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通用六篇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其载体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生命过程的真理。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且医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消除他们的疾苦。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因此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1医学的属性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十分显著,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都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的自然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遵循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同时,医学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人文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远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还包含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健康等于身体、智慧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为患者的疾病痊愈提供物质保证,躯体的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没有躯体的健康,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无从谈起。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也遭受到恶性刺激,而心理状态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成就在医学领域高度渗透,使医学获得了长足进步,从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持续了大约400年,从生物学角度真正科学地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应该承认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在人类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不过,生物医学模式主要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看问题,往往忽略人的社会属性,追求的是疾病与治疗的线性因果关系。生物医学模式是将疾病从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实体来研究的。对于疾病机械性的认识导致了医疗服务的“机械化”,对疾病的诊疗亦进入了流水线式的作业程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患者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

  2新医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模式和“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探究到社会层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同样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它认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取决于医疗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也起着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的属性的认识,包括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诊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接触患者,要在情感上和实践上体现出对患者整体人的理解。不仅要对患者的生理机能完全掌握,而且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如心理问题和社会处境等,并作出充分反应,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医疗效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新医学模式下青年医生的培养对策

  在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过程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给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就是“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印象深刻的原因主要是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难理解,医学是一门很客观实在的学科,而这句话让人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不象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每一个理论都有实在的物或者是实验结果证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以后,才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而工作时间越长,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越深。例如,一个患者从住院治疗开始,作为主管医生就得要开始询问患者病史、做体格检查、开各种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然后综合这些结果做出临床诊断,拟定治疗方案,进行对因及对症治疗。这些医疗行为的目的主要是运用目前已知的检查治疗手段来尽可能的发现患者的病因、恢复患者的躯体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物部分”。在治疗的过程中,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作为医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对治疗的意愿、信心、态度,患者的文化修养,患者的性格等个人人格特点,同时患者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都会介入到治疗过程中。这些工作可以被称之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心理—社会医学部分”,尤其在肿瘤临床工作中,这些因素尤其突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时都已不能治愈,而只能是通过药物治疗尽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因为癌症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仍是“不治之症”,因此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都有一个从难以接受到逐渐接受的过程,治疗过程中假如治疗效果不好,怎样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接受病情、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是内科治疗的重要部分。这时候单纯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都已无能为力,只能在诊治过程中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间建立互信的基础上,依靠医生对患者心理的掌握、性格的了解,采取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谈话,才能让患者从容地接受病情及治疗效果,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才能尽量避免患者产生消极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从而有利于下一步治疗计划的实施。无视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点,粗暴的谈话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对治疗产生不良后果。#p#分页标题#e#

  记录患者的病史及书写反映诊治过程情况的病程记录是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文书工作,医疗文书既是患者的治疗日讠志,同时也是发生医疗纠纷时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病史记录包括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等,现病史、过去史主要是着重于患者自身生理特点寻找疾病的线索;个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要求记录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点、所从事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家庭状况、家庭成员患病情况等,这些无非都是希望从心理、社会方面能够提供患者发病的原因,诊治疾病的线索。病程记录不仅要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诊治过程,而且也要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重大心理变化,与家属及其工作单位的重要谈话内容等。这些工作无一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渗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中。深刻体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是人性化医疗的要求,同时也对防范医疗纠纷、规避医疗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可以把自然科学看作身体,而医学的人文科学特点给这个身体赋予了会思维的头脑。自然科学性质是医学的自然属性,人文科学性质是医学的社会属性,两者的结合赋予了医学鲜活的生命。动物和人都会生病,但只有人才会对疾病赋予某种意义。野生动物患病只有依靠身体的自然恢复力,而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疗,都需要情感关怀。医学的人文科学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医护人员应该具备医学人文精神。热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目的,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的健康则是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的切实体现。医学的使命是消除人类的疾病及其痛苦。医务人员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1]。

  自古以来,东西方医学均赋予了医学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洁、德高望重之医家,无不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修养[2]。“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患者、真诚地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充满人道主义,做到“仁心仁术”兼备。

