫无度也尽力避免伤及无辜。正因如此,这对雌雄大盗死于乱枪之下才让观众无比震惊冋情,相比之下警寮的伏击则显得血腥而残忍。
特征:强盗片中常见夜总会、酒吧、赌场、饭店、旅馆、银行、葬礼等场景,刀棍、绳索、枪支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浓重的雾霭、狭窄的街道、大量的阴影、夜幕下的罪恶、激烈的汽车追逐、快节奏的画面剪接、表现力极强的听觉语言。
特征:强盜片、警匪片都以犯罪为内容,它们的界限有些模糊。通常情况下,强盗片以违背法制与道德规范的人为主人公,由强盗片发展而来的警匪片的表现对象由犯罪分子转为警匪双方;警匪之间的针锋相对、斗智斗勇构成激烈的冲突与张力,多以正义战胜邪恶作为结局。与强盜片一样,警匪片也以城市中滋生的罪恶为描写对象,在快节奏的蒙太奇段落、冲击力强的视听手段、火爆的飞车追逐与搏杀枪战中,阳光下的阴暗终被驱除,让人拍手称快。强盜片,警匪片都可称为犯罪片。
早期警匪片中的警察是正面形象,与盜匪的奸诈、肮脏、凶残相对应,后来的转变让这类作品更真实、更人性化,警匪片中的警察也会做违背道义规范的事情,他们本应是法律、制度、秩序、公平、正义的保护者与执行者,却因为种种原因做出反法制、反秩序、有失公正的事。还有一些警察则是不折不扣的败类,利用职务之便谋求私利,为掩人耳目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如《法国贩毒网》中的吉恩·哈克曼、《内部事务》中的佩克警官,《洛城机密》中的达德利警长等。维持公正道德、保护隐私与惩戒犯罪、抓捕凶手之间的平衡的两难处境不仅拷问着剧中人也拷问着观众的良知。对盗匪人性的剖析使他们的形象立体鲜活。
警匪之间的关系并非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反而亦敌亦友,惺惺相惜,情义与职责的抉择使影片更能打动人心。如《逍遥法外》中的诈骗犯与警官多次较量、互相钦佩,最后诈骗犯改邪归正,成为协助警方破案的能手。在《盗火线》中,警官汉纳办案能力十分高强,却脾气暴躁,无法处理好家庭事务;劫匪们虽然下手干净利落,在生活中却亳无暴戾之气,如劫匪克里斯对妻子温柔情深,匪首麦考利温文尔雅,向往正常的家庭生活,结尾时麦考利为惩处叛徒给死去的兄弟报仇,不顾安危放弃与心上人一起逃走的机会,最终死于等候多时的汉纳的枪下,成为影片中最惹人关注的角色。
类别 1.滑稽喜剧/闹剧。这类作品充满怪诞色彩,常有一些总是岀尽洋相的倒霉蛋或小丑样的逗人角色,动作夸张,笑料迭出,令人忍俊不止。如卓别林的早期作品及《神探飞机头》《变相怪杰》等金凯瑞主演的电影。
2.乖僻浪漫喜剧。即喜剧爱情片,对话多,在幽默浪漫的喜剧情节中主人公得到爱情。《当哈利遇到莎莉》
3.黑色喜剧。严肃反省社会现象
4.讽刺喜剧。与黑色喜剧有些类似,都有对社会现象冷嘲热讽的内容,但它似乎更玩世不恭和平民化一些,还常常对影视作品和电影类型进行恶搞,原有的经典场景改头换面后叫人啼笑皆非,如《傻瓜入狱记》《大银幕大电影》《摇尾狗》《惊声尖笑》等。
5.粗俗喜剧更重娱乐搞怪,人物多任性胡闹、热辣占怪、粗野庸俗,如《王牌大贱谍》《美国派》《蠢人搞怪秀》等。
许多电影兼具恐怖与惊悚的效果,如《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但我们还是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的重要差别:惊悚片强调心理悬疑,恐怖片更重感官惊吓,一个是“理性世界中的恐怖印迹”,一个是“非理性的世界中的惊险历程”。
恐怖片的震惊世界之旅始自欧洲。《魔鬼的城堡》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等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影片影响极大。20世纪20年代左右恐怖片在美国生根发芽。有声电影出现后的30年代,好莱坞迎来了恐怖片的繁盛时期,迅速取代欧洲成为生产可怕气氛和高声尖叫的高手。
恐怖片中的恐怖形象大致有三,他们有些靠血腥突现或恶心的情节吓人,有些在恐怖风格下潜藏着社会、文化批判,带着各自制造的惊恐侵扰着世界是吸血鬼、僵尸、狼人、巨猛怪兽等异类。1818年,21岁的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完成了第一部公认的恐怖科幻小说《科学怪人》。1910年,爱迪生电影公司的小塞尔道利将其拍成电影,其后就被不断搬上荧屏,衍生出一系列相关影片。1931年与《科学怪物》同时亮相的以吸血鬼为主人公的《德库拉》是恐怖片中的另一经典,《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等都是这一题材的佳作。《金刚》等集恐怖、奇幻、冒险于一身的电影也常出现在银幕之上。
