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不分范文
人我不分篇1
据说秦始皇有一次想把他的苑囿扩大,大得东到函谷关,西到今天的凤翔和宝鸡。宫中的弄臣优旃说:“妙极了!多放些动物在里面吧。要是敌人从东边打过来,只要教麋鹿用角去抵抗,就够了。”秦始皇听了,就把这计划搁了下来。
这么看来,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委婉的幽默,往往顺着荒谬的逻辑夸张下去,使人顿悟荒谬的后果。凡事过分不合情理,或是过分违背自然,都构成荒谬。荒谬的解药有二:第一是坦白指责,第二是委婉讽喻,幽默属于后者。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见幽默;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悟别人的幽默;第三等连领略也无能力。秦始皇勉强可以归入第二等,至少他领略了优旃的幽默感。
幽默并不等于尖刻,因为幽默针对的不是荒谬的人,而是荒谬本身。高度的幽默往往源自高度的严肃,不能和杀气、怨气混为一谈。不少人误认尖酸刻薄为幽默,事实上,刀光血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位心热手冷的开刀医生,他要杀的是病,不是病人。
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是神来之笔。幽默而太露骨太嚣张,就失去了“幽”和“默”。高度的幽默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暗示性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不过暗示性强了,对于听者或读者的悟性,要求也自然增高。幽默也是一种天才,说幽默的人灵光一闪,绣口一开,听幽默的人反应也要敏捷,才能接个正着。这种场合,听者的悟性接近禅的“顿悟”;高度的幽默里面,应该隐隐含有禅机一类的东西。如果说者妙语天下,听者一脸茫然,竟要说者加以解释或者再说一遍,岂不是天下最扫兴的事情?所以说,“解释是幽默的致命伤”。
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兴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做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诙谐天成的心灵,自然左右逢源,取用不尽。幽默最忌的便是公式化,譬如说到丈夫便怕太太;说到教授便缺乏常识;提起官吏,就一定要刮地皮。公式化的幽默很容易流入低级趣味,就像公式化的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全是欠缺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产品。
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必定是富足、宽厚、开放,而且圆通的。反过来说,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绝对不会固执成见,一味钻牛角尖,或是强词夺理,厉色疾言。“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幽默是绝缘的。真正幽默的心灵,绝不抱定一个角度去看人或看自己,他不但会幽默他人,也会幽默自己;不但嘲笑人,也会释然自嘲,泰然自贬,甚至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欣然独笑。真具幽默感的高士,往往能损己娱人,反躬自笑。创造幽默的人,竟能自备荒谬,岂不可爱?
其他的东西往往有竞争性,至少幽默是“水流心不竞”的。幽默而要竞争,岂不令人啼笑皆非?幽默不能力学,只可自通,所以“幽默专家”或“幽默博士”是荒谬的。文坛常有论争,唯“谐坛”不可论争。如果有“幽默协会”的会员为了竞选“幽默理事”而打起架来,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荒唐,不,最大的幽默。
《幽默的境界》与《说笑》两篇文章,看似前者大赞幽默,后者反对幽默,其实殊途同归,都是表达对假幽默的憎恶以及对真幽默的声援。
一、思想内容上
《幽默的境界》一文阐明了余光中独具特色的幽默理论。真正的幽默应该是:从荒谬里觑见幽默,或能领悟别人的幽默;出于爱心和严肃,对事不对人;自然流露真性情,切忌公式化;不刻意追求“幽默”,自生自发,无为而为。
《说笑》一文认为真正的幽默是灵动的,不是矫揉造作的;真正的幽默是别有会心的、发自内心真诚的笑;真正的幽默具有感染力,能让别人跟着笑;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
二、艺术手法上
《幽默的境界》一文,开篇引用秦始皇扩大苑囿的故事,给人于捧腹大笑后凝神静思的力量,同时自然引出后文:“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此句一出,就奠定了全文的思辨色彩:幽默能顺着荒谬的逻辑夸张下去,以更大更@而易见的荒谬使人领悟,从而消解荒谬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行文将“幽默”与“尖酸刻薄”进行比较:幽默针对的是荒谬本身,尖酸刻薄针对的是人;幽默源自高度的严肃,尖酸刻薄充满杀气怨气;幽默出于热心肠,出发点是爱,尖酸刻薄出于冷漠,出发点是恨,两相对比,更见幽默之真谛。
人我不分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还原;体验;感悟
阅读教学,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把阅读文本还原成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方面的内容,还原的实质就是想象语言文字后面的内容,凭借阅读文本,通过举象、造境,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字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会用另一只眼睛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后面立体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体验,并进而得到自己的感悟,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1. 立足文本,理解还原 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文本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理解文本的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文本是无法脱离学生的接受而独立存在的,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与学生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产生联系,起到感染人、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他怎样具体地感受和体验这个文本,是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不只是把白纸黑字输入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白纸黑字去感觉,去想象,去感悟,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达文本背后的世界,开出情感之花,结出意义之果。要让学生自由地漫游于文本世界,并不是只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就可以了,而需要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心扉,敞开他们的心灵,静下心来,真正进入文本世界,在阅读中发现更多意义,聆听更多来自内心的声音,捕捉与文本对话的每一个声息。当学生的心灵缓缓进入文本之后,教师指导的着眼点不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多少意义,而在于促进学生情随文涌,思随文舞。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为什么要把这种石头叫“搭石”,而不叫“踏石”,这就触及了阅读文本的核心意义,还原出正是“搭”这个普通的动作,联结了故乡的小路,表达了乡亲的感情。
2. 设身体验,文中有我 体验,指阅读主体设身处地、身体力行地经受和体味文本中的表现对象,从而达到视文本中的人物为己身,引文本中的山川日月为知己的人我不分、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亲身体验是阅读主体通过实践层面上的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看到,由于亲身体验是主体在实践层面上亲历,而实际上一些不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面,有时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己有的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进行设身体验。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设身体验可以包括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的设身体验、文本表达的情感的设身体验、文本表达的思想的设身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设身体验。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发挥他们的想象,如学习《荷花》一课时,描写池中荷花的美丽及作者在看荷花时的联想,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让一池的荷花宛在眼前,似乎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而陶醉。也可以借助移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如学习《游子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课文中诗人对母亲的爱融合起来,从而体验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些课文中描述的生活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或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曾经亲身体验过,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引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再次体验,如学习《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体验“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的主旨,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自己的影子――文中有我。
3. 处地感悟,我在文中 阅读不象有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个由刺激而到反应的机械、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阅读的主体与文本相互作用的有机、能动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接受美学的某些观点为我们理解这一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在反应刺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当阅读的主体受到文本的刺激时,并非文本发出的一切信息都直接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阅读主体的头脑之中,而是文本发出的信息被阅读主体“同化”。所谓“同化”,即阅读主体对文本刺激的积极的选择与改变,以纳入自己的“结构”之中。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有些文本因素未被同化,阅读主体只能吸收那些适合于其原有审美格局的那些文本因素,从而将这些文本因素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感悟即感受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是语言文字理解上的一种心智活动,敏锐的感悟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标志,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无疑是抓住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害。感悟应该是一个吸收和建构的过程,是达成语言积累的桥梁和前提,是丰富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和提升他们精神内涵的直接动力,它将文本中点点滴滴的知情意趣化为血液,流进学生的血脉之中,以文本中的美去感染学生,用文本中的情来温暖他们的心灵,让文本中感人的精神去熏陶学生的美丽的人生。文本是阅读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必须由阅读来完成,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速读、默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去体味文本的智情意,体味文本无处不在的美。文本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动具体的社会生活永远是阅读主体感悟文本语言的渊薮,从生活出发,能让文本与学生近乎零距离的接触,紧密联系生活,可以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文的美,学会应用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你还原了吗?阅读教学关键之突破》 詹昌平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3] 《文学概论》童庆炳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1版
[4]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1年第1期
人我不分篇3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大家
合:下午好!