  可见,“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要求医者必须具备医学人文精神。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具体明了地阐述了“仁爱”信念:“吾将竭尽吾之能力与智慧,以己之才帮助病患;戒用医术对任何人等以毒害与妄为……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无论何时登堂入室,吾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应当是一名医生应当具备的人文精神,也是医生职业道德的核心。

  1.1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多用简单的多媒体照片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多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降低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的技能训练中由于时间的滞后性和课时的限制性大多数的实践训练效果并不好。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临床与预防脱离,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不厚,素质不高,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关心,对新时期形势的变化不敏感,对疾病的模式和疾病的变化认识不够,对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和医学伦理学的要求不理解,因此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1.2缺乏实际训练的资源目前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经常存在为学生提供实训的资源不足的情况,这种资源既包括可操作的试验台也包括进行训练的标本。进行实训的实验室或者基地的设备普遍比较破旧,大多数还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旧式仪器,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进行相应的更新,进行实训的空间也比较狭小,标本室放置的标本也不系统整个陈列都比较的混乱。另外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也存在对学生实训不重视的情况。因此也就产生了实训仅是只看不会动手操作的不良状态而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

  1.3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没有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不足,临床病例较少,不能有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很难把典型病例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理论脱离临床,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薄弱,教学模式粗放单一化。另外近年以来,各医学本科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故而大量涌入高职院校进行临床理论教学,但此类教师本身临床经验严重不足,很难把临床知识系统化传授给高职类医学生。初级医疗保健,即全国人民得到良好的第一线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也在悄然兴起。如果临床学科的教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自己不能掌握疾病的诊治及临床医学新进展而且很难培养出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方法

  2.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教学人员必须融于临床医学实践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教学。也要求临床教师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融于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让学生力争早临床、多临床的医学学习及其实践活动。培养出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手段首先修订原有的教学大纲,制订相应的教学程序,充分利用医院临床各科的资源,建设高质量临床教学基地,将临床专业课从教室搬到医院,真正使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开放式学习,促进“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力争早临床、多临床的医学学习及其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积极思维,不断进行知识的自我完善,以适应新世纪对临床医学人才的要求,适应临床的需要。2.3不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正面临新老交替,因此,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首先鼓励青年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并通过老教师传、帮、带等多渠道的培训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使专业课现有的中青年教师中的尽量通过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充实师资队伍,力争3~5年内培养出1~2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初步形成和建立一支以老教师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临床专业教师队伍。另外现有教师队伍尽快培养出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承担相关专业的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加强临床教师的选聘、使用、培养和管理,结合临床教师职务聘任,制定相关文件和办法,对临床教师的任职条件等提出明确要求。医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应定期举办临床课教学师资培训班,不断强化临床教学意识,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保障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医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3、结语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模式;生物化学;教学;探索;实践;社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35-02

  一、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医学能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中,生物化学为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见[1],让医学能够从生物化学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的质量和水平,让医学发展向着分子学进行发展。同时,生物化学在医学当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非营养物质等。它还包括基因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让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性状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与此同时,生物化学还包括一些人体生物新陈代谢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环、核苷酸循环等。它指出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是怎样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这样在医学中,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医生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的原因和病理,让医生可以从本质出发来认识到其中的原理,从而为更好地解决患者医学问题服务,使其尽快发现病灶并做出理论支撑。

  当前,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它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务人员做出了杰出贡献。它让更多医生能够对人体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让医生知道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是怎样进行的。这样,我们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医学知识、了解足够的医学常识,以对一些疾病治疗有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案。这就让我们当代医学治疗从表层转到本质,从根本出发认真发现其中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更为准确发现病情、合理安排治疗病情做出重要支撑。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我们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对于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学到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践检测,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中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生对于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对于深层次的了解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收获不是特别明显,不能更好地在医学中进行创新发展,以促进医学朝着更高水平去发展。(1)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了解不是特别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够从微观中认识到其中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懂得从微观上来看待一些表观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发展和自我学习。生物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反应。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简单停留在记忆当中,对一些知识进行背诵从而记住。但是,对于这些知识是怎样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学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整体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清晰认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医学的实际问题。(2)教师传授生物化学知识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课堂当中,对于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而言,不知道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高和重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当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没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讲解内容不能通过实践操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给学生描叙了一种过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不透这部分内容,同时还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让其真正了解这些知识。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模型,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内容,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最多的知识,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生物化学,而是主动进行创新,让学习动力更为高涨。(3)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内容相对欠缺,学生不能很好进行知识实践。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学校投入较大时间和精力在基本知识传授当中,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内容相对欠缺,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够不足,不知道该把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当中[2]。这就需要学校为生物化学教学创造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检验。这不但对于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为学生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灵感和创新,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医学中如何将知识进行运用,保证学生在实践当中充分获取知识。

