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瓷哲学:首度解读稻盛和夫从未公开的京瓷秘籍

  ◇保持乐观开朗 /

  2 精益求精 /

  ◇为伙伴尽力 /

  ◇构筑信赖关系 /

  ◇贯彻完美主义 /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 /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

  ◇自我燃烧 /

  ◇爱上工作 /

  ◇探究事物的本质 /

  ◇成为旋涡的中心 /

  ◇率先垂范 /

  ◇把自己逼入绝境 /

  ◇在相扑台的中央发力 /

  ◇直言相谏 /

  ◇戒除私心才能正确判断 /

  ◇具备均衡的人格 /

  ◇实践重于知识 /

  ◇要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

  3 做出正确判断 /

  ◇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

  ◇大胆与细心兼备 /

  ◇以“有意注意”磨炼判断力 /

  ◇贯彻公平竞争的精神 /

  ◇注重公私分明 /

  4 达成新事业 /

  ◇怀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

  ◇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

  ◇勇于挑战 /

  ◇成为开拓者 /

  ◇认为不行的时候,正是工作的开始 /

  ◇坚持信念 /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

  5 战胜困难 /

  ◇具备真正的勇气 /

  ◇点燃团队的斗志 /

  ◇自己的道路自己开拓 /

  ◇有言实行 /

  ◇深思熟虑到“看见结果” /

  ◇不成功决不罢休 /

  6 思考人生 /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

  ◇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

  ◇心想事成 /

  ◇描绘梦想 /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

  ◇抱纯粹之心,走人生之路 /

  ◇小善乃大恶 /

  ◇人生须时时反省 /

  第2章经营要诀

  ◇以心为本的经营 /

  ◇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 /

  ◇遵循原理原则 /

  ◇贯彻顾客至上主义 /

  ◇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 /

  ◇贯彻实力主义 /

  ◇重视伙伴关系 /

  ◇全员参与经营 /

  ◇统一方向,形成合力 /

  ◇重视独创性 /

  ◇玻璃般透明的经营 /

  ◇树立高目标 /

  第3章在京瓷人人都是经营者

  ◇定价即经营 /

  ◇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量入为出) /

  ◇每天都进行核算 /

  ◇贯彻健全资产原则 /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

  ◇目标要众所周知,彻底贯彻 /

  第4章关于开展日常工作

  ◇提高核算意识 /

  ◇以节俭为本 /

  ◇按所需数量购买所需物品 /

  ◇贯彻现场主义 /

  ◇重视经验 /

  ◇制造完美无瑕的产品 /

  ◇倾听产品的声音 /

  ◇贯彻一一对应的原则 /

  ◇贯彻双重确认的原则 /

  ◇要把事情简单化 /

  第2页 :

  精彩书摘

  前 言

  1959年,一群赏识我技术能力的人向我提供支援,并帮助我创立了京瓷公司。创业伊始的京瓷是一家资本金300万日元、员工28人的小公司。连公司用房都是租借的。

  刚刚创立后,京瓷就立即遇到了诸多问题。而每当遇到问题时,员工总会接二连三地要求我做出裁决。当时的我,只要判断稍有失误,就可能会让襁褓中的公司陷入危机,使员工流落街头。于是,对于公司经营既无经验又无知识的我,开始绞尽脑汁地思索“要怎样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要怎样才能让公司持续发展?”

  经过苦苦思索,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首先要问自己“作为人,何谓正确?”一旦认定是正确的,就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底。大家小时候,学校老师和自己父母肯定教过你那些平常的、原始的伦理观。比如“莫贪心”“莫欺骗”“莫说谎”“要诚实”等。我把这些最为稀松平常的伦理观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准绳。

  这样的判断基准似乎过于单纯,但它正是能够看清事物本质、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而且,其适用范围不仅局限于日常的工作及经营,而且适用于人生中的万事万物,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原则。

  我经常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并坚持认真工作和经营。在贯彻这样的人生态度的过程中,我领悟出了“京瓷哲学”,也就是本书的标题。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明快的判断基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才能在经营京瓷、KDDI以及日本航空的过程中做到判断正确,从而使各公司发展成长。如今的我虽然已近82岁高龄,但回顾过去的人生,我感到幸福满足、精彩纷呈。这也多亏了“京瓷哲学”这盏明灯,使我在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做出了正确的决断。

  不仅仅是我,许多读者也来信,表达他们在读完《活法》(以“京瓷哲学”为基础而写成的书籍,中文版本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之后自己的喜悦之情:“(该书)使我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点燃了我的梦想与希望。”可见,这种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通用判断基准的经营哲学不受行业的局限,它不仅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石,还能够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成为使众人度过幸福人生的精神食粮。

  本书的内容基于京瓷的员工手册——《京瓷哲学手册》,该手册对“京瓷哲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以供员工学习之用。而在本书中,针对原手册中的每个条目,我会进行具体解说。

  本书原本是我从1998年秋季到2000年春季这段时间内的盛和塾讲话记录。在总计16次的演讲中,我以年轻企业家为对象,讲解了经营企业的方式方法。而这些讲话内容之后被编辑成册,作为京瓷公司的内部教材使用。后来在盛和塾塾生的强烈要求下,2009年,以《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为标题,作为盛和塾的内部读物,由盛和塾事务局面向塾生出版发行。

  于是,许多塾生表示“通过该读物,我和下属员工们一起学到了经营企业和度过人生的正确方式”,而随着塾生的宣传,该读物渐渐被社会大众所知,不仅在企业经营者当中,在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当中,要求公开出版发行《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今年正值京瓷公司创立55周年,之前作为公司“至宝”、除了盛和塾“拒不外传”的京瓷哲学,我觉得是时候把它贡献给社会大众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把它运用于人生及企业经营中,也希望这样的举措能够为我一直所倡导的“为社会为世人做奉献”的宗旨起到微薄的宣传作用。此外,我认为这或许正是成长至今的京瓷公司对于社会的一种回报方式。

  本书《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是我的“想法”和“活法”的原点。汇集了我八十多年来的经营活动和人生旅程的精华。我衷心希望本书不仅对商业人士能起到帮助,还能对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譬如教师、学生甚至家庭主妇起到“人生指南”的作用。祝愿本书能够帮助各位读者获得充实的经营成果和人生收获。

  稻盛和夫

  2014年4月

  第3页 :

  京瓷哲学是如何诞生的?

  自创建京瓷以来,直至今日,我把经营企业所必需的哲学,即“京瓷哲学”不断给员工们讲解,并与大家一起实践,这才有了今天的京瓷公司。因此,我准备依据这本《京瓷哲学手册》,详细地解释京瓷哲学的精髓。

  关于“京瓷哲学”

  在讲解之前,我想有必要说一说京瓷哲学的诞生过程。

  我出生在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就职于京都的一家陶瓷企业。因为是1955年4月,距战争结束刚好经过10年,整个日本已经开始从废墟中恢复过来。

  但是,我就职的这家企业却依然处于战后的混乱状态,连年赤字。记得刚进公司时,我的工资是每月8000日元。从地方大学——鹿儿岛大学毕业,总算有了工作,但自己今后的人生将会怎样呢?我非常不安。我在那家公司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精密陶瓷后来成了京瓷的主打产品。

  我刚刚大学毕业,却要独自一人承担这项研究,这使我愈发不安。我头脑里想的尽是:“这么不可靠的公司,应该尽早辞职,应该去找一家好一点的企业。”可是,当时就职很困难,即使是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连这家公司还是托人帮忙才进来的,即便想跳槽,也没有更好的去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不满,也只好默默地工作。

  后来,我决心把自己年轻的热情倾注到精密陶瓷的研究中去。一个破公司,老是迟发工资,但是既然发牢骚也无济于事,我想不如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中去。不可思议的是,这样做的结果,研究进展非常顺利,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本来,是为了逃避令人烦恼的现实才不得不潜心于研究,但实际上,这却成了我的人生观或者说哲学形成的一个契机。

  在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一项研究的时候,我感到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京瓷哲学。

  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样的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极其重要的东西。

  我27岁时创建了京瓷公司。那时我就意识到,我自己的人生、京瓷公司的未来,都将由我心中所持有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哲学来决定。

  为了让全体员工团结一心,经营者必须不断磨炼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在上旧制初中一年级时,战争结束了。我们那个年代,在战争中自然无法好好读书,在战后的废墟中,每天靠打工求生,也不能认真学习。

  当时传说继冲绳之后,美军将在鹿儿岛登陆,鹿儿岛整个街镇遭受空袭,被炸得面目全非,一片疮痍。

  在那种状况下,生活异常艰苦,我自己又不擅长学习。学生时代,连校服也买不起,只能穿着短衫,拖着木屐去上学。这样一个乡下小伙子从鹿儿岛来到京都,不会说普通话,关西话更是一句也听不懂,仅仅过了四年,就得挑起刚成立的京瓷公司的经营重担。