特征:恐怖片中神秘的旧宅老院、阴森的荒郊野外、黯淡的墓地树从、诡异的灯光色彩和音乐音响还有出没无常叫人毛骨悚然的狰狞形象、阴郁颓废而惊魂不定的人物,观众明知危机四伏却无能为力,情绪体验极端紧张。这种触摸不到的潜在威胁让人惊惧难安,似乎连影院的空气都弥漫着令人室息的死亡的味道。
人们总有对未来不确定命运的迷惘,对无法掌握的事物的迷惑,对解释不了的谜团的惧怕,对内心阴暗面的焦虑和对发达科技产生的副作用的担忧,在黑暗世界里观看恐怖片的经历能让他们的不安得到一定的释放与消解。
惊悚悬疑片是一趟紧跟主人公的充满危机、悬念、刺激的惊险之旅,虽然最终谜团尽释,但过程中绷紧的神经、大气不敢喘的压力与兴奋仍让观众久久回味、记忆长存。惊悚片的独特魅力在于营造悬念,观众与主人公一起被置于屏息静气的紧张氛围。就像《后窗》中的主人公一样,好奇心使我们总爱一窥究竟。惊悚片编导利用这种心理,精心布局结构和叙事内容,调动观众参与剧情,引领他们越陷越深,当观众被错综复杂的情节牢牢抓住,费力地理清头绪时,仿佛可以看到这惊悚悬疑的始作俑者在幕后默默微笑。《恐怖角》《本能》《女巫布莱尔》《穆赫兰道》等都是制造曲折离奇、神秘莫测的故事的名作。
被法国电影理论家萨杜尔称为“电影界的莎上比亚”惊悚片的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40年之后定居美国拍,为好莱坞制作了大量卖座的电影。他的电影世界里充斥着尔虞我诈、虐待谋杀,茫然走入其中的主人公不得不为生存挣扎。“这些纠缠不清的罪恶与无知、惩罚与救赎成了希区柯克悬疑惊悚片的道德注解和主题标记。
特征:不规则构图、偷窥视角、主观镜头、特写镜头带来的冲击不像恐怖片那样一心刺激你的感官,非要逼你惊呼不止,也不像犯罪片那样强调警匪性格与案情;它的结局通常是开放式的,主人公赢得了胜利,不过危险并未彻底清除,或许依然徘徊在四周,或许成为内心深处永难抹去的伤痛。它与恐怖片的心理效果一脉相通惊悚与恐惧总是相伴而生出现在同一影片中,但比起恐怖片的非常态、非自然、非理性,它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西部片、强盗片、警匪片、惊悚片等类型电影身上都结合有动作片的类型元素,《火车大劫案》可以被视为它们共同的鼻祖。从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人猿泰山、佐罗、罗宾汉就是红遍美国的动作英雄。到70年代以后,好莱坞拥有了一批票房号召力极强的动作明星:哈里森·福特、西尔维斯特·史泰隆、阿诺德·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汤姆·克鲁斯等等,他们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第一滴血》系列、《真实的谎言》《职业特工队》系列等都是轰动时的动作大片。
冷战背景下产生的“007系列”从1962年的第一部《诺博士》到2008年的第22部《007:大破量子危机》历经4四十余年长盛不衰。这位精明干练、沉着冷静的特工詹姆斯·邦德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赚钱机器,多年游走穿梭于胜景如绘的世界各地拯救世界。谈及其成功的原因,上任邦德说道:“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新奇的道具、罗曼蒂克、幻想和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
女性也是动作片屡见不鲜的主角,在《霹雳娇娃》系列、《古墓丽影》系列、《杀死比尔》系列中,性感的妩媚佳人转眼成了身手不动作片的凡、飞檐走壁的冷血杀手,看得观众血脉喷张,兴奋异常。
从李小龙到成龙、杨紫琼、李连杰、甄了丹,中国也给世界影坛奉献了许多动作片巨星和独具特色的武打明星。
特征:动作片文戏武戏并重,旨在渲染动作场面的激烈、精彩、炫目,以刺激观众的感官,带来兴奋和愉悦。动作片极易受观众追捧,因重头戏落在单纯的打斗而非剧作和人物的雕琢,总被评论界认为浅显直白。片中超乎常人的英雄往往势单力薄;机智勇猛、果敢心细的性格让他化险为夷,在生死攸关处获得一线生机,反败为胜。这种战胜强权、改变命运、以暴制暴的快感和正义伸张、秩序恢复的完美结局令观众心满意足。刀棍剑戟、各类枪械、摩托、汽车、飞机、船只等都是动作片的道具,用来制造追击、逃亡、营救、爆炸、火灾、雪崩、塌方等心惊肉跳的险情。无论拳脚格斗、枪战火拼、纵马搏杀还是亡命追车,都力求逼真。动作和特技设计、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的技术要求很高,场面调度灵活巧妙,快切快剪紧凑连贯,快慢镜头的结合令人目不暇接。动作片依靠迅猛力道、火爆血腥、高潮迭起的场面和形式上的动感与美感带来的冲击力感染力,让现场观众目眩神迷,过把速度与激情的瘾。