女: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满怀着喜悦的心情,xx年如约而至。
男:奋斗的xx年即将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用汗水铸就了荣耀,用青春编织着梦想。
女:xx年,公司各部门和广大员工在各级领导带领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全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实现了公司经营发展的重大突破。
男:是的,辉煌的xx年留给我们太多的激动和欣喜,激昂的xx年即将奏响华美的乐章,今天,让我们用歌声赞美明天,用舞蹈祈福未来。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融化冰雪;
女: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男:今天,我们心手相牵、激情满怀
女:看,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男:听,金钟朗朗,这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女: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公司特举办这场联欢会,用我们的歌声和舞姿,用我们的热情与激情来表达我们的喜悦,传达对新一年的憧憬。
男:有请xxxxx致新年祝辞,大家掌声欢迎。
男:好,谢谢,谢谢xx的精彩致辞。下面我们的好戏呀马上开始,请大家准备好掌声、笑声、欢呼声,有请我们今天第一位表演者出场,来自生产部的xx为大家带来陕北民歌《五哥放羊》。掌声有请。
男:谢谢,下面的节目说的是一个有关感恩的故事。心存感恩,才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厚重,心存感恩,才会使我们道德的根基长存,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他们。请欣赏小品《感恩的心》。
女:谢谢。今天,我们在联欢会的现场呀,还准备了一些谜语和互动小游戏,大家充分开动你的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准备好了吗?下面我来出几个谜语:
1、手无寸铁 猜一字
2、部位相反 猜一字
3、孔子登山 猜一字
男:请工作人员为我们答对的选手送出精美小礼品。谢谢你们的参与。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这熟悉的旋律勾起了多少人童年的回忆,记忆里,有慈祥的外婆,有白沙滩,有老船长,还有那美丽的澎湖湾,好,接下来有请xx部带来歌曲演唱,外婆的澎湖湾。掌声欢迎~~~
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双簧表演《新生的一天》。大家掌声有请。 男:蓝天白云,绿草茵茵,野花遍地,牛羊成群。一曲陪你一起看草原,带给你幸福的遐想,伴着你美好的憧憬,一起走进我们向往的大草原,请欣赏歌曲《陪你一起看草原》.
合:谢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背景音乐)
游戏一:善解人意
道具:纸板,三组题,A组:B组 C组
参加人员:从现场选三组,每组两人组成。
游戏规则:
1、游戏限定的完成时间为2分钟
2、负责提醒的队员只能够用肢体动作来给猜词的队员提示,不可通过口型比划或发音来提醒,否则将扣该小组5分。
3、猜对数量最多的一组胜出。
男:谢谢大家的参与,请我们的工作人员为胜出的一组送出精美小礼品。
这也唱了、说了也说,咱们咱们来段舞蹈吧?好,有请xx为我们带来健美操。欢迎!
女;谢谢xx精彩表演,又到猜谜语时间了,没有拿到奖品的可要努力啦!
1、日复一日 猜一字
2、人我不分 猜一字
3、一口吃掉牛尾巴 猜一字
4、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男:由我们的工作人员送出礼品。接下来即将上场的将为我们带来一首好听的军营歌曲,下面就让他用歌声告诉你军营的魅力。《军中绿花》,有请演唱者,xx.
女:日落西山红霞飞,打靶归来多惬意。练好枪法为人民,保家为国求和平。一首《打靶归来》,同样道出了军旅生活的丰富多彩。
又到游戏时间了,这个游戏名叫踩报纸。
游戏规则:1、从现场选出五组参赛队员,每组2人组成
2、大家可自由组合,每组队员可以任意姿势站在相同面积的报纸上。
3、随着面积的逐渐缩小,队员可想办法站在上面,从报纸上面最先落
下来的淘汰,最后落下的胜出。
女:新年到,送祝福,看看xx的小伙子们是怎样送祝福的,有请xx带来双簧表演《新年祝福》。
女:猜字谜的时间到了,这次我们来点不一样的,听好了。
1、老师抢亲(成语)
2、元旦放假,明天上班(成语)
男:做个游戏。仙人指路
道具:马扎 假花(代替物) 气球 眼罩(毛巾)
每小组分五小队,每小队两人。
甲背起乙,用眼罩蒙住甲的眼睛,乙在甲的背上为甲指路,指引其绕过路障,到达终点,路障可设椅子,须绕行;气球,须踩破,鲜花,须由甲拾起,递给乙
用时最短小组胜出。
项目优点:协作、滑稽、费力
男:有请生产部王建华、蒙永林带来小品表演。
男:梦想,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成就梦想,是每个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渴望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英雄。不畏困难奋力拼搏,不畏艰苦治愈伤痛
谁能够成就梦想,谁就是这一刻的英雄。
下面请欣赏《真心英雄》。
女:我们都知道一个集体如果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至今是许多企业里的座右铭。团结,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接下来 让我们掌声有请xx为我们带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掌声 有请!
晚会结束语
女:亲爱的朋友们,xx公司20xx年元旦联欢会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男:虽然我们无法阻拦时间的流逝,但是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情
女:妍丽的鲜花祝你节日愉快;闪动的烛光祝你平安如意
男:愿美好的歌声和祝福伴随朋友们新的一年的每一天!
女:愿这欢声笑语,充满温情浪漫的时刻,永远驻留在我们彼此的心中。
男:朋友们!元旦联欢会到此结束!
合: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朋友们!再见!
2017鸡年元旦联欢会主持词2
(1)开场舞:民族舞8.3班
(男):时光荏苒,青春在这里绽放,为了理想我们在这里摩拳擦掌 (女):岁月更迭,梦想依然灿烂,美好的理想在这里放飞。 (男):在这欢乐与微笑构成的舞台,
(女):在这笑声与歌声汇成的海洋,
(男):在这永恒与温馨筑就的圣地,
2017鸡年元旦联欢会主持词
(女):今晚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
合:共同迎接新年的曙光。
(男):这一刻是美好的,这一刻是温馨的,这一刻是充满激情的。 (女):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男):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女):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
(男):20xx年元旦如约而至;
(女):今夜,我们相约在这里,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男):今夜,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温暖寒冷;
(女):今夜,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男):今夜,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女):20xx年庆元旦文艺晚会现在开始!
(1)(女):现在啊是车多人多,马路上的故事和事故也多,提醒大家走路一定要悠着点;更提醒开车的朋友,千万别酒后开车。记住了,为自己也为家人,平平安安是最大的福。请欣赏小品《街头卫士》
(2)(男):十年是一个数字,但它却寄托了刻骨铭心的一段感情;十年是一段鸿沟,从之前到之后却改变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下面请欣赏歌曲《十年》。
(3)(女):提起河南的传统文化,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豫剧。的确,激昂豪放、通俗质朴的豫剧唱出了河南人的品格,一些传统剧目大家耳熟能详,请欣赏豫剧《大登殿 》选段,大家掌声有请。
(4)(男):在一段精彩的戏曲之后,我们继续开心之旅,下面这个精彩的节目是8.1班同学带来的相声《败家子》。
(5)(男):校园的生活是充满青春活力的,那朗朗的读书声,课间的喧闹声,操场上奔跑的脚步声,谱成了美妙动听的校园进行曲。 (女):同学们用他们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在校园中发现着美,创造着美,诠释着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男):请欣赏现代舞《爱美无罪》;《Super Girl》。
(6)(女):蓝天当纸,海水为墨,也写不完我们的心愿,原我们的心灵化作一个个心愿的音符,去奏响那一个个美好的心愿。请欣赏歌曲《心愿》
(7)(男):年终团聚庆新年,祝福话语道几言,表心愿;辞旧迎新笑开颜,载歌载舞乐翻天,共联欢。女:诶,你这个说得还很溜啊。男:这个呀,是一种中国民间群众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叫三句半,就是每段内容有三长句一半句。女:哦!原来还是传统艺术啊!男:是啊,那让我们一同领略精彩的三句半!
(8)(女):“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着你,感谢命运!请欣赏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9)(男):感谢独特的手语表演!接下来,请欣赏小品《如此课堂》,掌声欢迎!
(10)(女):温柔多情的伦巴,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激情热烈的恰恰,给我们带来青春的活力;让我们一起随之起舞,沸腾吧!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异国风情吧!请欣赏拉丁舞
(11)(男):晚会在进行着,我们的眼神在期待着,是否有更精彩的节目让我们更加提神呢?睁大眼睛,瞅准了!奇妙的魔术,喜欢吗,掌声在哪里?有请***带来魔术表演!
(12)(女):最赞寒梅战冷冬,立在风中,傲在霜中,香飘天外舞浓
情,天也朦朦,地也胧胧,一剪寒梅映苍穹。请欣赏歌曲《一剪梅》
(13)(男):说到“冒牌”,大家都非常气愤,“冒牌货”坑人不浅。可是,你们听说过“师哥”有冒牌的吗?请大家欣赏相声《冒牌师哥》!
(14)(女):黄河的水流过我祖先的面庞,传载我黄色的皮肤,长江的波涛滚过我祖先的胸膛,传载我奋进的斗志;我们的心中装着祖国,我祝福你,亲爱的祖国。请欣赏8.4班王妙珂演唱的歌曲《祝福你,亲爱的祖国》
(15)(男):杨家将各个英豪,杨门女将也都是巾帼英雄。其中穆桂英挂帅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下面有请付冰老师为我们带来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辕门外三声炮”
(16)(女):舞起醉人的红扇,带着醉人的笑容。下面请欣赏9.5班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扇子舞《万物生》。掌声有请!
