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有何特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带你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扬马尔特所撰写的同名小说。“一片无垠的大海,一艘救生艇,一个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这些看似不相干却乂神奇的场景,被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搬上了电影银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国内院线上映,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票房也大获成功。年月日,李安导演带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届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
除了最佳导演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获得奥斯卡的项提名入围,拿下了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和最佳视觉效果三座技术类奖项,连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了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少年派的艺术风格剖析
一、角色选择的艺术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出现的人物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却主次分明,其中每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李安突出表现了每个人物的特征,使人物造型更加诗意化,与此同时也表现山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性。
在交代电影背景的前半段时,出现了四个人物形象,分别是少年派的父亲、母亲、厨师和水手。派的父亲在当地经营家动物园,从他的形象来看,父亲则代表着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他处理问题时更多地是通过现代性的方式,其对于凶猛野兽的残暴天性也是毫不置疑,这从他阻止儿时的派给老虎喂食,并让其亲眼目睹老虎残忍咬死山羊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出。
由于派的父亲象征着少年派心中理性科学的以卖弄,所以在对他的画面和特写镜头描述中多出现冷峻的色彩,给人以严肃的印象。
派的母亲则是一位索食主义者及植物学家,她虔诚地笃信宗教,并宽容地帮助派寻找自己的信仰,她代表了派内心精神感性的一面,因此对她画面的描绘具有明媚柔和的色彩,体现出温柔感性的力量。
这两个任务的设计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像派这样位在西方现代科学的教导下成长的少年却有着懵懂的宗教意识,这是少年派日后能在海上漂流泽存的主观条件,也将故事的意涵升华到信仰这一更抽象,更有发挥余地的层面。
电影后半段中与少年派同船的斑马、猩猩、魔狗与老虎则分别照应了前半段中出现的人物,使观众看后能回想到电影中出现的各个人物,进而联想到人物与动物间隐含的对应关系,从而使观众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
二、技术手法的艺术性
这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是如何展现出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奇幻场景,包括电影拍摄中最难完美展现的四个元素:孩子、动物、水及3D。
船难是好莱坞电影惯用的题材,险中幸存也是西方大片常用的情节。但是,要拍出在漫无边际的大洋中共生的少年与老虎,以及壮丽的海上奇景与内心情感的外化,则需要在虚幻与现实间恰如其分地游走。
如果过度写实就难脱纪实电影或冒险故事的俗套,因此导演在电影情节架构上做了很多技巧性的修饰。电影的叙事方式分为常规线性叙事、多线性叙事、会议叙事、环形结构叙事、倒叙线性叙事乱线性叙事和重复线性叙事等七种。
《少年派》中则运用的是倒序线性叙事方式在时空结构上穿插三个时空序列的叙述,由成年后的主角与作家交谈的现在时做倒叙式开场,漫谈中铺垫出航海前的成长背景,关于家庭和成长片段的讲述则用来调整故事节奏,少年与虎的航海历险中也没有暴露太多血盆大口及海难风暴的场面。
李安运用倒叙式的叙事手段来结构整部影片,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来开始电影。影片中这个讲述者就是中年派,他在向一位作家聊天的场景下展开对少年派故事的讲述。
通常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来开始电影,那么电影结束时还会是这个讲述者来做结尾。这些尝试,一方面使电影显得不会急功近利,也将导演对于家庭观念、风土人情的理解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故事的隐喻拉得更加深远延伸到关于精神层面的亘古话题,即信仰、意义及命运。