  从那一瞬间开始,作为企业的领导人,我必须把员工们凝聚起来。与我一起从以前的公司辞职的7位伙伴,加上新招聘的员工,我必须保障全体员工的生活。究竟怎样才能把员工们团结在一起呢?我烦恼不已。这对于只懂技术的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当时我想:“作为经营者,如果我自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生观,就很难吸引大家,带动大家。要想经营企业,要想经营出色,经营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人生观以及哲学境界。”

  另外,我想到,我自己的人生也将取决于我所持有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哲学。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决心重视哲学。

  “思维方式”大大地左右着人生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我认为:人生和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决定。

  前面讲到,我不是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而是毕业于地方大学,因此,就能力而言,绝对称不上一流。

  但是“热情”这一项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只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热情的分数可以很高。因为两者的关系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即使能力稍有不足,只要比一流大学出身的人付出更大的热情,就能取得比前者更大的成就。

  比如,一个“能力”80的人,“热情”只有10,那乘积是800;另一位“能力”40的人,“热情”有90,乘积就达3600。如果用加法,两者之差不大,用乘法计算,就拉大了差距。

  接下来再乘上“思维方式”。这就是我常讲的哲学,或者当事人所持有的人生观。这个“思维方式”我认为可从负100分到正100分的幅度内打分。

  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人有能力也有热情,但是他玩世不恭,认为这个世界反正不公平,尽是矛盾,因此自己干脆当小偷算了。如果这样想,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负值。即使他的能力和热情都是100,如果思维方式是-10,结果乘积就是-100000。

  也就是说,如果“思维方式”是负数,那么结果必然也是负数。

  在想出这个方程式时,我看到世上常有这样的人,他们毕业于名校,也很努力,但工作业绩上不去,公司经营不好,人生多有坎坷。可能就因为思维方式是一个负值。思维方式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负值,因为是乘法,整个结果都是负值。说那个人为人不太好,那个人品格稍微有点问题,并不是说品格稍有问题,他的人生也只是稍有问题,而是他的整个人生都会成为负值。

  相反,某人没有高学历,没有很高的教养,不怎么能说会道,但工作热情很高,人品不错,他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这样的事例很多。为什么呢?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原因,但实际上他的人格、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这个方程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那么,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是很清楚的。

  意识到这一点后再认真思考,那么就会注意到在过去,在战前的教育中就有修身和道德教育的课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们曾经学过很多。然而,这样的教育在战后遭到了全盘否定,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曾把修身和道德作为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以利用。

  但是我认为,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十分重要。难道我们不应该用高尚的理念,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指引我们的人生吗?从京瓷创业以来,我一直向员工们宣讲这一条。

  在反对声中竭力渗透“京瓷哲学”

  《京瓷哲学手册》有点严肃,好论理,要求一种克己的、严谨的生活态度。就是说:“我们公司以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思维方式经营企业,因此希望大家也抱同样的理念,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做事。”从1959创建京瓷公司开始,我就不厌其烦地对员工们这样讲。

  京瓷创建当年,是战后第14个年头,当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学生运动等左翼风潮方兴未艾。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京瓷哲学”却强调克己奉公,要求保持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因而在年轻员工中间,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京瓷公司是要进行思想管制吗?抱有何种思想,难道不是个人的自由吗?”

  本来思想和思维方式应该是自由的,但京瓷却要求大家“共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因此遭到员工们强烈的抵制,特别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抵触情绪更为强烈。

  对此,我苦恼万分。即便如此,对于不接受“京瓷哲学”、不愿分享“京瓷”思想哲学的员工,我会说:“你的观念与我的观念不同。即使是优秀的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观念不合,就无法共事。你可以去那些与你的想法一致的公司。”就这样,即使与他们断绝缘分,我还是决心让全体员工都接受“京瓷哲学”。

  “我们应该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当我这样向员工们灌输的时候,总会遭到员工的抵制,他们反驳说:“难道思想、哲学、思维方式可以强制吗?”我自己有时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但是在矛盾和烦恼中,我还是坚持将“京瓷哲学”推行下去。

  设定的目标不同,攀登的山峰也会不同

  京瓷设立后不久的那个时代,不管怎样强调哲学多么重要,人们还是无法理解。当时有这样一件事。

  京都有一家叫华歌尔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创业者塚本先生在京都的经济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常与年轻的企业家们喝酒交流。

  有一次,我们这些年轻企业家和塚本先生一起喝酒聚会。我一杯酒下肚,又谈起了严肃认真的哲学话题。这时有一位经营者却反驳说:“不,稻盛君,我可不那么想,我的人生观与你的不同,我不赞成你的意见,我的想法是…………”

  这时候坐在一旁总是笑眯眯喝酒的塚本社长忽然发起火来,“喂!你究竟说什么呢?稻盛君讲他的理念,你却说不,我不这么想,我的观点如此如此,你有与稻盛辩论的资格吗?对稻盛君,即使是我,也得刮目相看,在经营哲学上,连我也谈不上有任何的异议,你却说你不赞同,你有说这话的资格吗?”塚本社长突然如烈火般怒不可遏。

  被训斥的那一位很是尴尬,涨红了脸,他不理解塚本社长为什么朝他发火。因为事情很突然,我也吃了一惊。但过后,我领会了塚本社长的意思。问题就在于上述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以把人生比喻为登山。首先,重要的是决定自己准备攀登什么样的山。因为根据所登山的不同,要准备的东西也不同。如果是爬周边的一座小山,像去郊游那样的轻装就可以了。可是,要是想爬冬天的八甲田山,从防寒用具到宿营的准备等,必须预备好冬天登山所需的一切装备。如果要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连垂直攀岩的技术都必须掌握。

  也就是说,根据人生目标的不同,所需要“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

  当时塚本社长想说的是:你这位先生与稻盛君对立,说什么“我不那么想,我这么想”。其实,你与稻盛君没有可比性。如果以你那种浅薄的思想,也可以经营与京瓷一样规模的公司,那问题可以另当别论。但你只是个第二代,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产业,规模也好、利润也好,远远落后于京瓷,望尘莫及。你的思维方式与稻盛的思维方式能相提并论吗?你有辩论的资格吗?

  塚本社长想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想要把自己的公司带往何处,或者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就是说,你想达成的目的是什么,这决定了你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爬更高的山,或者说,想要办更高水平的公司,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那么,你的“思维方式”也必须是高水准的。设定的目标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

  我常对员工们强调要严肃认真,要克己奉公,可有人心生抵触,认为思想哲学不能强加于人。

  这时候,如果我这么说:“因为我要爬这样的山,所以需要这样的装备,就是说,需要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你只想马马虎虎、轻松随意地度过你的人生,那也行。可我们的公司需要这样的思想哲学,因为我们期望攀登这样的高山。”我想这样说服员工,他们就能明白。但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塚本社长发火这件事之后,距创业已过了很久。

  京瓷的目标是“世界第一”

  京瓷创立时,只有300万日元资本金、28名员工,在宫木电机公司的支援下开始起步。宫木电机公司位于京都市中京区的西京原町,京瓷租借该公司的仓库,一层当厂房,二层当办公室。

  从那时起,我就不断地对员工们说:“现在我们要把京瓷打造成京都第一的企业。不!要超越京都第一,成为日本第一。不!要超越日本第一,成为陶瓷行业世界第一的企业。”面对仅有的28名员工,我连续几天强调“要成为世界第一的企业”。

  看似一个不自量力的梦想,但我却确立了“成为世界第一的企业”这样的远大目标,并决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决定采取“严肃认真的、克己主义的”生活方式。然而,如今回想起来,这样的“思维方式”正是京瓷成为世界性企业所绝对需要的条件。

  京瓷创业后经过了二十余年,即使一流大学毕业的员工也不再对京瓷哲学抱抵触情绪了。因为依靠这种哲学,全体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结果就是京瓷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因为有了这种业绩,大家就再也没有什么异议了。

  公司的规模超不出经营者的器量

  从“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的方程式中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能力”每个人各不相同,主要是天赋,因此哪怕现在拼命努力,也很难有飞跃性的增长。但“热情”却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决定。

  在我主办的盛和塾(传授我的经营思想的教育组织)中,我经常对塾生们讲:“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来盛和塾学习的塾生中,企业的“二代”、“三代”占了一大半。所以我是替代他们的上一辈来严格教育他们。这些塾生有时听不进自家长辈的话,但在盛和塾里,他们会认真聆听我说的话。

  “你们继承了优秀的公司,你们一定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从上一辈传下的企业增大几倍,借以回报。这时,许多人会说‘不! 我已经很努力了’。我批评他们说,你们说‘已经很努力了’,只不过是你们自以为是。你们真的是‘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了吗?’”