(17)(男):“哑剧”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模仿者”。请欣赏由9.3班同学表演的哑剧《看谁狠》。
(18)(女):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在月亮河畔长大,总喜欢望着月亮幻想,幻想月亮像小船载着她的梦想飘向远方。下面请吴聪颖小朋友给大家带来的歌曲《月亮河边的孩子》,掌声欢迎!
(19)(男):优美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美好的童年,下面请欣赏二人转《小拜年》。
(20)(女):当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心里总有一些人会永远陪着你。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只能选择一种永远,他们就是我的永远!这就是电影《逆战》里感人的兄弟情义。请欣赏9.4班杨忠超同学为大家演唱《逆战》
(21)男:回顾历史,我们心潮澎湃;女:展望未来,我们热血沸腾!
男:在这个温馨、美好的时刻 女:我们用优美的诗歌祝福你,我的祖国。请欣赏语文组老师为我们献上的诗朗诵《中国梦》
闭幕词:
(男):追求与梦想,盛开了一朵艳丽的花;
(女):奋斗与拚搏,谱写了一曲腾飞的歌。
(男):花如海,歌如潮。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让我们共同祝愿: (合):祝激流勇进的泌阳实验中学再创新的佳绩,再铸新的辉煌!
(男):晚会到此结束,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女):朋友们
人我不分篇4
关键词: 叔本华 个体化原理 禁欲主义
一、痛苦的根源――个体化原理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彻头彻尾的表象,同时又是彻头彻尾的意志,最后他认为意志即本能完全控制了人的存在。这样的生命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他最后走向了禁欲主义,认为只有摆脱无尽的欲望,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达到幸福宁静的彼岸。
那么究竟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呢?这就必须涉及个体化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大自然(其实就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目的论的角度:“个体诚然是把他的生命当作礼物一样接收过来的,它从无中产生,然后又为这礼物由于死亡而丧失感到痛苦并复归于无。”[1]叔本华认为,个体只是现象,既然是现象,那必然是飘忽不定、忽生忽灭的,诞生和死亡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个体之所以为个体的原因。而个体的消亡从来不会对大自然造成任何损失,因为“自然所关心的不是个体,而仅仅是物种的族类”[2]。所以大自然赋予我们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繁殖本能,而这几乎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他甚至认为个体对自然整体来说,消亡与存在不具备也不可能有什么价值。个体的诞生和消亡“与排泄也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3]。由此可见,叔本华完全站在自然目的论的立场,认为个体只是自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只是自然新陈代谢的产物,但这样个体也依然只是简单的“纤维重复”。自己的个体不断由其他个体来替代,我们的生命也不断地在后代身上得到延续,所以“要求延长自己的个体”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个体对自然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只是自然延续自身的手段和环节,这必然要走向悲观主义,把个体变成消极的负担。那么个体自身有没有值得肯定的闪光点呢,下面谈谈个体化原理的另一个方面。
首先把个体视作一个整体去考察:“个体是一个小宇宙,是要和大宇宙等量齐观的”、“仍然要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4]。由此可见,没有个体,就没有世界。既然如此,个体就应该是世界的国王,为何叔本华依然要取消个体呢?首先他研究了个体内部的欲求状态,他认为,个体完全被欲望和本能控制,生命就是不断的欲求:“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为满足、安乐、幸福”。既然满足了为何又要痛苦呢?当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个体意志就要不停挣扎着去追求,“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一天”。而且即使追求到了所谓的快乐幸福,个体也并不会更“好受些”,因为个体只在得到的一刹那、变化的瞬间陶醉于所谓幸福之中,而这快乐很快就消逝不见了,因为这都只是幻觉。当个体获得了满足之后,他就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欲求的对象,马上就会陷入空虚、无聊之中,而这些更为痛苦。当个体重新又有了新的欲望时,之前的满足都抛之身后,又开始下一阶段的欲求和挣扎,所以说“每一次的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5]。这样,无论有无欲求,还是欲求是否得到满足,从始至终都注定是一个痛苦和挣扎的过程。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要摆脱这无止境的痛苦,对欲望只能“既不能满足它又不能放弃它”,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在个体与个体的社会交往中,既然个体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就是生命的全部内容,那么这必然导致利己主义。个体“不惜为它自己这沧海一粟保存得更长久一点而毁灭这世界”[6]。这可以说是叔本华对于利己主义很精彩的阐释,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要增加自身的幸福必然要毁灭别人的幸福甚至是生命,另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也常常发生。每一个个体都将自己的欲求最大化,那必然导致更大的痛苦和混乱。
除此之外,叔本华常常拿人与动物作对比,来说明人痛苦的另外一个原因即抽象思维能力。“人在势力上超过它们,在痛苦上也以同样的程度超过它们。它们只生活于现在,人则同时还生活于未来和过去”[7]。“现在”其实指的就是直观,动物只处于当下变动不居的现象中,只满足于当下的需要。“未来和过去”指的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这两者都只能以观念的形式被思维,而这种能力正是造成个体痛苦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苦乐的大部分情况都不是实际的现在而是抽象的思虑。厄披克德特也说:“使人烦恼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于这实务的信念或意见。”叔本华也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精神的痛苦远胜于肉体的折磨,这抽象思维能力就不可避免地把个体引向最大的痛苦――个体的消亡,从而让个体时刻生活在恐慌之中。基于动物思维能力较低,所以叔本华认为动物的痛苦和人相比不值一提,因为“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由此可以推出人和人之间因为思维能力不尽相同,由此导致的痛苦也不可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个体痛苦的原因有三个:1.个体对自然毫无意义,完全只是自然存在的手段。2.个体自身只有无尽的自我满足欲望,这使其永远陷入不停挣扎和欲求的痛苦深渊。3.个体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导致痛苦加深的原因。这三点就是叔本华个体化原理的内容。
二、摆脱痛苦的方法――艺术与否定意志
生命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痛苦显然是难以忍受的,那就要避免,叔本华把生命归结为意志与欲望,而意志和欲望就是痛苦的原因。那么要摆脱痛苦,自然就只能否定意志和欲望了,这就是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下面讨论他是通过何种方法来寻求解脱的。
第一,忘情于审美,在艺术中摆脱欲求。在生命意志的控制下,人永远是欲求的主体,而在艺术审美中却无利害,没有主观性,因而以不带个体视角的纯粹性去观察事物。在审美过程中,人消失在对象中了,获得了十足的愉悦,自然摆脱了欲求的痛苦。审美的快感使个体超越了自身的一切欲求,进入超然物外、忘我的愉悦,而这时个体与痛苦都不复存在。“只要纯粹的美感还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欲求及其经常的痛苦就都消失了”[8]。但这只是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审美只能限制人的认识,获得暂时解脱的瞬间,真正“严肃”的途径只能是禁欲。