而3D技术也把写意和写实、浪漫和现实天衣无缝地巧妙杂糅到一起,形成独特的3D美学。在微观创作技巧上,通过开片的那些动物奇观,前景人物后景背景的切画延时等小创意,在场景转换上实现了新的技术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些尝试是技术观念的推进,总体来说,尽管是为了支撑电影发展不得已而为之,但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色彩语言的艺术性
黑格尔曾说过:“颜色的观念性较强,所以宜于表现观念性较强的内容。”色彩是具有强烈的表现性的,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精神感受。
色彩语言的象征性通过形象的隐喻和色彩的烘托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可以达到无法言喻的独特精神感受和效果,使电影艺术作品更加耐人寻味,使之富有浓郁的审美情调。色彩诺言不同于文字及语言艺术,其隐喻的艺术性是不可言传的。
色彩语言对于影视制作的视觉烘托至关重要,不同的色彩语言能反衬出主人公不同的心理变化。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上映后,凭借完美的3D效果、炫丽的视觉奇观以及震撼人心的故事在纽约影展获得盛赞,由于影片改编白“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全球同名畅销小说,因此其色彩语言及场景构思的选择及应用也极具艺术考究。
该片的美术设计戴维·葛罗普曼说过,整个影片场景及后期的色调处理均作了多次修改,故事中有无数狐攀、既超现实亦神秘的浮岛,据美术设计师所言,这些都是结合实景拍摄,是美术色彩处理与数字技术分析的成果。
在影片前半部分交代背景时,所用色调暖色为主打系,色彩浓郁的动物园、茶园、派的学校等场地的用色总是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教堂里的那一幕,所用色调为庄严肃穆的白色系,明亮朴素、淡雅高洁,是冷色系,也是高雅色,能烘托出教堂安静又肃穆的氛围,也就是在这样的色调下,翻开了派探索宗教本质奥秘的第一页。
在海上漂流时,色调忽转,变为海蓝色,有神秘高深之境,可以反映出派在飘渺大海上肃穆孤清的内心状态。
接着,影片中又用亮丽鲜艳的色彩描绘午夜星辰和神秘海洋这些奇幻壮丽的景象,用冷峻的色调反衬人物内心的恐惧,待派和老虎迷茫快失去希望之时找到的小岛时,此时的色调又忽而转暖,茂密的植物和狐骤,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用柔和的色调反衬人物内心的逐渐强大。
小岛的晚上一切又变得不一样,正是导演熟练的运用光影和色调转换,才使得电影中人物内心更加丰硕饱满。影片快结束时,派躺在医院,色调又回到了明亮朴素、安静肃穆的白色系,派娓娓道出两个故事,荒谬不可置信中又隐隐透出一丝平淡真实总之,色彩语言的合理运用,不仅为影片隐喻的故事增添了很强的神秘色彩,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加分,还给观众营造了完美的视觉盛宴。
四、情感表达的艺术性
色彩的强烈对比使感情的表达更为直接,特写式的镜头也更能令观众体悟到角色当时当地的情感流动。
按导演所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其表达的是一个如何认识自我,接近信仰,体悟信仰的过程。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观影者来说,这种意义的感受会更深刻。
而普通观众还是更多地注意到主人公心灵挣扎的过程,作为导演也希望借此能使观众感受到少年派在这个他者语境中完成的自我超越。
最开始少年派目睹了残忍地弱肉强食,后来不得不与天性凶残的老虎同船并试图维系你活我也活的平衡状态,这是对于他者的丧失与重建。
而最后派面对日木人询问时抛出的第二个故事则成为主人公对自我的分裂与救赎,老虎“理查德帕克”究竟是否存在就成为了派对自我分裂与救赎的认同与否。
这种对观众情感与想象的召唤借由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及思想感情层的层层递进逐渐发散出来,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各类审美留白及感受的不确定性,也激发了观众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填补和解读。
总而言之,无论个人的解读将是如何,本片所使用的拍摄技术、处理技术、色彩语言等艺术手法所传递出的感情,使得这部本被认为无法拍成电影的小说成为观众面前生动的画面。
这部影片在中国取得的成功,是对该片艺术性的褒奖更反映了影迷的需求。
少年派的叙事策略
讲好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核心所在,文学如此,电影亦莫能外,而电影本身就是叙事艺术。
中国作家莫言的诺贝尔演讲题日是《讲故事的人》,他自称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演讲本身也是由一系列故事组成,其中有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有从别处拿米的故事。
莫言用故事讨论了人在体制内,如何保持真实,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何以为善的问题。
莫言之所以没有发表宣言式的理论主张,也没有产生对世界的看法,更没有回应获奖后遭受的批评和争议,那是因为讲故事的力量有时比其他表达方式更为强大。在这个意义上,李安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少年派的奇幻源流》其主题既是人性本质的善恶转化,又是感性理性的辩证思考,还是信仰与宗教的认知领悟,面对如此厚重的文化主题,李安导演采用贯博采众长的叙事策略,把这部影片中调和了多种艺术元素和技巧。