  我这么说,是因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句话分量很重,决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看看你周围的人。当你睡觉时,有的人还在拼命工作。你得更加努力,不能输给别人。如果你努力不够,事业不可能顺畅。”

  这就是所谓“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热情”。它取决于个人的自觉。

  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

  领导者所持有的人生观、哲学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一切。企业的规模、品格超越不了领导人的器量,它与领导人的人格相匹配。俗话说:“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打洞。”企业的发展超不出企业领导人的器量和人格。想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想让自己的人生精彩纷呈,那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砺自己的人格。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第4页 :

  关于《京瓷哲学手册》

  京瓷公司在创立35周年的时候,就是1994年,编制了前文所述的《京瓷哲学手册》。为了便于员工随身携带、随时对照参考,特地把它做成了小册子。这是当时京瓷的伊藤谦介社长倡议的。在这本手册的卷首,我以“关于京瓷哲学”为题,写了下面这段话。

  35年前,在周围人士的热心援助之下,我和七位伙伴一起创立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公司创立初期,既没有充足的资金,也没有像样的厂房和设备。但是,我却拥有如同家人般同甘共苦的,能够互帮互助、互相信赖的伙伴。

  因此,我决定把“以心为本”作为公司经营的方针。如果说,最容易动摇、最难把握的是人心,那么,一旦互相信赖、心心相连,最坚牢、最可靠的还是人心。这是我的信念。

  此后,在“以心为本”经营京瓷的过程中,虽然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但是,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这过程中的各个时刻,关于事业,关于人生,我不断地自问自答,用这种方式总结归纳出来的,就是京瓷哲学。

  京瓷哲学是通过实践得出的人生哲学,其根本在于“人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人生态度”。采取这样的态度,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幸福,企业也会持续繁荣。我不断向员工们诉说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员工们对这样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共鸣,相信人具备无限的可能性,不断付出无尽的努力,这才有了京瓷今天的辉煌。

  为了京瓷公司永久的繁荣,为了每一位员工都拥有美好的人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领会京瓷哲学,并付诸实践。

  在这个重要的年头,我由衷期望,比较过去,大家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京瓷哲学,真正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

  这个“共有”,非常重要。不管是哲学思想还是经营计划,一切都要与员工“共有”,让大家产生共鸣,让大家一齐赞同,这是非常重要的。

  京瓷的经营理念

  对一般人来说,创办自己的企业,最初的动机往往是“想要赚钱”。但我却不是这样,因为京瓷是周围的朋友出钱出力,帮助我创建的公司。

  京瓷创立时的资本金是300万日元,而我当时只有15000日元。而且这15000日元还要养家糊口,因此,我没有向公司注入一分钱的资金。300万日元的资本金都是由相信我技术的朋友们出的钱。当时,出资人对我说:“我们相信你的技术,所以才出资成立公司。你不用出一分钱,我们让你以技术出资,把你的技术换算成资本金。”这样,我就获得了股份,并成了大股东。我并没有用钱购买股份,是出钱的投资者把股份算到了我的名下。因为有这一段缘由,所以,我创建公司并不是为了自己赚钱。

  京瓷公司创立时,最初的定位是:“让稻盛和夫的技术问世。”就是说,在以前就职的公司里,对于稻盛和夫的研究成果,经营者并没有充分理解,评价也不高。而这一次,稻盛和夫的技术可以向世间发扬光大了,作为自由活动的舞台,创建了京瓷,用这种形式开始起步。

  但是,在京瓷成立的第3年,十余名高中毕业的员工一起来找我交涉。他们手拿集体盖章的联名状,向我提出了要求——“刚刚创立的小公司,我们非常不安。今年年终奖金要给多少,明年工资要涨多少,如果不能给我们今后5年的保障,我们就辞职”。

  通过这次艰难的交涉,我舍弃了作为技术人员的浪漫,改变了公司的目的和理念,我把京瓷的经营理念改订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就是说,让作为技术员及大股东的稻盛和夫获得成功,并不是公司的目的,经营公司的目的在于“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不过,仅仅追求员工的幸福还不够,所以又强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有这么个原委,在这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京瓷哲学。所以在《京瓷哲学手册》一开头,我就揭示了这一条。

  在经营理念中,我们高调揭示,京瓷的经营目的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是指追求经济的宽裕和收入的稳定,同时,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从中感觉到人生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幸福。

  另外,我们不断磨炼技术,不断向世人提供卓越的新产品,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同时,不断提高公司的利润,通过缴纳更多的税金,为增进公共福祉做出贡献。

  为了今后能持续履行这样的经营目的,我们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让京瓷持续发展壮大,让每位员工都能安心,都能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公司。

  京瓷哲学正是这一切的行动指针,而且也是度过美好人生的思考基准,大家必须领会并付诸实践。

  第5页 :

  推荐序 人类社会需要利他哲学

  从科学管理到经营哲学

  1982年,我有机会去“日本生产性本部”学习“企业诊断”。“企业诊断”顾名思义就是给企业看病,药方就是科学管理的方法技法。

  其主要内容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以及丰田的看板管理,乃至后来德鲁克强调的目标管理,当然也包括开发产品、市场经营的战略战术等。总之,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同“科学”两字挂钩。

  偶尔有人提出经营是一门艺术。但是,没人把经营同“哲学”相连,当时不仅中国,甚至全世界,或许连“经营哲学”这个词汇都没有吧。

  在这一点上,稻盛先生不愧是先知先觉。早在1956年,24岁的稻盛在一家陶瓷企业打工时,因为排除了杂念,全身心投入研究,他有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稻盛开始意识到“心纯见真”这个哲理。此后,在领导百余名部下进行生产销售活动过程中,他又悟出了把部下的力量凝聚起来的“以心为本的经营”。

  当时三井物产一位大人物吉田先生在认真听取稻盛汇报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真不简单,你已经有了自己的Philosophy。”稻盛回去一查词典,才知“Philosophy”就是“哲学”。“经营哲学”这个词汇就此应运而生。

  稻盛先生说:“在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一项研究的时候,我感到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样的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极其重要的东西。”

  就是说,早在59年之前,稻盛就开始建立并实践他的经营哲学。但全世界的企业界,包括美国、日本、中国,长期以来没有人把“经营”同“哲学”挂上钩。汗牛充栋的都是有关企业经营的战略战术、方式模式、技术技巧,都是“术”的层面上的东西。

  明确提出用“哲学”来经营企业,这是稻盛破天荒的创举。稻盛在30岁前后已经非常清晰地、相当完整地构建了他的“经营哲学”。与全体员工一起实践这种哲学,“京瓷”这个起步于街道工厂的零部件企业,居然挤进过世界500强。评价世界500强的标准有一个致命的偏差,就是只讲规模,不讲效益。如果销售规模和利润率两者兼顾的话,京瓷无疑依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京瓷56年来从未亏损,而且平均利润率保持在10%以上,这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大企业中恐怕绝无仅有吧。

  而使用哲学这个“唯一的武器”,1984年,52岁的稻盛开始创建第二电电(后更名为KDDI),很快做到了通信公司中规模日本第二、利润率日本第一,而且不久就进入了世界500强,KDDI至今仍保持着令人羡慕的业绩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更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航空业的门外汉、78岁高龄的稻盛先生进入刚刚宣布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以后,通过与干部员工们“哲学共有”,仅仅1年,就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在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遥遥领先。而且连续5年来,日航的利润和利润率在全世界独占鳌头,即使在稻盛离开日航以后,日航仍然保持了高收益的企业体质。

  灿烂的思想哲学之花结出了丰硕的企业经营之果。从这个时候开始,“经营哲学”“稻盛哲学”“京瓷哲学”这些词汇才在日本、中国等地广泛流传。而一旦开始,这个势头将不可遏制,因为这个哲学就是经营一切事业的普遍正确的原理原则。

  从利己到利他

  人生在世,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会有各种利己的欲望,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等。这些不可一概否定。但人的欲望一旦过头,不但害人,而且害己。而人的欲望,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抑制的话,很容易过头。特别是有能力、有贡献、有财富、有权力、有威望的人,一旦利令智昏,他们就无法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对集团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对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要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什么秘诀吗?稻盛在经营的烦恼中,悟出了判断事物的基准。

  试想,如果没有尺子做测量长度的基准,我们就只能依靠目测,目测不可靠,而且因人而异,只有依靠尺子才能对物体的长度做出客观的正确判断。

  那么判断事物有没有像尺子那样的基准呢? 2001年10月28日在天津,我第一次听到稻盛讲,把“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当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惊喜,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换句话说,判断事物不以得失为基准,而以是非为基准。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是非之心”就是人本来就具备的良知。具体来说,就是做人应该正直,不应该虚伪;应该谦虚,不应该傲慢;应该勤奋,不应该懒惰;应该知足,不应该贪婪等。更具体地展开,就是本书《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的78条及其稻盛对每一条的详细解释。