第二,彻底摆脱生命意志的控制,放弃一切欲求,摆脱个体的局限――利己主义。个体痛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宇宙世界的核心,不惜为了自身利益毁灭一切,不惜为自己这沧海一粟保存得更长久而毁灭这世界。然而事实上不存在任何理由可以将自身个体置于他人之上,局限于个体的人只沉浸于自身的欲望,分不清善与恶实为一体,认识不到控制自身的意志与控制他人的意志是同一种,也认识不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所受的是同一种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减少利己主义,而反面自然是利他主义。要做到利他主义,就要减少个体自身的享受,缩小“自己的我”与“别人的我”之间的鸿沟,认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只是大自然进化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人我不分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通过移情而达到同情,这里的同情并非怜悯,怜悯只是自上而下的关怀与施舍,而同情却是物我融为一体、相忘于江湖的无我境界,进而把他人的痛苦视作自身的痛苦,他人的痛苦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难以忍受,而这必然会使个人摆脱禁锢自身的思维与体验局限,忽略自身的痛苦而为他人担待。摆脱个体局限的人将在任何生物中,甚至非生命的东西中看到自身,看到生命意志即使在自身中暂时消失也必然会在其他事物中继续使其受苦。而他看到这些,定然会以全部力量去消除另外一个自己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胸怀将会变得宽广与宁静,“每一现象的安乐都是他自己的安乐”。最终他将忘记自身的痛苦甚至存在,摆脱了自我,获得与审美同等的“纯观赏状态”,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在内心中取消了主客体,因而意志和表象也不复存在,到达了“无”,这就是解脱之路。
生命意志的否定与解脱不是一旦获取就永久拥有的,而要在不断与欲望斗争的过程中不停反复重新争取,因为欲望不停地产生与消逝。看穿了个体化原理的摩耶之幕后,意志便背弃了生命,一个人就达到了自动克制欲求与世无争的状态,那么自杀不也是一种摆脱生命意志的方法吗?因为死亡必然会结束一切快乐与痛苦。对此叔本华表示反对,并认为自杀并非战胜摆脱了意志,恰恰相反正是受生命意志控制的结果,因为在生命意志的锁链中,总有否定生命的倾向。自杀反而成全了意志,所以叔本华否定了它的解脱作用。
三、结语
叔本华以意志与禁欲伦理学开创了意志的非理性主义先河,在此之前哲学一直以认识论为中心,把理性视作人的主要特征,而他却把生命意志视作人的根源,这促进了哲学研究重心的转向。因受印度吠陀哲学影响非常大,他的思想中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所说的摆脱个体的局限与禅宗中“无我”十分相似,最终都达到一个无我一体的神秘之域,佛云修习佛法者乘之以道普度众生,讲的是先求个人解脱再解救世人,而叔本华却反过来将普度众生作为个人解脱的途径,由此可见叔本华的思想已经超越哲学的上限而进入宗教的领域了。然而他毕竟是悲观主义的,欲望是否导致痛苦仍未有定论,即使佛家也云:追求错误的东西才是痛苦的原因,而非欲望本身。禁欲能摆脱痛苦的方法也是逃避与颓废的,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应该发挥生命本能,积极体验与创造,虽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生命本身就应该喜悦与痛苦并存。后来的哲学家尼采就对他的悲观主义十分不满,于是把他的审美思想上升为形而上的慰藉,将外在的生命意志升华为内在的奋发向上超越的强力意志,使叔本华的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处处洋溢着创造光辉、超越自由的强力意志哲学。
参考文献:
人我不分篇5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当代著名作家。作为当代主流作家之一,可以说刘心武的创作道路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坛近三十年的起起伏伏。1977年,他因创作小说《班主任》(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8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刘心武热爱《红楼梦》且钟爱红学研究,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辨色彩、意蕴深厚的作品。
1993年出版八卷本《刘心武文集》,至2005年初刘心武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一百三十种。有若干作品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等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其散文《错过》被选入苏教版八下语文教材,《白桦林的低语》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语文教材。此外,他的多篇精美文章被设计成中高考语文阅读题。
链接中考
2007年江苏镇江市:《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
2008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人在风中》;
2008年江苏南通市:《错过》;
2008年辽宁大连市:《青春的门槛》;
2009年福建省泉州市:《蚂蚁唱歌》;
2009年辽宁省辽阳市:《发现诗意》。
直击社会?平平淡淡才是真
退 羞
刘心武
“的哥”青岭一眼认出了那位老先生,忙过去打开后门,还把一只手掌搁在门楣,标准的护驾姿势,请老先生上车。谁知这回那老先生却笑着自己打开前门,坐在了副驾驶座位。
启动前,两个人目光一对接,都大笑起来。
“您还记得我?”青岭问。
“一年多了,你还记得我,我能忘了你吗?”老先生意态悠闲地倚在靠背上,嘱咐青岭:“老地方。”
“还是别停得离大门太近,对吗?”
“坏小子!记性就那么好!”老先生命令,“这回要开进院里去!”
青岭开车启程,说:“我看您呀,真不是恭维,越活越年轻啦!”
“哪里哟,年轻不了啦,不过,我现在是真的‘退羞’啦!”
“难道去年那是假退休?”
“傻小子,我这‘退羞’二字,‘羞’是‘害羞’的‘羞’啊!”
青岭不傻,略琢磨几秒钟,又笑起来:“这回,您大摇大摆啦!”
一年前,“的哥”青岭偶然接待了这位老先生。老先生那时从局级职务上退休已经好几个月了。老先生真是不愿意退啊。多盼望继续发光发热呀!但是,到头来一退到底。这一退,别的先不说,用车就不方便了。虽说名义上是“待遇不变”,但机构的奥迪就那么一辆,继任的当然每天要用,他打电话用车,开头多半只给他派来帕萨特,渐渐地帕萨特也来不了,说他可以打的报销。他第一次打的,就遇上了青岭。招手停车后,青岭等他自动上车,他却站着等青岭开车门,青岭打开前门,他脸色铁青,青岭打开后门,他也不马上进去,青岭觉得他怪,他也觉得青岭怪,后来青岭才觉悟,他是等着青岭弯腰伸臂用一只手掌给他护头……终于坐进去以后,青岭问:“您去哪儿?”他挺直腰板说:“回家。”见车不动,他很惊诧:“怎么不开?”青岭也很惊诧:“往哪儿开?您家在哪儿呀?”他才恍然大悟,此车非奥迪,此司机非彼司机,不得已,道出地址,车子开动了,他浑身不自在,问:“怎么没窗帘?玻璃上也没保密膜?”……车子快到目的地,他忽然急促地命令:“停!”青岭把车靠边停了,给他打好发票,扭头递给他,他却不接,缩在后座中央不下车,直到车门外两个站着说闲话的人移动远了,这才付款,青岭去给他开车门,他头伸出车门两边望望,见无熟人,这才下车,一溜烟往那边楼区而去。他害羞,怕被邻居看见他没了奥迪接送,竟然寒酸到打的的地步。
那天回到家,稍事休息,他就练起书法来,一连好多天,他用草书抄写唐朝李适之的五绝:“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总不满意,以至纸篓里堆满揉成团的废墨。忽然喉咙痒咳嗽数声。想起了枇杷,对,不是枇杷露,而是鲜枇杷。那时在位,会议上咳嗽了几声,当晚就有人送来鲜枇杷,说是下班后跑遍全市几大鲜果批发市场,才找到那种地道的白沙枇杷……于是在不久以后一次名额有限的评定中,几位报上来的都够条件,他选择了送鲜枇杷的那位,这算得问题吗?
说起同僚中有的胆大妄为者,他也气得哆嗦啊,他觉得,一篓鲜枇杷所起到的微妙作用,实在是人之常情范围内的效应,无可责人责己啊。这就是在位的乐趣――即使那是含有实用主义因素的人际温暖,也总比当下这纯洁的无人问津强啊。
他渐渐习惯了从坐主席台中间,往两边挪移;观赏位从第三排变成第十三排;宴请席位从第一桌挪到第五桌……终于到根本没有了请柬,连雨伞也得亲自撑打……他羞、羞、羞!
“你是怎么从‘羞’里退出来的呀?”青岭问。
“这过程大概有半年吧。你猜我刚才在那公园里干嘛了?……对啦,跟一伙老哥儿们打门球呀!都是退下来的,有位副部级呢,可也有工程师,有副教授,有会计,有编辑,有车工,有售货员,有原来杂技团里驯兽的……混熟了,才悟出了许多……平头百姓最自在啊!我那些个‘羞’,折射出官场弊病,不光是清官贪官的问题啊,整个儿值得反思,价值观问题啊!……”
到达后,青岭给老先生留下手机号码:“以后您多坐我的车,咱爷俩多聊,兴许,能更彻底地‘退羞’,身心更加健康!”
(选自《文苑》2009年第7期)
釜底抽薪
为什么从职务位置上退不退下来会有这么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当事人反思的问题吗?当然不是。那些个“羞”,折射出官场弊病,暴露出社会问题,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好好反思,审视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只有釜底抽薪,使之丧失滋生的温床和谋利的市场,弊病或陋习才会真正彻底地“退休”。
且读且思
1.说说本文题目的特点。
2.你怎样理解文中“老先生真是不愿意退啊。多盼望继续发光发热呀”一句的意思?
3.文中有关鲜枇杷的那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4.阅读本文后,请把你的感悟表述出来。
心灵体操?藩篱内外
美丽的藩篱
刘心武
当时的我,怎么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在义务劳动的工地上不格外地关照我。那天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厨房里烧我最爱吃的豆瓣鲫鱼……晚饭前,她仔细查看了我腿上磕破的地方,说不要紧的,又嘱咐我先洗个脸再吃饭,晚上要洗个澡……晚上洗了澡,我忙着赶作业,也就没有问妈妈,为什么在那工地上,她对我视而不见。
这事我始终没有追问她。其实越到后来,越用不着问。这类的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那就是妈妈一再地在我生命的活动空间中,设置出无形的藩篱,使我懂得,藩篱的一边是我们温馨的家,在这个区域中,我尽可享用亲情,悠游自在,甚或无妨偶尔撒娇使性;而藩篱的另一边,是公众社会以及他人所在,我要从小懂得,在公众社会中不可仗恃或依赖亲情温恤,并且他人一般来说不可能,也无义务给我以“幺娃儿”式的宠溺优待,我必得一天天地长大成人,应尽早习惯于在公众社会中奉献,学会与他人耐心磨合,艰辛劳作,独立生活!