  三、新医学模式下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对策

  在新医学模式下,要求我们医学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懂得如何进行医学疾病的预防和检测,让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病因和导致的因素,为更好安排医学治疗,对于病情有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治疗过程,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手段,解决他们身体上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从原本掌握知识中找到疾病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我国医学事业能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医学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在世界医学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引领医学前沿的发展。(1)创新和丰富医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到最为宝贵的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来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让学生能够从心底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方式,不能单单从课本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于知识进行现实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解三羧酸循环中,需要给学生传授最为基本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学习到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环节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过程中进行脱氨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每一过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可以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同时还能对每一个循环过程有深刻认识,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之上学到最多知识,为以后的医学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知识到实践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当中学生能够重视到哪些内容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着重重视的。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实践当中,医学生物化学是如何进行运用的。在病情诊断中怎样去运用生物化学进行病情确诊和病情治疗,让学生能够懂得这些知识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够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科学。同时,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对于一些内容的重视,知道怎样进行医学创新来解决当前医学。并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当中,给学生提供实验室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运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复制、转录、翻译中重要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原理,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创新打下坚实基础。(3)创建生物化学学习教学途径,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习生物化学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难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给学生之间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很好地交流学习,让学生之间学习生物化学成为一种兴趣。学生当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以互相帮助解决,较大程度地提升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一些好的学习视频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时间都能学习到最好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

  [2]新医学模式下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张红欣,何浩,康莉,宋文刚.医学教育探索,2010,(02).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biochemistr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edical contribution,let the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needs 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teaching,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chemistry,let more people can from the curriculum of biochemistry to obtain the biggest benefit.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mode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proposed a better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teaching new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making the medical college education be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test. As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change the old medical education mode and education target, change talents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education pattern,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hoping to explore with the vast number of colleagues.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

  Key words: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innov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46-03

  0 引言

  我国有关医学本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在1988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目标明确规定: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理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药本科专业简介》规定的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1]。从国家教委确定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具体对医学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来看,则更明显表现出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片面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2]。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就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要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担负着教育管理的高校管理人员更应该高瞻远瞩,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工于思考、敢于发现、勇于开拓,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地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

  1 明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响应国家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本科教育实行导师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有其自身的优势。所谓导师制,就是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的期间内,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目标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是帮助每个大学新生完成各个方面过渡的一种重要途径。大一新生刚入大学校园,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导师我们有必要、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也需要非常慎重,选择的导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适应新环境,习惯新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提高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学生每天忙于学习应付高考,许多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和能力都不能充分发展。进入大学,在导师的正确指导下,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技能,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实现[4]。

  2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型的医学人才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从医生的职业使命、预防医疗纠纷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我们更应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的社会功能将变得日益重要,这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目前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那就是:据2012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告[5],一方面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农村医生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中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据医改专家蔡江南的研究统计[6],我国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医生,只占一半的比例,而且主要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行医。中国农村的医生人口比例还不到城市的一半:农村每千人口1.3个医生,城市每千人口3个医生。另一边就像新闻披露的那个事实,大量医学生转行,远离了医生这一种职业,造成巨大浪费。转行的50万医学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很可能并不想放弃这一职业,问题的严峻性在于,那么多的医学生及医生选择改行,不是因为考核太严格,在淘汰体制下产生的结果[2]。它更多是一种自我放弃,在诱惑与压力面前,很轻易地就放弃了一门能够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职业。在他们看来,这种放弃或许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放弃。当医生意味着一种低薪、高强度、高压力、高压榨,却看不到希望的职业。在择业上,医学生们自然会因此而变得更“现实”起来。在医药公司们抛来的高薪待遇面前,他们无奈地选择了放弃理想,加入卖药人的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现实中,医生无法从外部制度及行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尊重,无法真正成为一门重要而有含金量的职业,这是一场灾难。意味着很多缺少医疗资源的地区,很多孤立无援的生命失去了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更好对待[7]。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他们加强对生命的重视,对健康的重视。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使医学生意识到呵护生命、呵护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救死扶伤比卖药更有价值,含金量更高,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树立这种价值观,医学生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回归扎根,才能结束眼前这种无比荒唐的社会现象。作为医学院校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影响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良原因及对策,这对于全面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医学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3 合理应用科研资源,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育很好的服务