  把这78条凝缩起来,再换句话说,就是以“利他之心”而不是以“利己之心”,对面临的一切事情做出判断。

  在明确了事物的判断基准以后不久,由于11名高中生的辞职事件,触发了稻盛对企业目的这个重大问题的思考。稻盛毅然决然,抛弃“让自己的技术问世”这一偏向利己的经营目的,而把京瓷的企业目的,也就是经营理念确定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稻盛说,正是这个利他的目的,为京瓷的持续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这本书,本来是京瓷内部经营管理的秘籍,后来也只在“盛和塾”内部传播,现在公之于世,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利他的行为。

  从企业哲学到拯救人类的哲学

  《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是稻盛先生在经营京瓷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无论是作为京瓷哲学“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也好,作为京瓷哲学“原点”的判断基准也好,还是稻盛称之为京瓷哲学“根干”的经营理念也好,以及京瓷哲学78条的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也好,所有这些,从利己和利他平衡的角度来看,这个哲学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而且完全适用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阶段的所有方面。

  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人类欲望的无限解放”。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道德的衰退,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巨大、深刻而尖锐的矛盾。不从正面解决这个矛盾,人类将没有未来,“人只为己”,结果势必会“天诛地灭”。

  稻盛的利他哲学是划时代的。京瓷、KDDI、日航这三家大企业,员工大约13万人,全体员工共同实践这个哲学,全体员工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憧憬、描绘、追求的,却从来没能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先生这50多年来进行的社会实验意味深长。稻盛的利他哲学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和睿智,指明了人类前进的方向,稻盛哲学就是拯救人类的哲学。

  我认为,不仅是企业的干部员工,不仅企业经营者们,而且各行各界的领导人,包括具备良知的各国的领袖们,都应该花时间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稻盛先生的利他哲学。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岫云

  2015/10/12

  第6页 :

  第1章 度过美好的人生

  1 提高心性

  人生的目的在于努力纯化和净化自己的心,从而拥有美好心灵

  我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直把“人心”视为最重要的因素。所谓“人心”,就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中的“思维方式”。而“热情”也是由人心所生。因此从表示人生和事业结果的该方程式中来看,也能知道“人心”有多么重要。

  我是理工科出身,大学的专业方向原本是有机化学,尤其是制造合成树脂等物质的石油化学,更是我的专攻科目。如今,各种化学物质导致地球环境的污染问题,但在当时,我确实梦想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新物质,从而造福世人。

  一般来说,凡是抱有这种梦想的技术人员,往往会倾向于“科技万能”的思维方式,但我从年轻时起,就认为“人心”要比科学技术更为重要。在踏入社会后,我也一直没有动摇过这种“重视人心”的思维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的讲演中,有关“人心”的内容往往占了最大的比重。

  1999年,山口大学迎来了建校50周年,该校的校长是广中平祐先生。广中先生是世界级的数学家,而且还兼任京都大学的名誉教授。生于山口县的广中先生4年前被聘为山口大学校长,当时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任期。广中先生热情邀请我给山口大学的学生们做纪念建校50周年的演讲,因为与广中先生私交颇深,所以我欣然答应。

  给大学生们讲什么好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把“人生的意义”作为演讲的主题。所以随后几个月之内,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人获得生命、来到世间的人生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即‘提高心性’。”“提高心性”“让心灵变得美好”“纯化心灵”“净化心灵”“成就美丽之心”…………虽然说法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却殊途同归——努力提高心性正是人生的目的所在,正是赋予人生意义的行为。各种机缘巧合,使我最终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心灵清澈则人生平顺

  为什么要把“提高心性”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呢?

  日本的佛教传道协会在宾馆房间等地方都会放置供人们免费取阅的《佛教圣典》一书。在书中,释迦牟尼佛祖对于“人心”,有如下开示。

  这个世界由心指引,由心牵动,由心支配

  迷乱之心,让世间充满烦恼

  万物以心为先,以心为主,由心而生

  以污秽之心指导言行

  苦难就跟随他

  如同车跟随拉车的牛

  以善良之心指导言行

  欢乐就跟随他

  就像影子跟随身体

  行恶之人,遭受恶报而痛苦

  行善之人,领受善报而快乐

  心污浊

  则人生之路崎岖不平

  必会因此跌倒

  心灵清澈

  则人生之路平顺安宁

  以身心清澈为乐之人

  可破恶魔之网,行进于佛道

  心静之人得安乐

  愈发努力,日夜修心

  如果一个人心灵污浊,那他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崎岖不平,因此必然会跌倒。而如果一个人心灵清澈,则他的人生道路会变得平顺,因此能够度过幸福安定的一生。释迦牟尼佛祖通过这种方式来向世人解说“人心”、开示法宝。

  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如果企业家心灵清澈,则企业经营状况便会顺利且稳定。所谓“提高心性”,即一心向善、美化心灵。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和经营事业都迈入良性轨道的原动力。

  ◇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

  观察世界万物:宇宙中物质的产生、生命的诞生以及进化的演绎,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其中存在着必然性。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都有进化发展的趋势,这可称为“宇宙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充满着爱、真诚以及和谐。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所发出的能量,与宇宙的意志是否协调,就决定了我们各自的命运。

  如果你拥有美好的心性,和宇宙的意志协调和谐,那么你的人生必将充满光明。

  刚才提到的释迦牟尼佛祖的开示中也有“如果一个人心灵清澈,则他的人生道路会变得平顺”的内容。但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说教色彩浓厚”的话似乎让人难以真正理解。我起初也无法理解,但突然的机缘巧合,让我顿悟到宇宙中似乎存在着“宇宙的意志”。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据说在银河系中,有几亿个与我们太阳系大小类似的恒星。而在茫茫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也是不计其数。

  尽管我们的宇宙如此巨大,但现代物理学家指出,宇宙在诞生之初,只是一小撮超高温、超高压的基本粒子。而突然发生的大爆炸,使得宇宙得以产生,而直到现在,其还在持续膨胀。最近,宇宙物理学家通过观测所得的数据,都逐渐印证了该“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

  一小撮的基本粒子怎么会变成如此巨大的宇宙呢?这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这是运用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而演算出的结果。按照这个理论,我觉得或许可以说宇宙是“由空而生”的。

  佛教中有“色即是空”的说法,其含义是“我们所见的表象世界的实质是‘空无所有’的”。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由一小撮基本粒子爆炸膨胀而形成”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质是‘空无所有’的”。此外,还有学说认为宇宙诞生于真空。“真空”原本是“一切皆无”的状态,但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原子的构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最前面的原子是氢原子,其质量最轻。氢原子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围绕着其转动。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介子构成。

  通过最新的大型加速器让中子和质子发生猛烈对撞,就会释放出基本粒子。通过这一实验,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爆炸使数个基本粒子互相结合,由此会产生质子、中子、介子。

  在宇宙形成之际,原本就存在的基本粒子开始相互结合,从而形成质子、中子和介子。而通过介子的作用又使质子与中子得以结合,从而形成原子核。原子核在俘获了一个外层电子后,最终形成了氢原子。

  原子之间的结合现象被称为“核聚变”,这也是氢弹爆炸的原理。氢原子通过核聚变相互结合后,就会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原子。如今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大约有一百种,但追本溯源,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基本粒子不断结合而成的。而这各种各样的原子,最终构成了我们的物质世界。

  随后,这些原子还结合成分子,分子又进一步结合成高分子。而这些高分子又与被称为DNA的遗传基因相结合,进而演变成了生命体。据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体是类似阿米巴虫的原生动物,而就是如此微小的阿米巴虫,在不断进化下,最终发展成了人类这种高级生物。

  宇宙起初只是一小撮基本粒子,但其一直在不断发展,片刻不歇,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宇宙。也就是说,宇宙具有这样的大趋势——决不停滞片刻,决不“安于现状”,而是不断推进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我觉得可以把这样的大趋势称作“宇宙的意志”。

  不做片刻停留,指引森罗万象、万事万物向着进化发展的方向前进。这样的大趋势(或者说意志)遍布在宇宙空间。因此,即便个人认为“我不用再进步了”、“我的公司不用再发展了”,宇宙也不会允许。“向前发展进步”是世间万物的大趋势,企业亦不例外。

  宗教家常说:“宇宙中充满关爱”,佛教教导我们:“处处皆有慈悲之心。”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这些说法与“宇宙中存在着使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的意志”的观点如出一辙。

  我曾经听世界级数学家广中平祐先生和京都大学教授、宇宙物理学权威佐藤文隆先生阐述过有关宇宙诞生的观点,我也当场提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否解释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意志’?”而他们回答道:“可以这样理解。”像广中先生和佐藤先生这样完全立足于自然科学来思考问题的学者,也对我提出的这种“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观点表示了认同。

  心中若能充满爱地度过每一天,人生及经营便能拨云见日

  “慈悲万物,关爱万物,使万物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流淌在宇宙中的意志。这与“只顾自己利益”的自私之心是完全对立的。因此我们的心中也应该抱有“希望宇宙中的森罗万象、万事万物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想法,从而与宇宙的关爱之心实现和谐与同步。