当然,爸爸和妈妈是同样的态度,但他总是很忙,我十七岁离家独立生活以前,给我以深重影响的是妈妈。她为我设置的藩篱,是无形而美丽的。这是她给予我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我的人生已过中途,回顾往事,我有过许多的错失,有时甚至是重大的失误,然而,托庇于妈妈给我的教养,我从来没有犯过公私不分,或人我不分的错误,并且,我总是能像她那样,把自家藩篱内的东西贡献给藩篱外的社会和他人时,只觉得欢愉,而视任何将藩篱外的公家或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为奇耻大辱。1988年,电脑在中国还是相当珍奇的东西,一位大款朋友送了我一台电脑以助我写作,我毫不犹豫地将那电脑给了当时我任职的单位。恰在那一年,妈妈不幸在成都仙逝,我在流泪祭奠妈妈时,心中告慰她说:您为我设置的人生藩篱,我要再传给您的孙子,那将是常青的藩篱!
(选自《心灵体操》,时代文艺出版社)
心灵花开
刘心武不仅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还对家庭教育颇有研究。本文内容就属于这方面。生活中没有谁永远幸运,当父母的呵护不再围绕、当朋友的帮助不在身边时,怎么办?只有靠自己。可见及早自立自强、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共处,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文中的母亲之所以为孩子设置人生的藩篱,就是想早一点儿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用好这“美丽的藩篱”,磨炼好自我,方能抵制住诱惑、经受住考验,主动地适应社会,哪管它鸟语花香、风和日丽,还是晓风残月、狂风骤雨……
且读且思
1.“我”是怎样看待妈妈为自己设置的“无形的藩篱”的?
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这类的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
3.说说下面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1988年,电脑在中国还是相当珍奇的东西,一位大款朋友送了我一台电脑以助我写作,我毫不犹豫地将那电脑给了当时我任职的单位。
4.阅读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社会传真?兼容并蓄
慎言取代
刘心武
一位报纸记者给我打电话,问我一旦电脑网络取代了纸制书籍,我会是个什么心情?我告诉他我首先认为电脑网络不会取代书籍,他问是不是我觉得那是很久远的事情,所以不加考虑?我说,在我看来,是无论多久,纸制书籍都还会存在。
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过去落后得太久了,特别是跟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脱节了颇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对于世界上人类所发明的新事物,在张开双臂拥抱的同时,有时就不免把某些科技上生产上的某些工具性的进步,夸大为了衡量文明程度及富裕程度的标准。十几年前,电视机在中国开始普及,也曾有记者打电话给我,问我一旦电视取代了其他所有的娱乐方式,我会是什么心情?那时我也是回答,我不大相信电视会取代一切的娱乐方式,电影、舞台演出、广播、阅读书籍报刊等等娱乐方式,仍会并存。当然,正如我上面所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电视大普及以后,电影和舞台演出确实受到影响。而且,家里是否拥有电视机,至今仍是中国一般俗众衡量生活幸福度的一个主要尺度,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会问及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到90年代会问及是否已换成29英寸以上、是否纯平屏幕……这当然有其可喜的一面,不过,一出现某种新科技产品,便闹哄哄地出现“取代”的声浪,我以为,那是思维方式上存在偏差的反映。电脑在美国最发达,有关的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都可谓日新月异,但进电影院看电影,仍是美国一般俗众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我前年在美国从东部跑到中部再到西部,接触到不少一般美国人,他们家里自然都有电脑,但远不是我们许多人所想象的,他们干什么都由电脑取代了,他们不仅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常到专门的商店借录像带来看。对国外的很多人来说,他们绝不以家里有无电视机,以及电视机尺寸什么的,来衡量文明与富裕的程度。对电脑就像我们看待电灯一样,不过当成一种方便的工具,并不以是否上了网什么的,来确定自身及他人的社会价值。而且,我发现,正是那最高雅的家庭,倒是尽量标榜他家拥有哪些人工的、低科技的制作物。比如那样的一个人家的起居室里根本没有电视音响之类的东西,晚餐后也不开电灯,使用枝形蜡烛照明,妻子弹钢琴,丈夫拉大提琴,大女儿操中谱提琴,二女儿和小儿子则拉小提琴,人家是以进行一番西方古典式的室内乐演奏,来显示其文明格调与富裕程度,若跟他们谈“取代”,肯定会引得他们齿冷。
电子琴的出现,并不会取代钢琴;电视的出现,并没有使广播业倒闭;行为艺术的时兴,也不会搞得没有人创作架上画了;录音带和激光盘会并存下去;舞台演出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会有些萎缩,但就像真人的演出不会彻底灭绝掉木偶戏一样,那是一定会久远存在并发展下去的;钢笔没有完全取代毛笔,油性签字笔没有完全取代钢笔;通过电脑发“伊妹儿”固然很好,但电话、传真、电报、书信仍会与其并存……也许,某些事物确实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被逐渐淘汰掉,但我们需要懂得,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以兼容为其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要再“一根筋”了,与其询问对“取代”的感想,不如引导对“兼容”的感悟。
其实电脑发展本身,最要命的一条就是走兼容之路。美国有家本来很强大的电脑公司,因为开发的产品只想着“取代”而忽略了“兼容”,结果破产倒闭。在这文明的发展以兼容为特征的时代,朋友,请慎言取代!
(选在《心灵体操》,时代文艺出版社)
思想火花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科技产品不断进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于是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有些事物因相对落后又将被“取代”了。对此作家刘心武不敢苟同,他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慎言取代”。冷静,是孕育成熟果实的沃土。作者以一颗敏锐的心感受着生活,并用负责任的观点态度给我们有益的指导。不是我们的思想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而是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以兼容为其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的大量事例也表明新事物、新产品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客观上并没有起到完全取代的作用。品读文章,我们很为作者的社会洞察力所折服,也很钦佩作者的生活思辨力。
且读且思
1.文章第二段“……但进电影院看电影,仍是美国一般俗众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一句中的“最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你怎样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但我们需要懂得,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以兼容为其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要再“一根筋”了,与其询问对“取代”的感想,不如引导对“兼容”的感悟。
3.作者说“慎言取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人我不分篇6
关键词:《霸王别姬》;文艺片;典范;探析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30-02
影片《霸王别姬》是1993年由陈凯歌执导,由张国荣、张丰毅、巩俐等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解放战争前后期时间跨度达五十多年的一个故事。随着一曲霸王别姬的悲歌,陈凯歌荣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赢得了国际影评人的青睐,同时也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众。陈凯歌说,这部戏也是惟一在获得戛纳、金球奖的同时赢得欧洲和好莱坞认同的中国电影。影片《霸王别姬》为何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一、承载历史及文化的人物命运
影片是根据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霸王别姬》改编的。幼年的程蝶衣被母亲砍断手指后交给戏班班主,取名小豆子,在艰难的求艺生涯中与大师兄段小楼(幼年唤作小石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一系列原因,程蝶衣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混淆之感,错爱上段小楼,而小楼却与青楼女子菊仙结婚,兄弟俩自此不再同台唱戏。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俩互相指斥以致反目。十一年后再次一同登台,在戏台上,程蝶衣拔剑自刎,别了段小楼,上演了一出“真”虞姬别“假”霸王的悲剧。
人生的爱恨情仇是电影里永远不变的主题,是最能引起观众心灵震颤和共鸣的东西。影片主讲程蝶衣、段小楼、菊仙这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段小楼与菊仙的异性之爱、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同性之爱,夹杂在他们三人之间的友情、亲情以及背叛,这不是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而电影让观众感受了一番,就如同观众自己也经历过这风风雨雨以及这丰富的人生情感一样了,怎不让人唏嘘?