从广义上来说,叙事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很难给它划分出明确的界线。百度百科的解释为:“通常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放在类型电影的框架中考量,剧情片以剧情而不以特定类型元素取胜,在曲折动人的情节结构下讲述血肉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
剧情片主要以家庭伦理、社会现象为表现主题,涉及范围极广,如爱情、婚姻、教育、自我成长、种族纷争、社会不公、职场困惑、贫困与腐败、压抑与抗争、歧视与虐待、道德与欲望等敏感题材,对此真实细腻地缓缓道来,节奏相对缓和。情感是它的灵魂与表现重点,以情动人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特征:在视听风格上,剧情片向传统、经典靠拢,除特殊要求外不走极端节奏较慢,舒缓绵长,构图精致,光效色彩考究,音乐重在抒情写意而不重描绘,蒙太奇与长镜头相得益彰,艺术气息较为浓郁。
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是最早的一部探险。1927年德国导演弗立茨·朗格的《大都会》则表现被疯狂科学家和机器人控制的未来世界的荒芜景象。
科幻片常与冒险片、动作片、惊悚片结合,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进入黄金时代。科学家们在他的指挥下首次通过银幕进入太空,1968年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现代科幻片的起点,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是库布里克所有作品展现的主题。本片还是最早使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特效的电影之一。影片刚推出时,因冗长沉闷招来一些批判之声,但几年之后,就因其艺术与思想价值而获誉无数。片中那蔚为壮观的太空场景,黑色石碑的终极寓言与宏伟的古典音乐一起给观众以强烈震撼。
穿越片是科幻片的次类型。《回到未来》《终结性》。
奇幻片的创作者可以享受无限的自由,尽管天马行空、夸张失实而不用顾忌科学理论,越是奇形怪状的景物和角色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其中有三种主要的风格类型:
第一类多是表现迷幻仙境的奇特遭遇,大多情节动人,画面唯美,色彩饱满鲜艳,光线时而明亮时而迷蒙。这类作品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神奇有趣、纯真绚丽、璀璨夺目,如《绿野仙踪》《纳尼亚传奇》系列《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系列等片中壮美的险境,洋溢着热情与片的类活力的气息,当然,像《大鱼》《艾丽丝梦游仙境》等片多少也会带些导演蒂姆伯顿的离奇诡异;另一种则惊险刺激、神秘玄幻,像《勇敢者的游戏》《博物馆奇妙夜》等片,主人公在毫无防备之下突然遭遇意外陷入窘境,由此观众跟随他们进入一段奇妙的旅程,体验意想不到的非现实时空。
第二类偏重对诡秘、魔怪的探索,黑暗势力与魔鬼恶灵大行其道、肆虐猖獗,干旱枯黄之景、幽暗潮湿之境与惊骇地狱般的场面时常浮现,颇有些恐怖惊悚的意味,如《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地狱神探》《潘神的迷宫》《暮光之城》等片。
第三类有着如史诗般宏大深沉的气度,摄人心魄的大场面、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奇特壮观的魔幻特效、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广角远景的视觉冲击、气势磅礴的精彩配乐挑动着观众的视听神经,如《魔戒》三部曲,让人对好莱坞这一造梦工厂的制作水准心生叹服。
战争片以各种军事行动为题材,常与动作片、历史片、人物传记片交融,对战役经过详细阐释,分析战前到战后各方的状况,展现战斗过程的惨烈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从时间上来看,战争片可分为古代战争片和近现代战争片。古代战争片在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原始纯朴的古老风情和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中诉说金戈铁马岁月的传奇故事,如《特洛伊》《赤壁》等。 近代战争已经使用了火枪大炮,现代战争中的武器更具杀伤力,炮火漫天、烽烟四起的场面不断刺激观众的眼球,如《珍珠港》《黑鹰坠落》《投名状》等。