  有的企业家或许有“就算排挤他人、破坏他人利益,也要自己飞黄腾达、赚个盆满钵满”的想法,但这种思想因为与宇宙的意志背道而驰,所以经营事业注定不可能长久顺利。

  而如果企业家的心中充满爱,那么他的思想就与“宇宙的意志”同步了,经营事业也就能一帆风顺。而且,如果企业家拥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就算他觉得“自己的企业不用再发展了,不用再扩大规模了”,他的企业还是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便是如此。为了让心中充满爱,就需要做到我在前文中所述的“提高心性”。

  “不考虑自己,一心只为别人,这样就能让自己的企业顺利运作吗?”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当然不是做任何事情,都只是“为他人尽力”。

  我前文已经提到过,宇宙中的森罗万象、万事万物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进化,一刻都不停歇。就算是像基本粒子这样的非生物,就算是最最微小的生物和植物,都在拼命努力地求生存、求发展,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同样,作为企业家,我也必须朝着“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出色”的目标方向,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们要具备“不依他人,唯靠自己”的精神,拼命努力地工作。

  企业家奋斗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商界对手决一胜负。换言之,我们不是为了把别人打垮而努力工作的,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变得出色。如果自己的企业已经发展得非常优秀,就可以用余力去帮助别人的企业发展成长,这当然是善莫大焉。但首先一定要做到拼命努力,让自己的企业变得出色,这点非常重要。

  要不断努力提高心性和反省自身

  可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才能让心中充满爱”。其实,包括我自己也还未能做到。虽然做不到,但要具有“希望做到”的强烈念想,这点很重要。

  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心灵的重要性,对于“修心”也漠不关心。然而,我们首先必须抱有这样的念想——“必须提高自己的心性,美化自己的心灵”。但因为我们都是充满烦恼与欲望的凡夫俗子,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就算做不到,也要具有“必须做到”的念想,并不断反省自己。有了反省之意,便生努力之心,这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真正拥有美丽心灵之人就是“悟道之人”,但要达到这种开悟的境界,并非我们这些凡人所能达到的。自从释迦牟尼佛祖开悟及证悟以来,这2500年间,几乎再没有一人修得同样的正果。

  但是,我觉得我们至少可以具有朝着该方向努力的意识。如果一个人能够努力提升自身心性、努力净化自身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修行。对这样的人而言,其被赋予的生命和人生,就成了美化心灵的“道场”。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说的话有点自以为是,但我努力地把该理念传达给大家的行为,其实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净化自身心灵的手段。如果大家质问我:“那你的心灵净化到什么程度了呢?”“那你的心性提高到什么水准了呢?”那我真的是惭愧不已、难以回答。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公开地向大家讲这些道理。因为这样一来,我势必会暗暗自责: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以这样的内心纠葛为动力,我就能够进一步努力提升自我,如此周而复始,便是人生修行。

  有的塾生在听了我的讲演后说:“既然一家企业的发展空间绝对不可能超出该企业领导的素质水准,那我决心提高自身素质。”我这里所说的“素质”当然不是指身体素质,而是指心灵、人格和人品素质。而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就等于是提高心性、美化心灵。换言之,是一种“人性的锻炼”。

  释迦牟尼佛祖曾说:“你的人生即是你心境的反映。”企业家在人生这个“道场”上积累的修行及磨砺的心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第7页 :

  ◇爱、真诚及和谐之心

  要在人生中、在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果,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心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致人们成功的是一颗好心,这颗好心用爱、真诚及和谐这些词汇来表达。我们人类在灵魂深处本来就拥有这样的好心。所谓“爱”,就是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所谓“真诚”,就是总是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所谓“和谐”,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从爱、真诚及和谐之心中所产生的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我认为,必须让心态一直保持在“充满爱、真诚及和谐”的境界之中。

  “爱”“真诚”及“和谐”,这三大品质是我们生来就具备的本质。

  一个人的存在,并非只是肉体的存在,还包括心念层面的存在。心念能够思考各种问题、生出各种想法,那么这心念又从何而来呢?我觉得其来自于被称为“灵魂”的灵性之物。

  换言之,“我是谁”这一哲学本原问题,其实是对人类本质的一种探究。

  印度瑜伽通过冥想来探究人自身的本源——闭上双目、诵念曼怛罗(曼怛罗是印度教的咒语。——译者注),使自身进入“精神统一”的状态,进而意识变得清澈,最终到达“真我”的境界。有人把其称为“找到真我”,据说在这样的境界中,人的一切意识都会消失,唯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可以清晰感知,是一种“无他,我仅存在于天地间而已”的难以名状的感觉。

  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说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世间万物皆驻宿着佛性。小时候,你们的父母或许也教过你们“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道理。

  尽管对于人类的本质本源,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但其本质都可以用“爱”“真诚”及“和谐”这三个词来归纳。或许大家没有察觉到,但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充满了爱、真诚及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人人皆是佛。”

  然而,我们虽然具有充满爱、真诚及和谐的灵魂,但同时又拥有肉体。为了维持自身肉体的机能,我们必须不断通过获取食物来摄取营养。而且,我们具有使肉体生存下去的强烈欲望,就算从他人手中抢夺粮食也在所不惜。

  虽然人的本质应该是充满爱、真诚及和谐的美好之物,但肉体包裹着灵魂,因此导致人最先显露的是肉体所产生的欲望。

  我们必须鼓起勇气,尽力抑制覆盖在灵魂外侧的欲望,努力让自我的本质——充满爱、真诚及和谐的灵魂显露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时刻努力提高自我的心性,使自己的心境保持在充满爱、真诚及和谐的状态下,从而与“促进万物生长发展”的“宇宙的意志”、宇宙之心相协调。

  ◇以纯洁的心灵描绘愿望

  如果不以纯洁的心灵描绘愿望,就不会有卓越的成功。即使抱有强烈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是出于私利私欲,那么也许能够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基于反社会的动机产生的愿望,越强烈越会与社会发生碰撞与摩擦,结果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使成功长期持续下去,描绘的愿望和焕发的热情必须是纯洁的。换言之,渗透到潜意识里的愿望纯洁与否,才是问题的关键。持有纯洁的愿望,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愿望一定会实现。

  在我刚才提到的《佛教圣典》中,释迦牟尼佛祖还说:“(一切)如心所愿。”就是说,一切现实中产生的现象都源于人的心境。

  这样的道理,我认为是真实不虚的,但也是最难证明的。“仅凭纯洁的心灵发愿,怎么可能就让企业顺利发展呢?”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综观现实,我们会觉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甚至有不少“恶德企业家”的企业反而发展得顺风顺水。

  因此,就算我再怎么强调“万事的结果皆如心所愿”,大家也很难真正从心底接受。如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显现因果,那么罪恶势必会在这个世界销声匿迹,但现实情况是暧昧模糊的。很多人认真勤恳,可人生路程和经营事业却坎坷崎岖,反而是大奸大恶之人似乎容易取得成功。但如果因此就推导出“世界不公平、不合理”的厌世结论,那么谁都不会响应我所提倡的“活法”了。

  然而,“因果报应”确实存在,真实不虚。事实上,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其现实与心境可谓是分毫不差,只是所需的时间跨度很长而已。一般来说,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心境转换为现实所需的时间是短短一周或者一个月,哪怕是一年,那人人都会诚心接受,并重视心灵与思维方式的修养。但现实情况是“起码过30年才会显现结果”,有时即便过了30年,也仍然不见结果,甚至有“至死未遭报应”的例子。因此要说服人人相信因果报应,的确非常困难。

  19世纪20年代,在英国伦敦有一群灵异学的追随者,他们在周末会聚在一起举行“通灵会”。据说自称西尔弗?帕奇的印第安鬼魂常会显灵。他通过将自己“附身”在通灵者身上、借通灵者之口的方式,来讲述言论。后来有家出版社将这位鬼魂的所述言论汇集成册,出版了《西尔弗?帕奇的灵言集》(日本的潮文社曾翻译出版,共十册)系列丛书。我在看了该书后非常震惊。

  这个名为西尔弗?帕奇的美国本土鬼魂对于因果报应,有如下阐述:

  “人活在现世中的所思、所想和所行,都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则,想必各位认为这只是陈词滥调的大道理吧。这是因为从因到果,其所需的时间跨度很长。但是,从我活着的时候算上我如今所在的‘那个世界’这样的大时间跨度来看,因果报应真是精确到了一分一寸,丝毫不差。”

  换言之,我们不能把时间范围限定于我们肉身存活的现世,还要算上死后的“那个世界”,这样一来,因果报应的法则就完全成立了。

  当然,即便没有纯洁之心,愿望有时也能实现。当抱有“不惜伤害他人、不惜破坏同行利益也要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的强烈念想,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话,你也确实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说得极端一点,就算是利欲熏心、极度自私之人,也能够取得成功,但绝对不会长久。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这样的成功是无法持续的。