另外,影片从1924年北洋政府时代开始,到文革后十一年截止,几乎再现了整个中国近代史中最动乱的部分。其中的人物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新中国成立、打击右派、批斗会、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历程,观众可以通过当年的两位伶人生活了解中国那几十年的社会大环境。几十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随着几位京剧演员曲折离奇的生活故事的演变而前进,使影片显得格外气势恢宏。历史是厚重的,那些动荡的岁月,都该让国人好好记住。再者,京剧乃中国国粹。影片亦通过两位主角的京戏人生,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京剧的魅力。
而且,影片中随处可见京剧鼓点、唱腔以及纯正的北京话,民国时期的服装、新中国成立时窗外不断响起的红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风情。承载在人物命运里的中国历史以及诸多中国元素,实现了制作者让世界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的期许。
二、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哲学思考
蝶衣无疑是一个毕生追求艺术、追求真善美的人。为救段小楼他去给日本人唱堂会,段小楼出来后两人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他们中有个叫青木的,他是懂京戏的!”可蝶衣一直爱慕的段小楼可不管日本人懂戏不懂戏。蝶衣以汉奸罪被抓,没有如袁四爷的愿去说假话,而是说:“青木如果还在的话,京戏早就传到日本国去了。”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他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的痴迷几乎无人能及了,而且他对小楼的爱始终如一。观众不难发现,蝶衣与袁四爷的两次交欢时,袁四爷脸上都是画着霸王的脸谱的,画上霸王的脸谱,蝶衣恍惚了:面前站着的不就是师兄吗?蝶衣确实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
而段小楼却是假霸王,他将戏里戏外分得很清楚。他对蝶衣说:“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他不会对蝶衣从一而终,他爱上了可以使他不“断子绝孙”的漂亮的青楼女子菊仙。段小楼在袁四爷被枪毙时第一次学会了“服软”,服了环境与社会的软,而这服软在文革期间在被红卫兵的打击逼迫之下达到了让人不齿的地步――在红卫兵面前揭师弟的短。后来的段小楼失去菊仙又在年老时失去蝶衣,是人生对他的惩罚,也是影片对其人性弱点的批判。
这种不平衡正是蝶衣悲剧的根源。影片借助于程蝶衣与段小楼人生、命运的曲折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的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影片看似是程蝶衣、段小楼、菊仙的三角爱情故事,实则只是“虞姬”程蝶衣一生的情感历程,其他的人都只是配角而已。他的爱恨、他对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蝶衣是理想主义的,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师哥深深的爱恋之中,然而师哥不是同性恋者,不可能接受他。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蝶衣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这种矛盾也在真实地存在着。他的生存状态,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一个执着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戏曲名家,我们仰慕他的成就;而成为一个同性恋者,他也能够为人所理解(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存在即合理。看着他们的故事,唯有感叹世事的沧桑巨变,但是我们无权对别人做出过多的评价。
三、影片中的同性恋关照
影片中程蝶衣与段小楼成年的第一场演出之后,段小楼说:“……我两手轮着撑着腰,帮着提气。”程蝶衣站在他身后,以手抚其腹,两人闹起来,互相深情对视。显然程蝶衣与段小楼是陷入了同性恋的恋情之中。这部影片第一次大胆地对同性恋亚文化进行了正面关注。导演将同性恋情安置在了戏曲这个载体上。小豆子(程蝶衣乳名)的母亲是妓女,从小在女人堆里被当做女孩儿养大。在戏班艰苦的生活中,师哥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体会到了温暖。他们体罚中的惺惺相惜、同床共枕、一起洗澡的细节是他们感情的积累。在唱《思凡》一出时,因为小豆子心理上还是认为自己是个男孩儿,所以总搞错,念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师哥的惩罚让他融进了戏里,他终于念对了,最后表现出小尼姑的体态表情。张公公的猥亵加重了其性取向的改变,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女儿一样在爱着段小楼了。他们共同表演的戏曲成为了同性恋情的特殊载体。入得戏中再走出来,当事者还会觉得自己是在戏中,因而程与段同台唱戏,才会如此深情,才会把虞姬演绎得如此精湛,人我不分。这是一个相互推进的过程。
目前在中国,同性恋还是一个敏感而边缘的话题,同性恋研究虽然遭遇尴尬,但渐成显学。1985年3月,中国内地的《祝您健康》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同性恋――一个未解之谜》的文章,第一次较为全面通俗地论述了世界范围内同性恋的情况。本片摄于1993年,而直到2001年正式实施的《中国精神病分析和诊断标准》才修改了同性恋是病态的界定,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并不异常。历史上探讨同性恋的影片有很多,如1935年孙瑜导演的《大路》,1964年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而本片是同性恋在国内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正面关注。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者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感情自然、真实又美好,与异性之恋――段小楼和菊仙的爱情形成对比。相形之下,异性之恋就要退居其次了,显得那么无力。菊仙撒谎说被花满楼赶了出来,不得已才来投奔段小楼,让段小楼娶了她,这种行为不免让人侧目。且段小楼与菊仙的感情终究比不上程蝶衣与段小楼从小就形成的深厚的感情。程蝶衣对段小楼执着的爱、对艺术的爱,都使观众对这个同性恋者产生深深的同情。这些都体现了影片对同性恋者的人文关怀。
优伶同性恋是中国古代同性恋的一大景观,是同性恋文化在戏曲内的反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呈现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影片中张公公看戏时看上蝶衣,戏院老板正犹豫时,张府的人说:“老规矩了,多少年的老规矩了。”这“老规矩”把胗胖风的历史传统、宫廷太监的同性恋癖好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让观众看到了历史文化的一角。
四、演员精湛到位的表演
陈凯歌选择的三个时期(童年、少年、成年)的程蝶衣的扮演者不仅形似,而且眉宇、体态之间均有女儿之态,非常符合剧情中蝶衣饰演青衣的需要。其中香港影星张国荣饰演成年的程蝶衣。他充满艺术才华惊为天人的演出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决定性力量。他饰演的虞姬真可谓出神入化、雌雄不分了,用袁四爷的一句话就是:“当真入了化境了。”在一些小细节里如军队在戏院捣乱时蝶衣慌乱的眼神、蝶衣与段小楼对视时深深的爱意等处,张国荣把蝶衣的女儿之态表演得都非常到位,他与段小楼在舞台上表演京剧时的一板一眼也非常专业。毋庸讳言,对于一个并非自幼受训的演员来说,出演京昆名段,总有力所不能及之处,而张国荣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用一个专业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微妙的面部表情、精到的眼神传达,弥补了戏台上的不足。导演陈凯歌这样评价张国荣:“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美国CNN评价他:“张国荣是80及90年代的重要演员,他在《霸王别姬》中的出色演技最令人怀念。”他也凭此片获得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
陈凯歌独具慧眼选张丰毅饰演《霸王别姬》中的段小楼,对他说:“你的气质与角色吻合。”小说《霸王别姬》作者李碧华对张丰毅也很满意,她描述第一次见到张丰毅的印象,说他符合段小楼的形象,不但粗豪硬朗而且“眼角带一点桃花”。 观众可以看到他饰演的段小楼豪爽,真挚,洒脱,是个外形硬朗、铁铮铮的男子汉形象,活脱脱一个“楚霸王”。
另一位重要演员:巩俐,把菊仙风流、机敏的青楼女子形象表演得亦非常精湛。她断绝了与花满楼的关系,做出楚楚可怜的样子,光着脚来投奔段小楼,骗段小楼说:“给赶出来了,花满楼不要许过婚的人。”观众一定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会后,在满目的疮痍中,菊仙面对蝶衣时深深的同情、无奈等等复杂的感情,都用那一转身、一回头、再一摇头同时伴着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出来。镜头用恰当的近景展示,前实后虚,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菊仙的动作及面部表情上,给人很深的印象。
五、从细节处表现的艺术魅力
影片片头做得很好。阳光从高高的窗子里泄下来照在密实的戏园子里,黑与白的界限非常分明。空气中漂浮着灰尘的乳白,使环境显得老旧而神秘。在这神秘的氛围中,两位主角,程蝶衣与段小楼,虞姬与霸王,身着隆重的戏服,走在长长的走道里。进得屋来,一大束强光打在他们的周围,他们开始了与戏院老板的对话。导演巧妙地安排对话双方的出场――镜头只对准了他们俩,让戏院老板隐在暗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恰如其分,因为他的出现并不重要,而是对两位主角用恰当的全景镜头展现,观众就如同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俩,既看得到程蝶衣与段小楼的肢体语言,又看得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从而初步猜测他们的关系。双方的对话使用正宗的京片子,京味儿十足,堪称经典。
“哎呦,是您二位啊!”戏院老板的语气重,语调如唱歌。相信很多看过的观众都能模仿出来从而相互传唱。这也是影片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如那民歌民谣,因其唱来好听且朗朗上口,很快就妇孺皆知了。
“我是您二位的戏迷!”
“是啊。哎呦,呵!”
“您二位有二十多年没挨一块儿唱了吧?”
小楼答:“二十一年了。”
蝶衣纠正:“二十二年。”
段小楼:“对,二十二年。我们哥俩也有十年没见面了。”
蝶衣纠正:“是十一年。”
……
这一答一纠正,小楼的粗心与蝶衣的重情即形成对比,为接下来的叙事作下铺垫。随着紧凑的鼓点与锣声,戏曲《霸王别姬》开演,虞姬程蝶衣与霸王段小楼的人生故事亦拉开帷幕,戏里戏外交融在一起。这样的开场,引起了观众继续观看、一窥究竟的欲望,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另外,此时两人的京戏打扮,奠定了全片基调――那股浓浓的京剧味道,这味道也将贯穿影片始终。
此外,环境的烘托亦非常重要。如蝶衣在给小四一群人讲新戏与京戏的时候,身后的舞台灯光变换和随之发出的“咔咔”声,看似是无意的正常的,实际上加重了当时那剑拔弩张的气氛。另外比如蝶衣在自己屋里吸大烟烟的时候,周围响起的声音犹如泉水在山洞里滴落,空旷、辽远,满是回响,配上镜头里隔着一层薄纱的程蝶衣,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颓废气息油然而生。
总之,一部好的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是需要伴随着曲折动人的情节随时展现的,这样才能达到最强最大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8-99.