  科研资源的范围很广,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实践机会和科研信息等[8]。这些不同种类的科研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本科生对科研资源的内涵和使用十分陌生,这也说明了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力提倡充分有效的利用科研资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正确有效利用科研资源,是切实提高医学本科教育水平的关键,我们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创造各类机会、完善配套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老师的各项课题,提高医学本科教学的质量和范围。从而有效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和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这将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适应现有国情,培养全科医生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是21世界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卫生管理人员是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卫生工作的开展。国内外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完善,全科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观、方法论以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的不足。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是全球的重要卫生策略之一[9]。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各自特有的问题,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现行的全科医学教育基本上还是转岗培训,也就是把中专学历的医生们通过转岗培训提高为大专水平,然后给一个全科医生的名分,因此,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综合层级和水平较低,针对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培养防治结合的复合型社区卫生全科医学人才,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对现有的全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教育,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转变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补充和提高服务技能,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成为现实。

  5 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我国医学教育中根深蒂固,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使学生学习模式单一化、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10]。医学教育实际上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目前我们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医学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尽,实践上循规蹈矩,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竞争意识、开拓精神欠缺,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科学技术竞争和发展[11]。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学校对大三的学生,在见习前一个月进行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且对大五毕业返校的同学进行临床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效果显著,学生到工作单位后,可以很熟练地进行一些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用人单位反映很好。我们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2],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知识的科学创新性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上显然要更胜一筹。正是由于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得医学本科教育具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现状,提出新的教育模式,即把科学研究渗入到医学领域的各个角落,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完美结合,融入医学教育中,改变传统的学生和老师只重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改变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的现状,提高我国医学人才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祥兴.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心廉,汪向.高校师生对创新教育发展态势的评价,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4):50-52.

  [3]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医学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2009,50(4):41.

  [4]于连成,吴运涛,于德珍.中西方医学教育之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2008,6(11):51-53.

  [5]郭继志,刘桂英,李伟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结构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4(11):43-46.

  [6]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22(11):1381-1383.

  [7]许祝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22(3):332-336.

  [8]何云龙,崔玉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10,53(9):73-74.

  [9]陈灿.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211-212.

  [10]张翼,论高校文化的创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206-209.

  1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当前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口腔医学研究生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与本科课程的交叉重复,研究生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上,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递进性,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口腔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的涵盖面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如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多数按三级学科设置,不能很好体现知识扩展的功用,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的狭窄,研究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此外,授课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对学习效果的评估考核上,考核的范畴更多地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放在首要位置。熟练地掌握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能够直接决定一项科学研究的质量,所以应该坚持把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作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在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开设研究方法学课程,向研究生介绍研究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得出结论、什么是合理借鉴与引用等等。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继承性和综合性都表现的极为突出,知识界限也日趋模糊,课程设置应多样而灵活,才能使研究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作者在医学院公共学位课中,也开设了《诺贝尔奖论文剖析》等课程,受到研究生的广泛欢迎;在专业课方面,在我国国内较早开设了《口腔分子生物学与口腔实验动物模型》、《口腔颌面部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及《口腔生物材料学》等口腔医学研究生“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初步实现了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的转变,提升了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的改革:努力改变研究生被动参与教学的情况,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学习班等方式,着重提出“以干促学”、“以干代训”的理念,即针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如针对文献管理,组织研究生参加本校图书馆举办的《NoteExpress学习班》,针对临床研究,组织了《Cochrane-Style系统评价培训班》,针对SCI论文写作,组织了《SCI插图规范化操作研讨班》,针对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研究,邀请校内外专家及著名生物医学厂商举办各种学习班等等。这些工作不但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效率,还促进了作者所在医院的科研产出,很多研究生也据此获得了“光华基金”、“吴世华基金”及“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