战争片可分为主战片和反战片。主战片歌颂赫赫战功和为国奉献的理念,激发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有时配合了军方和政府对战争的动员与宣传。反战片对战争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战争带来的人性扭曲、心灵创伤、伦理困境揭示深刻寓意。两者在电影史中都有上佳表现:前者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或惨烈无比,令人扼腕叹息,如《空中英豪》《绿色贝雷帽》《光荣》等;后者举重若轻,引人深思,或如警世宏钟,发聋振聩,如《西线无战事》《桂河大桥》《猎鹿人》《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等。反战片中还有一类以讽刺喜剧或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反喻战争的荒谬无常,如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奇爱博士》罗伯特·奥尔曼的《陆军野战医院》等。
特征:战争片的戏剧性、奇观性、激情四溢与波澜壮阔使它易于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比如暴力美学刺激下充满血腥的壮观常常让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战争双方都会宣称自己是为了自由平等、正义公理而战,避谈背后的权势利益之争。影片中到处可见正义与非正义、人性与反人性、人道与非人道、理性与非理性、民主与强权、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的争斗,以及胜利与失败、宽容与残忍、牺牲与背叛、美好与毁灭等二元对立的现象与价值观。
历史事件的突出性、重大性,历史人物的传奇性、英雄性,加上投资巨大、剧作扎实、布景豪华、阵容浩大、摄制精良、音乐恢宏,使这类作品壮观宏伟、神圣辉煌,常常以史诗巨片的样貌冲击观众,获取各大奖项。1959年威廉·惠勒执导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宾虚》,筹备6年,耗资巨大,规模超前,轰动一时,其中的激烈战斗、生死角逐即便在特效手段高超的今天看来依旧激动人心。影片揽获了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直到近40年后的1997年,这项纪录才被另宏篇巨制《泰坦尼克号》追平。早期经典的历史传记片当推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是第一部奢华制作的好莱坞大片,为格里菲斯带来了票房的成功和享誉电影史的盛名。其他的优秀作品有《青年林肯》《阿拉伯的劳伦斯》《埃及艳后》《巴顿将军》《巴里·林登》《莫扎特传》《末代皇帝》《刺杀肯尼迪》《勇敢的心》《美丽心灵》《国王的演讲》等。
战争片也记载历史,但因其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特殊性、类型元素的鲜明性而单独分类。历史传记片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表现对象,描写事件的经过或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传记片以今天的视角回顾当年的风云变幻,带有当今时代的认知特点,常伴有一定的虚构与想象,更具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史学意乂。历史传记片根据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人物传记、诗歌小说、历史剧作创作,涉及特定的生活空间与历史人物,必须尽量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时代的特征,对环境、服装、道具、化装等每个细节要求严格,不然就会给人粗制滥造或穿凿附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