人我不分篇7
首先必须说明,这里所指的“转换”主要是相对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而言;所以,有无变化的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对伦理精神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被誉为“第二次革命”或“第二次解放”(从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上理解)的改革开放,给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及其精神带来了巨大变化。
第一,拨乱反正中的人性(个人主体性)复苏。原有极左的思潮给人们带来的直接而巨大的创伤,就是以异化了的共产主义精神(天理)泯灭人的个性(人欲)。这里的异化即是指主观上确定是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共产主义精神超越一切,但在创造中不但偏离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伦理思想,反而自觉不自觉地融进了一些封建主义的伦理观。于是,当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在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立即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以探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为中心的拨乱反正热潮。尽管有些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至少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原始公社时期“原始的丰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发展,而是社会现实关系及其观念关系的丰富;共产主义消除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为了消除剥削,而不是消除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利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自身的否定,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即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因此,大写的“人”(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卷帙浩繁的字里行间中突出出来,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成为新时期伦理精神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了经济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原则。
勿庸讳言,限于一定时代的环境制约,马克思不可能想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连体或兼容;而且,市场经济形式本身也不是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确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实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确实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这种新型经济关系中,必然会生长出新的思想道德因素。其中的积极因素正如《决议》中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其实,马克思也看出了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正面效应,认为它促进了自然经济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的解体,“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总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上述积极因素中,突出体现了作为市场行为主体的个人或法人的主体性,即在伦理上、法律上具有相对(相互)独立、自由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即“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马克思对此十分强调和肯定:“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矗”显然,这种平等和自由的伦理精神不仅与封建专制、等级特权、人身依附等伦理关系大相径庭,而且也不同于计划经济关系下的人我不分,相互依赖,相互拉平(一种原始的情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伦理观念。当然,新时期的这种伦理精神转换的最大特点,是市场经济伦理与社会主义伦理相结合(尽管目前处于动荡、“耗散”之中,而尚未理顺或规范化)。这里面的深刻意义在于:从消极的方面看,市场经济关系的最简单表现是物与物的商品关系,最直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货币、资源增值),很容易自然产生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为特征的拜金主义伦理观,就会产生劳动及劳动者的异化,如果让其渗透到经济生活之外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甚至教育生活等精神领域,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腐败和异化现象;但是,这一消极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社会主义的伦理观就是一副最好的解毒剂。
第三,中国传统美德及其精神的认同和弘扬。
在本世纪,代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主流及其精神的儒学,曾遭到“五四运动”和“文化革命”两次沉重打击,以致于在字面上已成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主要对立面之一,甚至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拨乱反正也没有给它一席之地。但人们后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顾及不到或不那么吃香、不那么灵的地方,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家庭伦理以及爱国精神等等方面,传统伦理道德中有着十分管用的精华;于是,人们将期望的眼光投向了“新儒学”等传统文化的更新,希望从中找到遏止道德“滑坡”或者支撑道德“爬坡”的良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时期所汲取的传统美德及其精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仁和”?为精神的“礼”?教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人伦和行为规范;二是以“忠孝”为精神的爱国主义和家庭美德内容,其中也蕴含着改变了意义的集体主义内容。对于这一方面的转换,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首先,传统美德之所以找到现代的位置,归根到底是现实中仍然存在这种道德的土壤,即与之不同程度地相适应的现实关系。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学伦理的生长基础有两点: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关系,二是以家庭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关系。
虽然经历了几次重大社会变革,社会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如果冷静地正视现实,我们就会发现,上述两种关系现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现实之中。这就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现实基矗其次,传统美德必须适应时代精神,有时还必须脱胎换骨获取新的生命力。息管有些传统道德还有现实基础,但不是有基础就有生命力,有些基础已摇摇欲坠,会使某些传统道德失去内容,但其形式还是可以利用的。再次,从总体上说,这种转换不是对儒家伦理精神的认同。我们知道,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历史文化,儒家文化也是如此。它既有人民性的一面,也有封建性的一面;它之所以在二千多年中被不同朝代的封建统治者纳为自己的正统意识,除了深厚的封建经济关系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占主导地位的“家族本位主义”代表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精神。
二、“转换”对构建德育新格局有何影响?
伦理精神的转换对学校德育新格局的构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转换”促使人们改变“构建”的观念和视角。无可否认,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已经把德育工作者的眼光引导到适应改革开放上来,大家也齐心协力朝这一方向努力。但是,也许是原有的德育格局有着巨大的惯性,也许是人们心中存有意识形态相对稳定、不便改革的定势,也许是学校德育肩负着“神圣”使命而不敢轻举妄动,也许是人们误把伦理精神转换的某些现象一概当作了不和谐的“杂音”等等。总之,人们仍然把“构建”的注意力放在修修补补上,而没有关注“转换”将带来整个格局的变化。这一点,与经济体制的重建相比反差尤为明显。其实,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就可以打破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正视社会存在的改革对社会意识的变革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不忽视社会意识变革对社会存在改革的能动作用),改变“构建”只能修修补补的观念,将视角转向以伦理精神的转换为引导的德育变革上来。
其次,“转换”是新格局中目标构建的依据和底层结构。德育目标是德育格局中的基础部分,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内容、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也最终影响到德育效果。它要求德育目标要有指导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也就使目标构建必然受到这一时代的伦理精神的左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精神结构,并明确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结构。直观地看,“转换”的三个方面自然形成了三个板块和三个层次:?(1)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精神,即“社会的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辅相成,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个人利益和个人牺牲在人生价值的意义上达到辩证的对立统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即社会主义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目的与手段、导向与自控、对立与统一的结合,其基本原则是公平与效益、物质与精神协调一致,?其核心是合理利己,兼顾他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3)中国传统美德的伦理精神,即扬弃“家族本位主义”,纳入具有时代精神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地看,这三种伦理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有层次序列的整体,即以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为先导(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为主体,以中国传统美德的伦理精神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伦理精神。