  世上也存在有心灵纯洁、如佛陀一般为他人鞠躬尽瘁之人。这样的人完全没有让自己致富的想法,而是打心底里把帮助他人作为人生奋斗的意义。这样的人自然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就如我在前文中所述,作为企业家,如果想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但脑子里却尽想着别人,那是无法成功的。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塾生反驳我——“塾长,您不是说‘努力实践利他之心,就能让自己的企业发展顺利’吗?”这是因为你们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首先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也就是说,“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一切的先决条件。而在努力时,必须具有美好的心灵。如果在努力时抱有“就算排挤他人也没关系,只要自己赚大钱就行”的自私想法,那么势必会迎来失败没落的结局。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不少人因舞弊行为被揭发,甚至被判刑。在泡沫经济的全盛时期,那些盛气凌人的所谓“商界精英”在银座和大阪等地大兴土木、盖建高楼,大摇大摆地走在繁华商业街,天天纸醉金迷、花钱如水,每晚消费少则几百万日元,多则几千万日元。而在短短10年间,这些人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诫我们,作为企业家,千万不可只专注于满足一己私欲。必须把全体员工的幸福放在心上。如果公司倒闭,那么为其赌上将来而拼命努力工作的员工们就会流落街头。身为企业家,哪怕仅仅为了不让这一幕发生,也应该做到“吃苦在前,努力表率”。如果企业家以美好的心灵来描绘“想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的愿景,那么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势必会得到相应的福报。这就是我的思维方式。

  ◇拥有坦诚之心

  所谓坦诚之心,就是承认自己有不足,从而发奋努力的谦虚态度。

  有能力的人、性情急躁的人、自我意识强烈的人,往往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听了,也会反驳。

  但是,真正能够取得进步的人,是怀着坦诚之心、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自我反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坦诚之心,这个人的周围就会聚集同样心态的人,这样,力量就能凝聚起来,就能推动事业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听起来刺耳的话,往往是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的良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种态度非常重要。

  如果把我前面一直在阐述的“爱、真诚及和谐之心”、“以纯洁的心灵描绘愿望”和“拥有坦诚之心”以及接下来要讲的“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这四条并列在一起看,我觉得有一种优美的语感。

  说到“拥有坦诚之心”,可能有人会理解为“一味听信别人意见的”顺从态度,但我的意思绝非如此。

  最近,在一个政府高级官员参加的研讨会上,我做了有关佛教教义的讲演。因为与会者都是知识分子,所以我觉得更有必要讲一讲“人心”,于是选择了佛教作为主题。在我讲演的过程中,有一位身居事务次长(事务次长相当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各部的副部长。——译者注)高位的精英官员举手提问。

  他说:“我前段时间去了缅甸。缅甸是个佛教国家,我之前一直对其抱有美好的印象。而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缅甸的老百姓确实非常开朗,人们脸上的表情可谓神清气爽。但他们所遭受的贫困之苦,简直无法想象。刚才稻盛先生您阐述了‘纯洁之心’‘坦诚之心’‘知足之心’‘感谢之心’和‘谦虚之心’等佛教教义,可当我看到那些生活贫困却安于现状的缅甸老百姓时,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幸福。缅甸是个军事政权国家,在那样的体制下,老百姓都是不敢反抗的‘顺民’。您的意思是让大家像缅甸老百姓那样毫不抵抗而一味顺从吗?”

  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并非让大家一味顺从。

  在佛教教义中,释迦牟尼佛祖最先强调的是“精进”。不管是修行还是工作,都要拼命努力地投入其中。这就是精进,也是一切的基础。

  但如果只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努力,那么取得的成功就不会长久。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祖出于“适可而止”的初衷,向人类开示“知足之心”的重要性。如果以美好之心发愿,希望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来使世间变得更美好,这样的愿望可以不知满足、永无限度;但对于个人自身的欲望,则应该努力抑制其膨胀。

  所以,我说的“知足”绝非是让大家卑躬屈膝、安于现状,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欲望。

  坦诚之心是进步之母

  再说回坦诚之心,我认为拥有坦诚之心对人生至关重要。

  每次见到参加盛和塾的各位塾生们,我都觉得大家果然都是拥有坦诚之心的人。大家如果没有坦诚的美德,是不会来正儿八经地学习经营哲学的。如果是性情乖僻、玩世不恭或刚愎自用之人,那么根本就听不进我的话。

  在我看来,“坦诚之心”是进步之母。如果一个人没有坦诚之心,就无法成长进步。

  松下幸之助先生也一直强调“坦诚之心”的重要性。松下先生连小学都没能毕业,却创立了松下电器产业(如今的Panasonic)这样的大企业。其原动力正是坦诚之心。

  松下先生在二战前就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当时的他因此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话,那么松下电器的发展恐怕也就到头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谦虚的态度,总是说自己“一无学识,二无文凭”,凭借着从别人那里耳听心记所得的学问来不断充实自己。松下先生就是这样坚持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学习新鲜事物,从而使得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度过的。

  所谓“坦诚之心”,即承认自身不足并努力改进的谦虚态度。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把“拥有坦诚之心”作为京瓷哲学中的重要条目。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持有“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人,就是过分强调自我主张的人越来越多。抱有这种观念的人之间,必然会产生“自我”与“自我”的冲突。这样,需要团队间互相配合的工作就无法进展。

  陶醉于自己的能力或微不足道的成功,骄傲自满, 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并且妨碍自己的成长。

  为了形成团队合力,在和谐的气氛中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意识到“有了大家才会有自己”,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条目。与坦诚之心一样,谦虚也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

  中国的古书中有“唯谦受福”一说,意思是“幸运和幸福与傲慢之人无缘,唯有具备谦虚之心的人才能获得”。

  说到谦虚,或许有的人会联想到“软弱卑下”的负面形象,但这其实是误解。往往越是了无成就的人,越是自以为是、态度傲慢、爱自我表现。如果一个人因为谦虚谨慎而遭人藐视,那么藐视者才是真正愚蠢之人。

  对于企业家而言,自己的企业越是发展顺利,就越要具备这种谦虚的态度。一些大企业家自不必说,哪怕是一些中小企业家,在公司开始步入盈利轨道后,便开始自负起来。这样的公司是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由于上天的眷顾,公司好不容易获得收益并开始成长进步,可企业家却丧失了谦虚的精神,变得傲慢起来,于是公司转眼间便陷入赤字的泥潭。所以大家务必要把“必须始终保持谦虚”的训诫铭记于心。

  在经营企业时,必须让全体员工保持“上下一心”,在营造“心连心”的良性职场氛围的同时,让整个集体保持高效运转。为了打造如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家自身必须首先保持谦虚的态度。如果企业家能够以身作则、做出榜样,那么就能够让员工纷纷跟随和效仿。

  与此同时,企业家还要不断向各级员工强调谦虚的重要性。如果科长和部长在员工面前摆架子,董事会成员牛气十足,那么团队合作就无法顺利开展,整个公司也绝对无法做到上下一心。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要保持谦虚,公司干部要努力与基层员工深入交流,亲自向基层员工阐述工作与梦想等理念,从而打造优秀的企业职场文化,这点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家和员工们都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那么公司内部就会构建起良性的人际关系,以此为基础,企业势必会发展壮大。

  ◇怀有感谢之心

  企业内部如果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无法制造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因为产品中蕴含着制造者的心。只为自己着想的利己主义者,无法营造出公司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能有今天,能尽情工作,离不开顾客、供应商、工作同事以及家人等周围人的支持,仅凭我们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要忘记周围人的帮助,对他们怀抱感谢之心,彼此成为互相信赖的伙伴,一起推动事业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让同事之间相互信任、让工作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对周围的人怀有感谢之心。

  顾客和生意伙伴自不必说,而同事和家人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这一切正是大家能够获得今日成就的原因,因此大家要对这些帮助和支持自己的人心怀感谢。而且,这对于每个人的人生而言,都是最为重要的美德。

  我一直提倡把六项精进(具体内容参照下页)作为磨砺灵魂的方法。在六项精进中,作为度过美好人生的要素之一的“活着就要感谢”与“怀有感谢之心”的条目可谓殊途同归。

  那么,何为“感谢”呢?首先,如果没有谦虚之心,是无法产生感谢之心的。在严酷的经济大环境下,公司之所以能够维持运作,一是靠全体员工的努力,二是靠客户的订单。我们必须以这种谦虚的思维方式,把周围一切对自己有帮助的人都作为感谢和感恩的对象。

  反之,如果总是心怀不满、满嘴牢骚,就一定会使人生陷入黑暗与不幸,而心怀不满、满嘴牢骚的对立面就是心怀感谢与感恩之情,所以感谢之心能够使人生变得美好。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因为感谢的情绪能够美化心灵,从而使命运本身变得光明。换言之,感谢之心能够带来好运。