  2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平台的不足:近年来,各种大型精密仪器在高校逐渐普及,然而,硬件设施具备了,相应的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首先,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仪器被不科学地安置于常规实验室中,使它们不能被充分利用,即使应用,也大大降低了其在科研中的价值。其次,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使研究生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即便是技术人员,也存在专业水平差,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不熟练等问题,不能正确引导研究生分析和思考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或技术难题,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整合现有研究生创新平台:在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的支持下,作者及所在团队整合了当时医院的3个研究所组建了统一的“口腔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三个集中和一个避免”:①集中实验区域;②集中设备和材料,将原有实验室的全部设备和材料无偿划拨给实验中心;③集中人力,采用引进、培养和调整的方针,建立了一支专职的研究和管理队伍,即中心实验室不但要有设备还要有思想;④避免重复建设,与校内其他平台建设交流,共享大型设备,节省资金用于必需设备和有特点的设备的购买。该医院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培训,并针对每个研究生开设课题方向进行实验技术指导,使其基础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同时,要求研究生学会详细观察实验的现象、综合分析实验的结果,切实提高了其实验的操作能力。搭建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实践证明,遵循“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到临床的道路(bed-beach-bed)”的转化医学规律的产、学、研联合,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咸阳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口腔医疗器械专业制造厂商,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深入磋商,作者所在医院已与其初步搭建了一个校企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目标是在口腔医疗设备器械领域开展更广泛的技术合作,旨在实质性地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口腔医学工程技术和相关医疗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仪器技术,促进向先进产品的转化。合作除了可充分发挥该院口腔医疗特色及优势,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之外,还可以共同培养研究生,并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的最好基地。

  3研究生交叉、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单一导师制: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弊端日益凸现。首先,师生人数比例失调,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其次,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各个学校都降低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最后,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会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单一导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生培养模式封闭: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满足于传统意义的教学与科研上,医学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区分较为严格,造成在招生方面,由于就业容量的限制,口腔基础医学招生较为困难;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对从事基础研究缺乏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医学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在封闭的培养模式下,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试验条件等无法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相互开放,更缺乏国际学术交流、讲座、合作科研等培养研究生所不可或缺的国际性育人氛围和环境。

  3.2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导师合作制的改革

  在研究生培养教学中,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保持导师队伍的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作者所在医院采用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导师引入机制,并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合作导师”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以期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该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材料学院等相关研究教师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模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开拓了思维,又发挥学校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并且直接推动了该医院交叉学科“口腔生物医学”的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共同建设“口腔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依托该校优势学科和“医工”结合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叉学科思维能力、深谙生物学、材料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并能够从生物学理论的高度解决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口腔医学问题的高端医、教、研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3.3研究生交叉、开放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准,应当全面开放研究生培养的客观环境,把加强研究生学术活动品牌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加强与其它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还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生态环境。近年来,作者所在医院同美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的10余所著名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和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选送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多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为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研究生优秀生源,鼓励和支持优秀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研究,学校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创新基金”,各项目资助经费已经开始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发挥效应,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起到了激励和支持的作用。此外,还广泛招收国际留学生,在国际研究生的创新性教育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扩大了该医院的国际知名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交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才能构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4结语与展望

  [关键词]医学人文技能;临床实践教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李晶晶,吉首大学医学院助教;李继红,吉首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高级实验师;吴秀明,湘西州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向志钢,吉首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7―03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探索、发展和深化,成效显著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医疗执业环境不和谐成为当今热门话题,这使医学高等教育面临更多的新任务。为了适应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促进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很多高校通过探讨医学人文教育来实现教学的有效创新。虽然我国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各类人文课程,但缺乏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有机结合,缺乏对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应有重视。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立足湘西,面向武陵山片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结合自身的区域、民族特殊情况,就“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中如何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专业性人文素质问题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优化教学质量,全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国际上对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的人文方面工作技能,其具体内容包含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等。