一、宏观的叙事视角
作为一名亚洲导演,李安讲述故事的视角偏东方化,有人评价:“世界主义即是这种视角的体现。”
虽然李安导演仍旧将这种叙事视角用于《少年派的奇么漂流》,但这一次出发点为“全球一体化”,站在顶端看世界,将“人之初,性本善”和全人类的信仰通过宏观、开阔的视角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不光是单纯的以东、西方人类独有的视角去叙述,将尊重“本土文化”作为开端。通过该电影的叙事构成要素,我们便能发现其中李安导演对叙述视角的改变。
我们将地点要素作为分析的开端。李安导演将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作为影片的开始展现给观众,接下来,随着故事的发展,三大洲、两大洋这样浩瀚的领域也呈现在了观众的视野中。
在演员的演绎方面,李安导演选择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种去表达同一种思想,这样不仅使叙述视角扩大,而且将全人类的精神问题作了很好的阐述。
其次,影片通过讲述三大教派(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对主人公的影响,将信仰问题进一步放大化等多个故事情节,将故事环环相扣、布控周密表现的恰到好处。
而该片的普世价值也正是体现在这,李安导演在该片中多次表现出了全球共认的普世价值,以这种普世价值的视角进行探索。
多重标准并不难理解,重要的是怎样去选择对的认知,正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人性才得到锻炼,学会更高的品质。
人类所犯的太多罪恶都是对自然以及人类法则的颠覆,而普世价值的体现是在于有容乃大,学会抱以敬畏之心去爱,宗教的初变也莫不如此。
通过观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们不难发现:影片很容易被观众认可:影片中宏观、开阔的视角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李安导演将东西方不同人种的视角有效的糅合。
但是,通过我们对电影的深入研究,另一种叙述方式也尤为重要----蒙太奇式,否则光黎这种叙事视角的改变也是独木难文的。
二、蒙太奇式叙事方式
众所周知,在经济社会背景之下,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商品。于是乎,电影有了商业片和文艺片之分。
无论是从我国电影界广受赞誉的《Hello,树先生》和《立春》等纯艺术作品分析,还是从诸如韩国等其他国家的文艺片来看,它们都不同程度的陷入到了只被少数人接受的窘境之中。
“因而,为了让自己的电影梦得以实现,每一个导演都在孜孜不倦地追寻商业和文艺并济的道路。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就通过复式叙事的方式,将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缓解。
所谓复式叙事方式,就是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将两个故事同时进行了讲述。首先,电影的表象讲述了海难之后,主演派和老虎、斑马、露狗、猩猩共同逃上了救生艇,在动物之间相互厮杀之后,派和唯一生存下来的动物老虎从敌对到相瓦依赖、再到分道扬镀的故事。
而随着电影高潮的到来,派获救后日本保险员的出现,我们又看到了电影中的另一个故事,即:派、佛教徒、厨子和妈妈先后逃上了救生艇,在逃难的路途中,厨子首先吃掉了佛教徒,而后在和妈妈争执中,将妈妈杀死,最后派在愤怒之下杀掉厨子,并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吃掉了他。
善恶本是人性,人性恶的方面也是必然之逻辑,通过复式叙事方式善恶穿插、虚实相间,使观众从电影中观有所思看有所悟也更加地清晰明了。
无疑,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导演通过两个独立的故事并列在一起而后又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串联式的贯通讲述。
从商业片和艺术片的性质分析,导演是将一个以票房为创作源头的故事和一个通过艺术阐释人间冷暖的故事进行了缜密的结合。如若把这两个故事看作为两个不同画面时,那么李安主要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式剪辑手法。
前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曾对蒙太奇这样评价过:“在影视艺术中,将对列镜头衔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种相互交织的复式叙述方式,同样达到了这种艺术效果(既为这个好莱坞惯用的海难、劫后重生的商业故事赋予了创新性的艺术魅力,也将纯艺术电影推向了普通大众面前,从而为整部影片带来了意味深远的内涵)。
少年派中意境的营造
李安,国际知名导演,通过观赏他的影片,我们会被影片中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吸引。
但我们从中发现,不论如何改变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论影片多么的绚丽多姿,画面多么的震撼人心,一切艺术都源于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再一次品味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你会发现,影片艺术的本质其实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在美学的研究问题中,意境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意境对于艺术美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对于艺术哲学更是尤为重要的范畴。