  ※六项精进(《六项精进》的中文版本一书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谦虚戒骄

  3.天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保持乐观开朗

  不管身处何种逆境,不管遭遇何种艰辛,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满怀理想和希望,坚韧不拔,努力奋斗,这才造就了今天的京瓷。

  人生充满着光明和希望。“我一定会迎来辉煌的人生!”时刻抱有这样的信念十分重要。

  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消沉郁闷,不要憎恨别人,不要妒忌别人。这类消极情绪将使人生暗淡无光。

  道理很简单。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开朗,积极行动,这是促使人生和事业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

  凡是人生一帆风顺之人,必定乐观开朗。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反之,如果是内心阴暗、心怀不满且满嘴牢骚之人,其势必无法拥有精彩的人生。当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耐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拥有乐观,时刻坚信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一定会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

  不过,当我呼吁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幸运、自己的人生终将精彩时,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太过天真——“谁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你叫我怎么能做到如此乐观开朗呢?”但事实就是如此——人人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首先要坚信这点,然后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么你的未来必将变得美好。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的人生必将灿烂,不向艰难困苦低头,努力描绘自己的未来愿景。现实的残酷往往容易让人垂头丧气,但我们一定要不断激励自己,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只有这样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要以善意、乐观开朗的视角看待人和事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从正面和善意的角度去解读。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以负面情绪看待人和事、感觉一切都充满恶意,则人生就会渐渐陷入黑暗。即便别人真的对自己抱有恶意、想陷害自己,也要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一笑了之。就算别人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也无所谓。

  以这种方式处世的人,或许会遭到别人的蔑视——“那家伙真是个傻瓜,居然碰到这样的事都不发火”。这种充满恶意的中伤之语其实无聊至极,完全不用在意,一笑而过即可。

  话虽如此,但我自己也还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被人嘲笑或蔑视时,我也会心生恼怒。但我一直在努力,尽量不把人和事朝着坏的方向解读——“那个污蔑我的人多么可悲啊。他也许是因为精神世界贫乏,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吧”。像这样,把对别人的愤怒转化为对别人的怜悯,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像这样以乐观开朗的视角看待人和事,是我们需要具备的美德。

  我小时候是个“孩子王”,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高中,三天两头和别人打架。大家看我现在的个头不算低,不过一直到高一下学期,我的身高在学校里都属于中等偏下。即便如此,我还是争强好胜、经常打架。

  说起当时打架的动机,真的非常单纯可笑。有时候就是因为和别的学校的学生擦肩而过时的眼神接触,我觉得对方在瞪我,于是我就狠狠地瞪回去,然后一句“你这家伙瞅啥呢?”就点燃了“战火”。有时候,别人因为看不惯我这“一副跩样”,也会向我挑衅。就是因为这种无聊且无谓的理由,当时的我总是和别人打架。

  到了初三,好歹离成年也不远了,或许正值少年思考人生的青春期吧!当时的我也开始觉得自己很没出息,我责问自己:“为什么老是打架呢?”换言之,我的心中出现了另一个自己,对爱打架的我进行劝诫:“你这家伙,因为别人瞪了你或者瞧不起你就大打出手,实在是无聊至极。你看看你周围的朋友,他们对于这样的事情只是一笑而过。而你却总是对小事耿耿于怀,硬要把它们作为打架的借口。真是太可悲了。”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自己又在心中反驳道:“那些朋友只是没有勇气的‘软脚虾’,他们在忍气吞声而已,而自己好歹有勇气打架,比他们要强得多。”于是升入高中后,我仍然改不了爱打架的臭毛病。

  但人毕竟一年年在成熟,我渐渐地认识到自己这样整天好勇斗狠是没有前途的。不要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就计较和发怒,应该学会一笑置之。我当时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具备这样的品格。于是我开始深刻反省,从那以后,我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再也不打架了。

  一个人在世上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自身的心灵所招致的。如果性格乖僻、思想负面,那么其人生就势必不会光明。即便仅从该层面上来看,我们也要以善意的角度解读人和事,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度过每一天。这点非常重要。

  第8页 :

  2 精益求精

  ◇为伙伴尽力

  在人的行为中,最值得敬佩和最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首先考虑自身的得失,但其实人们同时也具有把“为他人做贡献、为他人带去欢乐”作为人生最高幸福的利他之心。

  曾经有一起发生在美国的空难,当时正值严冬,一位男士在自己将要获救的瞬间,竟然把求生的机会让给了旁边一位奄奄一息的女士,而自己则沉入了水底。人类的本性就是有如此美丽的一面。

  我们企业家也一样,必须具有为伙伴、为同事做奉献的牺牲精神,只有不吝于帮助他人,才能打造优秀的团队。

  我总是一有机会就强调“为世人、为社会尽力是人类最高尚的行为”。与“为世人、为社会”相比,“为伙伴”确实属于狭隘得多的利他行为,但在企业经营方面,这点至关重要。

  “为世人、为社会,乃至为伙伴尽力”的行为源于美好的心灵,而这样的行为又会进一步美化心灵、净化心灵。也就是说,为了培养崇高的人格,这样的利他行为非常重要。

  佛教中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佛教教义中,把为他人做奉献的利他行为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释迦牟尼佛祖教导世人“积利他行,可破迷开悟”。

  “为伙伴而工作”是阿米巴经营的真髓

  “为伙伴尽力”是构成京瓷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基础。

  从京瓷公司创立初期起,就采用阿米巴经营模式——把事业部分成小集团,各个小集团通过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

  在我看来,公司的各种经营方针不应该由几个管理层人员来制定,而要让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公司经营。只有大家同心同德、目标一致,才能把公司做大做强。通过把公司组织分成小的集团,让每个小集团都像一家公司一样,通过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从而掌握每个小集团的运营情况——是否盈利创收、是否存在浪费。这就是被称为“阿米巴经营”的管理手段。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有不少企业让每个事业部采用独立核算制,而京瓷公司则做得更为彻底——把事业部进一步细分成各个小集团。

  但是每个事业部采取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的话,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果分配。比方说,各个事业部都进行独立核算,结果其中的一个事业部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而另一个事业部出现赤字。也就是各部门的收益参差不齐。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课题。

  通常的做法是给予创收较好的部门员工以奖金或高薪作为奖励,也就是根据成果进行分配。尤其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采用这种利益分配方式。

  打个比方,如果业绩优秀,那么员工就可能得到相当于10个月工资的奖金,而且上不封顶;相反,如果业绩不佳,甚至年中和年终奖金都会一笔勾销。这是一种非常冷酷的管理思维。

  而“阿米巴经营”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其独特的成果分配方式。业绩优秀的“阿米巴”团队并不会得到涨工资和多发奖金的待遇。这也是旁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京瓷公司,哪怕某个出色的阿米巴团队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业绩,成为公司的表率和标兵,并为其他伙伴尽了力,其成员也不会得到像薪金和奖金等金钱方面的回报。他们得到的只有赞赏和表扬。

  旁人往往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你们(京瓷)的员工还能接受这种制度”。而我从创业之初起,就一直向员工强调“‘为伙伴尽力,并不求回报’是最为重要的美德”。因此在京瓷,即便一个事业部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其员工也不会提出诸如“给我们更多的奖金,给我们加工资”之类的要求。

  为什么我不用金钱和物质奖励做出贡献的员工?这是基于对人性的考量。假设我们也采取这种所谓“最正常”的方式——如果业绩提高,就给奖金、加工资,那么获得奖励的员工势必会士气高涨,并以得到更高的奖金和工资为目标。

  但另一方面,业绩没有提高的事业部的员工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意志消沉。这样一来,业绩好的事业部就会越来越充满活力,而业绩较差的事业部则会越来越死气沉沉,那么公司整体的运营就难以顺利进行。

  而且,就算管理者鼓励那些业绩不佳的部门员工——“你们也要加油。如果业绩提升,就一定也给你们发奖金、加工资”,但现实是残酷的,有时候业绩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如果努力奋斗了一两年却依然碰壁,一般人就会变得性格乖僻、自暴自弃。这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不仅如此,业绩优秀的事业部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业绩下滑的时候。这样一来,之前一直拿着高额奖金的员工突然被告知“因为业绩恶化,所以奖金取消”,试问他们会作何感想呢?从人性的角度思考的话,这样的消息势必会严重打击到这些员工的积极性。再加上收入的锐减会产生诸如房贷偿还困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而这些势必都会使员工的不满情绪加剧。

  这样一来,一边是由于长期业绩低迷而持续消沉的部门,一边是原本被寄予带动公司发展厚望、如今却也陷入低迷状态的部门。因此,整个公司的人际关系会被撕裂,公司整体也会因此陷入极为悲观的惨状。换言之,随着公司整体业绩的上上下下,公司里的人心也七上八下,员工没有安全感。