  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培养的医学人才主要服务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基层医疗,服务对象和地区的特殊性对医务人员的人文技能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一、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人文技能现状

  (一)医学人文技能缺乏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卫生设施差且技术力量薄弱,医疗环境相对艰苦,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较少,缺乏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政策,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医学人才队伍单薄,医务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学人文技能不受重视。其次,因地区特殊性,医务人员工作环境相对安逸,缺乏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的意识。最后,医疗服务机构少、级别较低且单一,病源垄断及重效益轻服务现象较常见,医疗单位间缺乏竞争,对上级医院依赖较强。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医学人文技能发展受阻。

  (二)对医学人文技能需求迫切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仅有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已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现阶段医疗的需求,在追求高专业技术和先进科学设备的同时也注重人文医疗服务。其次,随着全国各地医疗卫生事故频发,不和谐的医疗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性问题,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最后,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风俗和各异的民族语言使医患沟通交流受阻,医疗执业环境更为艰难。这一系列问题都对人文技能的需求更加迫切。

  (三)医学人文技能教育落后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发展较为缓慢,与临床实践结合欠紧密,医疗机构重效益而轻教育现象较普遍,临床执业与临床教育融为一体、相辅相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其次,近年来,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有限,病源较少,且随着新政策及新法律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原本就稀缺的临床教学资源更为紧张,医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扎实的人文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

  二、医学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一)医学人文课程比例偏低

  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除思想政治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为必修课外,其余均为选修课。

  (二)医学人文技能教育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人文医学教育基本停留在课堂授课阶段,卷面考试的方法古老单一,且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乏与医学的充分结合,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人文教育缺乏实用性。

  三、医学人文技能教学的实践

  (一)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探讨,吉首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将医学人文技能教学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态度;加强学生医患沟通技巧;提高风险意识,防范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服务安全。通过以上“三强化、一加强、一提高”的模式,完善了临床技能人文教学内容的设置。

  (二)实施步骤

  在完善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对整个临床教师队伍进行学培训,熟悉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内容;交流PBL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技能教学成效;组成专家小组将“医学人文技能”加减分项增设人“临床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弥补传统临床技能考核的不足。在实施步骤上,结合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教学特色,通过初训、精训和复训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将抽象的医学人文技能形象化、具体化、操作化和实用化。

  1.初训:意识养成、巩固基础。在开设《诊断学》的同时,融人医学人文技能教学。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教师将医学人文技能与诊断学知识点融会贯通,体现于教案、课堂讲解和实践指导,运用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凸显医学人文技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脱离现象,在诊断学实践技能操作训练中贯穿医学人文技能。对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或其他诊断技能,以往的教学视频、教师示教或指导都强调操作手法而忽略人文技能。现在,从检查开始前操作者站立的位置到检查结束时与患者的交流及对患者的关怀,医学人文技能均与I临床技能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不可分割。通过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进一步强化医学人文技能初训,并运用完善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以检验和巩固初训成效,打牢基础,使学生养成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密不可分的意识。

  2.精训:技能强化、融会贯通。在开设内、外、妇、儿科等课程阶段,强化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充分利用课堂讲解、见习示教、临床实践、I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及考核等机会,强化学生的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人文技能。

  3.复训:熟能生巧、灵活运用。通过在校期间医学人文技能教学的初训和精训阶段,学生已具备适应现阶段临床环境的基本能力,但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实习阶段的人文技能仍需在灵活多变的现实医疗环境中磨练。实习阶段,医学生以准住院医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完美地适应各种医疗环境,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在实习教学管理中,结合实施医学人文技能教学,实习医院和学校共同制订实习管理制度、出科考核制度和毕业考核标准,在实习过程的临床实践中,针对实习生的人文技能制订奖惩制度,通过一系列举措完善人文技能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创新和完善,医学高等教育更应结合时代背景及时变更方法以适应当今社会。通过增设医学人文技能教学,使医学生具有更高的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创新,为构建和谐的医疗执业环境起到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必修课本科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

  [2]蒋,我国全科医师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