“意境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文艺作品做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导演通过自己生动的编排,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以及虚实结合的画面呈现的完美无缺,将电影的整体表现的韵味无穷,这就是电影中的意境。
而且能够将意境结构的灵魂,实景展现的魅力无穷,则说明意境不论从艺术还是审美的角度上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一、意境之“境”
在造境方面,可以说李安导演有着极高的造诣,通过各部影片均可以体现为了展现《卧虎藏龙》中别具匠心的意境之美,导演特地将独特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
画面中的竹林、大漠以及韵味十足的徽派建筑,展现了浓浓的中国味,再加上飞舞的场景和打斗的场面,把东方意象表现得美轮美奂。
《色戒》这部小说被李安导演尊崇为张爱玲最好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之后这种中西结合,复古与时尚的“意境”很好的表现了影片的视觉风格。
影片中,黑色老爷车、艳丽的歌舞厅、旗袍美女、小贩的叫卖声和汕亮中分头的男人,展现着老上海歌舞升平的生活,通过这些被导演加工过的实景,体现出了影片中因境而生的意,进而将记忆中的老上海所表现的怀旧推向极致。
二、意境之“意”
李安导演的作品中,“意境”中的“意”--向被称为是李安的拿手好戏。而“意境”作为中国各类艺术的本性和灵魂,也只能有深受中西方文化熏陶的人,才能将两种文化有机的糅合在一起,这个人便是李安。
电影中每次出现“幻境”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大海的出现,虽说是幻境,但带给观众的却是真真实实的意蕴。
当船沉没之后,绝望的派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下,丢出了充满希望的漂流瓶大海依旧广阔,天气可以随意变化,此时生存的希望,虽然遥不可及但依稀可见影片中,导演通过以虚代实,将夜里希望与恐惧的争斗和尸体引鱼群这两个现实的情景,以闪烁光芒的鲸鱼和飞鱼风暴这种现实中不存在虚景呈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这种以虚代实的风格不够过瘾,那么另一个段落你会有新的发现,该场景中:海面上浮现的母亲的脸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拼凑而成。
同样,老虎与派相伴的故事也是虚构而成,但是当两种虚景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反而觉得“实”。这个场景派绝望、孤独的漂流在大海上,是现出了由于思念母亲所引起的幻想,同时也反映了母亲死于海难中的真实写照。
虽然,“感知”“形式”、“形象”都与“意味”紧密联系,但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
我们看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虚实相交,看似虚幻的画面,流露出的却是真实之意;看似真实的情景,表现出的却是虚幻之意,这些都为以境表意,使影片更具有感知层面。
该影片的成功,心灵领域的探索远大于技术层面的突破。导演将一片片唯美的画面所带来的“意境”,把人物内心世界真实的表现出来。信仰以及信仰好与坏成为了贯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个重要主题。
从派开始喂养理查德帕克到几次想将其置于死地都很好的将这个主题体现出来。当派绝望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望向理查德帕克的时候,它却毅然决然的消失在了丛林中,这一场景更是将这一主题推向高潮。
这个片段,不需要任何文字,声嘶力竭的哭喊声足以表达派当时的情绪,将伤心至极的情感表现的恰到好处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忍不住的去翻翻《少年派》原著:“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
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读完原著,大家一定会为李安导演这种造境表意的能力拍手称快。
影片的内涵主要取决于意境,3D技术更是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意境造景展示到了极致。为了使画面更加美轮美奂、更具有立体感、动物更具有灵动性,以及展现这段旅途和经历的不平凡。
通过海上之旅的惊心动魄,使人原有的信仰和人生价值受到动摇,彻底将灵魂掏空,最终找回自己最初的信仰。这些主题完美的体现都和影片中造景密不可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是通过唯美的意境和梦幻般的故事带给大家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段死灰复燃的精神之旅,带给大家无限的遐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