  如果管理者对于付出努力的部门给予表扬,那么其他部门的员工也会心生感谢之情——“多亏了你们部门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大家才都能发到奖金啊”。这就是我所采用的方式——对于业绩优秀者,只给予名誉上的褒奖。这是基于“让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人人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的考虑而实行的办法。为此,从创业之初起,我就不断强调“为伙伴尽力”的重要性。

  ◇构筑信赖关系

  京瓷自创业以来,就把同事之间心心相连的密切关系做为经营的基础,员工彼此间怀着感激和诚意,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之上开展工作。公司一贯重视酒话会等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以此为全体员工提供敞开心扉、增进交流的机会。

  即使是上下级,只要有信赖关系做基础,相互间就可以坦诚交流,说出真实的想法。这样一来,问题就会一目了然,工作就会顺利进展。

  构筑这样的信赖关系,需要在平时不断做出努力,把大家的心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京瓷公司,构筑员工之间信赖关系的首要活动便是酒话会。而且,凡是公司活动,全体员工都必须参加。这是京瓷公司定的“铁规矩”。

  进入20世纪60年代,京瓷公司也日益发展壮大,于是和当时其他的日本企业一样,京瓷公司也开始组织员工旅游。《京瓷哲学手册》中也有“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的条目。为了在公司内构筑起类似于家人的关系,公司当时决定组织大家去温泉旅行,在外住一两晚。

  当时公司一大半的员工都是年轻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但有的员工依照年龄的话,甚至可以当某些员工的父母了。

  当公司发布组织员工旅游的通知后,有的年长员工就开始自作主张:“和那些小鬼头去泡温泉和喝酒有什么意思。我们就别去了,等到旅游那天,咱们哥儿几个自己搓麻将多好。”有的员工还说:“与其出去旅游,不如直接发我们钱,我们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当时的我火冒三丈,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员工。组织全体员工旅游的目的并非让大家单纯地去玩乐,而是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纽带及信赖关系。通过旅游,员工之间就能建立打破上下级隔阂的同伴关系。那些员工正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公司组织旅游的目的理解为单纯的玩乐,所以才会说出“还是搓麻将好玩”之类的胡话。

  组织员工旅游是日本企业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本来目的并非是给予员工休闲福利,而是为了增强员工之间(关系)的纽带。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初衷,使得员工旅游逐渐流于形式化,成了单纯的玩乐手段。

  相互了解是强化纽带的首要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强化纽带呢?首先要彼此相互了解,这既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也是人际关系的终点。上司是否了解部下,部下又是否了解上司,这正是构筑信赖关系的基础。

  信赖关系并非依靠承诺或约定建立。“我和他聊过”、“我和他上次喝过酒”、“他了解我,我也了解他”…………这些单纯而平常的小事,才是构筑信赖关系的基础。当然,也有因互相仰慕和尊敬而建立起的“高尚”人际关系,但在企业中,大家还是要相互深入了解。尽管有“相互了解既可能建立信赖关系,也可能葬送信赖关系”这样的可能性,我还是要强调相互了解的重要性。

  而相互了解最好的方式便是面对面围坐在一起喝酒。拘谨死板地交谈是无法建立信赖关系的,我一般在几杯啤酒下肚之后,就对员工说:“喂,我说你啊…………”于是员工立刻会对我心生亲近感——“社长居然记得我”。这种与员工的交流方式非常重要。

  对我而言,酒话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如今,京瓷公司的规模过于庞大,我也已经无法出席所有的聚会,而由公司的高层干部或部长出面代劳了。但在之前,凡是公司举办的大小年会,我都会亲自出席。那时候一到12月份,各个部门和科室的年会接连举办,我几乎每天都在参加酒话会。

  而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酒话会的规模也从原先的五十几人扩大为上百人。到场后,我就坐到一堆人中间,开始喝酒。哪怕是有五十多人的年会,每个员工都会过来给我敬酒,我和五十多人每人喝一小酒盅酒,合计起来也是不得了的量。有时候就算感冒发高烧,打了针之后还得继续去喝酒。

  我和员工面对面围坐在一起喝酒时,如果席间有旁若无人、得意忘形者,我便会严厉斥责——“喂,你这家伙!”有时候我会大发雷霆,搞得周围的人很扫兴。既然是大家聚会,我也不能总是对着一个人发火,于是我就走到另一张桌子,和那里的员工谈论不同的话题。这就是我参加酒话会的方式。

  这样一直喝下去,场面就会渐渐变得随意。有人喝醉了,有人把酒洒了,有人衣服弄脏了…………可谓洋相百出。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社长和员工之分,大家像朋友一样喝个痛快。

  在彼此“语无伦次”的交流过程中,有的员工觉得亲切而骄傲。“社长刚才当面骂我是笨蛋哦!”通过这种彼此吐露心声的交流,让大家加深了情感的纽带。我一直采用这种方式来建立超越“常识”的人际关系。

  换言之,让员工把我也看成是“一名京瓷公司的工友”。像这样,我把公司的酒话会看作加深员工“伙伴意识”的“仪式”,因此一直对其非常重视。

  ◇贯彻完美主义

  在90%顺利进展的情况下,有人就会自满:“这已经不错了吧!”从而停止努力。这样的人,最终做不出“可以划破手的”完美无缺的产品。“写错了,用橡皮擦掉就行!”如果心存这种马虎的念头,就不可能取得让自己、让旁人真正满意的成果。

  销售也好、生产也好,如果放松了最后1%的努力,就有可能失去订单,或造出不良品。

  想要让自己的努力结出更大的成果,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

  从年轻时起,我就把“贯彻完美主义”作为座右铭。这种“贯彻完美主义”(或者说“必须做到无可挑剔”)的态度,既是我个人性格使然,也是我在从事制造业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

  以制陶的工艺过程为例,首先要把几种原料进行混合,在成型后放入高温炉烧制。烧制好的半成品还要经过诸如研磨、表面金属化等工序才能成为最终成品。整个制作周期很长。而如果在制造过程中的某个工序稍有失败,那么一切就都白费了。包括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电力成本等诸多费用,都会付之东流。

  换言之,在制造的所有工序中,哪怕仅发生了极为微小的失误,也会使得之前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这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而言,是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因此必须贯彻完美主义,容不得一丝懈怠。制造业就是如此严酷。

  我仍然以制陶为例,为大家做进一步的说明。当要把几十种原料进行混合时,只要加错一种,那么混合的原料就报废了。而各种原料的比例分量也必须精确无误。此外,连混合方式也很有讲究。我以前在做实验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在实验室混合原料粉末时,用的是玛瑙制的研钵和研杵。在合成陶瓷时,从理论上来看,只要计算好所需各原料的分量,然后放入研钵中混合即可。但在实际研磨时,由于玛瑙制的研钵和研杵在摩擦损耗时产生的二氧化硅会混入原料中,因此必须事先预测和计算这部分二氧化硅的产生量,以评估其对混合原料的影响。

  另外,虽说研磨时间越长,原料就会混合得越充分。但研钵和研杵长时间的摩擦消耗会导致更多二氧化硅的产生。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氧化镁和氧化钙是制陶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混合这两种化学原料粉末便成了制陶者的家常便饭。为了便于理解,大家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精面粉。不同色泽的精面粉,一开始混合的时候看起来还是斑斑驳驳,但只要努力搅拌,其渐渐就会变得色泽均一了。

  如果是液体,我们很容易判断不同液体是否已经完全混合。但粉末是固体颗粒,很难判断到底何种程度才算是完全混合。就算拼命把颗粒磨细到直径千分之一毫米大小,在显微镜下看来,还是没有完全混合。因此,如果想通过完全混合而成功制陶,那么“到底该混合到何种程度”便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管是用研钵混合,还是用叫作“罐磨机”的机器混合,到底哪个时间点才是完全混合的时候呢?又不能永远一直混合下去,那么应该何时停止呢?这简直就像是哲学问题。

  于是,当时的我一边浑身脏兮兮地用研钵混合着原料,一边陷入了思考——“混合这一项工序原来如此不易。如果不能做到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尽善尽美,就无法做出自己理想中的陶瓷产品。为此,我应该怎么做呢?”

  而且,如果不贯彻完美主义、因某个工序的疏忽而导致失败,就会造成产品报废。这样的话,不但会给自己公司造成损失,还会因为推迟交货而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

  以前,当京瓷规模尚小时,只生产电子工业领域的各种陶瓷部件。这些部件基本上都是客户定制的。京瓷公司营业部的业务员拜访客户、进行洽谈。客户提出要求:“我希望你们制造这样的陶瓷部件,在这个日期之前交货。”于是我们的业务员回答:“我们会按期交货的。”客户要求在指定日期收到部件,从而用于自家机器的生产。而机器的生产计划是事先制订好的。为了不让客户自身的生产计划受到影响,我们必须在指定期限之前交货。

  但现实情况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往往越是在时间紧迫的最后关头,就越容易由于一个小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