如果上述伦理精神的结构能够成立,就可以相应建立德育目标新结构。其基本思路是,在社会主义精神这条红线的贯穿下,根据不同层次伦理精神的性质、功能和对象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不同思想道德及其行为的接受规律,探寻切合实际的层次结构。例如,从纵向的时序看,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首先接触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社会关系和浅显的国情(包括乡情民俗等);接下来是从形象地感知到抽象地认知所处的社会及其各种关系,其中对未来将要进入、且与生存和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部分(如经济关系等)最感兴趣,这也是一种现实层次的实践理性的需要;然后再对自然、社会、个人等关系进行综合、批判性的认识和选择,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可能在一般个人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形成崇高的社会理想。再从横向的空间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家庭、工作中的社会关系等等)不会完全一样,对教育所传递的信息也接受得不一样,一句话,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不同会使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差别;所以,在总的目标一致下,德育也要“因材施教”,给不同情况的学生确定适度超前又能够达到的目标。实际上,这种结构在现实中纵横交错,如盐溶之于水,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值得顺带提及的是,与新的目标结构相应,德育内容也必然会调整、更新,至少三个层次、三个板块既可以相对独立地形成子系统,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人我不分篇8
关于陶渊明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论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评,把“自娱”说视作其创作理想,从无异词。陶渊明对社会与政治并未忘怀,“平淡”不过是外在表层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审美趋向的实质是外淡而内奇,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这和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外和内刚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时代息息相关。
【关键词】陶渊明;文艺思想;审美追求
陶渊明诗的外在风格与内在的审美倾向,存在微妙而不易觉察的悖论形态,然而又非常协调有机地融成一体。以往论及他的创作态度、文艺思想、文学倾向,或者美学思想,都归之于人格的“真率”,风格的“平淡”,主要特征是追求“自然”。如今看来这种认识涉及的只是外在表象,其内在实质却与此迥然有别。内与外的绝大差异——外淡而内奇,这种外象和内涵的悖逆,于内尽力拉大其间的距离,在外尽量淡化这种落差。二者既是矛盾的,不平衡的,又呈现出协调与统一。它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横岭侧峰,视白却赤,是一片平静而奇异的沼泽,往往使人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透过“平淡自然”的外美层次,走近内外结合的审美境界,这就是我们竭力追寻的目标。
一、奇情异彩的实质
“真率自然”的陶渊明有着无尽怀的矛盾与苦衷,他“平淡”的外美,包裹的却是一个奇异的审美世界。“平淡”、“自然”不是他追求的终极,只是他的“过程”,或者仅是一种手段,抑或属于包装性的“广告”。陶诗审美的终极,正在于相反的一面。
陶渊明的“好奇”,首先最为显明地体现在好用“奇”字上,他用“奇”字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格与理想,抒发不同时俗的情怀与志趣,刻意地展现了对“美”的限定与追求。其人与其作,都归属于“奇美”之中。这些都体现在反复出现的“奇”字上:
1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1]《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2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自我抱兹独,亻黾亻免四十年。[1]《连雨独饮》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1]《移居二首》其二
4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1]《和刘柴桑》
5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1]《饮酒》其八
6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1]《桃花源诗》
7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咏荆轲》
8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1]《感士不遇赋》
还有均用《山海经》的5例:
1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1]《述酒》
2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1]《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
3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1]《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4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1]《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5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1]《蜡日》
加上《读史述九章·管鲍》的“奇情双亮”,《祭从弟敬远文》的“爰感奇心”,为外祖父所作传记的“奇君为(衤者)褒之所得”,凡16例。超出了每被人们称道的“化迁”、“大化”的数量,在不丰的陶作中,数量不能说不多。而且从38岁开始,一直用到暮年,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不能不算作一道奇异的风景线。这些为数众多的“奇”字,长期为我们所忽视。
这些“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奇怀、奇心、奇情;奇踪、奇功、奇名;还有奇文(包括文章与色彩)、奇树、奇鸟、奇色、奇光、奇翼、奇歌以及奇绝。用《山海经》的5例,或许没有多少深意,但至少见出诗材选择的特异与开阔,都和《山海经》奇异事物相关,此前无人如此集中地描写,这显示了他“好奇”的一面。其余几例就颇有些意味:例1与例5,本为平常的山和树,却从中看出或想出“奇”来。特别是后者,与例2一样,均为自况之词,或为独飞八表的云鹤,或如卓然挺立的高松,均寄托与众不同的志趣与审美趋向。可以看出作者独立不群的奇逸人格。例4的“奇怀”仅在平常的“良辰”中发想,平静中见出“奇”来,很能显出陶之为人为诗的本色。例7的荆轲欲求之“奇功”,例6通向桃花源“理想国”的“奇踪”,其奇绝或胸中之“奇怀”就自不待言。他好读书,且好读奇书,从例3可看出来。让他自己说,便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1]《读山海经》其一。还有“好奇”的《史记》使他引发了那么多的感慨。就是“周王传”,即出土不久的《穆天子传》也进入视野。读奇书而生“奇怀”,有奇怀而自具“奇心”,因而对“奇功不成”、“奇名不立”自然就有许多感慨,就有不少的悲愤、沉痛与激烈。总之说起襟怀、心意、志趣、理想、功业、名声,乃至所读之书,所想之歌,甚至山石、峰岑、树木、飞鸟,都烙上“奇”字的鲜亮印记。
平平淡淡的陶渊明,怎么发出这许许多多的奇情异想,奇绝得让人惊诧!这些奇绝异语,在他淡化的一生与诗文里,一经发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对于他的人格与诗风,都须重新审视一番。至于审美追求,如果仍停留在“真率”、“自然”、“平淡”上,似乎就再不能那么惬人心意。
以上诸多“奇”字,和他审美追求最为密切的,应是《饮酒》其八的“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陶诗之美是人格化的,他的审美追求极境,亦属人格化的。他不愿做普通的像“连林”之树的人,企求“卓然见高枝”,岁寒而后凋式的人格美。这种人格美在“众草没其姿”的春夏是显不出来的,只有“凝霜殄异类”时俗树凋落,松树仍青,方显高枝之卓然,突现出独特与奇异。东篱之秋菊与东园之青松,无不寄托岸然自异、远弃流俗的胸襟抱负。清人温汝能《陶诗汇评》卷3说:“此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语语自怜,盖抱奇姿而终于隐遁,时为之也,非饮酒谁能遗此哉!”“奇树”所体现的“奇气”与“奇姿”,正是他紧接下一首的“禀气寡所谐”独立不群的性情流露。所追求的人格与企望的审美境界,就是独特与奇异。这里只表示了在外界自然变化中的显示,那么对这种奇绝独异美的追求方式与手段又将是怎样的呢?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会看得更为清晰: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位从弟颇得陶渊明风范之仿佛,敬远的性格志趣爱好亦与他相近。他向这位知己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绝大的孤独与寂寞,自叹自逊而又自尊自宽,俯仰之间盘旋跌宕出一股凛然劲直之气,傲物自高之意隐约可见。按《宋书》卒年63岁说,则此诗作于距归隐尚有两年的39岁。此为示志亮意之作,看他那铁心“栖迟”隐居的样子,很可能与桓玄即在本月初公开篡晋称楚有关,开口“寝迹”、“貌与世相绝”,闭口“荆扉昼常闭”,颇有“声明”性质。此前四年即安帝隆安三年(399)冬,他已入桓玄幕府,隆安五年(401)冬丁忧家居,作此诗已居忧整两年。时安帝被桓玄迁居浔阳,无论是从晋从玄,在当时于渊明都很便捷。看他“平津苟不由”不屑一顾的语气,似有不愿火中取栗的理智。清人陶必铨说:“是年十一月桓玄称帝,著眼年月,方知文字之外所具甚多。”[2]卷3引陶渊明诗文一涉及到政治,便非常谨慎。诗题若不标示年月,他那绝不会无动于衷的心情,即“文字之外所具甚多”的想法,便无法从文字中揣知。
我们特感兴趣的,是这诗中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两句,或许为写雪而写雪,但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13还透过一层说:“‘倾耳’二句写风雪得神,而高旷之怀,超脱如睹。”清人张玉谷亦云:“就雪申写二句,声销质洁,隐以自况,不徒咏物之工。”[3]307不管其或然或未必然,无论是否有此用心,如上文所言陶诗美属于人格化的审美,我们完全可以用此二句作为打开陶诗审美趋向的一把钥匙:他追求诗美的方式与境界,真如他笔下的这场大雪,他追求美的过程与形式就像雪之飘落——“倾耳无希声”一样;所达到的境界与效果,亦如雪之“在目皓已洁”一般。陶诗乍看平淡无奇,甚或散缓乏力,熟视却淡中有味,平中含奇。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讶的内在。以“无希声”的运作,达到“浩已洁”未能轻易料到的效果。如果说前者属于道家“大音希声”的黠慧,后者则带有儒家“大济苍生”的执着与憧憬。陶之思想儒道兼综,其审美追求亦出于二者相济互补,而“在目浩已洁”的另一具象,即确属自况的“独树众乃奇”,它们共同展示陶渊明审美追求的同一旋律:外在的淡化与内在奇特的交融,平淡与奇情异彩构铸为一体。
二、田园奇情异彩的体现
最能体现陶渊明的审美追求与诗美境界的,莫过于他的最负盛名的“田园诗”了。他的田园诗,既是诗化的田园,美化的田园,也是人格化的、哲理化的田园。当然还要包括疲倦与贫穷,饥馁与冷冻,灾害与不幸。所以他的田园诗是由省净的诗语,独立的人格,以准“农民意识”的哲思浇灌出来的,由付出“君子固穷”代价换来的,由对“八表同昏”的官场决裂后愤发出来的。对此,须以足够的“综合治理”,避免以往解读误差;否则重复无谓的讨论,只能陷入积淀已久的误区。
我们曾经指出他的田园诗是由“田园世界”与“官场世界”的对峙构铸的,田园的“风光”是由厌恶且横眉冷对的“车马喧”与“樊笼”作参照系,强烈比照出来的,所以这类诗并不“平淡”[4]85-86。这里仅就他纯粹的“田园风光”,其审美追求,不是“静穆”,亦非“平淡”、“自然”、“真率”,而是具有更深厚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陶诗凡123首,其中纯属于田园风光的并不多。若按文学史家的划分,弃官前有《和郭主簿》二首、《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荣木》等,弃官后有《归园田居》5首、《饮酒》、《杂诗》、《咏贫士》等组诗中一部分,以及《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等,约20多首,占不到1/6。而这些亦并非纯写田园风光或田家乐。若以较纯粹眼光看,就剩下《和郭主簿》其一,《归园田居》5首,《怀古田舍》其二,《饮酒》其五、其八,《咏贫士》其一、其二,还有《读山海经》其一等16首,占其作1/8。这些诗中,拥有最容易使人不忘的描写田园风光的景致:田畴,稻苗,远村炊烟;披草来往,但道桑麻;晨兴荷锄,带月而归;东篱采菊,南山在目;草木扶疏,众鸟欣鸣;乃至于鸡鸣狗吠,深巷桑树,都一一上了诗,展现了一道道“田园美”、“农夫乐”的风景线。且不说就在这些诗中,还包含着和这些美乐风光相毗邻的“田家忧”与“农夫苦”,以及对官场的横眉冷对。单就这些风光本身看,当时却被视为“田家语”。为他辩护的钟嵘,有感于“世叹其质直”,在《诗品》中却标举他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